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八中「格律詩社」社團活動輔導資料
05-26
正安八中「格律詩社」社團活動輔導資料(輔導教師:陳跡)內容提要一、格律詩簡介二、中華新韻三、格律詩的「格律」四、意 境五、「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具體運用六、絕句6大寫法七、絕句的表現手法八、詩與詞的區別九、介紹部分詞牌名的詞譜一、格律詩簡介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是漢語中最美的文體。是在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我國是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悠久,成就輝煌,類別繁多。若按聲韻方面要求來劃分,可分為三大類,古體詩、格律詩和自由詩。古體詩是指格律詩形成以前的詩歌,包括詩經、楚辭和漢魏晉南北朝詩歌,還包括格律詩形成以後唐宋元明清的樂府、歌行體等詩歌。其特點是不嚴格受聲韻約束,但一般押韻,可以吟唱。格律詩(有的稱為近體詩)是指形成於隋唐時期,嚴格按照聲韻規則進行創作的詩歌,包括七律、五律、七絕、五絕、詞和曲等(另外還有「排律」)。自由是指「五四」時期形成的一種新的詩體,它在字、句、篇、聲、韻等各方面都高度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格律詩與其它詩體的明顯區別是,它在字、詞、句、篇和聲、韻等各方面都要嚴格遵守一定的規則。平仄:古漢語把漢字的讀音分為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其讀音特點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古人寫格律詩時,把四聲分平仄兩類,把平聲字歸入平聲類,把上、去、入三聲字歸入仄聲類,作詩時把平仄兩類字按照一定規則組合起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漢字的讀音發生了較大變化,古漢語聲調與現代漢語聲調也不盡相同。現代漢語把漢字的讀音也分為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沒有入聲字。古漢語的入聲字,已經分別化入到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中去了,現在新韻規定:陰平和陽平為「平」,上聲和去聲為「仄」.格律詩必須講究平仄和韻律(否則不稱為格律詩),平仄的作用是:一、使詩句富有音樂美感;二、韻字的位置一般有規律,使詩句充滿節奏感;三、使詩句讀起來琅琅上口,易記好背;四、使作詩具有難度的同時也具有切入點。二、中華新韻由中華詩詞學會於2005年5月頒布,共分十四韻。名稱對應之注音符號對應之漢語拼音名稱對應之注音符號對應之漢語拼音一麻ㄚa, ia, ua八寒ㄢan, ian, uan, üan二波ㄛ、ㄜo, e, uo九文ㄣen, in, un, ün三皆ㄝie, üe十唐ㄤang, iang, uang四開ㄞai, uai十一庚ㄥeng, ing, ong, iong五微ㄟei, ui十二齊ㄧ、ㄩ、ㄦi, er, ü六豪ㄠao, iao十三支二??-i七尤ㄡou, iu十四姑ㄨu三、格律詩的「格律」(一)、五言絕句A:仄起不入韻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示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B:仄起入韻式(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示例: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C:平起不入韻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示例: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李端《聽箏》)D:平起入韻式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示例: 花明綺陌春,柳拂御溝新。為報遼陽客, 流芳不待人。(王涯《閨人贈遠》)(二)、七言絕句A:首句平起入韻式:(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B: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曾栽楊柳江南岸, 一別江南兩度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遙憶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憶江柳》C:首句仄起入韻式:(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D:首句仄起不入韻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三)、五律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第一種格式:仄起入韻式(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示例:《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第二種格式:仄起不入韻式(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示例:《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第三種格式:平起入韻式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示例:《晚晴》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乾後,歸飛體更輕。第四種格式:平起不入韻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示例:《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三)、七律七律就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基本句式。