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想弄清《老九門》的盜墓梗,你得先看看這篇文章

 最近盜墓題材IP劇《老九門》的熱播,粉絲們又開啟新一輪的填坑之旅。這部《盜墓筆記》前傳由原著作者南派三叔親自監製,講述了吳邪祖輩的江湖奇聞。

民國年間,九大家族鎮守長沙,被稱為「九門提督」。這九門勢力龐大,外八行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幾乎所有冥器,流出長沙必然經過其中一家。

先說外八行:就是江湖上的偏門左道,不在正經營生之列,不屬工農兵學商之屬。外八行里有金點、乞丐、響馬、賊偷、倒斗、走山、領火、采水,合稱「五行三家」。金點為算命一行,響馬為攔路搶劫一行,倒斗為盜墓一行,走山為騙術,領火為蠱術,采水為官妓。

再說老九門:分上三門,平三門和下三門。上三門為官,平三門為賊,下三門為商。

在長沙城裡做買賣,你只能在這九大勢力中選擇一個,沒有其它路可以走。因此老九門共同主導著倒斗(盜墓)這個行業的興衰變遷。一行一江湖,倒斗的江湖就圍繞老九門展開。

盜墓題材中不時出沒的殭屍、鬼、詛咒等超自然的事物滿足了讀者和觀眾對異世界的想像和好奇,還形成了《盜墓筆記》和《鬼吹燈》兩大派系,以至於考古學也成為萬千少年心嚮往之的酷帥職業。

那麼真實的盜墓活動究竟長啥樣呢?

盜墓與考古的淵源

歷史上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距今約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這座古墓在距今約2700年的西周晚期就被盜了。

《呂氏春秋》《莊子》《史記》《漢書》等都有關於盜墓記載,可見盜墓一行也是源遠流長。歷朝歷代,盜墓之事在一個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屢禁不止。

中國對於古代遺迹的考察和古代遺物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漢以前,歷史上的金石學被看成是考古學的前身。到了近代,考古才發展成一門科學,近代考古學以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為基礎。中國第一次科學意義的考古發掘是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主持的河南澠池仰韶遺址的發掘,而中國人第一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李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發掘。中國國家考古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直到1928年才誕生。

盜墓題材一火,頗有登上大舞台,翻身把歌唱的意味。人們常說考古是名門正派,盜墓是邪門歪道。那麼考古和盜墓,究竟是什麼關係?

有人認為考古和盜墓區別在於考古是官方、盜墓史私人的性質。但事實上,盜墓也分官方的盜墓行為和私人的考古行為,如1927年~1928年軍閥黨玉琨公開在寶雞大規模盜掘西周墓地,謝里曼、皮特里、伊文思等憑藉私人財力進行考古挖掘。所以光靠扣上官方或私人的帽子來定性是不科學嘀。

其實考古和盜墓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盜墓者專攻識貨技術,主要看重文物本身能夠給他們自身帶來多大的利益,而考古工作者並不是處理和研究孤立的器物,而是放在文化和歷史的綜合背景下來考慮,挖掘文史價值。但他們不是受益者,而是價值的貢獻者。

2012年,在中國江西省的仙人洞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相比於封建社會精美的器物,這些陶片可以說是其貌不揚,哪怕是識貨的盜墓者來說,也不一定能看出門道,但通過取樣進行放射性碳素斷代法測定,考古工作者將最早出現陶器的時間向前推進到2萬年到1.9萬年前,確定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次考古發現入選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此人類的歷史、對新石器的生產研究、陶器的歷史追溯都有了新成果。

有個比喻這樣說:「考古和盜墓的區別就是研究礦產地質和偷挖亂採的區別;就是動物學和偷獵虐殺的區別;就是醫學和販賣人體器官的區別。」還是蠻貼切的嘛。

盜墓者自古隱姓埋名

而他們卻名聲響噹噹

盜墓,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不光彩的犯罪,明朝的《大明律》就對盜墓者處以杖刑、流放、絞殺等刑罰,今天的盜墓者可是要承擔罰金、監禁的風險(風險係數似乎比古代的要小?!)除了處罰,更多人還是怕道德譴責,遺臭鄉里。所以絕大多數盜墓者都是默默無聞,能低調就低調,但偏偏有這麼幾個歷史名人,也高調地和掘墓盜墓聯繫在了一起。

春秋時期的伍子胥,被稱為「最毒的掘墓者」。父、兄遭人陷害,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助吳王滅楚成就霸業後,掘開楚平王陵墓,鞭屍三百。如此狠毒的手法竟得到了聖人孔子的認可:「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乳狗哺虎,不計禍福。大道不誅,誅首惡。子胥笞墓不究也。」難道以忠孝大義之名,行不仁之事,也是可以的?

