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體詩詞格律入門
舊體詩詞格律入門
文/凇水浮雲
一、詩的分類
詩可分為「現代詩」與「舊體詩」兩大類。
現代詩又稱為「新體新」,產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舊體詩是與新體詩相對而言的。
舊體詩又分為「古體詩」與「近體詩」,近體詩又稱為「格律詩」,因為「格律」形成於唐代,因此唐人稱當時符合格律的詩為近體詩,以前那些不符合格律的詩(如楚辭、漢樂府詩等)為古體詩,被稱之為「古風」,我們至今一直延用這種叫法。
格律詩,又分為五言、七言和四句八句。四句的稱為「絕句」,八句的稱為「律詩」。這樣又可分出: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符合格律的詩,稱為「格律詩」。詞,不存在「格律詞」一說,如果填詞,必須符合詞譜的要求。
詞,形成於隋唐(當時稱為「詩餘」或「長短句」),興於宋代,這是在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說,詩是詞的基礎,不懂寫詩,就根本不能談上填詞。
詩里最難學習和掌握的就是「近體詩(格律詩)」,但最美之處也隱藏在這裡。
二、格律詩的基本概念
1、格:就是指格式,如詩的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八句,對仗等等;詞,按詞牌要求的字數、句數、闋數、每句字數、領字、疊字、對仗等等。
2、律:是聲調在句子中、詩中的規律,也就是「平仄」的分布規律(既「平仄格式」,相當於「平仄譜」),是約定俗成的,配以韻,讀起來有聲律(稱為「韻律」)之美。
中國古代聲律:中國古代對詩和駢文在聲調、音韻、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聲:指發聲,也就是指發聲的調式,分四種,稱「四聲」。
聲的區別,古今不同,古時分「平上去入」四聲,今按標準的普通話,分「陰陽上(shǎng)去」四聲。
什麼是平仄:平仄就是對四聲的劃分,將四聲分為「平聲」和「仄聲」。
具體的劃分為:
(1)古音:平(包括陰平、陽平)為「平」,「上、去、入」為仄。入聲字如:白、菊、足、國、接、別等等。《平水韻》里平聲分「上平」與「下平」,這是指刊行時書的上下冊,對字的劃分沒有關係。
(2)今音:「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也就是說:「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例:媽、麻、馬、罵
媽mā、麻má為平聲,馬mǎ、罵mà為仄聲。
3、韻:簡單理解,尾音相同,用在詩句結尾韻腳上的字,用現代普通話來說,就是韻母。
古音寫詩按《平水韻》(由宋末平水人劉淵刊行),填詞按《詞林正韻》(清代的戈載編),不能違背韻書的規定。
《詞林正韻》實際上也是平水韻,只是將其中的一部分韻部進行了合併。如《平水韻》中的一東、二冬,在《詞林正韻》中就進行了合併,也就是說,「東」和「冬」,在填詞時可作為同韻部的字使用,而在詩中是不可以的。
今音寫詩填詞按標準的普通話,發音以新華字典為準。字典是字讀音的標準「法典」, 但是字典不是韻書,字典是以聲母劃字,韻書是以韻母劃字。
中華詩詞學會於2005年已公布了「中華新韻」,是以漢語拼音的韻母相同為劃分,但有些發音相近的,可以進行合併(如:o、e 合併,i、ü合併,eng、ong合併等)。
律詩是隔句用韻,用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而首句可用韻也可不用韻。五言詩,以首句不用韻為常格,七言詩,以首句用韻為常格。
三、律詩的格律要求
先以五言為例:
離離原上草,平平平仄仄
野火燒不盡,仄仄平平仄(不,普通話讀音是第四聲,平水韻中為下平十一尤,平聲)
上面兩句的平仄分布,就是平仄的標準分布規律。
格律詩,還要講「粘對」的。
粘:是指兩句之間相同位置上的字要聲律相同,即上句這個位置是平,下句這個位置也要用平,反之亦同。
對:有兩個概念,一是聲律相對,二是字義相對,也就是相反的意思。
(1)律相對:是指兩句之間相同位置上的字要聲律相反,即上句這個位置是平,下句這個位置要用仄,反之亦同。既:平對仄,仄對平。
根據這個道理,對上面的兩句,我們採用對句,可得到下面兩句:
平平平仄仄 的對句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的對句 平平仄仄平
四句組合起來為:
平平平仄仄 離離原上草
仄仄仄平平 一歲一枯榮(一入聲)
仄仄平平仄 野火燒不盡
平平仄仄平 春風吹又生
(2)字意相對:又稱「對偶」,就是字意相對。「律意」全部相對的稱為「對仗」。要求上下兩句間相對應位置的字和詞,詞性要一致,意思要相反或相近,整句的意思不能相同,否則在詩和對聯里就犯了「合掌」之病。
在律上,五言詩,可一三不論,但二四要分清。意思是說:詩中的第一、三個字的平仄可不論,用平用仄都可以,但第二、四個字不能變,要分得清楚。
本詩里的「吹」字,是應用仄聲而用平了,這不算違背詩律(違背詩律稱「出律」)。
詩,兩句為一聯,律上要相對。絕句是四句,由兩聯組成,字意不要求相對(對仗)。
一首詩里,律上要「聯內相對,聯間相粘」。 聯間相粘,是指第一聯的後句(對句)與第一聯的前句(出句),相同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同(尤以「複數」位置上的字,「奇數」位置上的字不要求)。
1、聯內相對:
例詩的第一聯:
平平平仄仄 離離原上草(出句,上聯)
仄仄仄平平 一歲一枯榮(對句,下聯)
第二字和第四字的「離」和「歲」、「上」和「枯」的平仄是相對(相反)的,這就是律相對。
第二聯:
仄仄平平仄 野火燒不盡
