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9)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9)

原文地址: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9)作者:林健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象這一類型的三句論法,本經是頂多的。或作三諦說;或約三性釋;或約大乘揀別小乘說。今依中觀者說:如莊嚴佛土,是討論觀察的對象。這是緣起的,是空無自性的,所以說即非莊嚴。然而無自性空,並不破壞緣起施設,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隨俗說是名莊嚴。緣起,所以無性,無性所以待緣起,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諦無礙的中道。所以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今天是依中觀者來說,如莊嚴佛士是討論觀察的對象。說莊嚴佛士,其實是討論我們觀察的對象,這個對象,佛陀說是它緣起的,是空無自性的,所以即非莊嚴。然而無自性空,並不破壞緣起的施設,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隨順世俗而說是名莊嚴。這個三句論法,一開始在講本經時就已經談了,金剛經就有這樣一個三句論法。這一個模式我們一定要明白:什麼什麼,非什麼什麼,是名什麼什麼。這個「什麼什麼」,就是一般我們稱呼的;「非什麼」,就是它無實性、非實;「是名」,就是假名施設是什麼什麼。

這樣一個觀念下來我們就知道了:雖然知道它無實性,但是注意哦,我們講的無實性不是在破壞一切緣起法,是說它無實性而已,但是緣起的假施設是並不能把它破壞的。所以說,世俗世界一切的萬法還是宛然有的,也就是如幻的有,你不能破壞它。因為一切法無自性、空、緣起,所以才能宛然地產生一切法的幻有,不能破壞這個幻有,不能破壞這個假有。如果明白這個,就知道:空,不是在破壞一切萬法,而是在成立一切萬法的如幻緣起有,只是因為破除它的自性見,破除它的實有見,才能產生如幻緣起的有,所以,注意哦,講空就不是破壞一切,不是哦,是在成立一切的如幻的緣起有,這樣知道嗎?這個不知道的話,就會以為空就是在破除一切法。如何破除一切法?破除一切法的自性見、實有感,反而才能成立它的如幻緣起有啊!所以,「空」,不是在壞一切法,而在成立一切如幻緣起有的法,這樣就應該要明白了。

緣起的,所以無性,無性所以待緣起,只要是緣起的,你就知道,它是無性,沒有自性的。所以,一切法待緣而起,待緣而有,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只要是即非的,一定是名,一定是假名施設,所以,我們說「什麼什麼」,「非」什麼什麼,只要是「非」字的就一定是假名了,這個變成一個「公式」――「即非」 的必然是假名,「是名」的必然是「即非」,就這麼簡單,這個就叫二諦無礙的中道。是名所以即非,即非所以是名,有沒有實性?沒有。有沒有二邊可得?沒有。只是相依相緣的存在,這個是中道哦,注意聽!所以,「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所以講世俗諦,第一義諦,用這二諦來說法,這個就是中道,從世俗的而顯出第一義諦,因為第一諦才能顯出世俗是相依相緣,所以不是一邊,一定要相依相緣才成立的,所以即非的就是緣起,緣起的即是假名,這就是佛陀依二諦說法的內容,其重要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今天要體悟第一義諦,體悟涅槃,你要到哪裡去體悟?從世俗諦。離開世俗諦就沒有第一義諦。我們今天要解脫,要從哪裡解脫?從煩惱。沒有煩惱,什麼叫解脫?所以,「煩惱即菩提」,就是在講這個!

這一段,是從現象上,就是我們所觀的對象上――佛的國土上,也知道它的非實無自性!最開始,從佛、菩薩、阿羅漢,然後再來是國土、法,一切都在讓你們明白同樣的是緣起無自性,同樣的都無實性哦!所以這個就是在破相顯性。從佛陀的相,到菩薩,到阿羅漢,到佛土,一一地都讓我們明白,沒有一法不從緣起,沒有一法有實性,一一法都在展現它的內涵、實性、空相,就是講這個。

壬三 成法性身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一問題,在說明菩薩的法性身。未證諸法如實相的菩薩,他的身體,不過較我們強健、莊嚴,還是同樣的肉身。體悟空相的菩薩身,從證得法性所引生,從大悲願力與功德善業所集成,名為法性身生,非常地殊勝莊嚴。這不是凡夫能見的,凡夫所見的,是大菩薩的化身。佛問:如菩薩的法性身生,如須彌山王――即妙高山,在小世界的中央,出海四萬二千由旬,七寶所成,那樣的高大又莊嚴,你以為大不大呢?須菩提說:這當然大得很!身,梵語伽耶,即和合積聚的意思。和合積聚,即緣起無自性的,所以即是非身。非身,所以名為大身。眾生取相執著,不達法性空,如棄大海而偏執一漚,拘礙局限而不能廣大。菩薩以清凈因緣,達諸法無性而依緣相成,所以能得此清凈的大身。

上面的得無生忍,莊嚴佛土,成法性身,都以明心菩提的通達諸相非相為本,所以引此以證明心菩提的離相聖境」。

和合積聚就是緣起之意,眾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個就是緣起,只要是緣起的,必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就非實有生,非生所以才名叫大身。如果是真正的肉身,就不大了,懂嗎?如果真正是我們的肉身,那就不大了,因為緣起無自性的所以叫非身,只要是非身才叫大啊,這個叫實性,實性才叫大,而不是真正肉體。眾生取相執著,不達法性空,如棄大海而偏執一漚,拘礙局限而不能廣大。我們總是執取這個相,我們沒有體會到所謂的法性、空性。就好象我們捨棄大海,去執著在一個小泡沫、小水珠一樣的,我們只執著在那個小小的水泡上,拘住在這個小地方,所以不能真正體會什麼叫廣大。

