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古詩詞第270首
05-26
第270首[唐補121]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杜甫
推薦閱讀: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寫作背景] 自759年臘月到達成都,大概至761年春天寫《春夜喜雨》之間,1年多的時間裡,總體說,杜甫是快樂的,安逸舒適。這期間的詩,寫景很多,且佳作迭出,限於篇幅,不再熬述。
之後,開始出事。
761年2月,成都尹李若幽調離,崔光遠接任,繼續對杜甫不冷不熱,嚴重說,冷多於熱,更嚴重說,一點不熱。 不熱也罷,靠著一家人的勞作,也能自給自足,生活繼續。 此時,「安史之亂」尚未結束,一些有想法的人,蠢蠢欲動。4月,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趁火打劫,公然造反。 崔光遠與高適合力圍剿,雖然最後平息,但餘波未斷,致使蜀無寧日。5月,一個不祥預兆,出現在杜甫身上,就是他家門前的一顆老楠樹,被一場狂風暴雨折斷。現代人迷信,古人也一樣,杜甫當初之所以在這個地方建草堂,很大成分就是喜歡它,避風遮雨的同時,更多的是把它看成保佑圖騰。
杜甫很傷心,專門為這顆老樹寫詩《楠樹為風雨所拔嘆》紀念,心裡開始沒底。 戰亂必然波及百姓生活,到了秋天,收成不佳,杜甫再次陷入困境。 這次,該伸手於誰? 人云亦云,偶同意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次杜甫伸向了成都尹崔光遠,但崔尹不買帳,詩人空手而歸,到家時,窘迫難耐,寫了一首詩自慰《百憂集行》。這首詩的最後4句,曬出來,大家共讀。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臨走的時候,老妻面帶愁容,回來的時候,見杜甫兩手空空,愁容依舊。兒子不懂事,打著滾兒哭,他餓,他要吃飯。 這爹當的,難! 是否向嚴武、高適求助?至少從他的作品中,沒有答案。我們讀他的訴苦詩,也不能太當真,這哥們喜歡誇張,事後基本沒事。因為他有一位好媳婦,持家高手,總是背後偷偷留一手,杜甫蒙在鼓裡,急得前蹦後跳。 日子依舊,湊合著過。 10月,杜甫看到了一絲曙光。 打敗段子璋後,崔光遠的手下大將花敬定(3字人名),恃功而傲,強取豪奪,弄得民不聊生,而崔光遠無計可施,鎮不住,氣得肝疼。 朝廷即令高適暫代成都尹,崔光遠臉面掃地,不久歸天。
高適的到來,無疑給了杜甫若隱若現的無以明狀的亂七八糟的許許期盼。 杜甫和高適,到底關係咋樣? 兩人第1次接觸,當然是李白他們的梁宋3人游。然後就是在長安,那時候,杜甫正困難,沒見高適出手。關係就這麼不咸不淡,若即若離。 肯定不是鐵哥們。 但高適也並非不講情面,只要你別太打擾他,該出手時也出手。至少,他們之間,表面客氣。
高適以「仕」看人,你杜甫一白丁,而且缺乏政治眼光,也許壓根就不想與詩人走得太近。 總之,杜甫偏熱,高適偏冷。 說一件事。 高適到成都的時候,有一位朝官侍御王掄陪同,這個王掄曾答應杜甫,一定帶著酒來草堂,共飲。 於是,杜甫就給王掄寫去了一首詩,讓他踐約,並且囑咐他,一定順便帶上高適,同來。
高適可以不給杜甫面子,但必須給朝廷派來的王掄面子,高適此次赴約,估計心裡不爽,自己成了配角。杜甫的任性倔。 也許杜甫事先拜訪了高適,而高適允諾回訪,見遲遲不來,杜甫急。但詩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王掄、高適來了,3人喝酒。席間,杜甫即興吟了一首詩,詩中的3句話,讀著刺耳。 先看第1句,「故人能領客」。 竟把王掄看作「故人」,而把高適稱為「客」,主從倒置,氣人!
