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綱要(三)
大般若經綱要 第五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面,從第三行看起:
【次答從此間沒。當生何處者。舍利子。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我們今天看這一段。這一段很重要,說明我們修學一定要與般若相應,當然與般若相應是一樁難事,雖然難並不是辦不到。諺語當中常講:「求人難,登天難。」實在講,這是要依靠外緣,困難就多了。而佛法的修學,完全從內心裏面自發,換句話說,真正肯發心就不難,沒有一樁是做不到的,要緊的是發心,尤其發心要與般若相應。般若是什麼?簡單的講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怎麼叫究竟,怎麼叫圓滿,還是不容易體會。而一部《大般若》所說的,分量太多,所以古大德知道般若重要,是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分量雖多又不能不修,於是在《般若經》裡面,採取它一分|《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卷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
由於在唐朝時候,禪宗的五祖忍和尚提倡這個本子,而禪宗著名的六祖能大師,就在這一卷經裡面開悟的。由於這樣的因緣,《金剛般若》在中國就普遍的流通。在一切經裡面,可以說知名度最高,沒有超過《金剛經》的。有很多人甚至於沒聽說《彌陀經》,他知道有一部《金剛經》。而《金剛般若》也確實可以代表六百卷,古德稱為六百卷的綱要,這個話沒錯。那麼更精簡的就是《心經》,《心經》只有兩百六十個字,也是全部《般若》的精華之所在,讀誦的人多。佛門不論是那一個宗派,朝暮課誦裡面,有許多採取《般若心經》,這都顯示出對《般若》的重視。雖然重視,而實際上我們沒有得到受用,這原因在哪裡呢?我們認真追究就能發現,我們對它沒能夠充分的了解,所以不解其義,雖然讀誦還是得不到利益。
我們的生活、修持,怎麼能跟般若相應?與般若不相應,就如同這個經上所說,就是這一段經裡面所講的,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很難超越六道。與般若不相應,大多數都是生到天道,這是講你修行功夫好的。如果修行功夫不好,那個果報在三途,哪裡會有天道?天道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層天。由此可知,怎樣與般若相應呢?你一定要懂得,般若是教你離相。《般若心經》最後的一句,可以說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的總結|「無智亦無得」。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深。如果我們用《金剛經》的經文簡單來說明,「無智」就是三心不可得,這個心起作用是智;「無得」就是所有一切境緣不可得。《金剛經》也是把它總結出|「諸法緣生」;凡是緣生都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換一句話說,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可是這些話,我們聽到好象是明白了,這些經文我們好象也看懂了,其實差得很遠;如果真的懂得了,那就恭喜你,你真的看破。《金剛經》末後那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有為法包括佛法,世法、佛法都是有為法。佛法也是緣生,所以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舍是放下。舍、放下不是說不要,不要怎麼行呢?我們凡夫必須依賴這個修學,我們又要依靠它、又要放下它,這個怎麼個做法呢?這就是智慧。
在生活上、在事相上,我們要依靠它,可是在心境上,你決定不能夠執著它。如果你於一切法生起分別、執著,那你與般若波羅蜜就不相應,這個道理大經裡面說得很多。道理究竟在哪裡?我們一定要曉得,六道、十法界是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你有妄想,妄想就是分別,就將一真法界變質了,變成了十法界。如果你在一切法裡面有執著,那就在十法界裡頭,變現出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六道輪迴是執著造成的,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分別變現出來,所以佛教給我們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不用這些東西,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就恢復到一真法界,這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不相應的人搞六道輪迴,相應的人生諸佛國土,佛在此地所講的。這個話要緊!
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做呢?我們穿衣、吃飯,工作、應酬,與世間人沒有兩樣。你在這個世間從事某一個行業,你在這個行業裡面,就認真努力的去做,如同《華嚴經》上五十三參一樣。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位菩薩,示現作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把他們各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工作、應酬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作一個好榜樣,世間法圓滿。要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社會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各種行業圓滿成功的人物,他來給我們作示範。可是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此地,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他們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相應,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也都相應。穿衣、吃飯,點點滴滴,沒有一樁不相應,所以那叫過菩薩的生活。這個相應是什麼呢?就是他完全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讀經、研教要在這個地方著眼,我們就得受用。事要做,要做得很認真、很圓滿,決定不能著相,正如同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教給我們,學般若是什麼?就學心裡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與般若就相應。心地清凈、不染、若無其事,不住有;可是一切工作又那麼認真努力去做,他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這就相應。由此可知,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有沒有妨礙呢?沒有!《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有障礙的法界就是十法界,而障礙最嚴重的就是六道,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學習,要認真的修行,修什麼?就是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把妄想、分別、執著舍掉、放下,這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果然相應,那就像此地經上所講的,『從此處沒,生余佛土』。人在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六道凡夫是受業力的支配,佛在經上說明,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佛以四個字把這個真相說明|人生酬業,你過去世造的業,酬業就是你是受果報的。你過去生中造的善業,那你現在就享福,這是善報。你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那麼你現在就要受罪,你就要受苦、受難,這是惡報。人生幹什麼?就是干這個。這是佛四個字把人生說穿了。
除了這些造業、受報的一類眾生之外,還有一類眾生不是受報來的,那是十方世界諸佛菩薩、阿羅漢,他們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度化眾生。這些人我們常講乘願再來,他是願力。換句話說,不管是業力也好、願力也好,總而言之,都叫緣生。因緣聚會的時候,就現身、就現相;緣盡了,這個相就滅了,我們世間人稱之為生死。生是緣聚,死就是緣盡,緣就散了,這是事實真相。散了之後,就等待底下一個緣,這些事情,《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得很詳細。大致凡夫都是搞六道,他的緣都在六道,因為他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離開是非人我,沒有離開貪瞋痴慢,總在六道裡面打滾,不容易出離。