平平仄仄平 春風吹又生
第二字和第四字的「火」和「風」、「不」和「又」的平仄是相對(相反)的,這也是律相對。
2、聯間相粘:
仄仄仄平平 一歲一枯榮 第一聯的對句(下聯):
仄仄平平仄 野火燒不盡 第二聯的出句(上聯):
第二字「歲」和「火」,第四字「枯」和「不」平仄是相同的,這就是相粘。
這樣,得到律詩的四種基本標準句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有括弧表示為可平可仄。
離離原上草,平平平仄仄
一歲一枯榮。仄仄仄平平 聯內相對
野火燒不盡,仄仄平平仄 聯間相粘
春風吹又生。平平仄仄平 聯內相對
按著這個規律,可寫出下四句的平仄譜:
平平平仄仄 遠芳侵古道
仄仄仄平平 晴翠接荒城(接入聲)
仄仄平平仄 又送王孫去
平平仄仄平 萋萋滿別情(別入聲)
白居易的這首五律「草」的平仄格律為: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拉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註:仄該用仄而用平,平該用平而用仄(下同)。
格律詩,要求必須用平聲韻,不得用仄聲韻。韻,用在偶數句的尾字上(稱韻腳),而不用韻的句尾字必須用仄聲字。首句可用韻也可不用韻。
根據這個要求,律詩的基本句式雖只有四種,但每個句式又都可作為首句,這樣,可得到四種基本句式的組合。以絕句為例:
五言絕句
一
平起仄收,首句不用韻。 (起,是指第二字,收,是指收尾的字,下同) |
|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
二
平起平收,首句用韻 |
|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閨人贈遠 王涯 花明綺陌春 柳拂御溝新 為報遼陽客 流芳不待人 |
三
仄起仄收,首句不用韻 |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
何滿子 張祜 故國三千里, 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 雙淚落君前。 |
四
仄起平收,首句用韻 |
|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
行宮 元稹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
以上就是五言絕句的平仄格律,平起與仄起主要看第二個字,因第一個字可平可仄,不是確定的。
七言詩
七言詩,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加兩個字而成。即起字為平,就前加兩仄;起字為仄,就前加兩平。
基本句式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括弧表示為可平可仄。
變化為四種格律(平仄譜)如下:
七言絕句
一
仄起仄收,首句不用韻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二
仄起平收,首句用韻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
三
平起仄收,首句不用韻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南遊感興 竇鞏 傷心欲問前朝事, 惟見江流去不回。 日暮東風春草綠, 鷓鴣飛上越王台。 |
四
平起平收,首句用韻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
符合格律的四句詩稱為「律絕」,對不符合格律要求的四句詩,可稱之為「古絕」。
詩在寫作上,講起承轉合,即第一句為全詩的開起(起頭),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的意思,第三句要為新的寓意而轉,第四句要終結全詩。故,絕句的四句又有下面的說法:第一句為起句,第二句為承句,第三句為轉句,第四句為結句。
八句的律詩,亦按上述平仄規律(聯內相對,聯間相粘)接下後四句。得到律詩的平仄規律如下:
五言律詩
一
平起仄收,首句不用韻 |
|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
二
平起平收,首句用韻 |
|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沒蕃故人 張籍 前年戍月支, 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 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 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 天涯哭此時。 |
三
仄起仄收,首句不用韻 |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
四
仄起平收,首句用韻 |
|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
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 兒女共沾巾。 |
七言律詩
一
仄起仄收,首句不用韻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詠懷古迹 其五 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
二