用這四種句式分別作為第一句,可以構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第一種:平起仄收式,全詩格式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對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對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如: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第二種:仄起平收式,全詩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對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對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如:唐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sì)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第三種:仄起仄收式,全詩格式如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對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對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如: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第四種:平起平收式,全詩格式如下: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對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對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如:宋 蘇軾《新城道中》: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四、意 境《辭海》里說: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物征,能使讀者產生想像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神之於心,身處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於意而思於心,則得其真矣」。他把詩的意境分成三格:▲言物者為下格。只是簡單對事物進行直接描寫,沒有主題的升華,沒有美的提煉,詩品則下矣。如,有首民歌:頭髮梳得光,臉兒擦得香。只因不生產,人人說她臟。本詩的主題也是不錯的,但直接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沒有鋪陳,沒有聯想,讓人讀起來無味。▲言情者中格。是將作者自己的身心,投到強烈的感情體驗之中,將意象融為一體,即把客觀事物理解體驗之後,化為個人感情,並經過醞釀加工所形成的境況,如千堆雪的詩《中秋問月》:月掛中天酒未乾,月圓人缺醉憑欄。嫦娥垂問腮前淚,誰鎖牛郎又一年?由「月掛中天」之景與「醉憑欄」之活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可以想像的畫面:在中秋的明月之下,主人翁醉依欄杆,抬頭望月。這個人在中秋萬家團圓之日,卻一個人孤獨地以酒自醉,為何?很容易就會聯想到,他在相思之中,在思念遠方的什麼人。這就是將個人的感情「相思」與「中天掛月」、「醉依欄杆」聯繫到一起,情與景相融。▲意境者上格,偏於言志。即作者將物境、情境都融為自己的意識、感情,使之升華到最美好的境界。如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為國戍邊,不忘抗戰報國,將夢境和現實相結合,表現詩人報效祖國忠心不衰之情,讀來悲壯蒼涼!三境相互融合,在抒情中表意,在明意中言情。醉詠中秋月攜酒登樓飲桂香,何人張幕蔽穹蒼?浮槎倘使能賒我,不教玉蟾雲里藏!醉哥曾有詩云:「雄心蓋世吞千盞,豪氣驚天撼九州。直欲他年羞太白,年華豈許付東流。」雖有些誇張過分,但頗有東坡豪氣,太白遺風!此詩題為醉詠,實為酒後真言,眾人皆醉,唯吾獨醒,敢問敢為,其境已臻忘我。詩歌創造意境的過程,就是對所反映的對象素材加以取捨的過程。這種過程,是我們在創作中必須掌握的。主要有:1、以少總多。詩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現象都羅列進詩中,所以需要有一個選取、刪簡的過程。李東陽題的《墨竹》詩中說: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他所說的畫法與詩法相通,都要講究簡潔,尤其是絕句,更要簡潔。畫竹不是把所有的竹葉都畫出來,而是只簡要地畫上幾片竹葉,疏朗自然,卻能使人從中體會出竹子蕭蕭作響,滿堂風雨的韻味。王安石說:「濃要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也是這個意思,從「紅一點」,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萬紫千紅的景色。這就是「以一總萬」。2、以小見大。以小景傳達大景大情,以小事寫大內容,以小物寫大主題。通過典型和象徵,藉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如杜牧的詩《赤壁》:折戳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二喬只是兩個美女,但她們卻代表著東吳政權的尊嚴,兩個婦女如果被俘,這在戰爭中實在是小事,但在這裡卻意味著東吳政權的滅亡。這種小中見大的手法,是我們在詩中經常使用的。如黃巢《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花在什麼時候開放,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但這裡作者卻要把在秋天開的菊花放到春天來開,體現作者改變現實的思想,這也是以小見大。