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到底說些什麼

  《金剛經》到底說些什麼

  文/水如空

引言

  提起「金剛」一詞,除了對那部演繹人獸戀的美國電影情有獨鍾者外,相信大家想到的都是《金剛經》。《金剛經》對漢傳佛教究竟有多大影響,恐怕一言難盡。《金剛經》對中國文化有究竟有多大影響?恐怕同樣一言難盡。古來大德高僧,為《金剛經》做注者,已逾百人。而自唐以降,依《金剛經》而證悟者,更不知凡幾。而漢傳佛教的禪宗一脈,正是因《金剛經》而開宗立即派。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金剛經》,漢傳佛教就失去了它的半壁江山。沒有《金剛經》,中華大地上盛傳的所謂「佛教」,則必將被一片「阿彌陀」的誦聲所淹沒。從這個角度來說,《金剛經》可謂功不可沒。

  1、那本《金剛經說什麼》怎麼樣?

  可是,《金剛經》究竟說了些什麼?相信除非對佛教有一些基本了解,或對佛學有一些基本認識者,普通民眾其實並不知道這部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更不知道《金剛經》中到底說了些什麼。

  且看題目,《金剛經》有幾種叫法,最常見的一種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謂「金剛」,大概就是金剛石,或是一種很堅固的金屬,「般若」即是智慧梵文音譯,「波羅蜜多」大意是到達彼岸,所以全句連在一起,就是「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

  當然,這只是經題字面上的含義,那麼全經又說了些什麼呢?

  《金剛經》說什麼,有個被稱為儒釋道三宗「大師」的南懷瑾就曾寫過一本同名的書,其中講得非常詳細。而因「南大師」的名望甚高,所以此書幾乎成了普通讀者了解《金剛經》的最重要途徑。當然,由於古來大德高僧們對此著述甚多,各家見解也不盡相同。無論是誰,只要有些基礎,隨便抄些古人著作,改成白話文,都可以寫出這麼一本書來。只是一般人沒有這個名望,寫出來也未必賣得出去,更不會被如此推崇。

  南大師在本書開篇《超越宗教的大智慧》中講到,「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里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

  《金剛經》中真的這麼了不起,甚至「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佛教就是佛教,與任何其他宗教都沒有關係。即使某些「大師」自以為是地想要包容其他宗教,但其他宗教也未必領這個情。只看《金剛經》,南大師把「一切賢聖」解釋成「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基本就是胡說八道。因為在佛教中,「賢聖」除佛、辟支佛(獨覺佛)外,就專指聽聞佛法後證悟的「四雙八輩」,即「依其修行之淺深而分四階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預流向、預流果(須陀桓)、一來向、一來果(斯陀含)、不還向、不還果(阿那含)、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四對八種。向與果合則為四雙,分則為八輩。」(《佛學大詞典》)佛教中,是將其他宗教都斥為「外道」,認為他們的修行都不夠究竟的,是根本上就走了叉路,何來「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之說?

2、主要是講「心」還是講「空」?

  那麼《金剛經》究竟說些什麼?想要深入探究,當然還是去讀原著的好,或者讀讀古來大德高僧們的著作也未嘗不可。若只想簡單了解一下,不妨上網隨便搜一下,都可以找到比較靠譜的答案。

  比如,有的網上就有這樣的介紹:一部《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後半部說法空。」還有的網上如是說:「從《金剛經》來看,佛法就是解決「心」的問題。此經當機者須菩提向佛陀請教: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

  這就有些互相矛盾了。《金剛經》究竟是講「空」,還是講「心」呢?還是用數據說話吧?俗話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們大概也可以照此類推,即,說的遍數越多越表示重要。而在《金剛經》中,提及「空」字僅有三處,「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這個「空」是「空過」詞中的一部分,與「空」無關。另兩處,都是佛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說的是「虛空」,都和佛教中「空」的要義無關。可見認為講「空」似乎有些不太準確。

