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期:破譯太極拳調心的奧秘
作者/謝遠基 ⊙ 編輯/張宏婉
導讀:之前介紹過謝老師的調身、調息,今天終於可以介紹調心的文章,裡面確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希望大家仔細研讀。
破譯太極拳調心的奧秘
調心是武術氣功中的核心概念。作為中華傳統武術氣功之一,研究調心與太極拳的關係,以及在修鍊太極拳中如何進行調心,對充分發揮好太極拳的實戰和健身作用,很有意義。
一、調心的本質和主要特點
調心,與調形、調息一起,是練習太極拳中的核心概念,是修鍊太極拳術的「三駕馬車」。那什麼叫調心呢?《靈樞·本神》曰:「心之所憶謂之意。」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青華秘文》也強調:「金丹之道自始至終作用不可離也。」《玉平經》亦就其功用而云:「神氣周流,疾於雷是,急還神明,以自照內,故病自愈,而人自治。」《素問》更明確指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調心作為一種操作手段,其實幾乎橫跨於任何一門太極拳的修鍊,存在於太極拳修持時的每一過程中。其本質就是人運用意念調節其精神、形體、動作、呼吸,使之趨向繼而達到集中、專一、空靈的修鍊過程。意念作為調心的核心術語,是潛意識思維過程中的人腦功能的輕度活躍,是指建立在客觀世界之上,通過語言、形象、動作等形式的反饋、構建、重組、優化,達到調和人體陰陽和激發人體潛能的工具。正如太極之經典(十三勢行功歌訣》所說:「勢勢存心挨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太極大師王培生也曾說:「太極拳是一種意拳。」調心是包括太極拳在內的中華武術氣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它在整個武術氣功修鍊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天台止觀》將調心分為三步,即入定、住定、出定。
一代太極大師武禹襄曾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心為驅使,神為主帥。」在這裡,武禹襄闡述了練習太極拳時調心的重要性,也高度概括了它的主觀能動性。首先,古人云:「心者,思之官也。」聖賢王陽明云:「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用現代的生理學知識來說,這裡的「心」即指大腦,調心就是通過大腦意念發出指令,經思維體系的傳導,信息的精遞,「心行意、意行氣、氣運身」,影響和支配人體各個器官和系統的「內動」和「外動」。用唯物辯證法說,即在承認物質第一性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在練習太極拳初級階段,要以意念檢查自身的身法是否到位,時時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身法和每一動作,如果身法錯誤,就應該在行拳中及時糾正。正如郝少如先生所云:「打拳不能離開意識,以意領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從而最後達到忘形。」其次,調心具有鮮明的能動作用。人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練習太極拳時,所有動作,都要通過調心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才能實現。比如要達到《十三勢行功歌訣》里所說的「變換虛實須留意」的境界,首先就需要由大腦這個人體指揮部,不斷地根據拳架變化的要求,向變動之前的樞紐腰胯(丹田),發出意念信息,腰胯(丹田)再傳遞意念信息,貫注於肢體至四梢。這也就是宗師所指點的秘訣:「出腎入腎是真訣。」《養生十三則闡微》也指出:「存其虛心,而步步自達外,謂之調者。有不虛處,以意虛之;有不通處,以意通之;如有緊迫感,則以一意行一松一散,其中氣象自能疏暢……」再次,調心的主觀能動性具有不確定性、虛擬性和隨意性的特點。《十三勢行功心解》說:「意氣需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調心即意念的對象,不受太多的客觀限制,它既可以是人體的一部分,亦可是大千世界的一事物,還可以是自己虛擬出來高於現實的事物,只是根據自己的練功需要而選擇。《入葯鏡》說得很明白:「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宗師更是指出:「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有心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為真。」這是對太極拳上乘功夫調心用意的具體描述。以上這些都說明了調心具有主觀能動性這個特點。
太極拳是一種高層次的調心功夫。太極拳大師李亦畬在《五字訣》中說:「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從理論的角度來說,調心作為一種心理過程,它本身的產生、運作都是一個能量轉換的過程。調心中的意念,是一種很強的腦電波。調心發揮作用,是通過腦電波傳遞信息的過程,因而從一定意義而言,信息就等於能量。香港中文大學已研製出一個腦機介面系統,可以將腦電波轉換成繁體中文字。德國的科學家也成功地將腦電波轉換成信號,控制汽車的行動路線。現代量子力學也證明,人的意念對物質的最基本結構有影響作用,並將這種作用稱為「海德堡的測不準原理」。這就是調心用意可以促發能量的科學基礎。