再看後2句:「移樽勸山簡,頭白恐風寒。」 山簡:晉代征南將軍,此處借指高適。 這2句,怎麼讀也不像好哥們間的勸酒,尤其沒有了杜甫品性中的實在,有點虛,有點遠,充滿酸酸客氣。 這酒喝得,高適一定彆扭。 所以,高適成都尹期間,絕不出手。 也許根據高適的一貫表現,任性杜甫早就憋了一肚子氣。 761年臘月年底,一個利好消息傳來,嚴武正式被任命成都尹。而高適的代理尹結束,回到蜀州,繼續他的刺史。 果然,上任伊始的嚴武,主動邀請杜甫成都做客,我們為詩人高興,想像著他一定屁顛屁顛。 出人意料,此時杜甫的表現,讓我們小有吃驚。突然發現,杜甫變了。 杜甫與嚴武到底啥關係? 很多書上都說,2家是世交,這一點,我不信。 2家祖上雖然同朝為官,但未必感情深,因為查不到這方面的史料。而且杜甫困居長安期間,沒有向嚴家求助,也沒見嚴家主動出手。 2人建立感情,應該緣於房琯。 嚴武的父親嚴挺之,曾任中書侍郎,所以嚴武以門蔭入仕,入仕以後,成績平平,波瀾不驚。「安史之亂」後,房琯以宰相身份,來到肅宗身邊輔佐,對嚴武欣賞有加,不斷提拔。收復長安後,嚴武官至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年僅32歲,全是房琯的功勞,成了冬天裡的一把火。 嚴武素講義氣,肅宗下手房琯,不明真相的他,挺身而出,聲援吶喊。被認為房琯朋黨,貶為巴州刺史。仔細想來,這個處分並不重,也許在肅宗眼裡,嚴武還年輕,沒有政治經驗,尚可救藥。 杜甫也是因為房琯被貶,於是,2人同病相憐,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礎,這種感情基礎不可小視,咱中國講究這個,叫做患難與共。至於2人有多麼深厚的私交,恐非。 嚴武一介武夫,豪俠仗義,在杜甫看來,比高適更易接近,少有拘束。如果二選一,他一定選嚴武。 那麼,面對嚴武的邀請,主動示好,杜甫到底有了什麼表現? 不去。而且來了個反邀請,請你嚴武到草堂,這個,架子太大了吧? 此時的杜甫,何以有如此底氣,憑什麼? 以下是個人分析: 自759年臘月到成都,至現在的2年里,時間充裕,杜甫下了狠功夫,對詩潛心研究。以前最拿手的是五言,現在,在7言上有了長足進步,不論絕句還是律詩。而且閱讀廣泛,這期間的作品,我們發現,用典越來越多。 覺得自己行了,腰板硬了,開始膨脹。在唐代,做詩可是人在官場行走的一項硬指標,這表露了杜甫的清狂。 而且,有年齡上的優勢,此時杜甫51,嚴武38,他是大哥。 竅以為,此時的杜甫,以高人隱士自居,洋洋自得,不可一視,目中少物,捨我其誰。 想想高適剛任成都尹的時候,杜甫的表現,可見一斑。 嚴武與高適不同,粗糙一些,沒有太多講究,架子不大,還真帶著一幫人來了。一路上,招搖過市,濃妝艷抹,不停地打聽杜甫的居處所在,弄得大街小巷,無人不知。這給了詩人足夠的榮光,親戚朋友,左右鄰舍,投來的羨慕,令杜甫找不到北。 自此,2人有了密切的交往, 嚴武送糧送幣再送酒,杜甫寫詩寫詩再寫詩,感激的話說個沒完,蜜月期。 窮日子過怕了,在杜甫眼裡,誰出手誰就是好人,肅宗除外。 嚴武為什麼如此厚待杜甫? 患難與共是基礎,他鄉遇故知是緣分,仗義疏財是本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嚴武雖一介武夫,但喜歡詩,《全唐詩》有其6。但他再使勁整,也整不過杜甫,內心裡,有一種敬佩。 錢乃身外之物,但文纔則另當別論。 有嚴武罩著,這期間的杜甫,最幸福。 好景不好,出事了。 762年4月,玄宗和肅宗,這爺倆相繼離世,繼位者為太子李豫,史稱代宗。 玄宗死於762年4月5日,肅宗死於4月18日,只間隔13天。有人以為,是因為肅宗太操蛋,玄宗不忍他丟人現眼,強行帶走。 新皇帝上位,如果危機四伏,往往重用老臣,尤其是前任皇帝不待見的老臣,幾乎成了慣例。老臣們更有經驗,更易接受橄欖枝,幹勁更足。枯木逢春的時候,自是別樣天地。 6月,嚴武應詔入京,明顯被器重,國家的形勢要變,杜甫的心裡一震。 另他更震的是,嚴武的接任者是高適,喜憂參半的杜甫,神思恍惚,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嚴武要走,杜甫必然要送,從成都送到了綿州(今四川綿陽)。然後,又自綿州再送,一直送到了綿州30里外的奉濟驛(驛站名),這才罷手。 而他送嚴武的這首詩,特別有味。 [本詩簡析] 解釋題目《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奉濟驛:某處驛站名。 嚴公:指嚴武。 四韻:讀古詩時,有時會看到題目中有多少韻字樣,這屬於作者的特別說明。詩的偶數句要求押韻,如果作者想換韻,有時就在題目中說明,否則,有可能引起讀者誤解。「四韻」並不是說押了4個韻,而是說有4句用韻不完全相同。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此:指奉濟驛。 如果鐵哥們之間送別,依依不捨,邊走邊送,不知不覺間就走出了很遠。這個很遠有多遠?也許5里,也許10里。 成都至綿陽多遠?至少200里,然後又送了30里,230多里的送別,有這麼送的嗎?恐怕杜甫的這一壯舉,打破了中國記錄。 