而諸佛菩薩緣盡,就跟此地講的,那一個世界緣熟了,他就到那個世界去應化,他們隨緣而不攀緣;凡夫是攀緣而不肯隨緣,錯就錯在此地。隨緣沒有成見,攀緣有成見。我們看到這些菩薩,這些是依般若波羅蜜修學的菩薩,這個地方沒,就是我們一般講,這個地方化緣盡了。盡了之後,他不會墮六道,他也不會墮十法界。雖然六道跟十法界是他的舞台,是他表演的場所,但是他不住在舞台上,《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從此處沒,生余佛土。」
在一切諸佛土裡面,世尊與十方一切諸佛偏贊西方佛土,這個意義很深。為什麼諸佛如來不讚歎其它的佛土呢?你在這裡就應當明了,其它的佛土一定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你才能往生。換一句話說,一定要真正做到空、有兩邊不著,你就能往生一切諸佛剎土。你的功夫不到家,沒有到這個境界,你還是有執著。大致上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所以他方諸佛國土就沒有這個緣,我們一般人講沒分,沒分就是沒有緣份。可是西方凈土就不然,西方凈土,任何一個凡夫業障再重,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個法門才能普度,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普度。
所以西方凈土他用這一句名號來接引一切眾生,所以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的。可是在這個條件,那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凈念相繼,願生凈土。」這八個字就行了,這個就是條件。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那也是念念相繼,這個念頭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就是凈念相繼,所以念佛這叫功夫。現在念佛的人很多,沒功夫,為什麼沒功夫呢?念這一句佛號,裡面夾雜妄想,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想東想西,這怎麼行呢?所以你夾雜妄想,你這個念不是凈念;你這個念叫什麼念呢?叫雜念,摻雜妄想叫雜念,雜念怎麼能相應呢?而且這個念斷斷續續,不是相繼。這個對於我們業障深重的人來講,念佛還是有很大的困難。
困難裡面,我們要求方便,古來大德有許許多多的方法教導我們。清朝初年灌頂法師教給我們十念法,那就是方便。但是十念法一定要養成習慣,也符合凈念相繼這個標準。每天早晨起來,他都念佛;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也念佛,一生每一天從來沒有缺過一次,他也算是相繼,他也沒中斷。平常養成這個習慣,到臨終就產生作用,因為《彌陀經》的十八願,臨命終時十念往生。一生培養這個習慣,就像練兵一樣,臨終時候十念,打仗就用上,決定往生。只要你不懷疑,你願生凈土,那個十念就決定往生。所以不要看這十念時間很短,好象沒有什麼作用,作用可大了。但是你每一天一定要如法去做,要做到凈念,就是十念裡面不夾雜妄想,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十念裡面不夾雜妄想,比平常一般人做早課,做一個半鐘點裡面夾雜很多妄想,那個功德還要殊勝。因為他雖然時間長,他妄想多,並沒有功德。你這十念時間雖然很短,但是裡面沒有妄想,屬於凈念,那功德就大,這個是我們要懂得的。
灌頂法師傳給我們的,是一口氣叫一念,每一個人體力不相同,氣的長短不一樣,因此每一口氣念多少聲佛號不拘,隨你自己。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六個字也可以,念四個字也可以,一般真正想念佛求生的人只念四個字,蓮池大師這麼說的。也不必多,也不能少,每一天早晚念十口氣,一聲一聲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一句一句接著,裡面不夾雜一個妄想,這個法子好。關鍵就是要有恆心、要有耐心,每一天早晚都做,一生不能缺課,成功與失敗就在此地。
在好幾年前,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講經。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如果論宗教,我們很冷靜的觀察,信仰宗教的人在全世界是以回教徒最虔誠。回教徒每一天有五次禮拜,無論他在做什麼工作,他到那個時間,他把工作放下,他就去做禮拜。他的禮拜時間很短,可是他們天天這麼做,做成習慣,產生很大的力量。我看了之後,我說我們念佛人也可以採取這個辦法,所以我在那裡教大家一個十念法。我這個十念法跟慈雲法師的十念法不一樣,慈老的十念法是一口氣一念,只是早晚兩堂課;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句,十句大概一分鐘,你就念完了。十句裡面不夾雜一個妄想,容易辦到,但是要養成習慣,一天要做九次,每一天要做九次,一次都不能夠缺,你去養成這麼一個習慣,也能保證你往生,這一句佛號裡頭,具足圓滿的信、願、行。
九次的分配,是早晨起來面向西方合掌,洗完臉之後,一分鐘的時間不耽誤你,你工作再忙碌也不耽誤。晚上睡覺之前一次,這是早、晚兩次。三餐飯三次,吃早飯,我們平常出家人吃飯,先念供養咒,我們不念供養咒,念阿彌陀佛,念十聲阿彌陀佛,誠誠懇懇的念,我相信會幫助你消化。三餐飯是三次,吃飯之前不要忘了念佛,念十聲佛號。那麼再來就是你工作,你上午上班、下班,上班之前要工作了,先念十聲阿彌陀佛;工作完畢下班的時候,念十聲阿彌陀佛。下午上、下班,這樣一共就是九次。
這十句佛號會念的你心平氣和,時間短,一分鐘,工作再忙碌的人,這個方法對他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對他有一定的好處,讓他身心清凈,生活、工作都在恭敬當中去修學。願生凈土,你要發願求生凈土,必定得生。為什麼呢?這個方法符合第十八願的原則,十八願裡頭講的原理原則,我們跟它相應。每一天能夠九次,你一生當中不缺乏,也是凈念相繼。生到西方凈土,見到阿彌陀佛,你與般若波羅蜜多自然就相應了。所以「從此處沒,生余佛土」,我們生西方凈土,這一句話是非常重要。
那麼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你一定就得到。為什麼呢?西方世界是圓證三不退,這是無比的殊勝。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給我們介紹十方諸佛剎土,都沒有說有不退轉的,沒有說過,都是進進退退。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所以是一生圓滿菩提,這是西方凈土無比的殊勝。你們想想看,我教你們這個方法是不是很容易修學,沒有困難!一天至少九次,當然是越多越好,無論做什麼事情,在做事之前先合掌念十聲阿彌陀佛。這是越多越好,最少不能少過九次,容易攝心,符合凈念相繼。
下面這段經文:『在在生處』,這個裡面不是講世世生處,為什麼呢?世世已經沒有了,他已經超越,已經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換一句話說,已經超越時空。他這個「在在生處」,就是哪裡有緣哪裡示現,就是這個意思。『常得值遇諸佛世尊』,沒有不見佛的,沒有不遇佛的。見佛當然『供養恭敬』,這是修福。『尊重讚歎』,這是修慧,福慧雙修。一直到『無上菩提』,一直到成佛,『終不離佛』。因為這裡面含攝《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從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等覺就圓滿菩提,這是四十一個位次,所以有「乃至」這兩個字。說明菩薩在四十一個階級當中,在在都不離佛,像基督教裡面講的「與佛同在」。我們唯一的方法,能夠爭取得到的,就是老實念佛,比什麼都重要,而且決定不能懷疑。
景美「華藏圖書館」韓館長昨天往生,她在醫院這些時日,我每天都去看她,幫助她念佛。她所現的現象殊勝無比,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她病雖然那樣重,過去我們也曾經看過很多病人,病人在病重的時候,境界現前,就跟《地藏經》上所說的,冤親債主現前。見到這個人,見到那個人,所說的都是他已經過世的這些家親眷屬,是不是真的呢?《地藏經》上說不是真的,那是冤家債主變那個樣子來誘惑你,來帶你去,去了之後就跟你算帳,麻煩就來了,我們常常見到的。而韓館長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次都沒有,這是第一個殊勝。
第二個就是一直頭腦清楚,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問她有沒有問題?決不懷疑。她說:決不懷疑。我說:你有沒有念佛?念佛!很不可思議。三月一號的晚上,一號的中午我在吃午飯的時候,她教人打電話叫我趕快去。我就知道大概有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不知道她病危,我以為她想回圖書館找我商量,所以我趕去了。趕去之後,她就非常嚴重,呼吸都很困難,我們看情形不對,就在圖書館調了幾個同修來幫她助念,高聲助念。這是《飭終須知》裡面告訴我們,一個人這是關鍵的時候,你來生是作佛、是作菩薩,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墮三惡道,就在這一念之間。所以這個時候保持正念,比什麼都重要,關係她的將來,我們全心全力去幫助她這一點。就高聲念佛提醒她,希望她跟著念佛,不要有其它的念頭生起來。
