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文明探源

二、中國北斗「觀象授時」體系

(一)北斗「觀象授時」體系的文獻考證

由於東西方文明起源時間的先後,以及起源地帶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她們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後便開始根據各自不同的物質和文化屬性,逐步建立起了不同理念、不同結構的兩套天文學體系來服務於不同的族群和社會需要。中國文明從清乾隆開始衰落了兩個半世紀,傳統的天文學體系遭官方徹底摒棄已經式微了兩百多年。但從學術上來說,這並不能說明中國天文學體系比不上西方天文學體系。相反,中國天文學體系在科學水平和文化內涵上不僅不輸於西方天文學體系,至少可以說更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正如李約瑟評價:「現在無疑已經證實,中國古代(和中古代)的天文學雖然(該語法不通,筆者認為應該翻譯為「不僅」)在邏輯性和實用性方面毫無遜色於埃及、希臘以及較晚的歐洲天文學,然而(應該翻譯為「而且」)它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的。」

中國天文學體系與西方天文學體系究竟有何不同?西方文明以黃道坐標建立了天文體系,而中國古代則發展了以北天極和天赤道坐標建立的天文體系。最獨特的是,中華先民在北天極的概念中引入了北斗七星作為參照物,創立了中國文明獨有的北斗建時系統,使北鬥成為中國統治階層「觀象授時」的主星,即指示時間和季節,制定曆法的核心星象是常年在天北極附近周遊的北斗七星。在北斗建時系統的基礎上,又以北斗為中宮建立了周天二十八宿天官體系,最終形成了與西方天文學並立於世的天文學體系。那麼,中華先民是如何確定天北極的?為什麼要把北斗作為天北極的參照物?

地球自轉軸是周期性擺動的,地球自轉軸北極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運動,這旋轉一周的時間是26 000年。因此,地軸北極指向的天空位置在這漫長的周期中緩慢變化,形成天文學中的「歲差」現象,北極星也因此以千年為時間單位由最接近北極天區的星座輪流「坐莊」。由當前回溯至8千年前,榮登過北極星榜的有:公元2 000年的「勾陳」(小熊座α星,αUMi,星等1.95);公元前1 000年是「帝(北極二)」(小熊座β星,βUMi,星等2.05);公元前2 000年的「太一」,(可能即天龍座κ星,κDra,星等3.82,李約瑟認為可能是天龍座42或184);公元前2 500年的「天一」(天龍座i星,iDra,星等4.55);公元前3 000年的「右樞」(天龍座α星,αDra,星等3.65;公元前5 000年的「左樞」(天龍座ι星,ιDra,星等3.25)。在以上數個千年中,這6顆星是距離真天極最近的。從北半球看上去,它們是完全不動的。那麼北斗與它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公元前5 000年至前2 000年,東亞地區形成從滿天星斗走向多元一體的龐大東方農業文明——中國文明。這也是東方天文學體系逐漸完善的時代。中國文明誕生於北緯30~40度之間的錢塘江——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遼河流域地帶。在此地帶,以北天極為中心,以30~40度為半徑的圓形天區是一個常年顯現在地平線上的「恆顯圈」。從古代文獻來看,中華先民認為天北極是永恆不動的,所以認為那裡是天帝的居所,故《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隱》引《樂汁徵圖》云:「天宮,紫微。北極,天一、太一。」引宋均云:「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再引石氏云:「天一、太一各一星,在紫宮門外,立承事天皇大帝。」北斗七星永遠位於恆顯圈內,並周旋於天北極附近,因此古人視之為天皇大帝御用的「帝車」。故《史記·天官書》云:「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

關於北斗,《尚書》中的《堯典》和《舜典》都提到:舜讓於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對此的解釋有三種。

其一,璇璣玉衡是指北斗七星。《史記·天官書》云:「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史記·律書》云:「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春秋文耀鉤》云:「斗者,天之喉舌。玉衡屬杓,魁為璇璣。」蕭吉《五行大義》引《尚書說》解釋得最為明白:「璇璣、斗魁四星。玉衡,枸橫三星。合七,齊四時五威。」又云:「北斗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這些古籍所言都說明:北斗位於天北極。

其二,璇璣就是天北極。《尚書·大傳》云:「琁者,還也。機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所動者大,謂之琁機。」是故琁機為之北極。《續漢志十注補》明確指出:「《星經》曰:璇璣者謂北極也。」劉向《說苑辨物》云:「璇璣謂北辰勾陳樞星也(即小熊座)。」此說最差強人意。