  而全經中的「心」字居然有四十處之多。而且在由昭明太子劃分的三十二品之第二品,即所謂的「善現啟請分」中,恰恰是由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向佛提問:一個人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成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並由此展開對話。所以我們基本可以認定,這部經就是講怎麼降伏我們這顆「妄心」的。

  然而若再加統計,卻不難發現,還有幾個類似的詞語出現頻率也是相當高的。比如「福德」共出現18處,類似的「功德」共出現10處,「得福」共出現6次。例如,「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如果將含有「心」字的句子,與含有類似「功德」字樣的句子兩相比較,則後者所佔字數要遠遠超過前者。

  依「重複表示重要」的觀點推測,似乎什麼「空」,什麼「心」,都是次要的,而「功德」或者說「福德」才是最最重要的,才是本經所要表述的最主要的觀點。

  比如,《金剛經》中最那句著名的叫禪宗六祖慧能動了機緣前去求法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叫人覺得很有問題,都「無所住」了,還生個什麼「心」嘛!分明就是自欺欺人。而且下文還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都「不可得」,那乾脆就不要「生」了嘛!乃至經中一再提及的著名的「四句偈」,說得更加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既然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那麼還怎麼「生其心」呢?還「生心」做什麼呢?

  可見說「空」都是假,說「空」仍是「空」,說「心」更不靠譜,只有「功德」或者說「福德」才是實實在在的。仍是這「四句偈」,經中明示:「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勝」什麼「福德」呢?經中說,勝的乃是「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的「福德」,所以,那些動輒捐款或是放生的可以從此止矣,你再怎麼捐,能捐得了「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嗎?還不如老老實實「受持四句偈」靠譜。甚至「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你看,就算你供養諸佛,那點兒功德地與此相比也是「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那麼,從此佛也不用供了,香也不用燒了,還是老老實實地讀《金剛經》靠譜。而更重要的是「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梵文音譯,說白了也就是「成佛」的意思。你修來修去圖的什麼?還不就是為了成佛做祖嗎?只要你「受持讀誦此經」就可成佛,那還修其他什麼勞什子法門做什麼呢?

  3、如影隨形的「功德」與「福德」

  縱觀全經,按昭明太子劃分的32品,除開頭幾品是講說此經的起因外,其他各品,無論講的是「心」,講的是「空」;無論是「生其心」,還是不「降伏其心」;無論說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枉」,還是說的「無我相,我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只要稍微提及一點兒義理,緊接著,都無一例外地,要藉機吹捧此經的無邊「功德」,或無比「殊勝」之處。在此,不妨擇其要者抄錄如下: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得如是無量福德。」(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

  這其中,除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提及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及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提及「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外,其他各處,無不大肆狂吹本經的「功德」,尤其是把本經「受持誦讀,廣為人說」的「功德」。若將類似文字做一統計,不難發現,其總數已遠遠超過講什麼「心」或「空」的數量,更遑論其他什麼玄之又玄的義理。一部五千多字的經典,鼓吹「功德」的文字居然超過千字,其目的何在?

  4、「心」與「空」背後的真實用意

  《金剛經》中,以超乎想像的大比例文字大肆吹捧本經的「功德」或「福德」,甚至在32品中,有近一半的品中都有涉及,很難不叫人想起「心虛」二字。正因為心虛,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正因為心虛,所以才希望以多次重複的方法來對讀者進行洗腦。正所謂「謊話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本經的炮製者似乎就是要以此方法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妨再去細品經文,略加分析,不難發現,其中所講的「心」和「空」或者另有用意。

  比如這句: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是叫人做了「福德」後不要「貪著」。比如,你把財物施捨給我了,千萬不要惦記著叫我回報,否則,你就是「貪著」了。那麼,就如達磨祖師所說的梁武帝修寺齋僧一樣,根本就「沒有功德」一樣。如果你不「貪著」自己的付出,認為「福德」也是「空」,不認為「福德有實」呢?那麼恭喜你,會有佛為你印證的,這種做法「如來說得福德多」。

  至於其中所講的「空」,則更為恐怖。什麼是「空」呢?那「四句偈」說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有佛法都是「空」的啊,那麼你來幹嗎還要努力呢?那麼你你幹嗎還要修習呢?一旦讀經誦典,或是參禪打坐,豈不是又「著了相」,遠離「空」的要義了嗎?