菩薩以清凈因緣,達諸法無性而依緣相成,所以能得此清凈的大身。這裡,要我們明白:這個法性身你也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有一個實有的法性身。其實法性身就是講對一切法的不執著、不取相,心如虛空廣大。這裡的所謂虛空廣大,不是講它的無邊那麼大,它的那個「大」是表示沒有拘礙、沒有數量可以局限的,這個名為大――不取不著的意思。千萬不要用數量大小的那個「大」,那個數量大小的「大」還是不夠大的。這裡講的廣大,不是講它非常大非常大,它能含容什麼,而是說它的無住,它的不執取,沒有用數量來此喻的。所以只要是緣起的,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非生,非生才叫大,非身表示法性身嘛!法性身是不可限量的,是不可用數量去比喻的,不能用真正的所謂大小去比喻的,這樣才名為大身。那麼,我們如果世俗執取、著相,不知道什麼叫法性空的話,那就不知道這個大身了,所以真正的所謂菩薩法性身,就是悟達了緣起的空性才明白、體會的,才能體證的,這個不是世俗凡夫能明白的,世俗凡夫都執著取相,他看到了一切相都是有為的,菩薩再好的化身,他還是跟人一樣是肉身,你才看得到啊,真正無邊無際的所謂非常廣大的這個法性身你就看不到了。

前面破相,這裡顯性,不執著於所謂佛陀的三十二相,不取著於菩薩的身相,不取著四果羅漢的身相,也不取著於所謂莊嚴佛土的這個國土,這樣處處能夠體會它的空性,不執著在一切的法性上、法相上,才能證得法性身那!前面是破相,這裡是顯性。什麼叫法性?一定要了解一切法的緣起無自性的空性,才能知道什麼叫一切法的法性,這樣大家就明白了。體會這些,破了相,證到法性,有怎麼樣的功德呢?這裡就要再一次的要校量功德了。體證到這個法性空寂的無邊廣大法身有什麼意義?

有此般若,即等於具足三寶,佛法住世。 辛二 校德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子,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甚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等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上一次的校量功德是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比,這一次的比喻就更大了,一條恆河的沙就很多了,他說,象恆河的沙那麼多的恆河,那等於就是不知多少倍啊,恆河的沙已經那麼多了,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裡面的沙,他們的形容非常厲害,這個要是用我們數字來寫,大概寫不出來了。總之,就表示很多很多很多啊!數量非常的多,那麼多的七寶,滿恆河沙的七寶,那樣的三千大千世界用來布施,當然是多了。但是佛陀告訴他,雖然這樣多,但是,如果在我們現在談的這個般若經,如果能了解,甚至這個經中,只有受持那麼四句偈,表示很少部分只要他體會來為他人說,這樣的福德就此前面的功德更大,比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功能還要大,表示這個得法性身有多重要啦!那麼,如果說這個經,或者是四句偈等,只要是這個經存在的地方,那麼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就應該去供養,好象供養佛的塔廟一樣的,所以只要有人能夠了解,還要受持、讀誦,「受」是接受,明白;「持」是行持,用這樣子去行持,去修行,去體證,甚至於讀誦,那麼就知道這個人是能夠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可見對這個法有多重要!其實這個校量功德只是要讓我們明白這個般若的重要!我們好好地體證這個般若的真正妙意,我們就能成就第一希有之法。那麼這個般若有多重要哦!多重要你們就明白了,若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那麼這個經典是跟佛一樣的重要!

「本經校德,一層深一層。如上用一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來校量,這裡就用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來比較。

佛為顯示本經的殊勝,引人尊敬受持,特再問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的數目,每一粒沙就是一條恆河,有這麼多的恆河中的沙數,算不算多呢?須菩提答道:恆河已經多得不可計數了,何況是那些恆河中的沙?這當然是多極!佛又對須菩提說:你不要以為希奇!我老實告訴你: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充滿爾所――這麼多――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拿來布施,說他的功德多不多?須菩提說:多極了!佛說:我再告訴你:有人對於這《般若經》,能全部,甚至受持一四句偈,或為人宣說一四句偈,這人所得的福德,勝過前七寶布施者的福德,何止百千萬萬倍?受持宣說本經的功德,是怎樣的殊勝!

自己受持,或為人說一四句偈,有這麼多的福德,那應該怎樣的去尊重恭敬他!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如有人為他宣說一四句偈,這個地方,就應為世間的眾生,是天、是人或是阿修羅――譯為非天,是有天的福報而沒有天的德性者――所當恭敬尊重的。要用香、花、燈、樂等作供養,象供養佛的塔廟一樣。受持演說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況有人能完全的受持讀誦的,這當然要格外的尊敬了!