包括太極拳在內的傳統武術氣功,大都是通過調心用意對體內、體外兩個複雜而龐大的系統進行能量交流、分化、重組、優化的過程。調心過程中的能量,在武術氣功界主要是通過「氣」來體現和描述的。有關科研工作者與武術氣功師合作,通過各種實驗,已證實「氣」是血液和體液在體內流動產生的一種具有磁電、光液、微粒流等特徵的物質能量,其中還含有一定的信息密碼。以調心用意作用於經絡、血液和肌肉的最微細的基本結構,久而成功,可以產生生物電流,因此近代一位叫樂幻智的太極拳家還提出運用太極拳功夫練出「電人」的理論。「意到氣到」,「以意領氣」,這個調心中最重要的意念對象就是生命場及生命信息流體的氣機系統。它通過人腦電波固有的信息編碼進行溝通,針對「氣」物質過程及其「五行」易變屬性,直接進行定向引導和加工。因此太極拳可以通過調心用意對「氣」物質的運動賦予信息量,產生氣化功夫。從現實角度而言,我們練習太極拳時,有人的手掌或身體其他部位會出現大、小、輕、重、熱、涼、麻、癢等「八觸」;有些人出現腸鳴、放屁、打暖或身體某部位產生跳動,或在體表產生絲線樣走動,或病灶處有隱痛,或某部分有觸電感覺;有些人卻產生頭髮豎起,腳趾、頭項突然針刺樣疼痛,或在眼前出現各種顏色與光環;等等。
這些都是練習太極拳中調心後產生作用的結果,它們的存在充分地證實了調心能夠促發能量產生。此外,太極拳修鍊者在調心中,通過意念集中和周身放鬆,讓肢體充分協調,在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經脈運行規律中促進內氣產生貫通,由此產生神奇的速度和力量。這可不是一般低速運動產生的推力,而是一種在高速運動中產生的衝擊力很強的高能量之內勁。
二、調心在太極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調心讓太極拳修鍊者較快進入練功狀態修鍊太極拳首先要入靜。
宗師云:「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入靜是指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通過調心達到思想安靜、意念集中並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清醒,即保持專一的太極拳練習意念,進而達到一種輕鬆舒適的練功境界。入靜既不同於一般的清醒狀態,亦不同於入睡。因為它還保持著練功的意念。對於「入靜」,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曾云:「入靜者,靜處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靜慮,無私無營。」入靜也稱虛靜,《性命圭旨》亦云:「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入靜與佛家功法的「入定」相類似。進行調心,一開始就已經提醒所有習練者,要有開始練功的意念,即意念自己要按太極拳法要求,拋開所有俗事異念,做到姿勢自然舒適,呼吸柔和,進而對外界干擾基本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進入良性的意念誘導,一念代萬念,專心練習太極拳。
生活在當今的社會上,每個人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生活、學習、工作、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要想排除雜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城市中,早上到公園或者一個空曠、平坦的地方去鍛煉,有跳健美操的,有跳交際舞的、有些地方還有唱歌的,音樂此起彼伏,聲音相互干擾。這就需要調心。攝心歸一、專其一處,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專心練拳上,降低其他音樂和噪音的干擾,從而起到凈化心靈和環境的作用,迅速進入功態,逐漸達到練功的要求和目的。因此,練拳之時,首先要通過調心,使心靈靜若止水,空靈通透。
(二)太極拳的基本拳型定勢是調心的產物
太極拳的基本拳型定勢,包括陳、楊、吳、武、孫多家太極拳,都是歷代武術先賢仿效大自然的事物,根據相應的形象思維,結合實戰或健身需要而形成的比較固定的拳型定式。比如「攬雀尾」、「白鶴亮翅」、「白蛇吐芯」、「打虎勢」、「抱虎歸山」等等,都是意念想像的產物,是通過意念活動製造出的有具體物象的拳型定勢。在走架子過程中要時時處處用意識暗示自己,每個動作都合乎正確的身法。每個動作都是意識引導,意從心中生,我意向何處,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對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各種身法必須一一求對,結合起來,只有一個身法。一處不合,全身都會出毛病。以意念調控身法動作,是太極拳意的基礎,又是太極拳永久的話題。即使拳技臻於化境,仍然不能離開此題。只是更熟練,更自然,不期然而然。如果沒有了調心的功夫,則太極拳同其他以力、以動作姿勢、以技巧為主的西化體育或者武術拳種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正是因為調心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融入到拳架、拳功、拳道上,太極拳才別開生面,讓人體現出一種修為和道性。
(三)太極拳的動作是在調心中實現的