醫院的醫生告訴她的兒子,他說她現在很嚴重,大概只有兩個小時,所以我們念的聲音越念越大。到八點鐘的時候,她清醒過來,一切都恢復的很平靜、很平穩。我們以為是一般的迴光返照,但是迴光返照的時間都不會很長,所以趁這個時候,問她有沒有什麼事情交待?跟她談談她這一生當中對佛法的這些貢獻,這一點很重要,讓她生起信心。到晚上十點半的時候,她大聲叫,「你們大家看,阿彌陀佛來了」,大概有三、四分鐘。然後,阿彌陀佛走了。我說大概阿彌陀佛來安慰你,我說:「你現在念佛,比以前念佛應當更親切了。」她說:「對!」你見過阿彌陀佛了,見過面了。你以前只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你沒有見過面,你這次親眼見到,那你念的當然更懇切、更親切。
於是以後她精神都很好,我就跟她談她往生後續的這些事情,我們談了很多,談了兩個多小時。我問她,她第一句話就告訴我,「教學非常重要」;就是培養人才,佛法要後繼有人,佛法才能興旺。第二個,《華嚴經》是她啟請的,她要求我《華嚴經》一定要講圓滿,我也答應她。我們談了很多事。到第二天我把所談的內容寫出一共十二條。寫出之後,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我每一條念給她聽,她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念完十二條,我說:你沒事了?就點頭,沒事了。她說:「我可以走了」。她說:「我們珍重,一帆風順。」可是說走,她又沒走。我說:「可能你還走不了,也許阿彌陀佛留著你,後續工作還是我們兩個人做,不能給我一個人。」她點點頭,她想到,她說:「如果我要好了的話,《華嚴經》我要給它做個易解。」我說很好!她過去有《阿彌陀經易解》。我說對!應當把這個工作完成。
所以在四號,四號的中午,她又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來看她,而且看到蓮花,所以我們想她往生沒有問題了。而且就在四號的那一天上午,我想起一樁事情,她往生的時候,我們給她做佛事,我們出家人穿這個服裝不如法,黃海青、紅祖衣,這個不是佛教的。你們諸位常常讀經,經論裡頭沒有這種顏色,出家人穿染色衣。紅、黃、藍、白、黑叫五色,叫正色。染色衣是避免這五種正色,所以穿染色衣才如法。所以我就打電話給悟道,我們道場出家的男眾統統做二十五條衣,做咖啡色的,不要做紅色的;我們這是先做,以後我們女眾人數多,以後女眾的衣也要做。女眾受戒,她們穿九條衣都是黃色的,不如法,我們要重新做。
就邀請板橋僧服店,通知她,老闆娘晚上七點鐘來給我們每個人量衣服,我們希望這個衣服趕快做。她點頭,她說我知道。我們就很奇怪,你怎麼知道?她說中午阿彌陀佛通知她,她見到阿彌陀佛,僧服店的老闆娘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通知她,告訴她:「圖書館有急事要你趕工。」所以她把所有的布料都準備好了,才到我們這裡來。我們聽了這個話的時候,我說:「館長福報很大,她可能是西方極樂世界來的,她的事情阿彌陀佛替她安排了,那還有什麼話講!」所以我們很安慰,也生很大的信心,對於阿彌陀佛特別感到他的慈悲、親切,他來料理,他來照顧,這個不簡單。過去我們聽經有這些事情,鬼神在照顧,通知這個訊息,或者還有是自己靈魂出竅去通知,替自己辦事情。從來沒有聽說阿彌陀佛替人辦事,沒聽說過,頭一次!
那邊有不少同修日夜發心念佛,我看到這個情形好,也許是館長的功德。所以館長五號,五號下午四點二十分往生。我們有很明顯的感覺,她是往生,斷氣就走了。不像一般人有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她是斷氣就走,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但是我們還是依照《飭終須知》,給她念十二個小時,十二個小時當中,我們觀察她沒有一絲毫的變化,就像睡著一樣,氣色都沒有變,看不出她是個生病的人,非常的安詳。因為我們過去也曾經幫人助念,大概在八小時他的神識離開身體非常痛苦,他的表情有痛苦,能夠看得出來。她完全沒有,所以她走的時候,一咽氣就走了,這些我們在旁邊仔細觀察,很明顯的能夠體會得到。
她兩次見佛,一次見到蓮花,信心具足。古德常說往生就是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到那邊去作佛。她對我們凈宗三十年的護持,我們今天凈宗有這個局面,她一個人的功勞,無比的殊勝,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讀這段經文,她是「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所以她生病也是表演的,我去看她,我說:你是維摩示現,可是示現的可以了,我們都懂得了,不必再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也許圖書館現在這個風氣就會延續下去,學習印光大師當年靈岩山的「念佛堂」,每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喜歡念佛的人都可以到那裡去念佛,那個地方念佛日夜不間斷。我們原本是想念四十九天,現在想想應當學印光法師的道場,這樣一直念下去,因為大家念得很歡喜,各個人念的法喜充滿,所以我就希望永遠念下去。
我們跟印祖的道場,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晚上有講經,講經等於講開示一樣,現在講經講《華嚴經》,講五十三參。《華嚴》實在講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彭際清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所以《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十大願王導生極樂,所以我們凈土宗也把它看為本宗的大經。
那麼我們研究討論這部經,這一次重點是要落實在生活上;換句話說,一個念佛人應當怎麼過日子,怎樣生活?就在你現前的生活環境當中,無需要改變,你怎麼樣去轉這個境界。就在你現前工作崗位上,怎樣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我們要落實在這方面,這個經學到了,馬上就有用處。最終的目的是導歸凈土,這個經才真正得到大圓滿。講經的機緣非常難得,同修們如果有時間不能錯過。大家再翻開七十九面。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念。第四行。
【舍利子。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得四靜慮。及四無量。四無色定。於九等至。次第超越。順逆入出。自在遊戲。非諸聲聞獨覺等境。是菩薩於諸等至。方便善巧。次第超越。自在遊戲。然於其中無染無著。】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我們要學的。菩薩很多,菩薩修學的範圍也非常之廣,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裡世尊為我們舉一個例子說。『得四靜慮』,就是四禪定,我們常講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四靜慮就是四禪,得四禪將來就生四禪天。『及四無量』,四無量是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這是生色界天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如果你有定功,沒有慈悲喜舍,你還是不能生;有慈悲喜舍,沒有定功也不能生,所以這是生色界天最重要的條件。這是一段,這是講色界天。
下面這是『四無色定』,這一句是講四空天,得這四種定就生四空天。『於九等至』,就是九次第定,《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阿羅漢所證得的,這個是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到十法界的聲聞法界,或者是緣覺法界,大概都是這樣的功夫。「等至」也是禪定的意思,等是平等,至是到達,第九定。『次第超越』是按著這個順序,初禪、二禪、三禪、四空天、第九定,我們常講四禪八定,再往上去是第九定,第九定這超越了。『順逆入出』,順逆是指境界,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他對於三界的出入自在。『自在遊戲』,這是講菩薩。三界出入、自在遊戲是菩薩在六道,種種示現度化眾生,所謂是遊戲神通。
『非諸聲聞獨覺等境』,聲聞、獨覺沒有般若智慧,所以雖然修到九次第定超越六道,但是他不肯回來;沒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喜舍,他不肯回來,不肯度眾生。為什麼呢?眾生難度,度眾生這個事情很苦!你好心對待他,他惡意向你。所以小乘人你去求他,他還要看看順不順眼,看到你很順眼,他就幫助你,看到你不順眼,理都不理你,而不像菩薩。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找他,菩薩來找你,主動來幫你忙,這個是菩薩。這是說明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他修學也是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他在六道裡頭教化眾生出入自在。這是小乘的聲聞、緣覺不能跟他相比。