或許有人會懷疑:佛有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弟子為他建塔,供養舍利,表示尊敬與不忘佛恩。般若法門所在的地方,與受持讀誦的人,為什麼要象塔廟一樣的供養?要知道,佛在世時,三寶以佛為主:『佛為法本』,『法從佛出』;有佛而後有法,而後有依法修行的僧伽。佛滅後,聲間佛教時代,三寶以僧伽為中心:有僧即有法,即法身慧命常在,有僧而後有各處塔廟的建立。但到了大乘佛教時代,三寶已轉移為正法中心:有法寶存在,即等於過去的有佛有僧。般若為法本論的,所以要象供養佛塔廟一樣的恭敬供養他」。

其實今天還是一樣,說學「法」,佛也告訴我們,要依法不依人。僧伽是出家人,也是佛法久住的一個依據了,但是真正的重要還是在法。有法的地方,才有佛,才有僧,如果法都不存在了,那我們又從哪裡去建立?所以,法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有了般若經,就有正見,有正法,所以,跟有佛的時代是一樣的,對法的尊貴就是如此的道理。佛現在已經不在了,如果連法也不在了,那我們還要依靠什麼?在佛滅後,法的重要性就更加明顯了,所以,這個法只要存在,我們就要象有佛在世一樣地去恭敬他!因為法是這樣的重要!

「佛又接著說:能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的,已成就第一殊勝希有的功德了!此般若經典(不必定作經卷看)所在的地方,就等於佛世有佛,及佛滅不久有尊重弟子在那裡。有此般若,即等於具足三寶,佛法住世。如此希有的般若大法,學者應該怎樣地恭敬尊重他」!

這裡校量功德的目的,就是要我們了解法的重要!這個般若的大法,是我們人間真正解脫的唯一之路,沒有這個法,你就不可能真正地解脫,就不可能真正地受用。要我們尊重般若,就和尊重佛陀以及尊重佛陀的聖弟子們是一樣的,這裡只是要我們明白這個法的重要性!其實所有的般若經典裡面談的就是一個空義,從緣起的無自性,讓你明白一切法空。簡單地講,如果我們不能從這裡下手,那是不能解脫的,我們都會落在自性見上,落在實有上,要斷貪嗔痴就很難,要破除我執就很難。也就是說,唯有明白般若的空義,才能真正地解脫以及真正地受用,所以,真的是第一希有啊!離開這個,哪裡有真正佛法的正見?所以,佛法的正見再怎麼講,都在講空義;再怎麼講,都讓我們破除這個自性見,道理都是一樣的。

凡為一法的因,也必是因緣所生 金剛經到這裡大部分都在破相,讓我們不會執取實有感,不會落在自性見,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如果沒有經過這一方面的熏習和認知,心理也會起恐怖:「那這樣破來,不是什麼都不是了嗎?什麼都沒有了嗎?什麼都空空的嗎」?這個就是一般人執著於實有感起的反應。我們一再強調:破除自性見不是在破一切萬法,而是要讓你明白它的實相,它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只是在破除我們的執取,破除那個自性見、實有感,而不是在破萬法,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因為它的無自性、無實性,才能成立緣起的萬法,這是在顯一切萬法的緣起的特性,而不是在破除一切萬法的現象,一定要明白!當你明白這樣的一個體性的作用,你才不會執取在實有感。而不是叫你破除一切萬法,這一點一定要再三聲明!在金剛經的後半部反而會顯示它的緣起的條件是必然的因果法則,正因為空,才能產生如幻因果,是如幻的緣起。今天,我們在這樣的一個現象中,本身在如幻中卻不知道,以為是真實的。其實就是因為無自性,才能緣起!注意聽哦!如果有實性,它就不變。現在這裡一直在告訴我們:我們由於自性見、實有感而執取,如果不明白這個法的特質是這樣,就會一直在那邊執取,那麼貪瞋痴就不斷,就是在這個地方起顛倒,起執著的,也就是因為這樣才生死不斷。所以到這裡一般人要是沒有一點基礎,有的會受不了。但是不要急,後面又會回到原來我們的現象界來,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慢慢會談到這個問題,不要驚疑,不要起恐怖感,它不是什麼都沒有,一定要明白。先破相,後顯性,然後才建立緣起如幻,一定要明白啊!

庚二 化處非實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前面破的還不夠,這裡還要繼續破。化處非實,什麼叫「化處」?佛陀所教化的這個世界;「非實」,佛陀所化導的這個世界,也是非實有的,只是讓你明白這個世界,也不是真實的。

「說法,必有說法的地點,如祗樹給孤獨園。依聲聞佛教說:佛以三千大千世界為化土,即於此大千世界說法度眾生。大乘佛教,一佛所化的區域,就擴大得多了!本經密化聲聞,所以依大小共許的大千世界說。開示化處的性空,從二方面說:一、世界,二、微塵。我們現所住的世界,是由無數的微細物質集成的,世界為一組合體。集成此世界的極微物質,名為――極微的微塵。一般取相的聲聞學者,以世界為組合的假有――也有說是實在的;而能集成世界的極微,都說是實有的」。

佛陀的時候,這些聲聞學者有很多觀念不同: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這個世界是集成的假有,也有人認為是實有的;因認為世界由微塵來集合的,而都認為這個微塵就是實有的。就象現在的科學,認為一切的物質一定要由分子來組合,這個分子就是元素(元素就是原來的東西),他認為這個元素就是實有的。

「如現代科學界,也以為此世界是由微細的物質組成的,一層層的分析,不論是分子、原子,或者是電子、量子,總之都認為有某種實在物,為此世界組合的原素。世俗的見解,由於自性見的無始迷惑,當然是這樣說的。但佛法,要從自性非有的本性空中,觀察這微塵與世界」。

