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遠齋詩詞集

文明古國,同時又是一個詩歌大國。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的先民和歷代前賢們,為我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創作並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詞作品。從現存的古籍看,有文字記載的詩歌史可追溯至四千年前。但自二十世紀初葉「五四」運動以來,隨著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新體白話詩也取代舊體詩成為詩歌的主要表現形式。於是,古典詩詞成了明日黃花,日漸式微……

    那麼,古典詩詞在今天是否還有生命力呢?

    先看兩個例子。其一,數年前,有一個外國的文藝團體來我國演出。其中有一個節目,以荷塘、煙柳、漁夫、仙子、馬車、武士等來表現人生的美好、奮進與惆悵……詩情畫意,渾然一體,觀眾深受感染。當我國有關方面負責人向他們表示祝賀時,他們的領隊卻說:「這個節目取材於貴國的古代詩詞,貴國的古詩詞意境太美了。」其二,華東師範大學有個青年教師、文學博士胡河清,他本是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教學的,但對古典詩詞也情有獨鍾,而且特別喜歡唐代詩人許渾的《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他把其中的名句「滿天風雨下西樓」寫成條幅掛在書房。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使他選擇棄世。他於1994年4月的一個雨夜,從家中的窗戶躍身而出,這與他喜愛的詩句有著驚人的巧合,真是一語成讖!一個人臨死都追求詩意,可見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古典詩詞的影子是隨處可見的:戲曲中的唱詞、喜慶場合的楹聯、大型活動的標語、勉勵性的題贈……甚至一些講話、作文,若能恰如其分地藉助幾句古典詩詞或古詩詞句式的點綴,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談古典詩詞的生命力,不單是指它所表現的內容,更主要的是探究其表現內容的形式,即詩體、格律、音韻,等等。本文試從古代詩體的演進入手,就古典詩詞的藝術特徵、寫作要求和今後的發展方向,談一些個人的粗淺看法。

    一、古代詩體的演進

    說起詩詞,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唐詩宋詞。其實在唐詩宋詞之前,詩體是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的。人類的遠祖們在勞作時順口哼出的帶節奏的歌謠,可以說是最早最原始的詩詞。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形成了一種以四言為主的詩體,其代表作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此種四言之句雖足以「成聲」,然而卻缺少迴旋轉折之餘地,典重有餘,而變化不足,故後世多棄而不用。隨後在我國南方出現了一種以《楚辭》為代表的騷體詩,其句法以三言為基礎,雜以「兮」字、「些」字等詞語,而或先或後與二言、四言配合運用,使表現的內容和篇幅都有了較大的擴展,成為詩歌散文化的濫觴。漢武帝時,由於實行樂府采詩制度,出現了五言體式的詩歌,東漢班固的《詠史詩》,首開文人五言詩的先河,但五言詩的定型和成熟期應是魏晉時期,其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和陶淵明的五言詩。南北朝時期,沈約總結漢語四聲規律,編著《四聲譜》,提出「四聲八病」之說,為近體格律詩的催生奠定了基礎。經過初唐四傑的倡導和實踐,代表有唐一代文學風範的近體格律詩卒告成熟。這種格律詩,一方面須講求四聲的諧調,一方面須講求對偶的工整,其中間相對之二聯必須音節相等,頓挫相間,而且須平仄相反,詞性相稱。可以說,這種格律體式實在是中國文字的特色所能表現的美的極致。(豆丁原創論壇 http://bbs.docin.net)--數幾十萬量的完結書籍免費下載唐代的近體格律詩,有五、七言律詩,五、七言絕句及五、七言排律數種。若細考其演進過程,以四句為篇的五、七言小詩,其產生實早在律詩之前,七絕繼五絕而興,嗣後七律繼五律而立,排律乃律詩之延伸,自當產生於其後。詩歌發展到七言,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它表情達意的內涵和容量都大為增加,舉凡世間萬事萬物,已經沒有它表達不了的事情了。由於唐代政治清明,以科舉取仕,而科舉考試的其中一項內容是要考試帖詩,所以唐代成為我國詩歌的集大成時代。可謂是:名家輩出,傑作紛逞。據對《全唐詩》的統計,作者達到2200多人,收編各體詩歌近五萬首。從唐代始,這種近體格律詩一直代代傳承,相繼不絕。晚唐時期,詩人們借鑒民間曲子詞的格式,通過創作發展從而形成了詞這種體式,至北宋已十分完備,成為有宋一代亮麗的文學風景。詞又稱「詩餘」,可以說是詩的變體。同近體格律詩一樣,詞也有相對固定的格式,依譜而作,俗稱「填詞」。常用的詞牌就有一百多個,按字數的多少,詞又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慢詞)。由於它體式多樣,句式長短錯落,富於變化,更利於表現複雜而豐富的情感,因而受到更多人們的喜愛。大詞學家王國維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故歷來有「詩庄詞媚」之說。據唐圭璋輯錄的《全宋詞》,所收詞作達二萬餘首,作者1300多人,堪稱大家、名家的超就過百人之多。詞的進一步發展,走的則是通俗化的方向,於是乃有元曲的產生。同詞一樣,元曲也屬於廣義的詩歌。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而散曲又有小令、套數之分。元曲的句式更自由,可以增加大量的襯字,用詞也更加口語化。從此,在文壇上詩、詞、曲並行不悖。直至清末梁啟超、黃遵憲等人提出「我手寫我口」,倡導「詩界革命」,再經過「五四」新文*動,才有新詩的誕生。

