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的美籍華裔如何看待華人新移民?
土生土長的美籍華裔如何看待華人新移民?
出生於美國的華裔或者很早就移民到美國的中國人很少對中國有很強烈的意見。他們之間的距離更多是私人意義方面的。這取決於這些人怎麼定義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亞洲人,還是美國人。
也有一些人很刻意地去劃清自己與新移民之間的界限,而這也只是為了提升社會地位,或者強調他們自己的身份。也有很多對這件事情根本不在意的人;另外一些人也會更具有包容心。但是不論怎樣,美籍華裔們都很清楚文化上的差異。對於第一代的美籍華裔來說,摩擦更多地來源於不同的社會背景,語言,以及文化(特別是對於台灣人和香港人來說)和對中國大陸現代文化的一些負面理解。
導致這種理解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發展和距離感。很多人覺得他們更出眾是因為他們生在美國,而且用美國標準來貶責中國移民的口音以及對美國社會的不了解。但這些完全取決於個人:他們想更像美國人還是保持中國人。所以從表面上,很難看出明顯的差別。有一些中國移民對自己的國籍感到很自豪,也有一些對此感到羞愧,還有一些更認同美國文化,覺得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對有些人來說,強調自己的美國身份和貶低新移民是一個道理。他們會覺得新移民太「中國」,或者太「移民范兒」。
那些無論從語言方面還是文化方面來說更美國的人不會刻意地去接近其他很典型的中國人。而在美國的中國學生也分為很多類:中國學生,台灣學生,香港學生,和美籍華裔學生(他們更像美國人)。大學有「中國學生聯盟」和「台灣學生聯盟」,還有「中國公民本科生聯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生聯盟」。
「台灣學生聯盟」的新年慶祝全都是在英文環境中進行的,雖然還會經常見到傳統的舞蹈和樂器。但是台灣人的數目在這群人中占不到一半。「中國學生聯盟」也是一樣的。參與者大多都是美籍華裔。而「中國公民本科生聯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生聯盟」都說普通話,但是他們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在公眾面前出現。他們之間的區別就是「是否國際」。這兩家組織很不一樣,所以幾乎沒有人會同時參加兩個。一個在中學期間移民到美國的人同時參加了兩個組織。
這種差距在高中以及大學裡更加明顯。在所有的文化圈子中,人們都會用類似「fob」,「banana」或者「whitewashed」這些詞語來區分不同類型的中國人。一篇報道詳細闡述了一種群組刻意把自己和真正的種族類別分開的趨勢。「我不是那種中國式書獃子,我也不會整天拉小提琴,我和你們一樣會彈吉他」和「我不像黑人一樣說英語說的那麼差」都很好的例證。那些從小在白人環境下成長的人通常會努力去證明他們和白人一樣。如果他們做了什麼「太亞洲」的事情的話, 他們自己也會覺得很不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故事,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對待移民的態度不同的原因。
與此同時,很多新移民或者有課都會認為街上隨便一個美籍華裔都會對他們很友善,也會很好溝通。但是當這些人發現一些美籍華裔根本不說普通話或者說的不好,或者他們對中國的東西根本沒有興趣的話,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一種距離感。這跟有著美國觀念和中國觀念之間的差別是一個道理(比如說很多人會覺得美國人太個人主義,對權威的定義太模糊,或者參加太多搖滾樂隊等等)。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選擇移民?
※澳洲IT類技術移民,申請職業評估知道這些套路,才不容易踩坑
※移民攻略】最近一些常見問題解答
※紐約稅後收入9萬刀,國內家庭稅後年收入30萬,要不要去美國?
TAG: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