3、即物寓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如蘇軾《花影》: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詩中對花影描給得很形象,而其真正的用意,卻是歷來小人得志,揮之不去,卻之又來。又如曾鞏《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中說是嚴冬剛剛過,柳條還沒有變黃,可是它卻憑春風一吹,馬上就猖狂起來。柳條亂舞,柳花亂飛,只知道一時蒙天蔽日,好象整個世界都是它的,哪裡知道秋後還有清霜,那是它葉落枝枯的時候。這裡詩人以柳作比,描畫出一些善於逢迎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詩中有鄙視、嘲弄、勸喻、警告,這才是作者「詠柳」的真實目的和寓意所在。又如《詠尺》:萬仞方成一段方,此生甘作嫁衣裳。人前好論長和短,絕不偷從背後量。詠小小之尺(偕音"直』),喻已甘於奉獻,秉性耿直之人格。4、虛實相生。虛是主觀思想感情,實是客觀景物形象。詩中如果只有虛,就會抽象說教,沒有詩味;如果只有實,就會現象羅列,沒有生氣、情趣。古人云:「虛者枯,實在塞」,所以要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如圈圈的《七絕自嘲》:中庭柳影自風移,獨倚窗前渾不知。堪笑他朝誰似我,未成功業便吟詩!中庭柳影移是寫實,獨倚窗前是寫實,然後展開聯想,「堪笑他朝誰似我」是一種想像,是虛。這種虛實結合,給人的感覺既言之有物,也詩意盎然,靈氣與情趣俱現。這是前實後虛的寫法。再如空影漠的《閑情》:半世多風雨,前塵老姓名。雲中千嶺暮,江上一葦輕。前兩句是寫虛,感嘆半世的風風雨雨,連姓名也感覺經歷了蒼桑。後兩句寫實,寫千嶺暮,寫江上葦,其實是寫閑情。這是前虛後實的寫法。五、「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具體運用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具體運用是什麼,我們今天主要來討論這個話題。我們先看幾首例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個就是典型的將起、承、轉、合全部運用到了詩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轉入抒情,第四句合句點睛。那麼我們都知道,承句是彌補起句的不足,因為起句只是描寫了一個大概,然後承句進一步描寫進行補充。轉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設問的手法。自問自答,彰顯情趣。賀知章的這首符合漁陽絕句的第三法: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設或設問之辭,第四句答之。關於漁陽絕句,以後會在晚讀的時候細化來講。這詩使用的是什麼章法呢。寫景+議論。我們再來看一首例子: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個時候呢,我們把絕句的首句為起句,次句為承句,三句為轉,四句為結。那麼要求起,可平一點;承,要緊一點;轉,要奇一點;合,要新一點。我們來看下這首涼州詞。起句:【黃河遠上白雲間】在寫景,承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在補充寫景,使起承兩句描寫出一個完整的景色。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根據前面景物的描寫進行轉入抒情。轉句在絕句中很重要,要求很高,要轉的奇,斷而不裂,不可以脫節,意思是說轉句不能和起承句脫節。轉不可以脫節,意思是說轉句不能和起承句脫節。起承句是轉合的鋪墊。合要點睛。這個就是說,絕句的結尾很重要。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說詩不怕起的不好,就怕尾結不好。結的要有力量。我們經常舉例的一首詩金昌緒的 打起黃鶯兒也是使用的起承轉合的方法。那麼是不是絕句四句中都要體現出起承轉合呢?未必。起承轉合,也可以 體現出起承合,也就是說絕句可以不用轉的。我們來看下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運用第二種方式:起承承合 【貧者】:不羨鄰牆屋宇軒,庭前自愛小桃園。枝頭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風不過門。在絕句中承句接起句,轉句補充承句的不足,不轉,這個也是一種長見的方法。所以很多人喜歡寫詩就用一個起承轉合,看到絕句中第三句沒有轉折的,就喜歡說,沒有轉句就沒有章法。這是不對的。絕句的第三句不轉的,可以補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絕句在承接的基礎上,需要更進一步地發揮,也可以不轉,仍然繼續承接。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運用第三種方式---只有起句,不見承轉合句。這個有人叫做並列方法。一首絕句中的四句,分別寫四個事物或分別寫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面,而使用這個方法最好是兼用對仗,以示工整、優美。例如:杜甫的《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看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畫,而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當我們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選取的題材基本上沒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又如老杜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第四種運用方式---前兩句起承,後兩句並列。這種方法上看不到轉句和合句。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起承法,後兩句用對仗法;或前兩句用對仗法,後兩句用承接法,這樣的布局法叫「承接對仗合用法」。承接法時,有的在時間上有先後關係,有的在邏輯上有因果關係等;用並列法時,一般要用一組對仗句。