現在的科學家一直在找最原來、最小的一個元素,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全地可以證明到,大概現在能知道的最小的叫夸克吧,但是夸克是不是真正最小最小的?因為那用眼睛已經看出來了,其實這個東西,如果你認為它是實有的,還是有問題。所以,緣起法哪一點很奧妙?說緣起是條件的組合。凡為一法的因,也就是某一法其中的條件之一還是緣起的,這一點很重要哦!如果這一法的因不是緣起的,那就是原來的第一因!也就是上帝的意思哦。但是佛法沒有這個東西,注意聽!佛法講的就是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此有故彼有」,不是本來就有一個東西來造成一切法的,這個觀念一定要明白哦!所以,凡為一法的因,本身還是條件組合的,也就是說,它還是緣起的。那麼,緣起有緣起的條件,這個條件還是緣起的。注意唷,佛法的緣起論就建立在這個地方,絕對沒有一個第一因,懂嗎?如果有一個第一因,那就非緣起,非緣起的就叫自性。只要是緣起的,就沒有這個自性,所以,這個理論一定要明白。從這裡我們就建立起了一個很正確的觀念:緣起的非自性,自性的非緣起。佛陀說一切法是緣起的,那一切法有沒有自性?絕對沒有自性,一定要明白!佛法談論緣起的目的,這個內容一定要先明白。但是,這個觀念在我們佛弟子中都很少建立起來,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會落在上帝、實有論,就在這個自性見裡面,就是這個原因。而佛法真正要破的就是自性見,偏偏我們現在連這個基本道理都不懂,反而執取在自性中來產生萬法,這個問題就大了

「世俗的見解,由於自性見的無始迷惑,當然是這樣說的。但佛法,要從自性非有的本性空中,觀察這微塵與世界」。

眾生從無始以來,總是實有感一直存在心中,總是覺得一定有一個什麼東西來組成世界的,一定有一個實有的東西來幻成一切假有的,這樣的觀念叫自性見,這是無始以來的迷惑。正是因為無始以來的迷惑才會有這樣見解,才會這樣說嘛!但是,佛法要從自性非有的本性空中,也就是本來就無自性的空義中,來觀察微塵和世界,你才能明白真正什麼叫佛法,這才叫實相。而科學家的著眼點絕對不是在這個地方,他是先站在一定有一個極微的物質來產生一切物質的組合,起點就不一樣。那麼這個起點是根據什麼而有的呢?也是無始以來的自性見的迷妄。哲學家也是站在這個立場尋找第一因,所以最後為什麼走入死胡同?沒有出路啊!因為第一因本來就不可得。如果有一個第一因就解決問題了,但是什麼人能找到第一因?什麼人(上帝)能真正創造萬物呢?那都是不可得的。第一因就是上帝,這個是不可得的。所以哲學家到最後為什麼走入死胡同?沒有答案。同樣的道理啊,現在的科學家,如果他沒有改變一個基本理念,他用這個方式一直去探討,他能夠找到一個什麼極微的東西嗎?也是找不到的。佛法為什麼角度不同?我已經一直強調:佛法跟所有的外道宗教哪裡不同?佛法的特質在哪裡?佛法跟一切的哲學家哪裡不同?我一直強調這個地方,就在這裡,這樣知道嗎?我們是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呢?緣起無自性的立場。與所有的宗教外道、科學家、哲學家的實有的立場,剛好是相反的。注意聽哦!所以,其它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而佛法是無神論(這個神就是第一因、主宰、自性),佛法是否定這個的。而所有的宗教、哲學家、科學家都是站在這個立場上(有第一因)的,所以佛法跟一切的外道、哲學所不同的特質也在這裡,這一點一定要先把握!這一點不能把握,就不明白佛法的特質!佛法流傳到現在,很多也已經離開了這個基本的原則而在講了,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讓大家真正能明白的、要提示的重點!如果佛弟子不懂這個重點,不知道這個特質,那就不名為佛弟子,也會落在自性中,在實有裡面,在自性見里,跟外道一鼻孔出氣!導師為了讓我們明白這一點,他所有的論著、論點、研究裡面都在闡揚這個重點。所以要研究佛法,研究導師的理論,必須先回到這一點來,只有從這個地方下手,你才找得到眉目,找得到一個方向和正確的理論。我講到這裡,大家要注意啊,注意這一點,你才能把握整個佛法的重點,才能把握導師他一生心血的結晶就在這一點上,一定要明白啊!

「佛問須菩提:一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的微塵,算起來多不多?這是多得幾乎不可計算的。但佛說:這一切微塵,我說即非微塵,是名微塵」。

即非微塵,就是表示微塵也無實性,由於這個緣起義,微塵還是緣起的、如幻的、非實的,也無自性,所以它只「是名」微塵,也是「非」微塵。我們把一切都否定了,連微塵都把它否定了,連集成世界的這個微塵也都否定了它的實有性,它的自性。

「如古代印度的勝論師等,佛教的一分聲聞學者,都主張色法――物質有極微細的塵粒,即是不可再分析的個體;無論如何分析,終究有這最後的質素」。

在過去的聲聞學者中有一部分(不是全部)的人有這樣的觀念,還有古印度時候的勝論師(外道的論師),都有這樣的一個看法:一切是虛假的假合,但是總有一個實有的東西來組合吧,這個「假必依實」的觀念就從原始到現在都一直有。這個地方我們就要很注意了。

「大乘佛教,不但中觀師說微塵即非微塵,就是唯識學者也說沒有實在微塵可得的。世間的微塵,依唯識者說:是心識變現的(心識變現的就沒有實在的微塵自性可得),是由內心的色種子,變現這似乎外在的色法,而實不是離心而有自相的」。