下面說:『是菩薩於諸等至。方便善巧。次第超越。』這個「等至」就是禪定,我們一般講禪定。這些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與種種的禪定,或者說種種的三昧;到第二卷裡面,就說得很詳細,就說得很多。那一段文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也不需要細講。他們有「方便善巧,次第超越」,他到底有什麼善巧?底下一句說出來。『自在遊戲』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就是便宜,便宜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非常適當,他的方法很適當,我們講方法太好、太圓滿,就叫做方便。無論做什麼事情,對人、對事、對物,他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都能做得很圓滿,這就叫方便。你做得很圓滿,你就自在遊戲了,你的日子就過得很幸福,就過得很美滿。
下面說:『然於其中無染無著』,那就叫善巧,所有一切境界裡面,他沒有染著。著是著相,分別、執著他沒有。染是在境緣當中,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動了感情,動了情就是染。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起了貪愛,起了瞋恚,起了愚痴,起了懷疑,那叫染。也就是講煩惱生起來了,煩惱是染污。他在對人、對事、對物、一切境界當中,不生煩惱,人家有這個本事。自在遊戲,不生煩惱,一切都不執著,符合《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無染無著,「如如不動」是清凈心現前;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這是我們要學的。雖然世尊在此地,只舉了修行上的幾個例子,但是舉這個例子,我們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舉一隅,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佛給我們說一樁事情,我們要能夠體會到一切事,總不外乎這個原理、這個原則,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下面這一句,我們把它念出來,這個對我們初學有很大的幫助。
【有菩薩雖住六波羅蜜多。而以一波羅蜜多常為上首。具足修習。勸諸有情。亦令修習。】
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初學,初學的人往往是不得其門而入,我們看到佛法浩如煙海,從那裡學起呢?這一段的意思,就是強調一門深入。他修的是六波羅蜜,可是六波羅蜜裡頭,他只選一種來修。給諸位說,這一種修成功,六種都圓滿。這六種都圓滿,菩薩萬行就圓滿,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從這裡下手。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十地菩薩,《華嚴經》上菩薩都是修十波羅蜜;六波羅蜜通大、小乘,大、小乘都講。如果講十波羅蜜,小乘裡頭沒有,唯獨大乘。《華嚴》講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後面還有方便、願、力、智,這變成十波羅蜜。其實十波羅蜜也是六波羅蜜裡面,禪定跟般若開出來的,所以十跟六實質內容上沒有差別,一個是把它歸納,一個是把它展開來說,細說就是。
可是我們看菩薩的修行,初地菩薩修布施,二地菩薩修持戒,三地菩薩修忍辱,他們都修一門,而且每一個人一門就是一切門。修布施的,持戒以後的九種波羅蜜都在布施裡面;修持戒的,二地修持戒,前面布施跟後面八位所學也都在持戒當中。也就是說,他在一切法裡頭,他抓到一個重點,而用這一個重點能夠涵蓋一切法,這種修法高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尤其是學佛摸不到門的,這一句是把門給我們打開,跟我們指示出來。
因此,學經教也不例外,經教要想學得成功、學得好,從哪裡入門呢?你喜歡的經典,無論什麼經典,第一個是你要喜歡,第二個要適合你的程度。譬如說我喜歡《大般若經》,我沒有這個程度也不行,分量也太多,我受不了。喜歡《華嚴》,那也不錯,《華嚴經》也太大了,《華嚴》、《法華》,實在講初學的人都相當困難。所以學經教,初學最好選一個適當的,分量不要太長,經典不要太深,自己又有興趣,那你的學習就快速,就很容易成就。所以現在一般來講,我們在全世界提倡《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初學最佳的經本,因為它的分量不太長、也不太短,《彌陀經》太短。實在講,《彌陀經》比《無量壽經》深,這個諸位你們去念念《要解》,念念蓮池大師的《疏鈔》,你就明了。《無量壽經》淺,特別是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一般中等以上的根機,看起來沒有困難,不聽講也能看得懂,不懂的裡頭少數幾句而已。在我想十之七、八,不聽講都可以看得懂。所以從選擇這個經入門是最理想,就是它不太深、也不太長,能適合我們一般的程度。在現在現前大概一般高中生的程度就沒有問題,所以是非常適合的一個法門,要緊的就是一門深入。所以說是舉一個波羅蜜而為上首,上首就是主修。
『具足修習』,這就是圓滿的修習。圓滿,那當然就包含六波羅蜜其它的五條,都在這一度當中,這個叫具足修習。不但自己這樣修,而且他還能勸別人,因為這個方法修,成功的機會很大,只要認真努力鍥而不捨,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是法門無比的殊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般若經綱要 第六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九面,看經本下面的阿拉伯字七十九面。從倒數第四行,最後二個字看起:
【有菩薩雖住六波羅蜜多。而以一波羅蜜多常為上首。具足修習。勸諸有情。亦令修習。】
上一次講到此地,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能夠細講,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佛在此地為我們舉一個例子,一個例子能夠明了,其餘的就可以以此類推。諸菩薩無論是賢首的判教,或者是天台的判教;天台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分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而賢首將它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這種判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原來是沒有一定的。所以古來判教的人很多,唯獨這兩家流傳到現代,這是大家公認他判的很好、判的如法。四教都有菩薩,而每一個階層的菩薩,都修六波羅蜜,所以六波羅蜜通大、小乘。諸位要知道,大乘有菩薩,小乘也有菩薩;不是小乘沒有菩薩,藏教就是小乘。他們也修六波羅蜜。科目相同、名稱相同,可是裡面境界不相同,淺深廣狹不相同,這個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個原則,雖然六度萬行全修,他怎麼個修法呢?往往他只採取一個法門,一門深入;一門修成了,給諸位說門門都修成了。大乘圓教如是,小乘藏教也如是,這個道理,於事理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譬如布施,這個是最普遍的,我想凡是學佛的同修,無論是在國內,或者是在國外,沒有不知道修布施的,修布施、修供養,都懂得。可是這些布施供養,能不能稱為波羅蜜?那就很難說!波羅蜜是梵語,它的意思就是圓滿的意思。你所修的布施圓不圓滿呢?如果有缺陷就不圓滿;有缺陷就不能叫具足修習,具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毫無缺陷。
我們在經論裡面,也常常看到世尊為我們開示,菩薩行裡面,六波羅蜜前面五條是事,後面一條是理,理是般若。如果理與事相應,這才叫波羅蜜多;理與事不相應,那是修福。我們常講人天福報,修的是這個,不是菩薩的六波羅蜜。所以六波羅蜜每一條,都離不開般若波羅蜜。說到這個地方,諸位同修都看到佛教的教旗,佛教的教旗一共是六條,五種顏色,每一種顏色是一條。這五種五條就是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後面那一條是般若;般若這條裡面,五種顏色統統都有。這個旗幟是世界上佛教所公用的,所以這個旗是代表六波羅蜜。