  而最最陰險的是,儘管佛在世時曾說法四十五年(有經典雲四十九年),可是本經卻認為佛根本就沒有說過法,其中借佛與須菩提的對話清楚闡明了這一觀點。佛問:「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乃至「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所以「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分明就是要否定佛法,不但否認釋迦佛曾說法,甚至也否定曾在燃燈佛處得法,也就是說不僅否定現在佛,也否定過去佛,如此徹底否定佛法,如此徹底捨棄佛法,居心極其險惡,簡直令人髮指。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金剛經》的炮製者甚至不惜拿出恐嚇的手段:「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因為但凡有點兒佛學基礎者都知識,謗佛是極大的罪,是決入地獄的。試問天下信眾,誰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犯這種罪過?(當然,後世深解「空」之要義的「大師」們對此就很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們看來,贊佛是「空」,謗佛亦是「空」,所以只要勘破了,都無所謂的。)

  而且,僅僅否定過去佛與現在佛還不夠,僅僅否定佛法也還不夠,甚至還要將佛教中的「一切賢聖」一網打盡,全盤否定。且看如下經文,借須菩提與佛問答,對「四雙八輩」進行了徹底的否定:「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把佛最看重的,可能傳佛教法,並給世人帶來利益的,「應當虔誠禮敬,應當熱忱歡迎,應當布施供養,應當合什敬禮,是世間的無上福田的「四雙八輩」一棒子打死,其實就是要徹底斷絕可能傳播正法的路徑,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5、欺騙與利誘,只為宣揚自己

  在否定佛曾聞法、得法、說法,又否定佛弟子的功果,將佛及佛說的法及佛弟子所得的法、所傳的法徹底否定的同時,對於《金剛經》經中宣揚的所謂的「法」,卻要翻來覆去,極力吹捧。

  吹捧的手段之一便是前文引述的,一再強調本經的「功德」。

  吹捧的手段之二便是引誘信眾,叫其相信自己能有機會信奉此經,乃是因為累生積累了無量「善根」(和「功德」的含義很近,但「功德」主要指來生,而「善根」指過去世。),才所以會有這樣的機緣:「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而那些「下下根器」「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言外之意就是在向你質問:你該不是那種沒出息的「樂小法者」吧?所以你必須得信奉此經,這才顯得你與眾不同,甚至高人一等呢!

  而且你還得只去信奉此經,遠離其他經典才行,因為本經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是最好、頂級的、獨一無二的、千載難逢的。因為「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你不是要學佛法嗎?「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你要不信此經,又怎麼可能學到最純正、最正統的佛嗎呢?你不是要成佛嗎?「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你要不信這個經,那麼分明就是自我關閉了躋身「一切諸佛」的大門。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訴信眾,你若不信這種「最上乘」的經,不信這種「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那實在有點兒太「那個」了。你若不信這個,還想脫離苦海,還想成佛做祖?做夢去吧!

  6、大玩「名」「實」的文字遊戲

  說到現在,可能會有讀者發現,作者一直在迴避一個問題,即「相」。前文曾說「空」字只有三處,可是,說「空」不一定非得有「空」字,其他的字樣同樣可以表達這一義理。

  沒錯。之所以《金剛經》被後人認為是講「空」的代表性經典,絕不是空穴來風。因為經中以下幾句很有名的論述:「凡所有相,皆是虛枉。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無我相,我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人則把「諸相非相,雲空不空。」放在一起,成為佛教名句。

  這兩句話究竟什麼意思?其中涉及到大量佛教義理,非一兩句話可說清楚。但我們不妨繞過深層含義,只看《金剛經》中出現此句時的語境。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讀懂了嗎?沒讀懂就對了。這是全經開始須菩提發問後佛最先的回答,回答了一大堆,無外乎說他曾經「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可是實際卻「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麼究竟是度化了無數眾生,還是根本就沒有眾生得到度化呢?如果沒有度化,那佛說法就沒有意義了,也就不成其為佛了(佛與辟支佛的區別就是佛會傳法度生,而辟支佛又名獨覺佛,自己證悟後並不傳法)。那麼他為什麼要說「實無眾生得滅度」呢?其實就是玩了一個文字遊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說自己雖然度化了,卻「不著相」,也就是根本不放在心上。