仄起平收,首句用韻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蘇武廟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 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 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 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
三
平起仄收,首句不用韻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 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 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 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 西樓望月幾回圓。 |
四
平起平收,首句用韻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源中丞 劉長卿 汀洲無浪復無煙, 楚客相思益渺然。 漢口夕陽斜渡鳥, 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角, 獨樹臨江夜泊船。 賈誼上書憂漢室, 長沙謫去古今憐。 |
格律詩的格律,一共可分出十六個格律譜,即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各四個。
對符合格律的八句詩稱之為「律詩」,對不符合格律要求的八句詩,可稱之為「古風」。如果律詩所用的拗句過多,也只能稱之為「入律的古風」。
律詩由四聯組成,第一聯稱為首聯(也稱為起聯),第二聯稱為頷聯(也稱承聯),第三聯稱為頸聯(也稱轉聯),第四聯稱為尾聯(又稱合聯或結聯),意思也同於前述絕句的起、承、轉、合。
進一步說明的是,四句的絕句(指律絕),律必須要相粘對,字意不要求對仗;八句的律詩,除律必須要粘對外,字意上首聯兩句和尾聯的兩句不要求對仗,但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頸聯(詩的第三聯)尤嚴。
對句數超過八句的長詩(符合「格律」要求),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要對仗,這稱之為「長律」或「排律」。
對仗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對仗方式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詞性相同,詞意相反(對仗屬於另一話題,此處不做深入闡述)。
古風,對句子的數量、平仄規律與字數的長短均不做要求。但作為舊體詩,語言要精鍊,表述要精美,不可太直白。因詩詞終究不同於順口溜、打油詩或是兒歌、普通韻文等。
四、關於馬蹄律與失替
詩講節奏,兩個字為一個詞的單元,七言詩,前四個字由兩個詞的單元構成(兩個字為一個音節,既兩個雙音節),後面三個字可分為一二句式或是二一句式(雙音節加單音節);五言詩是一個雙音節加一個三字構成,但這結尾三字無論怎麼斷,一聯內兩句的斷字必須相同,否則錯了節奏。
在偶數位上的字正處在節奏點上,所以平仄必須分清,不能錯用。就像是馬在奔走的時樣子,後蹄踏前蹄,平仄的字是雙雙出現,這就是馬蹄律。且在雙數位上的字,平仄是交替出現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字是平,第四字是仄,第六字又是平,如果不是交替再現,就謂之「失替」,律詩要避免,算之一忌。
七言詩,對於不是節奏點上的奇數位上的字,一般可不論平仄,這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清」。但一三五不論也不是絕對的,在後面的拗救中會談到。
五、孤平與拗救
孤平,是指一個平腳(平聲字收尾的句子,即用韻的句子)的句子中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字,這是律詩的大忌(詞中也要注避免孤平)。而仄腳的句子無所謂孤平問題。
拗救,拗是指句子中有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字,這樣的句子稱為拗句。救,就是對拗句進行補救。具體說來,就是在句子中如果在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不論是否犯了孤平),成為拗句,那麼必須(或經常)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位置上的仄聲字改用平聲字,這就是救。
拗救通常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本句自救。指本句出現拗字,就在本句適當位置加以補救。
1、 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仄平仄仄平 救成→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另一種七言的:平仄仄平平仄仄,第三個字用仄,第一個字就得用平。但七言里,第一個字該平而用仄,因這裡距韻腳很遠,又不犯孤平,屬可救可不救。
2、第三字拗,第四字救。
平平仄仄仄 救成→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救成→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拗救,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須平聲(這屬於失替,應該避免)。