韋應物的這首在章法上運用了先敘情,後布景的方法,屬絕中後對法。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其起句說現在不能一起登樓而恨,承句說因為兩地相隔之遠,這用的是承接法;末兩句寫登樓之所見,用的是並列法。全詩採用了先承接,後並列的布局法。我們再來看個例子: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這個就是我們要講的,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第五種運用方法---前兩句並列,起承關係不明顯,後兩句轉合。此詩的前兩句,從江,山兩個方面寫來,用的是對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這也是並列法。 從眼前見到的想到的寫來,感情激越,氣勢闊大。 第三句寫離別的地點與時間:「津亭秋月夜」;第四句寫離別時之悲泣:「誰見泣離群?」前兩句並列的形式出現,後兩句轉合,一般來說,前兩句使用互文的方式,也是這樣的手法。例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蓬君。也是前兩句先並列,後兩句轉合。其實在以往我們講解章法的時候,也舉過這樣的例子以上五種方式,就是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具體運用。那我們寫的時候遵循哪一種章法呢?感覺古人怎麼寫都有章法 。建議:我們在練筆的時候,要每種運用的方法都要練習。等我們熟悉掌握這些運用的手法之後,得心應手寫的時候,無需去考慮運用哪種手法,而是考慮如何能把主題情感刻畫的更到位。? 六、絕句6大寫法除了常規的起承轉合以外,絕句的章法還有這麼幾種:遞進式、並列式、兩分式、混合式、連承法、連轉法。下面分別來說明:一、遞進式遞進式:一句一接,層層遞進,一氣貫通,整首一意。1、直遞式,如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首詩通篇詞意聯屬,句句相承,環環相扣,四句詩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一特點,人所共稱。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更讚美這首詩的「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也說:「一氣蟬聯而下者,以此為法。」這首詩的另一特點是:它雖然通篇只說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卻不是一語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層次重疊,極盡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剝筍,剝去一層,還有一層。它總共只有四句詩,卻是每一句都令人產生一個疑問,下一句解答了這個疑問,而又令人產生一個新的疑問。這在詩詞藝術手法上是所謂「掃處還生」。這首小詩就不僅在篇內見曲折,而且還在篇外見深度了。2、轉遞式:如王維《相思子》: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像;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3、跳躍式:如曾幾的《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這一首記游詩,清新活潑,好像是一氣呵成的;但是我們仔細玩味,便見出詩人轉折、遞進、迴旋,寫得頗費匠心,不是一口氣就說出來的,反覆錘鍊、推敲創作出來的。出遊的一般情況是乘興而往,及至踏上歸途的時候,便力疲了、興也減了。這一首詩用層折、迴旋、遞進的手法,把一次平凡的出遊寫得妙趣橫生,歸時的景物比來時更美,歸時的遊興比來時更濃,這具有一種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二、並列式:即一句一意,相互獨立,意絕而氣貫,並生出一種情緒。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一以貫之,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正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就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起句「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詩的前兩句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第三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第四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懷是何等地開闊!三、兩分式:即兩句一意,組合成篇。它有三種形式:1、以時間順序的推移構成兩分:如:崔護《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整首詩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複、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2、以空間位置的變換構成兩分。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因身在異鄉,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而後筆峰一轉,空間位置變換,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名句,打動了無數遊子離人的思鄉之心。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髮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3、以時間順序的推移和空間位置的變換交錯構成的兩分。