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述杜甫草堂時期詩歌的平民本色

 論述杜甫草堂時期詩歌的平民本色]

  [內容摘要]    本文從平民的角度論述杜甫草堂時期詩歌的平民本色。他一方面參加勞動,與人民打成一片,感受、體驗人民的真情,學習人民的語言;一方面遊歷周邊風景,從平民的視角飽覽大自然的美景;一方面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民生疾苦。當然,他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在他的身上既有平民百姓的惰性、缺點,更有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杜甫就站在我們的眼前。

[關鍵詞]  杜甫    草堂時期     詩歌     平民本色

甫草堂時期詩歌的平民本色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有時又稱為「情聖」,詩作1400多首流傳至今。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這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這裡便是杜甫流寓蜀中近4年的故居。詩人在此為後世留傳下240多首詩歌作品。其中,既有描寫浣花溪畔優美自然風光的作品,又有反映詩人田園生活情趣的篇章,更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憂國憂民的不朽名篇。本文就他在這一時期詩中的平民本色作一探討。    「平民」最早是指古希臘城邦中的自由民,區別於寄生階層的貴族和失去自由的奴隸。「平民文學」的最早倡導者是周作人先生。他於五四時期著文提倡一種「有別於文言文的貴族文學、有別於才子佳人的傳奇故事、反映普通民眾的新文體」。之後,燮克在《平民詩選·平民的光輝》一文中對「平民詩歌」的精神特徵進行了概述:「樸素」、「真誠」、「對語言的自覺」、「質樸的深刻」以及對「詩歌精神的執著」。     筆者認為,具有「平民本色」的詩人,其中一個最主要的要素是「真實」。首先是「身份的真實」。只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詩人,才能真正了解普通百姓的所作所為、才能感受市井走卒的所思所想、才能將生活的原生態呈現給讀者,杜甫在這一時期剛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其次,是「心態的真實」。杜甫作為平民詩人,他的詩是被表達的熱望和宣洩的衝動驅使著,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態勢,絕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第三, 表達的真實。詩歌之真又不同於史實之真,它不是一般史實或史料的羅列。而是通過或敘事,或描述,或抒情,或說理等各種手法將情感融入其中,創作出一幕幕可感的形象來打動和感染讀者。並且情感的運用也不可漫過世事真實的限度,真正的詩是心的搏動和靈魂的吟唱。而杜甫就是這樣一位詩人。讀其詩至今猶可感受他的心跳和聽到他發自靈魂的聲音——真性情。    草堂時期的杜甫,作為一介平民,他像百姓一樣率真地生活著;作為一個詩人,他又像上帝一樣認真地思考著。下面試分析之。 一、以平民的視角來表達心中的真情。    杜甫在長年的轉徙流離之後,到了成都,建立草堂,開闢田畝,得到暫時的休息。在風和日麗的季節,他常常捧著一卷書,在楠陰下,吟一會,寫一會,然後傾聽楓葉的低吟,燕子的絮語,翠竹的和鳴。他也經常拄著一個藤杖,走到溪邊江畔,看出水的紅蓮,逐浪的白鷗,漁人的網罟,賈客的商船。他熱愛大自然的美,不管是絕岸頹峰的氣勢還是飛鳥的輕盈,蝴蝶的翩躚,野花的幽香,他都熱愛。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來,詩人,文人,畫家,隱士,僧侶,但是最多的還是那些田父,野老,花農,以及左鄰右舍。他的這種生活在其詩中多有表現。如《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游》、《春夜喜雨》等詩,從詩題上就可以想像出杜甫當時的心境。    這方面的心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從農事角度來來讚美大自然,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春夜喜雨》就是其熱愛大自然的著名詩作之一。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詩中作者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讚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其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繪聲繪形,為千古所誦。「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描寫春雨適時而降。颳風下雨,本來是一種極平常的自然現象,它本無感情和知覺。詩人在這裡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們盼雨的心情,「知時節」而來。接著點出是春雨,正因為是「當春」之雨,有利農事生產,才顯出雨之來得可喜可貴。於是「好雨」二字脫口而出,極其感奮自然,詩人當時喜興的情態彷彿就在眼前。這裡詩人對喜雨的讚美,既沒有抽象的議論,也沒有採用什麼比喻,而是真摯感情的自然爆發。「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兩句是神來之筆,不但寫出了雨的形態,而且傳達出了雨的神態。在一個春天的夜晚,綿綿細雨伴著和煦的春風飄灑大地,悄然無聲地滋潤著泥土、禾苗、花木。「潛」、「細」二字,十分精確、形象,傳出了春雨悄悄而來、輕輕而動的神態。將一個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繪到入化之境。無怪乎清人沈德潛稱道這兩句詩「傳出春雨之神」。 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其中第六首是: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他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內心歡愉情形通過詩歌生動的表現出來了。     杜甫這種熱愛大自然的詩句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懷又恰恰具有它的平民本色。春雨按時到來,預示著一個豐年的到來,這是一個平民所殷切期望的,所以杜甫情不自禁地讚揚「好雨」知時節,這才有它之後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由衷稱讚。即便是在賞花,他所賞的花朵也有別於牡丹、菊花等,而是生命力極其旺盛的普通花朵,這些普普通通地,一長就是一大片的花朵,在作者眼裡是那麼地美,那麼地艷。    2、從日常生活入手,與普通百姓打成一片,傳遞平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除早期擔任了為數不多的幾次小官職外,大部分時間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特別是在草堂時期,他與人民共同感受著苦難。雖然他的血管里流淌著名門望族的血,但他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物質地位比一般的貧民相去無幾。杜甫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夠達觀樂命,安貧樂道。與平民打在成一片,成為平民中的一員,並與平民同呼吸,共甘苦,確實不容易。在他的《柴門》詩中可見他的立身之誠:「萬物附本性,約身不願奢,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貧病固其常,富貴任生涯,老於干戈際,宅幸蓬蓽遮,足了垂百年,敢居高士差。」於《草堂即事》詩中更可見他的生活志趣:「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蜀酒禁愁得,無錢何處賒!」其真誠而純樸的平民思想在這些詩中閃射出不可磨滅的光芒。     杜甫在草堂生活中就有不少詩反映這方面生活。如《進艇》:「京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除草》:「荷鋤先童稚,日入仍討求。」《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等詩歌。從這些詩歌中,我們看到的分明是一個生活在田野中的農夫形象:這個農夫時而為艱辛的生活而傷神(「北望傷神坐北窗」《進艇》);時而為累累果實而歡欣(「枇杷樹樹香」 《田舍》。一個「香」字,點出了作者的歡愉之情);時而又大聲疾呼,希望統治者能關心民命,關心平民疾苦(「誰能扣君門、下令減征賦」《宿花石戍》,「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晝夢》)。     杜甫也以詩來寫鄉里之景,鄉人之樂,在一片鄉村野趣當中或感懷或傷逝,或憂愁或喜悅。如「錦里先生烏角中,園收芋粟未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南鄰》)。又如 「酒酣誇新尹:畜眼未見有!」、「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高聲索果票,欲起時被肘。」(《遭田文泥飲美嚴中丞》)再現了農民的生活,反映了農民質樸淳厚開朗的性格

