標籤:

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匯智聚力

    2017年末,以「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征程」為主題的中國法治現代化2017年智庫論壇在南京舉行。會議由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南京師範大學江蘇法治發展研究院、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等5家單位聯合主辦。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實務部門的百餘位法學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參加會議,圍繞論壇主題深度交流、建言獻策。

中國法治現代化踏上新征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作為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將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三項權利加以並列並要求保護。以人格權為例,王利明指出,人格權是關係到個人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的基本民事權利。「人格權」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這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懈追求。

    「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人們對人格尊嚴的需求將更加強烈。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的科技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對個人隱私帶來威脅。」他表示,要在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會削弱老百姓的幸福感,增加老百姓的失落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呼籲,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更多地通過立法而不是司法來解決,應對分配正義進行深入研究,從國家層面探討如何實現更為平等的分配。他提出,中央政府和立法機關要基於國家總體利益、長期利益進行規劃設計,合理分配社會財富;要通過民生工程,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縮小貧富差距。還要注意避免出現平均主義,調動每個社會個體的積極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也踏上了新征程。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院長鬍玉鴻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黨的事業的出發點,將之體現在各項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當中,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他強調,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要通過制度把社會保障落到實處。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張恆山指出,當前,與黨中央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巨大決心相比,部分領導幹部仍存在法治認知不足、能力不強的問題。對此,他提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應確保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各級黨委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各級政府行政權力的運用必須於法有據,提升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要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特別是基層行政執法人員強化法治培訓。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離不開公眾法治素質的提升。」張恆山建議,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發揮主流媒體應有作用,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培育法治文化中的作用。」吉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理論法學研究中心主任杜宴林指出,目前已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文化建設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流於形式,缺乏對理論的反思和對現實的關注。他建議,可通過以正義感為核心的指標體系和以和諧感為核心的社會分配體系貫徹公平正義觀念,不斷提升公眾對法治的認識。

著力提升新時代法治實踐效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中基於對司法改革試點經驗的評估,對著力提升刑事司法文明提出建議:要全面貫徹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原則,要考慮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至少在法律上廢除如實陳述的義務。要切實保障律師幫助權,解決律師會見難、取證難、質證難,還要解決偵查技術不規範和濫用問題。要嚴格規範審查起訴,確保疑罪從無,落實證據不足不起訴。要努力實現公正性、中立性,保障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要適當限制不公開審判的範圍。要完善刑事訴訟的救濟程序。要確保當事人的申訴權,做好重大冤假錯案的糾錯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取得實效。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司法改革與現代化研究所副所長、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建明表示,監察體制機制追求的核心目標是高效反腐,必須堅持人權保障的憲法原則來實現高效反腐。要堅持在人權保障前提下提升反腐效率: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有效查辦腐敗犯罪事實;科學構建以憲法為根據、與其他基本法律一致的職務犯罪調查程序,最大限度實現高效反腐與人權保障的有機統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高其才指出,村規民約是國家法律在鄉村地區實施的重要載體,為社會變遷過程中習慣法的再生和鄉村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基礎。然而,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也存在行政化色彩比較嚴重、處罰措施比較簡單粗暴、制定過程民主性欠缺等問題。對此,他建議,要以國家法律為指導,根據新的社會形勢創新社會規範,積極推進鄉村治理特別是村民小組法治化。

    新時代法治實踐效能的不斷提升,離不開對我國法治國情的深刻把握,更離不開對我國法治實踐經驗的提煉總結。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科學》編輯部編審何柏生介紹,近年來,「楓橋經驗」在新形勢下有了新發展,進一步探索「楓橋經驗」的時代內涵將對我國社會治理有所裨益。

    「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法治創新提供了新契機,亟待法學理論的有力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社會科學部主任李樹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開闢了新的法律命題,諸如法律風險如何規避、立法機制如何重構等理論問題,國際規則摩擦、知識產權界定、勞工權益保護等實踐命題都需要深化探討。他建議,注重法律實務人才培養,加強培訓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法律事務、能夠參與國際立法進程的人才;加強「一帶一路」法學學科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構建;以更加多維的視角和審慎的態度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法治創新。

共繪美好生活的法治新圖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法學研究者如何以新擔當和新作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述學立論?江蘇省法學會會長、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林祥國指出,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新時代法學研究者的重要任務。他建議,要全面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斷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要發揮智庫作用,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圍繞新時代戰略性前瞻性問題,推出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沈國明強調:「智庫研究具有內部性、實用性,要認真做好法治智庫的組織工作,拓展信息來源渠道。」沈國明表示,智庫成果轉化應以是否轉化為政策、是否能轉化為長遠發展戰略為準繩。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錢弘道介紹,中國法治實踐學派在各方支持下,開展了法治指數再創新的實驗,採用大數據方法進行法治評估;同時開展了智慧法務實驗,創新法律服務機制。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教授陳金釗提出,法治中國建設要著力解決好以下問題:中央與地方對於法治的認識差異;法律穩定性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係等。同時,要發揮智庫研究者對問題研判的能力,對施行法律後可能出現的風險作出預測。

    中國法治現代化的理論詮釋和實踐探索永遠在路上。法律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黃閩指出,中國法治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為著力點,進一步完善法治現代化的邏輯框架。他建議,要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在治理中不斷完善法治;要圍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讓民主政治有序運行;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不斷構建完善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學術體系,提升研究的活躍度和影響力。

    (本報記者 張勝 王斯敏)


推薦閱讀:

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在
中國古典占星術——七政四餘 講義二(楊國正著)
同樣都是維和部隊,為何中國最受歡迎?他們都要做哪些工作?
【美文】中國傳統農曆月份的別稱,名字簡直美到醉
一個讓美國人笑翻的中國人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