第二種:對句相救。指一聯中如果出句用了拗字,對句就必須在適當的位置上用相應的字加以補救。
1、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這種對句相救只能仄拗平救,不能平拗仄救。
2、五言第三字相救。在五言中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一聯中,出句第三字用了仄聲,救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屬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第四字用了仄聲字,必須救:仄仄平仄仄,救成→平平平仄平(但還是失替)。
第三種: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
1、在五言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救成: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2、七言中,「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救成: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種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的拗救,古代詩人很願意採用。
特別注意,在詩句的最後三個字,不得有「三連平」和「三連仄」,就是說,句子結尾處不得有三個連續的平聲字或三個連續的仄聲字。例如:五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寫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就變成「三仄尾」和古風式的「三平調」(也稱三平尾)了。所以,在這裡,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平仄一定要論。
六、詞的格律
詞的格律是在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用律句(符合律的句子),但詞有其自身的特點。
詩的寫作,稱為「寫詩」或「做詩」,而詞的寫作稱為「填詞」,這就是說,填詞時,是要按詞譜進行寫作的,也就說是「按譜填詞」。
詞在寫作上,與詩不同。詩,有固定的格式,只要遵守前面所講的十六種格式就可做詩。而詞,古時來源於歌曲,是有了固定的曲子,按曲子填詞,早稱「曲子詞」。現在曲子雖然沒有了,但填詞還是要按「詞譜」進行填詞(現在的譜,只剩下平仄了)。「詞牌」(每首詞的名字,有的詞,同一首詞就有幾個名字)就有千餘首,且每個詞牌的詞譜都不一樣,所以,填詞,首先要找到詞譜,按譜填詞。
說到歌曲,就有歡快與憂愁,所以,詞牌有的適合寫雄壯的內容,有的適合寫悲傷的內容,這樣,填詞前,一是要選擇長短合適的詞牌,二來還要看詞牌適合寫什麼內容,不能弄錯,否則會弄出笑話。如:《憶江南》(27字)、《長相思》(36字)適合寫懷舊的內容,《浣溪沙》(42字)適合寫情、景,《臨江仙》(58字)適合寫情,《河滿子》(74字)適合寫悲哀的情感,《破陣子》(62字)、《沁園春》(114字)、《水調歌頭》(95字)、《念奴嬌》(100字)、《滿江紅》(93字)適合寫激越豪邁的內容,《滿庭芳》(95字)適合寫纏綿的內容,《洞仙歌》(83字)適合寫情事,《漁家傲》(62字)、《祝英台近》(77字)適合寫事,《齊天樂》(102字)適合寫秋景等等。再如《壽樓春》,原是悼亡之作,宜寄託哀思,不可顧名思義用來祝壽;《千秋歲》凄涼幽怨、聲情幽咽,宜表達悲傷感抑之情,絕不能祝壽喜慶等。而對於不能掌握詞譜所能表達內容情感的,要多看古人的同詞牌作品,從中體會,以免弄錯或是不合適。
關於詞的長短,一般講,59字以下為小令,60到99字為中調,100字以上為長調,這也是個大概的分法,也不絕對確定,還有別的說法。
填詞,必須要找來詞譜為依據,常見的詞譜為《白香詞譜》,內有詞譜100首,且還列有例詞,基本都是定格(正格),有填詞要求說明。最全的詞譜是《欽定詞譜》,但變體(變格)很多,現在還有很多詞譜方面的書籍,網上也可以查到(相對而言,網上的準確率可能略低一點)。
詞與詩不同,不但語言表述與詩有區別,單就用韻上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是兩句一用韻,有的是一句一用韻,有的是多句才用韻,有的還有變韻,也就是一首詞中不一定用幾個韻,隨時要變韻,有用平聲韻,有用仄聲韻,還有平仄韻互用,這都要按詞譜的要求。
詞,有一段的(單調),有兩段的(雙調),還有三段、四段的。一般以單調和雙調為多,且絕大多數是雙調。前一段稱為「上闋」或「上片」,後一段稱為「下闋」或「下片」。下片開頭處稱為「過片」或「換頭」。
現試以一首《沁園春》為例,談一下詞的填法。
《沁園春·雪》毛澤東
北國風光,
⊙●○○(句)
千里冰封,
⊙●○○(句)
萬里雪飄。
⊙⊙●△(平韻)
望長城內外,
●⊙○⊙●(句)
惟余莽莽;
⊙○⊙●(句)
大河上下,
⊙○⊙●(句)
頓失滔滔。
⊙●○△(協平韻)
山舞銀蛇,
⊙●○○(句)
原馳蠟象,
⊙○⊙●(句)
欲與天公試比高。
⊙●○○○●△(協平韻)
須晴日,
○○●(句)
看紅裝素裹,
●○○●●(句)
分外妖嬈。
●●○△(協平韻)
江山如此多嬌,
○○●●○△(協平韻)
引無數英雄竟折腰。
●⊙●○○○●△(協平韻)
惜秦皇漢武,
●⊙○⊙●(句)
略輸文采;
⊙○⊙●(句)
唐宗宋祖,
⊙○⊙●(句)
稍遜風騷。
⊙●○△(協平韻)