太極拳中所有的武術動作都是在調心導引下進行的。正如《十三勢行功歌訣》云:「勢勢存心挨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無論是陳、楊、吳、武、孫太極拳,還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一百零八式太極拳,「掤、將、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是其共性的最基本動作方法,而這些都需要在調心,即意念導引中實現。而且,太極拳的用意不是一個簡單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在動作的整個過程中都要由意念領著軀體進行。比如起勢,不僅僅是想著兩手舉起,而且還要在一開始或未動之前就要用意念領著兩手,似乎逐漸排開某種無形的阻力而舉,或者在某種無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勁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轉變,是靠一種意念的聽覺而轉換的。
又比如,太極拳最重視虛實的轉換,手與足上下配合虛實的變化,手足的進退也必須注意虛實轉換,身體重心的變換也是身體各部位虛實的轉換。要做到這點,就必然意念先行。拳譜上講,「進退須有轉換,往返須有摺疊」,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從而達到虛實轉換「內動不令人知」的目的,因敵變化示神奇。如果軀幹四肢用力行動,那是絕對不能掩人耳目的,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以轉換之法全以意念行,正如前輩大師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邊。」這種以意念變虛實是太極拳用意的一個重要體現。
(四)太極拳要領實現離不開調心的正確導引
太極拳所有經、論、歌、訣中的諸般要點,都離不開調心的正確導引。比如楊式太極拳練習中「提頂、斂臀、吊檔、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
氣」這十個要領和「松、沉、柔、勻、圓、穩、正、實、靈、健」這十個準則,都只有通過正確的調心才能實現。還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內外相合、相隨貫穿、連綿不斷、粘連勒隨、用意不用力、探動靜快慢之機、尋柔中寓剛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運超然物外之虛神」等等,都需要調心去正確導引。特別是太極拳那種「鬆柔豁活、似水如流,且運勁如抽絲,勁斷意不斷」境界的要求,完全是由意念導引動作的運動狀態和效果。比如太極拳放鬆這個最基本的要領,就是在意念的引領下一步步掌握的。
正如李雅軒先生所說:「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練功時,大腦越入靜,神經興奮程度就會越降低,肌肉就越松,血液流動就越好。心靜非指強令內心鎮靜,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趨於緩和、坦然和寬鬆,繼而進入無欲無求之境界。正如太極拳論所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即意到氣到,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這裡對調心在練習太極拳中發揮的核心作用作了清楚的闡述。
(五)調心在太極拳技擊中發揮核心作用
高超的技擊性是太極拳的本質屬性,是其靈魂。判斷是太極拳還是太極操的標準,就是動作是否有技擊含義。沒有技擊含義,就是操;有了技擊含義,就是拳。調心即意念在太極拳技擊中發揮著最核心的作用。太極拳的一切運動和一切形式的技擊發勁,都是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的結果,是在調心即意念的支配下由多個或多組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在太極拳的技擊中,「外三合」通過「內三合」驅使,形成意念主導下調動人體206塊骨頭和500餘塊肌肉形成的「力從足起,主宰於腰,發至手」、「肩催肘,肘催手」等全身(腿、腰、肩膀、手臂)用力的強大整勁。太極拳技擊之精髓就是「以意化勁」,就是用意念的轉移化掉對方的勁力。只有達到了此境界,才算學會了太極技擊。以意化勁,在雙方對抗中,對方攻擊到我身何處我身何處就要動,要動得快速靈活,無論對方怎麼動,絕不能抵抗,我總是順著對方來力的方向走,不使對方得到反作用力。
在這中間,最關鍵的是用意念來化勁。比如,對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對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再打到肩時,我意轉到腰或膝,或足腳都可以。這樣循環無端的變化,即叫用意念來化勁。一般沒有經過太極拳、武術特別訓練的人,對於外力打擊,必然按條件反射作出反應。如遇對方從高處打來,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對方用力推來,立即還手抵抗對頂。這種見招打招、見勢打勢的攻防手法屬於先天自然之能。太極拳不採取這種手法,而是用意識的訓練克服先天的「條件反射」作用,不頂不架,用特有的引進落空手法與對方競技格鬥,化引拿發。太極拳的以調心用意化掉力最為神奇。《拳譜》云:「人剛我柔謂之走。」即無論對方進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剛」,絕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連,以意念化之。
(六)調心是太極拳內勁產生的核心要素