其三,璇璣玉衡為天文儀器。馬融云:「璇,美玉也。璣,渾天儀,可旋轉,故曰璣。衡,其中橫筒,所以視星宿也。以璇為璣,以玉為衡,蓋貴天象也。」鄭玄云:「璇璣玉衡,渾天儀也。七政,日月五星也。」孔穎達《尚書正義》因蔡邕云:「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辰。」雖然三者略有不同,但都一致指向了北斗與北天極的密切關係。

解讀北斗與天北極關係的最原始的文獻資料可能蘊藏在《周髀算經》的蓋天學說之中,依次見於原書卷下之第8、9、12節中:

 

欲知天極樞,璇周四極,常以夏至夜半時北極南遊所極,冬至夜半時北游所極,冬至日加酉之時西遊所極,日加卯之時東遊所極,此北極璇璣四游。正北極,璇璣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極之所游。

璇璣徑二萬三千里,周六萬九千里(《周髀算經》全書皆取圓周率=3)。此陽絕陰彰,故不生萬物。

牽牛去北極……。術曰∶置外衡去北極樞二十三萬八千里,除璇璣萬一千五百里,……。東井去北極……。術曰∶置內衡去北極樞十一萬九千里,加璇璣萬一千五百里,……。

 

趙爽《注》解釋道:「極中不動,璇璣也,言北極璇璣周旋四至。極,至也,……極處璇璣之中,天心之正,故曰璇璣也。」可見,天極樞圍繞天北極周旋四方,划出一個圓形天區稱為璇璣,而璇璣之正中心就是天北極。實際上,要找到準確的天北極,是必須藉助天文儀器的,這應該就是馬融等人所說的「璇璣」這種天文儀器。但如果沒有一台精確的天文儀器,要進行北天極的天文觀測就必然會選擇當時最接近北天極同時充當「觀象授時」主星的星體,把它圍繞北天極中心點所作拱極運動划出的圓形天區作為北天極。眾所周知,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北斗也在圍繞著北天極每日旋轉一個角度,先人以此來測時;地球每365天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同時北斗也在圍繞北天極作周年旋轉,使斗杓在十二個月中旋轉十二等份,指向十二個不同的方向,先人根據斗杓的指向來測定春夏秋冬的更替,這樣才有了《鶡冠子·環流》這樣的觀測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中華先民對天北極和北斗七星「情有獨鍾」,建立了北斗建時的「觀象授時」方法和以北斗七星為中央星官的四象二十八星星官體系,並留下了充滿奧妙的優美天文學記錄。《史記·天官書》對北斗建時法則有如下兩段記錄:

 

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建者魁。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

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

                                                                                                                                                                                                                                                                                                                                                                                                                                                                                                                         

中華先民建立了北斗為核心的建時系統,把北斗視作北極天帝。郭店竹簡載:「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說明太一屬水,配屬北方,後天八卦中在坎位。《周易·說卦》言「坎為豕。」《說文解字》解釋:「豚祠司命。」司命即太一,主管人間的生死,說明太一比擬為豬,豬主天北極和北斗的文化傳統,故《初學記》卷二十九·獸部引《春秋說題辭》:「斗星時散為精,四月生,應天理。」《大戴禮記·易本命》云:「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這就非常明白地指出,太一屬水,主天北極,斗為帝車,載太一,為北極天帝,它們有時被比擬為豬。而大熊星座的形態除了可以說象熊,難道不可以說象豬嗎?故唐人鄭處誨撰《明皇雜錄》中才有北斗化身為群豕這樣的記載:

 

初一行幼時家貧鄰有王姥。前後濟之約數十萬。一行嘗思報之。至開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無不可。未幾會王姥兒犯殺人。獄未具。姥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當十倍疇也。君上執法難以請求如何。王姥戟手大罵曰。何用識此僧。一行從而謝之。終不顧。一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百。乃命空其室內。徙一大瓮。於中。密選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謂曰。某方某角有廢園。汝中潛伺從午至昏。當有物入來。其數七者可盡掩之。失一則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後果有群豕至。悉獲而歸。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蓋。封以六一泥。朱題梵字數十。其徒莫測。詰朝中使叩門急召至便殿。玄宗迎問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見。是何祥也。師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後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古所無者天將大警於陛下也。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則隕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擊乎。釋門以嗔心壞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從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見。凡七日而復。


推薦閱讀:

世界毀滅後,怎樣跨越式進入文明 2.0
李蓬國:遊客踢斷萬年鐘乳石要不要「拉黑」
文明的邊界
某個文明的歷史,其開始時間是如何定義的?
如果人類誕生在一個比地球大十萬倍(或一千倍)的星球上會怎樣?

TAG: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