一代天驕,
⊙●○○(句)
成吉思汗,
⊙○●●(句)
只識彎弓射大雕。
⊙●○○○●△(協平韻)
俱往矣,
○○●(句)
數風流人物,
●○○●●(句)
還看今朝。
⊙●○△(協平韻)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聲韻,▲仄聲韻。
《白香詞譜》中的例詞為陸遊的「有感」(孤鶴歸來,再過遼天,換盡舊人。念累累枯冢,茫茫夢境,王侯螻蟻,畢竟成塵。載酒園林,尋花巷陌,當日何曾輕負春。流年改,嘆圍腰帶剩,點鬢霜新。 交親散落如雲。又豈料而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飯軟,非惟我老,更有人貧。躲盡危機,消殘壯志,短艇湖中閑采蓴。吾何恨,有漁翁共醉,溪友為鄰。),為使現代讀者熟悉,故我採用了毛澤東的詞。
詞譜的解文中說:
〔題考〕 【後漢書 竇憲傳】:「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後沿以「沁圜」為公主第宅之代詞,多見於唐人詩文。崔湜【侍宴長寧公主東庄】詩:「沁園東郭外,鸞駕一游盤。」儲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詩:「不言沁園好,獨隱武陵花。」吳頌【代郭令公謝男尚主表】:「門開魯館,地列沁園。」本調﹝沁園春﹞。當創始於初唐,且出自侯門,可知也。萬氏亦云:「﹝沁園春﹞是古調,作者極盛,其名最顯。」又本調亦名﹝壽星明﹞。另有﹝花發沁園春﹞與本調無涉。
〔作法〕 本謂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兩句句法相同,俱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韻,重在第三字,必須用仄,是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為四字對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與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與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協韻,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為四字對句,與﹝過秦樓﹞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務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應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實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兩句四字對偶而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後闋起首二字協韻,俱平聲。次句四字,同前闋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蓋即上闋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與上闋同。
我們每填一首詞,一定要看每首詞譜前面或是後面的說明,這裡對填詞的相關要求都說得很清楚。
像這首詞,「望長城內外」,「望」字是「一字領」(也稱「一字豆」),要讀作「望、長城內外」,萬萬不可讀作或寫作「望長、城內外」。毛澤東這首詞,一字領的後面是對仗,「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這裡用的是「扇面對」,即隔句對,「長城內外」對「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對「頓失滔滔」。
這種對仗,與詩的對仗也不太一樣,詩的對仗要求律和字義都要相對,而詞則不一定,這首的「長城內外」和「大河上下」就是字對而律粘,是屬於對偶句。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這句,有時也被寫作「須晴日、看紅裝素裹」或「須晴日看紅裝素裹」,這後兩種寫法,都要按第一種寫法來理解、來讀,這「須晴日」三字,就是「三字豆」,既三個字與後續的語氣要相連慣。
詞中一字領的字,一般要求用「去聲」字,寫作時一定要注意。還有的詞牌要求用入聲韻或是去聲韻(如《念奴嬌》、《滿江紅》用入聲)。如按《詞林正韻》填詞當然沒問題,按韻書的入聲韻部選字就可以了,但是,如用新韻填詞,因現代普通話中沒有了入聲,便可用仄聲代替,但最好用去聲,因古音中的入聲和現代普通話的去聲較相像,這樣,才能保持原詞牌所要求的效果。
下闋(下片)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也同上闋,一字領後面的四字句也用的扇面對。詞譜中如果有這方面的要求,就必須遵守,除非詞譜中有可選擇的政策,如「宜用」等字樣,否則自己不能更改。象這首詞,詞譜中沒有要求,且原例詞中也沒用對仗,這屬於可對可不對,但一般情況下,以用對仗為佳。
再有些詞,對句式的要求也不一樣,有的詞就要求用拗句,反而用律句還是錯誤的。
詞譜標註中,「句」,是指不用韻的句子;「平韻」,是要求用平聲韻(如有變韻,詞譜上也有標註);「協平韻」或「協仄韻」(有時標成「叶韻」),是說延用前面的韻,韻部不能變。
推薦閱讀:
※留取殘荷城市詩詞全集
※一六年年末夜讀芥川「蜘蛛之絲」感懷
※胡喬木的詩詞情緣
※如何賞析王勃的《山中》這首詩?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