  接下來,在第四品「妙行無住分」中則進一步闡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這是從「福德」角度說的,其實不過是重複了一個次上面「不住相」的說詞。

  而在第五品「如理實見分」中,便拋出了根本觀點:「(須菩提云:)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其實,這裡佛與須菩提所說的已經有了細微的差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表示所有的「相」都是虛妄不實的,而須菩提說的「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照後面的句式補充,後面應該還有「是名身相」四字。兩者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虛妄是指不實,而「名身相」是說所謂的「身相」其實並不是「身相」,而只是取了個叫「身相」的名字而已。

  可能有些人被這樣的文字遊戲繞蒙了。舉個大家都熟悉的簡單例子:人在最初叫做「人」,而狗在最初被叫做「狗」,並不是人就應該是「人」,而狗就應該是「狗」,只不過「是名人」或「是名狗」而已。如果反過來,當初管人叫狗,管狗叫人,那麼若說某某是「人娘養的」,他就會認為你是在罵他了。

  試看後面所謂的「辯證法」或被後人極度讚譽的「摒棄與否定」,大抵不過都是這樣玩弄著「名」「實」的遊戲。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是名須陀洹……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品 莊嚴凈土分)及(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十品 莊嚴凈土分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三品 凈行善分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如果不被其中大量佛教名詞所迷惑,略加分析,不難發現,其實就是最低等的文字遊戲,是把「名」與「實」生生地割裂開來,去哄騙那些對西方的邏輯學很陌生的中國人。這樣的論證水平,不要說無法與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相提並論,甚至比起中國先秦諸子中的「名家」高手如公孫龍、惠施們,也還差得遠呢!

  而且佛教中所說的「空」也不是在論述「名」「實」之間的關係,而是說所有事物、現象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合和而成,所以是無常的,是不穩定的,都要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最後歸於寂滅。玩文字遊戲,玩辯證法,算是哪門子的佛法?

  若將相關文字統計一下,也會發現在整部《金剛經》中佔據了相當的篇幅,說到底,仍是本經的炮製者想要藉此達到「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的目的。

  7、《金剛經》背後的兩大推手

  那麼,最後再看兩個極力宣揚《金剛經》的典型人物,一個即是本文開頭提到的南懷瑾。南被稱為「國學大師」「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一生著作等身,兼通儒、釋、道三家,且被視為「佛學大師」。問題就在這裡,作為一個學者,兼通三家甚至「百家」也是毫無問題的。而南懷瑾卻不僅僅是一個學者,而是一個佛教的修習者。然而儒家講入世,道家講修仙,佛家講出離,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從其著作中指摘出大量的常識性錯誤(比如最有名的《論語別裁》)。筆者曾見到他的一系列著作目錄,其中《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與《金剛經說什麼》赫然並列,叫人覺得簡直荒唐透頂。而最重要的是,他既沒有「長生不老」,也沒有「即身成佛」,甚至連最基本的「三皈五戒」都不能持守(南吸煙,屬於違反「不飲酒及一切麻醉品」戒),光憑讀了幾本書,然後臆斷曲解,就來勸戒別人,很難說他的著作有多少可信性?