曹操,最霸道的盜墓者。為了貼補軍餉,人打起了墓葬的主意,還特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在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中這樣寫道:「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有人說曹操不拘小節,只要有了革命的本錢,罵名人家並不Care。而清代歷史學家毛宗崗稱《三國》這一說法是「文人曲筆也」。在尊劉貶曹的視角下,曹操自古就是招黑體質第一人。

倒斗、粽子、元良

這些行話先得搞明白

盜墓行家間的交流,說的是外人聽來雲里霧裡的內行話。盜墓,得說「倒斗」;墓主人形容為「粽子」,「大粽子」就是說碰上麻煩了,指殭屍、惡鬼之類不幹凈的東西。「干粽子」就是一堆白骨,「肉粽子」,是說屍體身上值錢的東西多(果然肉粽最得人心~)。「元良」則是對盜墓同行的尊稱,元良就是前輩、兄台之類的尊稱,指倒斗界裏手藝高超的人。

來,咱們做道翻譯題:

無有元良,山上搬柴山下燒火,敢問這位頂上元良,在何方分過山甲,拆解得幾道丘門?

大白話就是:唉呀,您抬舉我了,這稱號我可不敢當啊,不過靠祖上傳下來的手藝混口飯吃罷了,敢問前輩/兄台,最近都在哪兒活動,最拿手的是破解哪朝機關啊?可曾尋得什麼寶貝?

在《鬼吹燈》中,出現了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四個盜墓門派,每個門派還有相應的門規,形成倒斗業的行規。但小說畢竟是小說,歷史上卻沒有相關的記載。不過硬要說行規,還是有的。

2~5人「支鍋「(搭夥)干,既方便隱藏,又能減小意見分歧。忌父子搭檔(老子在小子面前還是要維護自己的威嚴和形象的嘛~),而舅甥2人組合最配哦(不遠不近的外戚好乾活兒~),多了就找鐵哥兒們(畢竟要託付自己的身家性命)。

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一人挖洞,另一人清土並望風。完工後一人入室盜寶,一人在外接應。洞里的人把活幹完將財物都傳遞上去後,按照事先約定的信號,拍拍巴掌或拉拉繩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然後愉快地分贓啦。當然也有過河拆橋,謀財害命,終長眠地下的,嗚呼哀哉,有道是:不怕銅牆鐵壁,就怕隊友中途見財起意。

「盜亦無道」

變態的掘墓野史

盜墓者之所以寧願背負不光彩、有損陰德的罵名也要入這一行當,一方面迫於生活而為財,中國人一向重視厚葬的墳墓自然是一大寶藏,也有為了獲取墓磚、墓碑等建築材料另作他用。在河南南陽的考古發掘資料中,就發現有晉人發掘漢墓並利用漢畫像石作建墓材料的例子。

另一方面,掘墓或盜墓是怨仇報復的最極端的方式之一,比如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之仇;同時在古代權爭中也被視為政治懲罰與迫害的有力手段,武則天專政時,徐敬業起兵造反,武則天下令「剖墳斫棺」以示懲戒。

有意思的是,掘墓在古代還被用作滴血認親。《梁書》中就記載著南朝梁豫章王蕭綜「聞俗說以生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綜乃私發齊東昏墓,出骨,瀝臂血試之,並殺一男,取其骨試之,皆有驗,自此常懷異志。」竟然兩次掘開墳墓來認親,極富戲劇性的是,他的墳墓後來也被他名義上的父親梁武帝挖開了。

還有單純為了尋求刺激而盜墓嗜癖,甚至還有戀屍癖。王莽新朝滅亡後,赤眉軍進入關中,茫然、狂躁和衝動情緒的驅使下,士兵們四處挖掘陵墓,「故赤眉得多行淫穢」「遂污辱呂后屍」。想想就不寒而慄~

鬥智斗勇

盜墓與反盜墓的較量

中國人信仰逝者「入土為安」,但歷朝歷代盜墓屢禁不止,為了死後得以安寧,墓主只好想盡辦法和盜墓者鬥智斗勇了。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是隱蔽墓址,但追求富麗顯赫的帝王貴族,內心其實是拒絕隱蔽的,於是思路就由「令人不知其處」變為「令後不知其處」,比如傳說中曹操的疑冢七十二,真墓在哪兒,至今是謎。

除了隱蔽之外,墓穴還力求堅固,所以古墓積石是普遍且有效的方式。具體的打開方式是這樣的:在墓壙四角,每隔深1米,放一塊重約50公斤的大石頭,諒你是土行孫也難以洞入,積石容易潰坍,不少盜墓者就喪身於積石碎雨中,還有以熔化的鐵水鑄成鐵壁,石牆鐵壁的組合構成一道堅固的防線。

腦洞大一些的,就別出心裁,有更厲害的絕招,比如利用山崖開鑿洞穴作為墓室的崖墓,河北滿城漢墓就是典型。機弩、伏火、毒煙的設置也起到很好的防盜作用,不知有多少盜墓者進得去出不來。最牛的應該是秦始皇陵了,「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直到現在還以土山包的形態躺在地下。

但不知這「魔」與「道」誰高一尺,誰高一丈?畢竟幸免於難的墓穴屈指可數。

考古工作者

跑不過盜墓者?