學唯識的人都知道,一切法都是我們心靈的幻現,是因為內在有一個色塵種子在起作用,唯識學是這樣的一個講法,所以所謂的微塵,也不是真有微塵,只是心的幻現而已。

「中觀者說:一切法是因緣和合生的,緣生的諸法中,雖有顯現為色法的形態,而且是有粗有細的。不論為粗為細的,都是無常、無我而自性空寂的(唯識與中觀一樣,都不承認有實在微塵的存在)。如執有究極實體的極微,或不可分析、不可變異、不待他緣的極微,那是根本不可得的」。

沒有這樣一個東西可以得到的,我們以前還不知道有夸克,所以當時認為原子是最小,後來又發展到認識中子為最小,中子做成了中子彈,爆炸時力量非常強,殺傷力非常大,作用非常恐怖,那我請問你:中子彈爆炸時,中子還存在不存在?那是不是不變的東西?不可能不變的。它還是會變化的,不可能永恆存在,極微的東西永恆存在是不可能的。

「自性雖不可得,而緣起假名的色法,不但是有的,有粗有細的,而且還有相對的緣起外在性。所以,不但不是心的產物,而且心識的現起,還不能離色法而存在!當然,也不會說心是色法而產生的。所以,如聽說微塵非微塵,即以為是緣起色法的否定,這才誤會了!微塵也是緣起的『是名微塵』呢」!

這裡就是在成立一切法,雖然它無實性,但是緣起的幻相還是有粗有細,還是很明顯的,還是可以看出一切法的外相,看到外在的樣子。所以,不但不是心的產物,而且心識的現起,還不能離色法而存在!一邊在讓我們明白無自性的道理,一邊在破唯心論。一切法是唯心的顯現,那個說法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一切法是相對的,相依相緣的。外在的色法真的是心靈顯現的產物嗎?如果外在沒有那個東西,你心靈能顯現出來嗎?心法還是要與外面的塵境相依相緣,而產生了認識――識。這個是緣起的啊,不是心靈來產生萬法的,所以,唯心是不對的。當然,也不會說心是由於色法而產生的,那就是唯物論,也是錯誤的,唯心與唯物都是不對的。

所以,如聽說微塵非微塵,即以為是對緣起色法的否定,這才誤會!微塵也是緣起的「是名微塵」呢!這裡就很重要!今天否定微塵的實有性,很多人就誤解了:「 微塵非實有,那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千萬不要誤解!微塵非微塵,不是對緣起色法的否定,不是在否定一切萬法,而是在否定萬法的實有性,這與否定萬法不一樣啊!微塵也是緣起的「是名微塵」!緣起相是存在的,只是無實性而已。而正因為無實性的自性空才能隨因緣而現起一切萬法相,一定要注意呀!這哪裡是在否定一切的緣起相呢?這一點一定要再三地講,不要聽說微塵非實,就以為是在否定一切微塵,不是哦!恰恰是在成立微塵。為什麼?因為這樣的無實性,才能顯現這樣的幻相。沒有實性,才能起到組合的作用,而顯現組合體的作用。

「同樣的理由,由於極微的緣起色等,為緣而和合為世界的形態,組成世界的微塵,還沒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會實有自性了!所以又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執極微為實而世界為假,這不但不知極微,也不會明白世界的性空與假名」!

那麼,這麼大的一個世界,它有沒有實性呢?沒有。因為它是微塵而聚而組合的,就知道這個大世界非實。但是我們眾生就執著在組成世界的微塵是實有的,其實這個微塵還是組合的、緣起的,所以緣起能組合為微塵相,微塵相也能組合成世界。這反而在成立一切萬法,不是在破壞萬法的相。組成世界的微塵,還沒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會實有自性了!所以又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執極微為實而世界為假,這不但不知極微,也不會明白世界的性空與假名!這一句話很重要哦!我們知道世界是假的,是由微塵來組合的,所以世界非實、無自性。然而,如果認為微塵是實有的,這就是執有微塵的自性了,這樣還是不了解緣起性空義了。世界是由微塵組合的,因而非實;但是微塵也還是組合的,所以微塵也是無自性的,由無自性的微塵而組合的世界,這個世界怎麼會有自性呢?

同樣的道理哦,我們說五蘊非實。什麼叫五蘊?色(物質);受、想、行、識(心法),五蘊就是色心二法。如果說色法非實,心法是實,這樣對不對?當然不可能啊,心法還是緣起的。心法是緣起無實性,色法也緣起無實性,色法跟心法的組合會不會有實性?兩個無實性組合起來會有一個實性的東西嗎?當然也不可得。很多人以為,這個色心二法會壞、會變,但總有一個真的永恆不變的東西來組合這個身體吧?身體是假的,總有一個實有的吧?這個觀念是不是跟它一樣?注意聽哦,很重要哦!這個道理明白了,就不會執取這個色心二法的實性。

一切法實相不可得,就是一切法的實相 已二 信者難能嘆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非實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須菩提聽到這個般若大法非常感動,知道自己能了解不足為奇,因為他本來就是解空第一,這樣難得的難以思議、難以體會的般若大法,一般的人聽了,會生清凈心而得凈信嗎?我現在跟著佛學,有這樣的體會不足為奇,如果後五百歲時候,那是離佛很遠了,聽了這樣的法,有人會產生這樣清凈的信心嗎?因為現在的人在佛的身邊,要體會都這樣的不容易,這樣的難哪,未來離佛越遠的時代,聽到這樣的法會起信心嗎?這樣的心態,就是為未來際眾生那而問法了。

「空生稱嘆深法難逢後,接著說:如有人聽了這深妙法門,能離一切妄相而清凈信――生實相,這是極為難得的!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前文,空生疑未來眾生不能聽此經而生實信,現在是肯定地說有人能生實信。信,以『心凈為性』。但此中的凈信,是離戲論而顯的心自清凈,是如實相而知的證信,即清凈增上意樂或不壞信。聞此經而能生凈信,即能生實相。實相,異譯作實想。想即智慧的別名,如經說無常想、無我想等。所以,實相即如實相而知的般若;生實相,即『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但實相如何可說,所以,須菩提隨即說:實相,實即是非相,是離一切名言測度的畢竟空寂;從不為虛狂妄取相所惑亂,名之為實相。諸法實相,即諸法的實相不可得;因為一切法的實相不可得,所以名為實相。這是般若法門的實相說,顯示般若的特色」!