  至於那位更著名的六祖慧能,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法門影響中國文化千餘年,其《壇經》更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然而,稍加分析,不難發現,他為什麼提倡「不立文字」?大概根本原因就在於他不識字。而如果他的教法真的「不立文字」,那麼其徒子徒孫們集結的《壇經》又算怎麼回事?一面叫別人「不立文字」,一面自己又冒稱「經」名(因為只有佛說才可稱「經」,後人說只能稱為「論」),分明是自打嘴巴。更有意思的是,由於他大力提倡「性空」,大力提倡「頓悟」,以致於後來的禪宗大師們創造出了諸如「臨濟棒、德山喝、雲門餅、趙州茶」等五花八門的法門,而這些法門無一例外地,都掌握在「上師」一人手中,向前沒有來源,向後也難以效仿,更是根本就無法傳承。一個沒有來源、無法複製、更無法傳播的手段,怎麼可能是佛傳的正法?更甚者,由於「空」的大力提倡,直接導致了後世的某些大師們無所不用其極,為了表示其「空」的徹底,非但不讀經,不誦律,不守戒,甚至還可以徹底砸爛佛像(當然,後來又立起來來了,因為寺中沒有佛像,就沒有信眾來燒香供養。在添飽肚子的問題上,他們就不「空」了。),可以將其祖師達磨罵為「老騷胡」……實際上,他們是已在佛法的修行上越去越遠了。

  試比較佛弟子央掘魔羅,他因之前殺人眾多,遭人憤恨,所以皈依成為佛弟子後,每次出去托缽乞食,都被打得頭破血流。可是他既不惱恨,也不躲避,因為他很清楚,自己作惡多端,有因必有果,所以他只是默默承受著自己的業報。還有那位「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連,面對外道們的暗殺,最後選擇不再逃避,終於被活活打死,以神殉道。因為他明白,這個肉身本來就是無常的,是無我的,誰都難逃一死。而慧能,在五祖弘忍的授意下,帶著達磨衣缽一路逃亡,把那個衣缽和身家性命看得比什麼都重。他究竟是看重生命,還是更看重衣缽?其實都無關緊要,因為無論哪一點,都和其所大力量宣揚的「空」字毫無關係。

  結論

  經過以上一番條分縷析,整部《金剛經》的主旨已經漸漸浮出水面,無論打著怎樣的幌子,其中所要宣揚的無外乎以下兩條:一是否定佛說一切之法,甚至不惜以「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加以恐嚇;同時,借吹捧「功德無量」及「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及「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來宣揚此經。

  一方面威逼,一方面利誘,再以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進行包裝,一切偽經偽法的伎倆,也不過如此。與之相比,《金剛經》只是因其巧妙的辯證色彩,使其隱藏得更深,也更不容易被人識破而已。

  而如果我們在確定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者」(即梵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前提下,那麼便該相信諸經律中一再強調的「今正法唯住五百年」,而五百年後,「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那麼,「正法欲滅」之時,取代正法的,在坊間最為流行的,就只能是偽經偽法了。因為佛所說的一定不會有假,這個,是無論什麼經律都一致承認的,就連《金剛經》中也承認:「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什麼叫「不異語者」呢?就是說一張嘴裡絕不會說出兩樣不同的內容,甚至連什麼為了渡化眾生「權宜說法」也不可以,因為佛是「天人師」,就如一個英語老師,絕不會為了給層次較低者們傳授知識,就特意教給他們一些錯誤的發音和語法。

  且看,《金剛經》中,前面剛剛吹完修習本經中的法門可以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可是緊接著就自相矛盾,自打嘴巴,說起什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可能是覺行圓滿的佛所說的經法嗎?

  

  附:

  不妨再看幾則古來持誦《金剛經》的「感應錄」,筆者不加解釋,聰明的你自然會發現其中的邏輯混亂和神話色彩:

1、  有《金剛經》之處,諸天護法也會竭力護持。

  唐朝末年有個人,見一處非常廣闊清凈,遂以歡喜心在地上抄寫《金剛經》。年深日久,字跡已消失不現,但天人日夜守護該地,每當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濕,唯有此地是乾乾的一片,鄉民經常到這裡避雨。

  後來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觀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寫過《金剛經》,故有天人保護不為雨淋,若無知踐踏經文有極大過失,於是勸鄉民不可到此躲雨。

  2、宋朝德祐丙子年,崇政華家山有個人名叫華友,受持金剛經多年,常有瑞應。這時,元朝的軍隊即將來到華家山,華友為了避難,便虔誠地向佛菩薩祈禱。那天晚上,金剛神向他賜夢說:「你前生曾經殺人,至今尚未償命,現世這個人轉生在和州歷陽,名叫王二,在軍中服役,你必須償還宿業,註定死在他手上,因果循環,定業難逃,你是無法逃避的。」