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複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跳躍。蘊無限深情於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餘地。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四句詩明白如話,卻通過時空的不斷變換,既包含空間的往複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對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後日懷想,此意更深。」這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複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迴環對比。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盪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四、混合式混合式是並列與遞進二式的一種組合。1、並列帶承轉遞進。即先並列,後遞進。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這首詩前兩句寫了遠近兩個景色,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徵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後兩句遞轉寫情,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徵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於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詩歌最後攝製徵人望鄉的特寫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2、起承帶並列遞進。即先起承,後轉而並列。如秦觀《春日》: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前兩句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徵,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後兩句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五、連承法,也稱「三一格法」,即前三句連寫一事、或寫景等,唯獨用尾句兼轉兼結。(熊東遨先生將此法歸入混合式的三拖一遞進)如戴復古《淮村兵後》: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前三句寫景,桃花依舊,煙草茫茫,暮鴉聒噪映襯得卻是殘垣故井。結句一轉:原來這裡曾是人們聚居的地方呀!六、連轉法:即次句兼轉兼承。如張旭《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首詩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轉而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今天我們學習了絕句的章法及一些基本手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更加熟練地掌握絕句的寫法,寫出更多更好的絕句來。七、絕句的表現手法我國古代的詩論中,把賦、比、興三個字概括為詩創作的三種表現手法。明人王文錄說:「作詩不明賦、比、興,醫藥不明君臣佐使也,豈得為詩?」朱熹曰:「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按此理解,所謂賦,就是寫實,平鋪直敘,直言其事;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開頭先寫別的事物,引起下面所要說的正文。1、賦賦法,即直接陳述,直描情狀,直抒胸臆,直寫人物,直敘事伯,直寫景物。是告訴我們「是什麼」的問題。唐以前的人們,賦比較多,後來越來越含蓄,賦少也。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一首表現英雄末路、敷陳其事的悲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賦的要求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講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沒有詩味;三是要有主線,尤其是敘事詩。用在絕句中的賦法唐以後不多,但也有很多名篇。如李清照的《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也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此詩,其實就是對項羽自殺烏江寫實,作者直抒胸臆,寫出了自己的看法。再如唐張謂《題長安壁主人》:世人交結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人。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揭露金錢對人心的侵蝕,勢利對社會的污染。通篇議論,純用賦法。如淚莫輕彈的《山居》:曲澗泉流滿,輕嵐石卧深。晚風隨意處,曾有數聲琴。直接描寫山居的景物與相關聯的事物,讓人感覺其中之美。而且此詩不僅狀物,還能做到由風聲傳琴聲,改變前兩句直接狀物的寫法,做到起伏、曲折,給人以美感。2、比比法,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告訴我們「像什麼」的問題。