這是一個重點,這裡講的凈信是什麼?是心凈為性,是離戲論而顯的心自清凈。眾生在顛倒執著中名為戲論,當我們離開實有感,不執著,不顛倒,這時才叫清凈!這個清凈是本來的,不是修來的,因為當我們沒有這些顛倒時,也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啊!所以是「如實相而知的證信」。也就是說,你一定要離戲論,證真相,而產生的心的真正清凈,那個才叫凈信。聞此經而能生凈信,即能生實相。又怕眾生執著在實相,以為我離了戲論,我證入了實相了,我得到實相的智慧,又執著在實相上。所以又說:實相,異譯作實想。想即智慧的別名,如經說無常想,無我想等。所以,實相即如實相而知的般若;生實相,即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所以說:悟入實相,體會到實相,不是看到一個真實的什麼叫實相的東西,只是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離一切戲論,不執著在一切萬法而產生的智慧,名般若,這個才叫悟入實相。簡單地講:就是知道一切的如實空相,這樣的智慧就是實相,但實相如何可說?所以,須菩提隨即說:實相,實即是非相,是離一切名言測度的畢竟空寂。這裡很重要哦!講實相,講實性,講自性清凈,都把它落入實有的話,就不懂實相哦!一定要明白!講實相,就是非相,實相是 「離一切名言測度的畢竟空寂」呀!絕對不是有一個實有的實相或者空性可得。

所以很多人修行:我悟入空性,悟入空相啦。如果你問他悟到什麼?他說那個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啦!其實,這裡就講得很清楚:實相不是實有一個什麼相,或者實有的一個本體的觀念,絕對不是這個啊,是離一切名言測度的畢竟空寂呀!從不為虛狂妄取相所惑亂,名之為實相。眾生的顛倒是落在實有里而起貪瞋痴造業造惡,為什麼?因為我們落在虛狂妄取相,在這裡被惑亂了。那麼,離開這樣的顛倒執取的妄相,名之為實相而已呀!諸法實相,即諸法的實相不可得。實相不可得,但是,我們落在顛倒中,落在一切法的實有感裡面,起了我見,起了實有感,起了執著,以為有一個真實的我,不生不滅的我,以及萬法都有一個實性,這個名為戲論,名為顛倒妄取相,今天要破的自性見就是這個東西。所以當我們能破除這樣的顛倒虛幻分別,也就能體會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是什麼?就是諸法的實相不可得。也就是說,一切法根本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相,去掉這樣實有感的實相,知道它是不可得的,這樣才發覺到,緣起的一切法本自空寂,這個本自空寂名為實相而已。不再落在實有感里,因為一切法的實相不可得,所以才名為實相。如果一切法有實性可得,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可以得,那就不叫實相了,因為了解到它的無實性,了解它只是緣起假名的組合而無實有,而無實性,破除了這個實有感,破除了這個實有感的實在性的那種執取,才名叫實相。所以,一切法的實相不可得,名為實相。我們常常落在「自性」二個字,以為我們有一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實相的話,就會落在實有自性裡面,跟外道的靈魂本體論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一定要用「自性」二個字的話,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名為一切法的自性。就是這個意思;一切法實相不可得,所以名為實相,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名為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實相不可得,名為一切法的實相。這裡的實相與自性是一樣的,這是般若法門的實相說,顯示般若的特色。