由此可知,任何一樁事都不能離開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簡單的講,就是圓滿的智慧。因此,修布施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布施的理論你要懂得,為什麼要修布施波羅蜜?難道修菩薩道,我不修布施波羅蜜就不行嗎?道理在哪裡,你要搞清楚。理論搞清楚了,用什麼方法來修學?修學當中的境界如何?實在講,講到方法與境界是千變萬化;樣樣都要明了、都要通達,這樁事情才能做得圓滿。理複雜,事也複雜,這才勞累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了這麼多的經論。你要問,這麼多經論說什麼呢?要用這個地方綱領來講,就是跟我們講了一條布施波羅蜜。如果你要是學持戒波羅蜜呢?也可以說四十九年所說的,全是持戒波羅蜜。
我們在《華嚴》會上,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位法身大士,他們所修學的綱領,就是『以一波羅蜜為上首,具足修習』。初住修布施,二住修持戒,三住修忍辱,一直十行、十迴向、十地;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華嚴》是講十波羅蜜。從這四十位交互來看,那個意思就深廣,就知道任何一個法門,含攝其它所有的法門,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們要能體會到這一層深義,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曉得怎樣學菩薩行,怎麼修菩薩道。
以布施來講,它最重要的理論,就是教我們放下,布施是舍、是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因為六道、十法界就是放不下才變現出來的。放下了,哪有六道,哪有十法界?所以布施結歸到最後,怎麼成為具足修習圓滿波羅蜜呢?就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把它布施掉。從哪裡下手呢?從身外之物下手,好放下,容易放下,這是教給你由淺而深、由易而難;容易舍的先干,難捨的慢慢再來。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初住菩薩修布施,初行菩薩也修布施,初迴向菩薩也修布施,初地菩薩也修布施,你就曉得越往上面去難捨能舍,越往上就是越難捨,這個要懂得。先捨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舍了之後,連這個身也能舍。大經「第六迴向章」裡面,給我們講布施,講了七、八十種,內財、外財、頭目腦髓,沒有一樣不能舍。不但世法要舍,佛法也要舍,為什麼?因為世法、佛法皆是因緣生法,真如本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
學佛最終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恢復自性,自性裡面本具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全都恢復了,成佛不過如是而已,恢複本性的德能。佛跟我們講本性的德能為什麼失掉呢?這個「失」是比喻,不是真的失掉。是因為有障礙障住了,它的作用不能現前,智慧不能現前,德能不能現前。這個障礙當然非常非常之多,而佛把它歸納為兩大類|煩惱障跟所知障。煩惱障跟所知障展開來,就是六種障礙,或者十種障礙。六度就是度這六種障礙,破這六種障礙。布施破慳貪,持戒破惡業,忍辱破瞋恚,精進破懈怠,禪定破散亂,般若破愚痴,歸納起來就這幾類。所以你因為有這個病,佛才給你下這副葯,你這個病沒有了,葯也沒有,葯是佛法,所以你病好了之後,佛法也沒有了,《金剛經》上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現在有病,必須要用這個方法,但是你要知道,病好了之後,這個方法就不要了。所以你不要太愛護這個方法,太重視這個方法,那你就錯了。到後來病好了,這個葯舍不掉,病好了再吃藥,又吃出病出來,這個道理要懂。
什麼時候我們的布施波羅蜜圓滿了呢?如果就狹義的說,慳貪的念頭沒有了,你的布施波羅蜜就圓滿,這是狹義的說法。但是在此地不是這個意思,此地是一即一切,換句話說,你修一個布施波羅蜜,必須把六種障礙都斷掉,你這個布施波羅蜜就圓滿。這個意思深廣無盡,這是大乘的真實義,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能破除一切障礙。
凈宗的同修,我們使用的方法比較特殊,我們用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不少年,念的沒效果,不見效!原因在哪裡呢?是不是佛號不靈?不是的。你用這個方法沒有用得力;換一句話說,你用的不如法,這個不如法簡單的說,你念佛是有口無心,所以你就不如法。心念彌陀,嘴巴里念著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一樣都放不下,你總不能把你家親眷屬、所有財產,都帶到極樂世界去,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就不如法。怎麼如法呢?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心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毫無留戀,那不就布施波羅蜜圓滿了!你一句阿彌陀佛裡面,就有圓滿的布施波羅蜜。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非常相應,相應就是如法。
一心求生西方凈土,還沒去之前,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決定沒有攀緣,那麼你是樣樣都如法,如法就是持戒波羅蜜。你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樣不如法,你這一句名號裡面,具足持戒波羅蜜。一句佛號念到底絕不改變,勇猛精進,絕不退轉,你這個念佛裡頭,具足了忍辱波羅蜜。不但念佛的心精進,行也精進,從哪裡表現呢?在生活上、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所表現出來的進步,天天有進步,年年有進步,精進波羅蜜就在其中。
雖然如是,這個心裏面有主宰,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心求生西方凈土。就像善財童子一樣,雖然經歷五十三參,各種不一樣、不同的法門,這個法門裡面,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也看、他也聽、他也接觸,他並沒有迴避。雖然接觸,心地清凈,毫不沾染,這是禪定波羅蜜。他不會三心二意,真的一門深入,所以善財一生成就圓滿菩提。而般若波羅蜜是樣樣通達明了。我們是時間的關係,把這一段舉一個例子,簡單跟諸位做個報告,希望諸位同修要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一條如是,條條都如是,才知道任何一個法門,都融攝一切法門,這個是大乘佛法。這樣修學才能夠成就,這個就是具足修習,就是具足圓融含攝一切法門,在一個法門裡面。菩薩自己這樣修,也勸別人這樣修,『勸諸有情,亦令修習』。他也勸別人這個修法,這個修法無比的殊勝,不麻煩、不啰嗦,能夠增進我們生活的幸福,能夠增進我們生活的美滿,學了就得受用。
所以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講,真真實實是現代生活的藝術,那不是普通的藝術,登峰造極的藝術尖峰。我們要能夠認識它、要能夠體會、理解它,我們才能得受用。無論我們現前生活是什麼樣的一個環境、生活的方式,都能達到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過菩薩的生活。富貴人過富貴的菩薩生活,貧賤人過貧賤的菩薩生活,都是菩薩生活,都是快樂無比。要達到這個境界,實在講只有大乘佛法,離開大乘佛法很難做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這是六波羅蜜裡面,特別提出般若波羅蜜,這是高度圓滿的智慧。
【方便善巧,化身如佛。遍入地獄傍生鬼界。若人若天。隨其類音。為說正法。令獲殊勝利益安樂。】
我們看這一段。諸位要曉得,般若是理,如果沒有事,這個理是顯不出來的,一定要有事。事就是前面五度,前面五度你修任何一度,一定是圓滿具足其它的五度,六度就在一度當中修,這叫『方便善巧』。「方便」都是指事,「善巧」是指智慧,你有高度的智慧,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能做到恰到好處,做得很圓滿,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這四個字很難懂,不要聽到自利|自己得好處,利他|別人得好處,不是這個意思。你這樣體會太粗心、太大意。乍聽起來,你講的也沒錯,細細去觀察,你距離它這個意思,差的很遠很遠。
什麼叫自利?什麼叫利他?我眼前得到財富,是不是自利?我眼前得到功名富貴,是不是自利?那佛都搖頭,都不是。那究竟什麼叫自利呢?在佛法裡面講,煩惱斷了,智慧開了,這是自利,小利,這不是大利。比這個更殊勝的利益呢?脫離三界輪迴,證得聲聞、緣覺的果位,這是中等的利益,不是最殊勝的自利。最殊勝的自利,給諸位說是圓滿成佛。成佛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通達,這才叫自利。利他呢?利他是幫助別人也達到這個境界,才叫利他。由此可知,自利利他不是得到世間的名聞利養,不是講這個,這個東西曇花一現,不實在!不但身外之物是假的,連這個身體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有什麼利益呢?