3、在對親友的懷念之中,透露出一種平民式的無奈與悲傷之情。     李汝倫說杜甫「寫情真而厚,純而切,真是抒情大聖手,寫情大聖手。」(《杜甫詩論》);葉嘉瑩也說「以感情功力深厚博大,集大成者當推杜甫。」(《詩藪》)。杜甫寫妻兒,朋友之情極為真切。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但又透露出一種平民式的無奈與悲傷。他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而無奈,又為親友不能常見而傷感。     《恨別》詩云: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漸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第六句寫思念諸弟的情狀,「看雲」這個細節行為,頗富感情蘊涵,因為雲蹤飄移不定,正與諸弟漂泊生涯相合,故「看雲」一節是對「憶弟」之心的形象提示。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倒是「白日眠」這個行為須費些解釋,因為從一般意義上說,大白天睡覺,似與思念之情相背,既然如此苦思苦想,怎麼還睡覺呢?清代人紀昀就曾對此提出質疑,他說:「六句是名句。然終覺『看雲』不貫『眠』字。」(見《瀛奎律髓匯評》)是說「看雲」與「眠」,在情思上不相連貫。按紀昀的說法,「看雲」在於「憶弟」,「憶弟」則不能有「眠」,一旦「眠」了,則憶念之情便顯得不深了。這從一般的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是,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作設身處地的思考,我們便會感到這個「白日眠」恰恰是極度愁思的必然結果和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杜甫思念諸弟,想見而不可得,愁極無奈,只好以入睡求得解愁。這恰恰是平民經常表現的一看似不合常理而合乎情理的一種方式。倘若他有見到諸弟的希望,是不會入眠的。所以,這個「白日眠」不但不會淡化思念之情,反而能夠深化它,使人看出老杜為愁思所煎熬,心裡難以承受的苦況。     再如《遣興》:「干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淚沾襟血,梳頭滿面絲。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衰疾那能久?應無見汝期。」 一種無奈而又愁苦之情見於言表。    二、 由己推人,關心民生疾苦,為百姓鼓與呼    作為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最讓讀者稱道的是他那由己推人,關心民生疾苦,為百姓鼓與呼的精神。且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分析,當時,「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是「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在如此困頓局促的境地和心境下,杜甫關心的不是自家困境的改善和對於將來的物質追求,而是寧願犧牲一己的受凍甚或死也要換取廣廈千萬間來大庇天下寒士,使之俱歡顏,如老杜無為廣大百姓著想的心胸,誰能為此震蕩千古人心的雄筆。     再如《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杜甫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題上的吳郎),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遠的東屯去住。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又呈吳郎》。詩的大意是:我住在那裡的時候,聽任西鄰來打棗,因為她是沒有吃的、又無兒子的老寡婦。如果不是窮困到如此程度,她哪會來打棗呢?正因為她懷著恐懼心理,我不但不干涉,反面表示親善。現在老寡婦見到你(遠客),就提防你不讓她打棗,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上籬笆,卻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這老婦人被官府剝削得窮到只剩下骨頭了,使人想起兵荒馬亂,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不禁熱淚盈巾!     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句高度地概括了詩人自己憂國憂民的一生。周汝昌有言「老杜一生,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亦英雄之人也。說此句實包詩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實。」     再如,為歷代詩論家推許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情真意切,毫無半點矯飾。我們可以想像詩人當時對妻兒侃侃講述捷報,手舞足蹈,驚喜欲狂的神態。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稱讚它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他為解除戰報,百姓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而高興。     三、 語言通俗質樸,多用俗語,自然流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杜詩自然天真,通俗質樸的語言本身就具有平民本色。當然,這一特點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生涯。