太極拳的內勁是指以調心、調息、調身為主要形式修鍊出的,以氣為主要載體,全身骨節經絡靈通,心意貫穿而獲得的一種能隨意轉換方向、變化大小的勁力。這是人體活動中通過意識調控的一種具有電磁波性質的能量,是人體內的潛能,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是個常人不易覺察到的東西,但它卻與人體健康水平有著莫大的關係。經過長期特定訓練,人可以感知並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內勁。因其運轉隱於丹田而不顯於外,故名內勁。太極拳的內勁,主要是通過調心、調息、調身這「三調」來生成和提升的。
其中調心是內勁生成和提升的核心要素,發揮著主導力量。
其一,調心才能入靜。通過意念讓人全身放鬆,思想集中,拋開所有雜念,淡定專一,促進內氣產生,這是用意念使內勁生成和整合的前堤。正如《薛顛武學錄》云:「內功之重者,在於運氣。我欲氣至背,氣即充於背;我欲氣至臂,氣即充於臂。任意所之,無往不可,斯能收其實用。試思欲其如此,談何容易。夫氣本
不能自行,其行,神行之也。故在入手之初,當以神役氣。所謂以神役氣者,即從想念入手。」
其二,調心是內勁生成和提升的主導力量。在調心後,只有人體經脈和各系統充分入靜,松沉到位,內勁才會產生和提升。運用意念懈化去身上的蠻力和硬力,以呼吸調整丹田,引動全身內氣,注入身體各梢節並指揮其各動作,通過日復一日不斷的如此訓練,則內勁在意念的主導下將自由運行,功夫日深。正如《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即意到氣到,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
其三,調心是內勁運行的主導力量。練習站樁和拳架一段時間後,內氣漸漸產生,就要通過意念的正確引導,使其在人體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全身各處正確運行。
其四,在練習太極拳術爐火純青之階段,剛復歸柔,以意念變手,意念若有若無,達到「煉神還虛」境界。此時,氣遍於身內,神通於天地之時,內氣會自然
在體內鼓盪游弋,形成自在於肉體(五臟六腑、筋骨皮肉血)之間的自由運轉,意念則是不用而用,神便不領而領,此種境界,拳味必出,所謂出神入化,階及
神明至矣。因此,調心之意念在修鍊太極拳內勁生成和提升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七)調心是實現太極拳養生功能的關鍵因素
養生是太極拳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價值取向。正如《十三勢行功歌》云:「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太極拳養生功能,也是得益於調心、調息、調身這「三調」來實現的。其中調心是關鍵因素。
一是通過調心來實現神經系統陰陽平衡。每個人正常都有31對脊神經。每對脊神經借前根和後根與脊髓相連。前、後根均由許多神經纖維束組成的根絲所構成,前根屬運動性,後根屬感覺性,後根較前根略粗,二者在推間孔處合成一條脊神經干,感覺和運動纖維在干中混合。通過太極拳的調心(意念),適度地對這31對脊神經進行調節,即充分發揮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協調全身各個系統、器官舒緩而柔和地完成各種動作,可使大腦皮層運動區域處於高度的興奮狀態,而皮層的其他區域則處於抑制狀態,改變了大腦皮層的興奮區域,從而使大腦得到充分的調節和休息。研究表明,長期堅持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微循環,增加外周組織血液供應,降低淤血的發生率,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從而加強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和健康水平。同時,由於修鍊太極拳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訓練作用,能增強身體各部位器官的機能,這樣就可以預防和治療某些因神經系統機能紊亂而產生的消化系統的疾病。
其二,通過調心和調息的共同作用來實現呼吸系統陰陽平衡。運用意識調整呼吸,通過腹壓的有節奏的改變,可使血流加速,增進肺泡的換氣功能。人是靠氧氣生存的,氧氣吸入肺部後就經毛細血管進入到血液中,由血液傳送給身體各部位器官或細胞使用。血液中含氧量越高,人的新陳代謝就越好。
其三,通過調心和調身的共同作用來平衡身體各系統的陰陽平衡。一是通過調心和調身的共同作用讓身體動作圓活舒展,全身500餘塊肌肉有節奏地收縮弛張,使毛細血管反射性擴張繼而使血液流暢,靜脈迴流增加,從而加速了血液循環和血氧的輸送,減輕了心臟負擔,對人體和心臟都起到了保健作用。二是在太極拳意念的主導下,讓人體206塊骨頭,特別是胸、隔、腹、背、腰等處肌肉有規
律、有節奏地收縮舒張,這種導引方法不但使內髒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時也導引了氣機的升降出入,從而調節了脾之運化、胃之收納、肝之疏泄,對消化系統有防病治療的作用。三是運用意識調節了人體經絡氣血,使之運行流暢無滯。調心和調身的共同作用可以消除經絡氣血盛衰不調和、經絡氣血逆亂阻滯等致病因素。練拳有年者可使內氣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程度。久而久之,可改善人體微循環和臟腑之間的聯繫,加快人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本文來自《少林與太極》2016年11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十一月二十三812期
推薦閱讀:
※42式太極拳圖解和要領提示二22
※馮志強先生論練太極拳
※純太極拳格鬥的困難
※太極拳拳譜薈萃
※李天金是連續多年的太極拳冠軍,太極拳是什麼?
TAG: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