大家都知道學佛,佛有三身,三身是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什麼?就是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那是法身,佛家裡面講的法身。法身是每一個人都具足,一切眾生是共同的,問題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己法身,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迷失了法身變成凡夫。而佛法修學最可貴的則是報身,報身是智慧身,報身是修得的,有始無終,這是真正的自利。而利他則是化身,千百億化身,化身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所以你做的這些事,無論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在你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如果都是幫助眾生覺悟,讓人家聽了覺悟,看到覺悟,接觸到覺悟,這叫利他。沒有開悟,那叫什麼利益?這個道理要懂,不懂在這個年頭很容易就被人騙了。
今天我到這個地方來,我們櫃檯服務的同修告訴我,今天晚上有不少同修要求授三皈五戒,這是好事情。可是你們為什麼想到受三皈五戒呢?你的動機何在?目的何在?自己有沒有好好的去想想。對於三皈五戒的大意,有沒有搞清楚?如果沒有搞清楚,來受三皈、五戒就是糊裡糊塗來受,將來還是做一個糊裡糊塗的三皈五戒的佛弟子,你說你冤不冤枉?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傳授三皈,你才真正得到。這個東西是沒有形相,不是像這本書我給你,你真的得到,這有形相。這個皈戒沒有形相,你從心地裡面真正感受到了,這個叫戒體。三皈也是戒,最基本的戒條。
你要認識清楚,就不會被人欺騙;你要搞不清楚,你就被人騙。現在在台灣的情形,也許比外國還好一點,外國現在聽說傳授三皈、授五戒、灌頂,都要收費。聽說價錢越高,人還越多,認為那就很靈;價錢少了,大概不靈。由此可知,他的動機、目的何在?無非是為名聞利養,受了三皈,佛菩薩保佑他升官發財,那一天不發財,就罵佛菩薩不靈,這個都是錯誤。所以佛法的修學重點在智慧,一定要令自己覺悟,令別人覺悟,那是真實的功德,我們要做這個事情。要學佛菩薩,他怎麼過日子,他怎麼生活、怎麼工作、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這些都記載在經典當中。我們留意這些,去體會、去理解,然後在生活上把它做到,那你就是佛菩薩。
你既然是佛菩薩,當然得諸佛菩薩的護念,這一定的道理。這個護念也是無形的,是不是真的呢?給諸位說,真的!要用現代科學來講,就是磁場相同。你的心行跟佛菩薩心行一樣,彼此磁場就相同,自然就能夠融攝成一體,在佛法裡面講加持,可以用科學來證實。如果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磁場是決定不相同;換一句話說,決定得不到佛菩薩的加持。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要用簡單的言語來詮述的話,那就是有菩薩,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以究竟圓滿的智慧,很適當的方法,現身相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他能夠『遍入地獄、傍生、鬼界』,這是講三惡道。我問:「你能不能呢?」你看到,「不行!這個地獄、餓鬼、畜生,我沒有辦法去!」
可是我再說一說,你想想看你也能,這個地獄、傍生、鬼界不是十法界裡面的那三個法界,而是每一個法界裡面都具足十法界。我們這是人,人法界,人中有佛,人中有菩薩,人中有地獄,人中有餓鬼。你能不能度那些人中的地獄、傍生、餓鬼呢?哪些是人中的三惡道呢?瞋恚心重的、嫉妒心重的就是地獄。現在他沒有墮地獄,他這兩個業障要重,將來就是墮地獄的業因。愚痴就是畜生,傍生是畜生;愚痴是是非黑白搞不清楚,顛倒了。不但真妄、邪正他搞不清楚,甚至於連利害他都不懂,把害當做利,把利當做害;利害都顛倒了,這是人中的畜生。餓鬼是慳貪,貪心很重的人,這是餓鬼道的業因。三惡道就是貪、瞋、痴,如果這個眾生貪、瞋、痴很重,那他就是三惡道眾生。你要像佛一樣關懷他、愛護他、幫助他,把他這個惡習氣改過來,那你就是度他。由此可知,每一界裡頭都具足十法界,天台大師所謂的「百界千如」,每一界裡頭有十如是,從如是性、如是相,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法華經》上講的百界千如。你明白這個道理,這經上講的我們可以做,不是做不到。
下面說:『若人、若天。』這是善道,前面講的是惡道。換一句話說,前面所說的是惡人,這邊所講的是善人。人能守五戒、能守道德,在佛法裡面的五戒,在我們中國儒家講的五常,五常是講仁、義、禮、智、信,跟五戒的內容是相同。《左傳》裡頭有一句話說得好,「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什麼?就是五常。人如果把仁、義、禮、智、信都捨棄掉了,不講了,就變成妖魔鬼怪。人跟妖魔鬼怪差別在哪裡?人守禮,人能夠遵守五種常道,這不能失掉;失掉了,人道的資格就失掉了。為什麼佛在經上說,人死了以後,來生很不容易得人身?得人身的條件|五戒要具足,你這一生都遵守。自己冷靜跟自己打打分數,如果你這五條戒能夠打個八十分以上,就保證你來生不失人身,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如果你這個五戒只能打五十分,來生得人身是非常渺茫。如果你貪、瞋、痴這個念頭要重,那你就三惡道去了。
六道誰在主宰?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自己主宰!不但六道是自己作主,十法界也是自己作主。如果你要想成佛,不難!什麼方法呢?念佛就成佛。念佛的心,你的心變成佛,心變成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華嚴經》上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是佛心,你就作佛;你是菩薩心,你就作菩薩。你是鬼心,你當然就作鬼,鬼心是什麼?貪心,貪心是鬼心;瞋恚是地獄心,愚痴是畜生心。你是什麼樣的心,就變什麼樣的法界,所以你將來前途到哪裡去,是你自己主宰;除你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主宰,這是佛給我們說的。我們要靠自己,不能靠別人,佛是我們的老師,只能提供意見給我們參考,佛也幫不上忙!所以說佛不度眾生,眾生誰度?自悟自度,你聞了佛法,自己覺悟,自己度自己,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凈土,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為什麼?全是假的,佛在《金剛般若》裡頭講得很好,「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跟你講能得的心沒有,而你所得的呢?所得的是諸法,這佛講得更多、講得更清楚。諸法緣生,緣生無性,無性就是沒有性體、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告訴我們,能得、所得只是一個幻想而已,不是事實,所以你要放下。眼前的境界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緣聚的時候,你要覺悟了,你就可以利用這個幻緣,成就你的功德;如果你不明了事實真相,隨著你煩惱、習氣、妄想,那你就在幻緣當中又造了幻業。造幻業,你就有幻的現象出現、境界出現,這個境界就是六道跟十法界。一般講六道不好,六道通苦;四聖法界裡面雖然好一點,依然沒有見性,並不是很圓滿,總不如念佛求生西方凈土,生到西方凈土就得大圓滿。所以凈宗法門是一切諸佛讚歎,這不是沒有道理。
這個地方佛教給我們,我們要效法菩薩,要學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為說正法,令獲殊勝利益安樂』。殊勝利益安樂怎麼樣叫他得到?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了。我們結緣書裡頭,有倓虛法師的《念佛論》,過去我們印了很多。《念佛論》是倓虛老法師講的,他的學生大光記的;大光的文字不錯,寫得很好,我跟他也都很熟悉。他後面舉了三個例子,念佛往生的例子,念佛行菩薩道的例子,就是這個地方「為說正法,令獲殊勝利益安樂」,可以做這一句經文的批註。出家人,倓老舉了一個修無法師,這個事情是出現在黑龍江哈爾濱市,老法師在那邊建了一個道場,叫極樂寺,哈爾濱極樂寺。最近到我們這裡來的妙境法師是老法師的學生,我們也都很熟,都是老朋友。