在這裡須菩提為什麼會問,眾生將來聽聞這個法是不是能真正的產生信心?因為般若法門是這樣的難知難曉,這樣的難以明白體會。如果不是這樣難,這裡就沒有什麼好讚歎的了,說能夠聽聞這樣的法,能體會、接受、受持、信受,是第一希有難得。為什麼?這與眾生的顛倒實有感自性見恰恰是相反的。有我、他、眾生、壽者的這種實有感的執取符合眾生普遍的現象,而在金剛經里一切都在否定它的實有性、實有感,這剛好跟我們眾生的習性是相反的,所以一般人聽了要一下子體會、理解、信受,那是非常非常不可能的,非常非常難的!在佛陀的時代,你能聽懂,因為是佛在說,你相信他啊。那麼,離佛越遠,一般人來談這個法,能信受的就難啦。象現在的社會,普遍的一些宗教,哪一個不是落在靈魂的自性見裡面?哪一個不是落在我執的自性見裡面?佛法在講到這個般若,就是在否定一切法的實性,真正要開引般若的妙智啊,實在是難知難曉!剛好就是在這個地方破除我們眾生最嚴重的自性見,破除我們的執取。我們都執著在有一個我嘛,實有感:我這一生沒有辦法了,那沒關係,我要求來生好一點。我們死了,還有個靈魂來來去去的,這裡死了還要往生到天國去,到上帝那邊去,到老母那邊去,回到某某我們原來的地方去。,這個觀念是什麼東西?整個社會,整個人間,都是普遍的理所當然的這樣一個妄取相,這就是自性見。而剛好般若法門就是在破除這個自性見,難就難在這裡。所以說,一聽般若的這個法,知道連如來都無實性,一切法都無實性,這樣的難知難曉我們能接受嗎?能體會嗎?實在是難哪!不要講佛陀那個時候難,過程也難,現在這個世界,現在我們佛教界中要講這個法也是多麼的難哪!所以你想想看,我們在實有感、自性見中那麼久了,那個我執何其深重!你聽到這個法,會產生真正的凈信嗎?一旦能產生凈信的人,是不是就很希有難得?真的是很希有很難得啊,太難了!如果說有「我」,將來可以得什麼好福報,到那裡去享福,可以生生世世過得好。恩,那大家都很喜歡。實話告訴你,這些都無實性、無自性、無我,你會受不了!告訴你說:那個「我」是妄取的,那個「我」根本是不存在的,是我們妄想的產物,根本是執取不到的,要破掉這個我,那比割他的心肝還難!所以,為什麼說:如果聽聞到這樣的般若法門,了解一切法無實性,一切相總是虛妄的,能夠聽了這個法,一心就相信、奉持的,那真是第一希有難得,太難太難了!我們今天出來弘這個法,講這個般若法,講這個緣起法,一百個中有10個真正能聽得進去的,那已經不得了啦,不得了,你們知道嗎?不要被批評就已經很好了,不被毀謗已經非常難得了!所以要知道啊!聽到這樣的法,會不起疑心的,不起狂亂的,能信受而得解脫的,那是少之更少!所以,為什麼說希有難得就在這裡,這裡很重要!所以我特別地把它講得更清楚一點:為什麼會這麼難。

名言不是義,離開名言不解義。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示奉持行相

戊一 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菩薩的般若道體,已說畢。此下,約般若的功德的尊勝,讚歎以勸人受持。如來校德完畢,須菩提起來問道:這部經應當叫什麼名稱?我們應怎樣去受持奉行?全經的內容啊,廣大甚深,而一經的名稱,卻能含攝全經的大意,或直示一經的精要。這在大乘經,十九是如此的。所以,學者如能於經名有相當的理解,對於全經的要義,也就容易憶持不忘!此一思想,影響於後代的佛教很大,如我國即有專門禮誦《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修行的。西藏把各種經名,畫在轉動的輪子上。輪子一轉,即一切經名從眼前轉過一次,即以為轉法輪一次了。日本的日蓮宗,專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其實,大乘本義,哪裡要我們這樣的受持!要從經文的多多理解中,由博返約依經名而憶持全經的心要才是」。

一般大乘佛法很注重經典的名字,因為經典的名字就能含攝整部經的重要法義,用幾個字就可以把整個經裡面的內容、所有的精要全部襯托出來,象我們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一樣。但是,這裡說的是要要讓我們明白一點:現在有一些法門就專門持誦經名,象我國就有持誦《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每天念那個經名,就以為是在修行;西藏他們有叫轉法輪的,有一個搖的東西放拿在手上不停的轉啊轉的,還有在寺廟前面有個大的用手去轉,他們就是把所有的經名寫在那個輪子上面,每轉一次眼睛就看到那個經名:「我轉過了,我看過了」,就好象說已經受持了。日本也是一樣,他們每天就是禮拜持誦《妙法蓮華經》的經名,很多人就以這樣一個心態來修行。導師告訴我們:其實大乘真正的本意、精神、內容,哪裡是要我們這樣的受持法呢?這樣受持法,實在是不了解真正的大乘經義,真正的大乘佛法是要從經文裡面,去多多的了解它的意義,了解它要表達的是什麼,要讓我們明白一些法義,由博返約,也就是說,從很廣的而慢慢回到一個重點來,這樣,當我們提取這個經名時,就知道這個經裡面的內容了,那是讓我們常常了解它的內容,不要忘失。而不是只有持誦經名,單純持誦又有什麼用?我們是哪個地方的人,那你就整天念這個地方,難道就把這個地方的所有的內容都了解了嗎?不可能嘛!你說:「我是宇宙、宇宙、宇宙」,你就對宇宙的實際都明白了嗎?不可能嘛!我念過《大方廣佛華嚴經》名,我就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的內容嗎?也不可能嘛!所以,有很多變成形式化的東西,學佛變成沒有真實的內容,變成在搞一種形式。導師在這裡只是要告訴我們: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這樣的觀念是不會有受用的。

戊一 答

已一 正說

庚一 化法離言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陀今天說了這個法,就給他一個名字,但是,沒有見法性的眾生又會執著這個名字,佛只要說一個什麼,我們就把會它實有感,又會取相執著。憶持經名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題綱切要,但不要再在這個地方又起執著。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馬上就破除我們的實有感,就知道般若波羅蜜只是假名施設,沒有一個般若波羅蜜的實相、實性,一定要明白哦!他點點滴滴都不讓你執著,佛的三十二身相破了,菩薩的一切身相也破了,四果羅漢的問題也把它破了,連佛陀也破了,讓我們了解什麼叫法性身,這樣一一地破,最後連這個經文的內容,這個法的本身也不讓你執著,懂嗎?點點滴滴都在顯空性,顯實相,千萬不能執著,沒有一法是有實性的,一定要明白!