常有個尷尬的現象,考古發掘的墓穴幾乎都有被盜的痕迹,盜墓者一次次走在考古人前面,難道考古工作者真的跑不過盜墓者嗎?這得從考古發掘的方向說起。我國的文物工作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護」。發掘僅限於主動性發掘(計劃-申報國家-批准-發掘)和搶救性發掘,前者基於遺迹的價值和掌握的技術展開工作,後者主要是墓穴被盜墓者破壞或為避免文物被破壞而不得不發掘。

打個比方:古迹遺址就像是人,保存良好的是健康的人,被破壞的是病人,考古工作者好比醫生,對於健康的人,不必畫蛇添足給他打針、吃藥(保護),而對待病人,醫生有很多看病的手段,但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開刀動手術(搶救性發掘);主動發掘就好比基礎醫學研究,目的還是為了增進人體的了解,促進醫學的進步。所以保護這類防守戰略,自然沒有盜墓者進攻性戰略那麼猛烈了。

很多時候,考古工作者並不是沒有發現遺迹,考古工作更多是默默無聞進行著的,不是一發現新遺址,就大肆宣揚。舉個栗子:中國文物地圖集遼寧分冊中收錄,1979~1983年進行的文物普查和1985年的文物複查,查明不可移動文物點11300處,而發掘的古遺址、墓葬數量約佔1%。

除非必要不會發掘,畢竟不發掘通常就是最好的保護。曾聽一位省級博物館工作者說,當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一處陵墓準備發掘,但事關重大,上報給周總理,周總理只問了三個問題(大意):「咱們有足夠的技術發掘嗎?」「發掘出來後,有足夠的技術保護嗎?」「這件事還有討論的必要嗎?」

而盜墓者最被詬病的是對墓葬和文物的破壞,在《鬼吹燈》《盜墓筆記》這類小說中多多少少有位盜墓的黑屬性洗白,甚至美化這個行業的味道。真實的盜墓者並非像小說里描寫的那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畢竟尋找墓葬,對技術、文化程度的要求並不高,更多是實踐中總結並代代相傳出來的經驗嘛。

不過盜墓者的存在也對考古學的發展有一定意義。在安陽殷商王陵區發掘中,考古工作者發現,早期盜掘者對墓室位置判斷極正確。有人總結長沙「土夫子」的盜墓方式時也寫道,他們根據古墓的封土和墓坑的回填土的成色、夯層、含水濕度來判斷其位置和年代,在挖盜洞也別有一番技巧。就連被廣泛運用到考古工作中的洛陽鏟,也是盜墓者的發明。

再說,盜墓客觀上也讓原先皇室貴族專有的寶用之器得以流散民間,使得黯然埋沒於屍骨旁的許多絕世珍寶重見天日,也促進了金石研究的進步。例如《汲冢遺書》就是盜墓者在汲郡盜墓出土的古人留下的竹簡史書,成為中國文化史的一大幸事。於是這種盜墓行為就具有了與原始動機完全無關的工藝史意義和藝術史意義,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盜墓行為對文物的破壞不容置疑,但無序的城市建設才是文物保護的終極大敵。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束後,報告稱全國登記消失的文物超過了4萬處。這中間無序的基礎建設與文保工作的矛盾最嚴重!盜墓者只是挖壞一個墓,但是墓壙還在;而基礎建設造成的破壞卻是摧毀了整個遺址。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地上看泉州,地下看西安,古都西安的地下埋藏著大量歷史遺址和墓葬,但西安又在修地鐵了。

參考文獻:

1、《中國盜墓史——一種社會現象的文化考察》王子今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陳洪波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中國考古通論》 張之恆 南京大學出版社

4、《中國考古學史》閻文儒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為何考古專家常常跑不過盜墓賊》 中國歷史 鐵血社區

6、《中國文物地圖集 遼寧分冊》

7、《考古何以不同於盜墓?》 百度貼吧 慷慨悲歌之士

編輯/賈大七   文/ 施晶晶(實習)

推薦閱讀:

不是你越完美,就越值得被愛
寫完118避難所之後,可能要停更一段時間
王路:人應當如何遷善改過?
《異端》
有哪些我們曾經學過的文章是刪減版的?

TAG: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