在絕句的創作中,比是一種經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現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為了使詩詞比用直接陳述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比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種:▲比喻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用比喻法描寫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讀者的印象;用來說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比喻又有以下方式:其一,明喻。就是比較明顯地打比方。如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此詩中「尖山似劍芒」就是明喻。再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此詩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也是明喻。其二,隱喻,也就是暗喻,比喻關係暗含在其中。如文天祥《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裡「臣心」就像「磁針石」,就是一種隱喻。再如唐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本詩是朱慶餘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符合考官的要求,給張水部(即張藉)所寫的一首詩。以新婦自比,把考官比作公婆,向張徵求意見。通篇都是都是以比體寫成。張藉接詩後,也回了一首《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詩的大意是說朱慶作像一位採蓮的姑娘,長得漂亮,歌喉又好,別看那些姑娘穿得很華美,但不值得人們看重,她們怎麼能抵得上這位採蓮姑娘,她那美妙的歌喉,一支輕歌就可以值上萬金啊。從而打消了朱慶餘「入時無」的顧慮。朱慶餘的詩寫得妙,張藉的答詩也是比得妙,珠聯璧合,傳為千古佳話。其三,借喻。是一種省略性的比喻,直接用比喻物來代替被比喻物。如林岫的《母牛嘆》:洋奶原來國貨裝,國人崇外助奸商。犢兒換姓君休怪,隔壁阿毛改太郎。以「太郎」來比喻外國的事物。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這裡借漢時的匈奴,指與唐交戰的外族;魏絳為春秋晉國大夫,借指友人魏大。再如李白的《黃鶴樓聞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其中的遷客指的賈誼,賈誼以年少才華橫溢名聞於朝野,遭到權臣之嫉,被貶長沙。這裡,李白就是以賈誼比喻自己,借賈誼說自己。這在唐時是非常普遍的,唐代的詩人往往都喜歡以說漢喻唐,如《長恨歌》開篇就說:「漢皇重色思傾國」,說是漢皇,但其實就是借指唐玄宗。▲比擬這是一種把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物,或者把甲物比作乙物的一種方法。如秦觀的《春日》: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這是把物比作人。把春雨後的花草擬人化,芍藥會有情含淚,薔薇會無力卧枝,把它們寫活了。再如李綱的《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這是把人比作物。把自己比作病牛。再如杜荀鶴的《再經胡城縣》:去風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這是以物比作另一物。詩中把縣宰的朱紱和縣民的鮮血聯繫在一起,這是兩種顏色相同而性質相反的事物,其原因是什麼,則讓讀者自己想像。▲對比通過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來突出事物的特點。這也是一種絕句中常用的方法。有橫比與豎比之分。如袁牧《馬嵬驛》: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這是一種橫比,以不同人之間相比,用唐玄宗、楊貴妃長生殿別離與平常百姓別離進行對比,鮮明地突出表現了作者重視和同情普通民眾的思想感情。又如肖永義《答友人》:舊夢隨風散作文,文章秋水待浮塵。十年窗下三千紙,不及歌壇一曲新。這也是一種橫比。詩人用十年艱苦所寫的詩文,與歌壇上歌星的一支新曲作比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如李清照的《偶成》: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情似往時。這是縱比,就是通過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對比。拿十五年前的事與現在相比,時過境遷,今昔不同,對比鮮明。如崔護的《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拿去年與今年相比,物是人非,令人感慨。3、興興,作為藝術手法,主要用來渲染氣氛,觸影生情,有時候也在音節上起到和諧的作用。往往說的是「由什麼想起什麼」的問題。▲興者起也即起發端的作用,以便為下文開頭。朱熹云:「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在全詩或段落開始,先說些同要說有事物無直接關係,或沒有明顯聯繫的話,但卻有啟示的作用,引導下文。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前面兩句起興,寫少女不知道愁是什麼,高高興興上得樓來,這本來都是與「閨怨」無關的,可是上樓後忽然看到楊柳了,想到折柳而別,送「夫婿覓封侯」是錯誤的,如今自己獨守空房,由此產生了怨。再如耕硯的《莫愁湖上泛舟》:輕泛盧家少婦舟,一池碧水潤如油。其中多少離人淚,底事湖名喚莫愁?此詩前兩句寫景,似乎與愁無關。可是從第三句開始,寫由前面的景物,想到了泛舟離別,因而此湖叫莫愁(當然事實上是不是因為這個才叫莫愁湖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但這裡給的是一種感慨)。▲興而比也即既有發端作用,也有比的作用。詩經的開篇第一首《關雎》就是一個例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篇寫水鳥相愛,聯繫到男女相愛,以水鳥相愛來比喻男女相愛。興與比都有之。在絕句中這種寫法也是比較普遍的。如飛花花主《愛蓮說?似水》:似水韶華似水流,人間風雨本無由。君當歸去儂當醉,從此瀟湘不盡秋。