「從法門名義和受持的方法,進而論到說法者與說法處。這些,唯有從如幻畢竟空中,才能如實悟解,知道怎樣地受持。

佛對須菩提說:這部經,能洗破一切如金剛的戲論妄執,而安住於法法本凈的金剛妙慧,所以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應以此經名而攝持經義,如法地受持!然而佛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即非有般若波羅蜜可得的。常人聽佛說法,聽到什麼就執著什麼,覺得此言說是能直詮法體的,確有此法如名言所表示的。不知世俗心行與言說的法,必有名義二者。名是能詮,義是所詮,但名能詮義,而名並不能親得義的自性,不過世俗共許的符號。義是隨名而轉的,似乎可指可說,而義實不一定由某名詮表的。名不離義而不即是義,義不離名而非即是名;有名有義的法,法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間,也不離名義,世俗幻有而沒有自性可得。佛說金剛般若,如取相為如何如何,早就不是了!這是隨順世俗,以名句文身為表示而已!法門名稱如此,全經的文句也如此,應這樣去受持奉行!

說到這裡,佛問須菩提:我說金剛般若法門,到底有法可說嗎?須菩提隨順如來的意思說,依我所理解的,如來是無法可說的;什麼也不是語言可說的,何況離相的金剛般若?

無法可說,前在舉如來為證中說過。但那裡講的,是約佛證離言以明無所說,這裡是約法的離言以說明的」。

我們說一個名稱,是在表達它的內涵,但是名字並不能得到那個真正內容的自性,只不過是共世俗的符號,世俗認為是怎樣的一個共見,只是好象在展現一個符號一樣,讓你明白這個意思而已,並不能展現它真正的實義。所以,義是隨名而轉的,似乎可指可說,而義實不一定由某名詮表的。名不離義而不即是義,義不離名而非即是名;有名有義的法,法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間,也不離名義,世俗幻有而沒有自性可得。這裡用名和義來表達性與相,道理是一樣的,只是用語言文字的表達不同。所以,我們說一個名,只是表達一個義,不一定能展現義,實際的法並不是在名言之中,但是要表達這個又不能離開名義。所以,世俗幻有而沒有自性可得。這樣的結論同從頭到後的結論都是一致的,緣起的只是世俗的幻有,而事實上無自性可得。名言也是一樣,名言表達一個義,但是名言畢竟不是義,然而離開名言你又不了解義。佛說金剛般若,如取相為如何如何,早就不是了!所以,我們說:「金剛」兩字是什麼,「般若」是什麼?如果「金剛」真的是什麼,「 般若」真的是什麼,那就不叫金剛般若了。一旦名為金剛般若,只是假名施設而無實性的,它只是能詮的語言而已。這是隨順世俗,以名句文身為表示而已,法門名稱如此,全經的文句也如此,應這樣去受持奉行!

了解了這個空義,了解了緣起法,了解一切法無自性,包括連法門的名字也是這樣,包括整經的文句裡面的意思也是這樣,這樣就不會執著在佛的真相上,不會著在菩薩的身相上,也不會著在三果、四果的果相上。也不會執著在一切的山河大地的這個法相上。那麼,包括我們語言、文字,講的經,講的法,它的內容都不會執著在這個上面,要這樣地去明白,要這樣地去受持。

說到這裡,佛就問須菩提:我說金剛般若法門,到底有沒有法可說?這句話就很重要了!佛有沒有說一個不變的真正的實法?他只是告訴你:一切法無實法,而告訴你「一切法無實法」的這個法,是不是實法?也不是實法。這樣我們就知道了,佛說了那麼多法,有沒有真正說到法?須菩提隨順如來的意思說,依我所理解的如來是無法可說,什麼也不是語言可說的,何況離相的金剛般若?所以,後面就解釋為什麼叫無法可說,前面在舉如來為證中說過,但那裡講的是約佛證離言以明無所說。前面也說無所說,這裡也說無所說,前面的無所說,是在佛陀他證到法性時而表現的離言實相。這裡所說的是約法的本身(不是在講佛的體證),同樣都無可說,無法可說。佛陀不但說的是無實法,他說的這個無實法的「法」,它當然本身也沒有實法,這樣從二方面都在證明一切法都無實法。

談到這裡,金剛經還沒有到一半,我們就已經慢慢地品出味道來了:金剛經到底在講什麼?到底在表達什麼?我們在意念中慢慢的就有一種體會出來了,要我們知道一切法無實性啊!你慢慢去體會哦,眾生的染著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的顛倒愛取、執相從哪裡來的?我們的貪嗔痴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慢慢就感覺到了?我們執著在一切法的實有嘛,實在感嘛!不知道它的緣起如幻嘛!不知道它的無實性嘛 !總是那麼強烈的真實感、實有感!?外面執著一切萬法的真實,內里執著有個不生不滅的永恆的「我」,那麼,從經文這個地方我們慢慢地已經感受到了,金剛經所顯現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現象,不同的身心感受,不同的外在的一切萬法,都一一地在告訴我們:沒有一法是有實性的。為了證明萬法的緣起空,無實性,所以用種種方法,種種的比喻,來讓我們明白它,證明它確是如此的。這樣,我們就慢慢了解金剛經在談什麼內容了,要我們明白的是什麼了。如果到這個地方能明白的話,金剛經就知道一半了,繼續深入下去慢慢就更能了解了。

推薦閱讀:

初學者預防膝蓋痛、有方法
有什麼食補的方法能治療失眠的?
日元旺衰判斷方法與案例
初學者很有用處的六爻裝卦簡便方法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