修無法師沒有念過書,從前在大陸上生活很苦的時候出家,出家之前他是做泥水匠,是個工人,生活很苦。出家之後就在寺廟裡面做苦工,什麼也不會,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人誠實、老實、勤奮,肯替人服務,這是他的長處。倓虛老法師建這個道場,建成之後,傳一次戒來紀念開山,當時請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作得戒和尚,這民國初年的事情。傳戒期間道場需要人幫忙,所以有發心來幫忙,無論出家、在家都很歡迎;修無師他就到這個廟裡面來發心幫忙。那個時候倓老是住持,當家師是定西法師,以後都在香港圓寂。
兩位老法師看到他人很老實,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事情?」他願意在戒期當中,照顧生病的人。這個工作也很重要,傷風、感冒是免不了的,需要人照顧,他就發心來做這個事情。可是住了沒幾天,他就向老和尚告假,他說他要走了。倓老很有修養,也就無所謂了,一切隨緣,你要走你就走吧!定西法師就沒那麼好的修養,就責備他幾句,你這個人沒耐心!這個戒期,大陸上傳戒是五十三天,兩個月,連兩個月的耐心都沒有!既然發心來了,怎麼沒幾天要走了。他就說了,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他們兩位老法師:「這個不是簡單事,是大事!」就問他:「你那天走?」他說:「不出十天!」求老法師給他準備後事,後事就是火化,火化的時候準備柴火。就遇到這麼樁事。
到第二天,修無法師又去找他,他說:「老法師,我今天就要走了。」大家趕緊匆匆忙忙給他預備,在後花園臨時搭個鋪,找幾個人就給他助念,這一切東西都準備好了。他到那個地方去念佛,不到十五分鐘,他就走了。走的時候,助念的人還跟他要求,「法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前人往生都要留幾首詩,留幾首偈給我們作紀念,你也應該給我們留。」他說:「我很苦惱,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什麼也不會。」不過他留了一句話,勸大家老實修行。那個話的意思我也記不清楚,大致上好象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了這麼一句話,這話說的也很踏實。
極樂寺往生,傳戒期間當中,他這麼一表演,你看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念不到十五分鐘他就走了。這個就是「為說正法」,表演這個樣子就是正法。戒期當中無論是受戒的,還是到那裡參加這個戒期法會的,看到這個情形,沒有一個不感動,沒有一個不老實念佛求生凈土。真的,不是假的,表演給你看。諦老法師讚歎,另外還有一個居士文章寫得很好,替他寫一篇傳記。諦老法師讚歎,這才是出家人的好榜樣,一生一句阿彌陀佛;他的生活雖然非常苦,他苦得很自在、苦得很快樂,為什麼呢?他心地清凈,沒有絲毫的要求,他就安樂,這就是他的利益,身心自在,預知時至,往生佛國,殊勝利益安樂。走的時候是殊勝利益,那不必說;他沒走之前,他在世就是殊勝利益安樂。我們一般人看不出來,看他很苦,苦惱的出家人,他的樂我們怎麼曉得?所以不要說是環境不好、處境不順,你就沒有安樂,不然!安樂在你自己心裡頭。你能夠一切不在意,一切若無其事,你就得大安樂。
第二個,他是舉一個在家男居士|鄭錫賓居士,原來是個作生意的人,他的環境比較順,生活能過得去,雖不是很富有,那是小康之家。到最後學了佛,跟倓虛老法師皈依之後,學了佛知道佛法好,他學會講《彌陀經》,到處去跟人講經,生意也不做了,這家也不要,他以後也是在講經當中往生。經講完了之後,有幾個老朋友,他就跟老朋友說:「你們替我租個房子,我要走了!」這些人奇怪,你要走了,何必租房子?他說:「我不是到別的,我是往生極樂世界,怕死在人家家裡不方便,找人租房子。」同修們都高興,你真能往生,到我家來,我們沒有忌諱。他就到朋友家裡去,也是念佛十五分鐘往生。朋友也是要他留個紀念,他說:「不必了,看我這個樣子,就是很好的紀念。」那麼樣瀟洒、那麼自在,這很好的紀念!這些都是為說正法,令獲殊勝利益安樂。當初他學佛,把生意放下到處去講經,家裡人不原諒他,認為他迷了。到最後看到他這樣往生,一家都受感動,一家都學佛了。以後三年之後,他弟弟也預知時至往生。這個都在《念佛論》上寫得很清楚。
第三位是一位張氏,姓張的一個女居士,這個人生活很苦,是青島湛山寺的信徒,她的先生是拉黃包車的。諸位曉得,從前拉黃包車很辛苦,苦力!一家四口,一天不到碼頭上拉車,一天就沒生活,過這麼苦的生活。可是這一位女居士還是常常到湛山寺去參加共修,她走的時候也非常瀟洒,也是預知時至坐著走的,沒人助念。她那種身份、地位誰瞧得起她,所以在道場也沒人瞧得起她。她走的那一天,她有兩個小孩,大小孩大概十來歲,小小孩不到十歲,只顧的玩耍,也不懂事。她就囑咐兩個小孩,她說她要走了,要好好聽他爸爸教誨。小孩也不懂事,出去玩了。到中午回來要吃飯了,找他媽媽,她媽媽已經在床上打坐往生了,這個時候才發現。湛山寺這些道友們知道這個消息,才對她讚歎,才來對她幫助。雖然那樣的窮困,過那麼樣艱難的生活,諸位要曉得,她也是獲得殊勝利益安樂。
由此可知,殊勝利益安樂,不在乎富貴貧賤,不在乎這些;在乎你的境界、觀念轉過來,你已經徹底覺悟了,一切得失都不關心,二六時中就一句佛號,一心嚮往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極樂世界。至於生活,不管什麼樣方式都快樂、都自在,這就是高度的、圓滿的智慧生活,佛菩薩的生活。
所以佛菩薩示現在六道裡面,示現各種不同的身份,以種種方式來教化一切眾生,所以這樣的經文不能隨便念過;隨便念過,你學不到東西。不要以為我們現在好象有很多同修生活環境不太好,看到這個只是羨慕,他不曉得那個觀念轉一轉,你就得到了,你就很自在、很快樂,你比那個都圓滿。你覺悟了!迷了就苦,悟了就樂。由此可知,佛法所求的沒有別的,就是智慧,你有智慧,你就自在,你就安樂。你沒有智慧,你在這個世間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你還是苦不堪言,你沒有樂。不但現在你的生活苦、你的境遇苦,將來更苦,為什麼呢?你造作那些業,那個業要牽著你去受果報,更苦!他哪來的利益安樂?利益安樂只有覺悟的人才有,迷惑的人沒有。這個裡面還有一句話,在第三行,我們把它念一念。第三行的第二句看起。
【為諸有情宣說正法。於諸佛所。聽聞正法。嚴凈佛土。周覽十方。最勝佛土。微妙凈相。而便自起最極莊嚴清凈佛土。於中安處一生所系諸大菩薩。令速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我們就看到這一段。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是前面四句,非常非常要緊。我們如何能夠滿菩提願,如何能夠具足菩薩行,這個聞法非常重要,所以『於諸佛所,聽聞正法』。現在佛不住世,說法的人少了,所謂是善知識難遇。現在是末法時期,正如同佛在《楞嚴》會上所宣述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楞嚴經》上說的這個,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話說在第四卷《清凈明誨章》,這一段經文我們單獨講過一次,好象有錄音帶流通。《楞嚴經》在早年我們曾經講過幾遍,那個時候科技還不發達,還沒有留錄音帶。邪正怎麼樣辨別?這是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邪正辨別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所說的法,與佛的經典相應不相應,這個最重要。如果他講的與經相應,與祖師大德所講的相應,這個法就是正法;他所講的佛經上沒有這個說法,祖師大德也沒有這個說法,那就不相應,我們就要小心、要慎重,這樣才能夠辨別哪是正法、哪是邪法。這個「四依法」好,四個原則。