前兩句既是興起,寫枯荷流水,又是比喻人情似水而逝。八、 格律詩中的拗句和拗救拗句是指律詩中,凡平仄不依常規的句子,應平不平該仄不仄,這樣的句子,或叫出律,也叫做拗句。拗字面理解也就是不順,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古風式的律詩。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道那樣的程度,自然也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這種句式,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來說,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常見的拗救有以下幾種:當句拗救 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寂寞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漸漂母,三謝不能餐。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類型,是本句自救。對句拗救 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是對句相救。再看一個實例,白居易的《賦得古原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首詩我們在課本上學過,應該是教委改了名字,又生生截去一半,使其成了名副其實的截句(絕句)。此詩第三句「野火燒不盡」,「不」字仄聲拗,第四句「吹」字平聲救。跟律詩一樣,律絕也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救;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救。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其中「恐驚天上人」,「恐」字拗,「天」字救拗。拗救還有一平救五仄法。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如李商隱的《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中」向晚意不適「五個仄聲拗字,是對句」登「字救拗。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外,也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平平(仄)仄(平)仄仄。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詩中「四百八十寺」,連這五個仄聲字,第五、第六字拗,對句第五字「煙」字救拗。有些律詩看來好像不合律,其實是用了拗救的方法,然後就合律了。這種拗救的作法,以唐詩為較常見。宋代以後,講究音律的詩人,如蘇軾、陸遊等仍舊精於此道。我們今天初學當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對於唐宋律詩的了解是非常有幫助的。八、詩與詞的區別相同之處:都是漢語言特有的一種格式化韻文.不同之處:1、形式:近體詩:有律詩(排律)和絕句,主要有七言和五言之分(古體詩不要求格律和格式,如《詩經》等。)詞:在每種詞牌名下有固定格式,「長短句」中每句幾個字都有要求。2、題目:詩是自由取題,詞必須有詞牌名。(詞是從詩中剝離出來)3、韻律:詩:嚴格講究平仄,當然也有例外。詞: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一三五字,往往也是可平可仄。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但由格律規定。律詩有拗救,有「一、三、五不論」,詞沒有。4.題材:詩可包羅萬象,重正題。詞則重於言情抒情方面。5、語言特色:詩的語言偏於自然清新,詞的語言偏於精工華美。詞更具陰柔、通俗、更口語化。對比給人的感觸印象上,詩剛詞柔;表達的手法上,詩直詞曲;情意的表露程度上,詩顯詞隱;6、風格和意境:詩庄詞媚:詩的情感表達偏於莊重;詞的情感表達偏於嫵媚。詩的情感表達偏於顯豁明朗;詞的情感表達偏於含蓄蘊藉。「詩剛詞柔」:詩的情感表達偏於剛勁明快,詞的情感表達偏於柔婉細膩。「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詩的境界開闊,詞的境界狹深.另外:我對近體詩詞的格律要求的個人觀點:先重意涵再結合韻律,當然完美融合為最佳,但最基本的押韻要嚴格.格律帶來優美,好比一位美女,只是內在才華沒有外表也不美,當然只有外表沒內涵更不行。但格律的副作業就是有些禁錮,限制了選詞用語(所以現在很多人喜歡寫現代自由體詩,當然外國詩更是如此了.)因此,我們在寫詩詞時不能太教條太機械去格律化,只要讀起「順口」則可!請看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首《靜夜思》顯然沒有按照格律的要求去寫。如果李白死摳格律而這樣寫的話,這首《靜夜思》就不會流傳千古了。呵呵!床前灑月光,疑是地邊霜。頭舉觀明月,頭低念故鄉。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九、介紹部分詞牌名的詞譜
《減字木蘭花》 格律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如夢令》 格律中仄中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韻)。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韻)。平仄(韻),平仄(韻),中仄仄平平仄(韻)。《鷓鴣天》詞譜(格律)如下:中仄平平中仄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仄仄平(韻)。平(仄)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說明:此詞實際上是由兩首庂起入韻式的絕句構成,只改動了第二首第1句為33式,分上下闕,共55字(28十27),通平韻,中或括弧部分可放寬平仄。
2018年3月
推薦閱讀:
TAG:社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