而杜甫在草堂時期其詩歌語言的平民本色主要表現在蜀地民歌「巴渝曲」對他的影響上。     杜詩在語言上表現出感情深摯,表達自然樸實、通俗流暢、優美清新的特色。杜甫是語言的巨匠,他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語言表情達意,這與他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效果是分不開的。《韻語陽秋》中說杜詩「思苦而語奇」。這「語奇」應包括杜詩採用俗語口語而「奇」的特點。因為當時的文人都不屑於俗文口語的。無庸諱言,採用俗語是杜詩語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學習民歌民言的基礎上,採用民歌體,運用俗言口語寫了一些詩作,如竹枝詞,折揚柳等。採用口語,俚語及其辭彙入詩通俗暢達,明白易懂。如杜甫在其它時期寫作的下列詩句:「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是「老媼能解」式口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已成格言,千古流傳不歇;「可望不可攀」、「人生七十古來稀」,已成俗語,人人能講,人人能懂;「速宜相盡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語言似脫口而出毫無修飾。      杜甫曾說「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聞。」(《暮春題二》)。蜀地民歌,所謂「巴渝曲」對杜詩的影響是很大的。金啟華說杜甫寫絕句,「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學習了當地民歌,而又有變化和創新。」(《論杜甫的絕句詩》)可見杜甫是很重視民歌體的。杜甫的絕句詩不但在篇章結構上學習民歌,而用語遣詞,也多用口語俗語,詩風又幽默樂觀。李東陽說「子美《漫興》諸絕句,有古竹枝意,躍宕奇古,超出詩人蹊徑。」(《麓堂詩話》)。再如《少年行》、《絕句》、《復愁》、《贈花卿》、《解悶》、《江畔獨步尋花》等。       杜甫運用民言俗語,語言風格顯得樸素自然流暢活潑。「子美多稚語累語」(如王世楨《藝苑卮言》);「其平易處,有賤夫老婦所可道者。」(魯彥《編次杜二部詩序》),說的都是杜詩語言的通俗化。如《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步屧隨春風,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酒酣誇新尹,畜眼未見有。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孥手。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前日放營農,辛苦救衰朽。差科死則已,誓不舉家走。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朝來偶然出,自卯將即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語言已很接近白話詩了,全詩用生動活潑的口頭語,刻劃淳樸熱情的農民性格,真是惟妙惟肖。又如《又呈吳朗》「堂前朴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等句,就寫得樸素自然。仇注此詩時說「語淡而意厚」。 「江漲柴門外,兒童報激流」、「漁人索小楫,容易拔船頭。」(《江漲》)用極通俗的話語,極平常的形象寫出江水激漲之勢。未句用了不折不扣的口頭語。另外,杜詩中從口頭語中提煉的疊字,自然清新,為後人所喜愛。如「自在嬌鶯恰恰啼」,「嫩蕊商量細細開」等別有一番自然清新風味。     宋人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說杜甫是「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可謂是對杜甫再恰切不過的評說了。杜甫在這一時期,完全體現了他的平民本色。他一方面參加勞動,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一方面遊歷周邊風景,飽覽大自然的美景;一方面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民生疾苦。當然,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而這更體現了杜甫的平民特性。在他的身上既有平民百姓的惰性、缺點,更有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杜甫就站在我們的眼前。

參考書目: 1、《杜詩解》,(清)金聖嘆著 鍾來因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01-03 ;  2、《讀杜心解》,(清)浦起龍,中華書局1961年版  3、《杜詩引得》洪業等編纂.--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杜詩學發微》許 總著.南京出版社,1989.5.  5、《杜詩雜說》曹慕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杜甫詩論》傅庚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杜甫詩論叢》金啟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  8、《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杜甫卷》(唐宋之部),華文軒編,中華書局1964年版
推薦閱讀:

《一條新規》/魯米
《胡爾克的假期》/祁連山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