  次日醒來,華友心想,既是定業難逃,逃也是沒有用,於是決定不逃,端坐在堂中,不停地誦經。

  中午時分,有兩個軍人進入華友的家中,將華友縛綁起來,華友大聲地呼叫說:「王二相公!我註定死在你的手上,我不會逃走的,請你讓我誦完這卷經,好不好?」

  其中一位軍人詫異地說:「你怎麼知道我的姓名?」

  華友遂將金剛神賜夢的話告訴他,王二說:「冤冤相報,何時得了!既然是金剛神託夢,那麼我們就解除宿冤吧!」王二留下衣服送給華友,然後離去。

  他們走後,華友又誦經數卷,然後無疾坐化。

  3、唐朝貞觀五年,隆州巴西縣令名叫狐元軌,敬信佛法,打算寫法華經、金剛經及涅槃經,寫好以後,請土抗禪師為其檢校。

  土抗檢校完畢,寫好封袋後,送回岐州庄所。元軌把經卷留在莊裡,和老子五千文放在一起。

  有一天,忽然外面起火燃燒,將草堂燒成灰燼。這時元軌已轉任馮翔縣令,家人撥開火堆,尋覓金銅佛像經軸,發現諸經佛像依然如故,裝裱的顏色也絲毫未變,但是老子的五千文,卻已燃燒成灰。遠近聚集觀看的人,莫不讚歎佛法的不可思議!

  不過,有一卷金剛經題字的地方焦黑,後來探詢到原因,原來當初題經時,有位州官雖然擅長書法,但是性情急躁,雜食尚未潔凈就直提書寫題經,因此題字之處才被燒焦。

  4、倪勤,唐朝梓州人。大和元年時,因擅長武略,被派任主管涪州的興教倉。他虔奉佛法,素來持誦金剛經。他的廳堂對著大江,景色非常優美,遂在廳中供奉佛像誦經。

  六月九日,江水大漲,各地氾濫成災。但卻沒有淹到倪勤的廳下,因此更加勤奮讀經。水退後,他看到周圍數里的房屋都淹沒,惟有這間廳堂一點都沒有沾到水漬,而整座倉也沒有損壞。

  遠近的人見狀都驚異不已!從此對他更加尊敬。

  5、唐朝時,浙西府有個官吏名叫徐己,杭州人,家中非常富有。他每天五更就起來持誦金剛經,直到三卷誦畢,才去衙門,從不停輟。

  有一天,一百多個盜賊到他家搶劫,將徐己捆綁起來,準備將他亂箭射死,徐己說:「我是金剛不壞身,看你們能對我怎麼樣?」過了一會兒,大家都看到佛陀出現在虛空中,盜賊們射向徐己身上的箭,百無一中,徐己則安然無恙。

  盜賊驚異萬分,遂問徐己說:「你究竟會什麼法術?要不然我們射出的箭,怎麼射不中你?」

  徐己說:「我那裡會什麼法術,只不過是每天持誦金剛經,有三寶護法暗中保佑,你們豈能傷害到我?」徐己勸他們不可繼續為非作歹,早日改過向善,以免遭到惡報。這群盜賊親見佛法的不可思議,又受到徐己的感化。從此棄邪歸正,不敢作惡了。

  (本節內容多選自許添誠居士《金剛經持驗錄》),個別篇章略有刪節。)

  

        

附:鳩摩羅什譯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金剛經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金剛經 第十品 莊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金剛經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金剛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剛經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金剛經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金剛經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金剛經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金剛經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金剛經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金剛經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金剛經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 第二十三品 凈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剛經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金剛經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剛經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金剛經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金剛經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金剛經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剛經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計5176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金剛經啊?
《金剛經》的初期大乘之特色
流傳最廣的佛經----《金剛經》
《金剛經》解讀--五重玄義之辨用

TAG: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