第二個,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要依靠佛所講的意思,不要執著在言語上。言語可以多說、可以少說,可以淺說、可以深說,不要執著在這上面,意思對了就行。佛在這個「四依」就是四個原則,為什麼提出這一條?我們現在明白了,末法時期對於這個經典爭論太多,我們凈土宗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就有很多人反對,為什麼反對呢?他是居士會集的。佛這一個標準給我們,我們這個問題解決了。依義不依語,它意思對,意思完全符合五種原譯本,沒有一句是五種原譯本以外的,那我們就可以接受,我們根據釋迦牟尼佛這個原則。
另外還有一樁事情,這是過去幾年發生的,有一些人興風作浪,說念佛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查遍《大藏經》沒有帶業這兩個字,鬧的不只滿城風雨,鬧的全世界念佛人人心惶惶。這些問題在哪裡?都是依文不依義,都是在字裡面找麻煩。文字上雖然沒有這個意思,可是佛講的義理上有。我們如果能懂得依義不依語,這個問題就沒有了。意思上在哪裡有呢?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有!四土三輩九品從哪裡來的?還不是帶業多少不同來的,那意思不是到了?如果大家都不帶業,哪裡會有四土三輩九品?講不通了!所以佛的這些話,特別是對我們末法時期,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習氣很深重的人,為我們解決問題。
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更重要!什麼是了義?這個經典能夠幫助我們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這了義!如果這個經典再好,但是不能幫助我們斷煩惱,不能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輪迴,那對我們來講,就是不了義。查查一切經裡頭,哪個經能幫助我們一生成佛呢?《阿彌陀經》,這一句佛號確確實實幫助我們,帶業往生,不退成佛,那凈土宗就是最了義的。這是教我們選擇法門,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要求人天福報,錯了!你這一生當中,要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機會太難得了。
最後一條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智是什麼?理智;識是感情。學佛不可以感情用事,要有智慧,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人情佛事必定會拖你下水,一定要擺脫人情佛事,這樣才能成就。所以要能夠辨別邪正,要能夠聽聞正法,這非常重要,常常受正法的熏修。如果正法不容易遇到,讀古人的批註,古人的批註能夠流傳下來都是純正的;如果不是正法,不可能流傳下來。像凈土宗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個決定是正法,我們依靠決定得成就,尤其要記住前面所講的一門深入。今天時間快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底下我們還有一個節目,就是有一些同修要求授三皈、五戒。因為人多,我們儀式就從簡,最重要的是要發真誠的心。三皈、五戒的內容,我們有一個錄音帶,還有一個小冊子,必須要多看。知道三皈真正的意思,那你就是佛的真實弟子。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凈。覺就是佛;正,正知正見就是法;清凈無染就是僧寶。所以佛、法、僧三寶,過去禪宗六祖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說的覺、正、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好象我們後頭結緣的,最近印的有《六祖壇經》曹溪的原本,這本子很好,過去我們曾經講過,用這個本子,諸位可以看看。錄音帶跟三皈小冊子要熟讀,知道我們從哪裡回頭,我們到底依靠什麼來修學。三皈是正式學佛的入門,把學佛的總綱領、總方向介紹給你、傳授給你,這叫傳授三皈戒,這個儀式簡單隆重。
這個地方有兩個問題,這位同修:我是家庭主婦,在家修,經常在家聽佛經,如果修不好的話,僅能到極樂世界邊地,再等五百年才能花開見佛,這五百年有的法師講是人間五百年,有的法師講是極樂世界五百年,時間說法差異很大,請法師再說一下。
答:這個五百年是人間五百年,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你去看經上講的,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時,這是人間五百年。所以在極樂世界並不長,這個放心,不要把它擺在心上,我相信你不至於生在邊地,放心!放心!
這一位是請問法師,如果沒有吃長齋可否誦讀經典?吃長齋者可否吃大蒜,聽別人說,法師吃大蒜,護法神便離開了。
答:念佛人能吃長齋最好,不吃長齋的時候,經上沒有這個說法,沒有說不吃長齋不可以讀經,不可以念佛,這個經文上查不到,我們依法不依人。吃長齋有什麼好處呢?衛生,現在肉食裡頭帶著疾病、病菌非常多,很容易感染很多的病毒。所以你為了身體健康,吃長齋是決定有好處,這是這麼個道理;同時跟一切眾生不結怨仇。那麼吃長齋的時候,可不可以吃大蒜?這是個問題。《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大蒜是屬於五葷菜。那個葷,葷不是吃肉,肉叫腥,葷腥。葷是植物,草字頭,這是植物。為什麼不吃這五種呢?《楞嚴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這個東西生吃,它對於生理上有刺激,刺激你的生理肝火,肝火旺容易發脾氣,容易動瞋恚心,所以不許你生吃。熟吃呢?熟吃也產生生理上的反應,容易引起性衝動,所以因為這個原因,佛才禁止。
但是如果說是你們家裡面作菜,作料來用,配香料來用的話,那個沒有問題,為什麼?量太少不起作用。這一碗面放一點蔥花,那怎麼起作用?不起作用。你要大量的吃才有作用,才會起作用。大量要是生吃的話,你吃不下去,太辣了!那吃了不是要命一樣,不可能。所以說像我們中國山東人吃大蒜,一瓣一瓣像吃花生米一樣,一次吃一大盤,那個才起作用。但是那個我們都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不可能。如果說是每一餐吃個一瓣、兩瓣,藥用;藥用就是開緣,條條戒律都有開緣。你一餐吃個幾瓣的話有好處,現在很多疾病、傳染病,它能夠防止,所以把它當作藥用。
酒,酒是五戒之一,那比這個更嚴重,酒的開緣更多。我初學佛的時候年輕,有一位老和尚,我也很尊重他,我常常到寺廟去做義工,有的時候還留我吃飯。老和尚很熟,也就不介意。我常常看到老和尚吃飯,他有一杯酒,那個時候我們年輕,也不敢說他,就感到很奇怪,怎麼每天他都喝一杯酒。以後到台中親近李老師,講《禮記》的時候談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這樁事情,向老師報告,請他老人家解釋我們的疑惑。他才講七十歲以上身體衰弱,每一天每一餐喝一杯酒,對於血液循環有幫助,它是藥用。我們才了解,它是藥用。年歲大了,幫助他血液循環可以。所以佛是通情達理的人,是講道理、講人情的,不是什麼都不講,合情合理。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自己就曉得應該怎麼做法,一定要身心健康;你的身體不健康,你持戒,你一定是身體又不好,又要執著在這上面。你身體病了,還要許多人來侍候你,你不叫找人家麻煩嗎?你慈悲在哪裡?所以保護自己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一切不要麻煩別人,這個叫大慈大悲。
這個是常住問我的:皈依大家有供養,供養可不可以用?
答:都可以!大家供養的,我從來不曉得用在哪裡?你們願意用在哪裡就用在哪裡,都好!只要常住需要都很好。
好!我們就到這裡結束,現在給諸位作一個儀式。三皈的同修就站起來,其餘的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都不要動。我們向佛像行三問訊禮就好,皈依證拿到跟著我念誓詞。
推薦閱讀:
※對心經的理解是不是千人千面,心經是有終極理解還是高就高在千人千面?
※《彈舌音的功法及心法》
※《心開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地藏法門》收穫體會
TAG: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