開門見山,詩的前2句就點明「遠送」,看來杜甫絕不是「不知不覺」,而是有意為之。而且反覆體會第1句,總感覺杜甫沒過癮,沒送夠,還想再送。 泛讀這首詩,第2句,充滿真情。 先說「復」。 杜甫原計劃是送嚴武到綿州,而且在綿州刺史的陪同下,3人已經喝酒登樓賦詩,已經做足了送別的儀式。沒想到,還要再送,又陪了30多里。哥們情未了,躍然紙上。 再說「空」。 送了2次,青山2次見證了我們的情意,但又如何? 還是徒勞,還是沒解渴,還是沒送夠。 太黏糊了,超過了熱戀中的情侶。 關於這2句,還有話說,稍等。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走了,就立馬盼著再聚,思路正常。 可是,這2句粗看有點不搭。「幾時杯重把」的後面,應該是再聚時的快樂激動,怎麼就「昨夜月同行」了? 想來這2句是昨夜的回憶,2人昨夜還在趕路,而在路上,2人在車裡喝酒。酒酣耳熱,夜月伴行,給詩人留下的美好的印象。 嚴武這個級別的,出門自己騎馬的可能性不大,應該有專車,況且,這次還是高升。 與嚴武在一起的感覺,真好。 這首詩前4句的字面解讀,就是訴,訴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列郡:指東西2川各郡,嚴武入京前為劍南兩川節度使兼成都尹。 惜:指吏民捨不得。 三朝:指玄宗、肅宗、代宗三朝。 寫詩送人,美言幾句正常。況且嚴武在蜀的政績確實不錯,受到百姓的歡迎。 第2句略顯水分,玄宗朝,嚴武還未冒尖,肅宗就那麼幾年,代宗剛剛開始。情人眼裡出西施,杜甫願意,誰也管不著。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江村:杜甫所在的浣花草堂。 來的時候,是兩個人,你走了,我一人回去。 如果不了解詩人目前的狀況,泛讀這2句,就是你走了,我寂寞,因為寂寞而殘生,充滿了友情及失落的悲涼。 相信他們哥倆的感情,嚴武走後,寂寞是真的。但殘生並非全由寂寞導致,還應包括嚴武走後,無人接濟時,面臨的生活困頓,也許這才是詩人內心的關鍵所在。 這首詩,肯定有情。但是,真情的同時有附加成分,就是詩人的私願,不能忽視。或許正是背後有著這種私願,更加強了的真情,送出了200多里。 詳細說。 即使再依依不捨,也就是多囑咐多啰嗦,在嚴武上車前儘快把話說完。而杜甫陪送200多里,肯定有原因,用感情厚重來解釋,有點牽強。 什麼原因? 事情的背後,至少可能窺視出杜甫的2個方面: 1.任性。 很多時候,詩人一貫無所顧及,為所欲為,超出常人思維。這個,前面我們有過分析。 2.對嚴武的依賴,而且是強烈的依賴。 這種依賴可能來自2個方面,一是想出仕,二是自己以後的生存。 嚴武本來就是尹級別,如果升職會是什麼,如果升為宰相,那麼自己就有了機會,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事業受挫,是男人永遠抹不去的痛,一旦有機會,必躍躍欲試。 杜甫瞧不上肅宗,如今是代宗了,希望頓生。一朝天子一朝臣,況且還有嚴武,朝中有人。此時的杜甫想出仕,但羞於開口。 也許路上聊天,能把這話捅透,估計這就是杜甫目前的心理。 高適肯定不會太照顧杜甫,如果他人繼任,可以托嚴武多美言。但高適不行,杜甫與高適關係好,盡人皆知,如果讓嚴武從中協調,恐怕會讓嚴武驚訝,沒準會小瞅了自己,這是一個面子問題。杜甫與高適,是那種鞋是否舒服只有腳丫知道的那種。再者,嚴武的話,高適未必買帳。 杜甫的窮日子過怕了,嚴武的走,令他極度不安。 就在這種極度不安中,送個沒完,200多里。 第2句「青山空復情」中的「空」和「復」,別有意義。 這個「復」,也許送到綿州時,杜甫的心事未了,或者說,嚴武沒給明確的答覆。又送了30多里,依然如故。 這個「空」,從成都到綿州,從綿州到驛站,詩人心裡一直沒底。 「青山空復情」,我更願意理解成感情與私願的混合。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在潛意識裡,嚴武就是杜甫的保護神,是個安全閥。和他在一起,踏實。 這首詩好嗎? 好,讓我們更了解了杜甫。 雖然杜甫愛訴苦,但那時,他是真覺得苦,不是故意。而一旦自己安穩下來,就力爭自食其力。嚴武一走,也許困難將再來臨,有點慌,心懷不安。但羞於出口,這樣的人,我們讀出的往往是善良。 實在,能送出200多里,總不至於被認為是虛偽吧?巧言令色者,也許在嚴武走之前,就已搞定。 解析完畢。 ====================================== 嚴武走了,等待杜甫的會是什麼?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杜甫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謝謝閱覽。
推薦閱讀:
※談談李叔同的《送別》
※樂府《野田黃雀行》體現了曹植寫詩的什麼特點?
※如何賞析《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
※新月詩派指的是什麼?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