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十:官職沿革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十:官職沿革(2009-08-20 08:32:32)

標籤:官職 《後漢書》 古代文化常識 范曄 中國 文化  分類:中國古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的官制在歷朝歷代發生了非常複雜的變化。既有整個官僚體系的改變,也有部分官職稱謂不同或是分工的變化,還有後人作品中沿用古稱的問題。

1,中央官制

   在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就是宰相。

   春秋戰國時期,齊、秦等國有相,楚有令尹,宋有大尹,吳有太宰,實際上都是宰相。

   秦漢時期,設立丞相(管行政,統率百官)、御使大夫(管檢察和秘書工作)、太尉(管軍事),稱為三公,同為宰相。

   魏晉以後,形成三省,即尚書省(執行)、中書省(秘書)、門下省(審議),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隋唐以後的幾個朝代,皇帝不願把大權經常交給三省長官,就讓一些級別較低的官員加上「參與朝政」、「參知政事」等頭銜行使宰相的職權。

   宰相以下,就是中央各部門的長官。

   周時有五司: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擔任這些官職的一般都是大夫。

   秦漢時,中央機構採取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衛尉,負責皇宮守衛;太僕,負責皇帝車馬;少府,負責皇帝財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物;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魏晉南北朝時,開始向三省六部制過渡。

   到隋代,正式確定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的正副長官是尚書和侍郎,每一部下設四司,各司的正副長官是郎中和員外郎。此後歷代相沿,基本未變。

六部的分工是:

吏部:主管中下級文職官員的任免、考核、勛封等。

戶部:主管全國戶口、土地、賦稅、錢糧、財政收支等。

禮部:主管禮儀、祭祀、學校、科舉等。

兵部:主管中下級武官的選用、練兵、軍械和驛站等。

刑部:主管全國司法行政。

工部:主管土木建築、屯田、水利、交通等。

2.地方官制

   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的長官主要有諸侯與大夫兩級。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戰國時開始以郡統縣,郡的長官叫「守」或「太守」,以後沿用。

   縣的長官稱「令」「長」,後代也沿用。宋代以後,縣的長官稱為「知縣」,

   州的長官稱刺使。宋代開始改刺使為知州,但習慣上仍稱為刺使或太守。

   到元代,行省成為全國最高一級行政區,其長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等,明初左右使成為一省的最高長官,中期以後,總督或巡撫成為一省或幾省總攬軍事、行政及監察的最高長官,總督又稱制軍,俗稱制台。如《制台見洋人》中「制台」,就是總督。

   省的下邊有府,府的長官為知府。另外,清代省以下,府州以上還有道員(道台)作為高級行政長官。

附錄官職任免升降術語

【舉、辟】舉:舉薦;辟:招用。

【征】君徵召臣。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除】拜官授職。

【擢】提陞官職。

【陟】提升,提拔。

【升】提升。

【假】臨時充當使臣屬吏。

【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貶】降職並外放,與「謫」相近。

【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革、削、免、罷、廢、奪】革職、罷職或停職。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轉】遷職調任,無所謂升降。

【徙】改任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調】調動、調遷。

【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

【放】京官調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富國歧視中國富豪?
中國的維和部隊主要都出使哪些國家?
中國的佛教文化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功高蓋主第一人,自古無人能出其右,諸葛亮也比不上!
中國警方抓獲拐賣團伙成員802人解救181名兒童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