    綜觀我國古代詩體的發展,所走過的道路是從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發展的方向則是由質樸――典雅――通俗。這是受語言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決定的。二言、三言雖可成句,但難以表達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複雜的思想情感。所以二言不叫詩,三言詩也成不了氣候。六言句雖偶有使用,但句式節奏呆板,沒有五、七言詩句那種特定的「三字尾」,缺少抑揚頓挫的變化,一般只在詞和曲中穿插使用。可以說,單純的六言詩是少之又少。這就是五言詩能流行而六言詩卻流行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二、古典詩詞的魅力

    時光無情!古今的多少煌煌巨論、治世良策,都已銷聲匿跡、灰飛煙滅;而李白、孟浩然的一首短短20字的《靜夜思》、《春曉》,至今卻是三歲的小孩都能背誦。箇中原因何在?確實值得我們深思。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古典詩詞之所以能夠流傳千百年,料想其必有某些獨特感人的魅力所在。正因為有這種感人的藝術魅力,古典詩詞才具有這麼頑強而旺盛的生命力。

    古往今來,探討詩詞藝術美的著作,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我認為,古典詩詞的這種魅力,並不是其內容和題材有什麼特別之處,最主要的還是得益於其藝術表現的形式美。其來源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

    古典詩詞的魅力首先體現在它的格律美。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總結新詩有「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其實,很多新詩都難以達到這個要求。相反,大部分的古典詩詞卻能符合這個標準。我們知道,押韻是詩歌區別於其他文體的重要特徵之一。古代的詩、詞、曲都是能夠吟唱的,所以才統稱為詩歌。古典詩詞的格律,包括篇章格式、聲律、韻律、句律諸方面。由於漢語的特點是單音成詞,雙音詞特別多,古典詩詞基本上又是以兩個字為一個節奏,使用虛詞很少,十分講究四聲協調、對仗工整、音節相等、頓挫相間,讀起來就會感到抑揚有節、朗朗上口,而且一般篇幅不長,容易記憶,這就更能體現出語言的節奏感和音樂性,具有回味不絕的迴環美。(豆丁中文網)http://www.docin.net在外觀上,古典詩詞則具有明顯的對稱性,於錯落中更能體現出均衡勻稱的美學原則。而一些現當代新詩,由於太過自由無拘,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一個句子有時多達二三十字,有些甚至連詩歌最基本的特徵――押韻也不講求,實在令人難以卒讀。所以,能夠流利地背誦一二百首古典詩詞的大有人在,而能夠完整地背誦七八首現當代新詩的人卻寥寥無幾,有些新詩甚至連作者本人也背誦不了。

    其次,古典詩詞的魅力體現在它的意境美。詩歌是抒情的產物,其最重要的特質即在於它具有興發感動之作用。中國詩歌以抒寫情態為主,比較注重對自然界或人事界的感發,而這種感發主要通過營造意境來體現。西方詩歌重視的是意象模式如何安排製作的技巧,更多使用敘述、描寫和提煉典型的方法。何謂意境?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云:有意境,「寫情則沁人心肺,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也。」他在《人間詞話》中又云:「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獨謂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昌齡在《詩格》中,把物、情、意的合一,作為好詩的標準。若以此標準來衡量,王維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是如此,王之渙的《登鸛鵲樓》、杜牧的《清明》也是如此,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如此。由於體式的關係,古典詩詞比較容易求得心中的感發與詩律的自然結合,使詩人的主觀感情與外界景物融合為一,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讀一首古典詩詞就好象在欣賞一幅畫。所以說,富於形象,追求意境,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是我國古典詩詞的一大特點。而正是此點,使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一下子大為縮小,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如果一個經常讀古典詩詞的人,當他身處某些場景的時候,很自然就會「腦海翻騰萬家詩」。但我相信,這「詩」絕對是古體詩而不是現當代新詩。

    再次,古典詩詞的魅力體現在它的辭采美。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辭采美是詩歌審美特徵的一個重要方面。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陸機《文賦》云:「詩緣情而綺靡」,「其遣言也貴妍」。劉勰《文心雕龍》云:「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這些論述,都是強調詩歌遣詞用語的重要性。古代詩人常用雙聲、疊韻、疊字、比喻、對偶等修辭方法,以及鍊句、鍊字、詩眼等藝術手段,以求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至於詩人們為選詞鍊句而苦苦求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如賈島「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改詩用「綠」字的故事,齊己詠梅「一字師」的故事……難怪賈島在《題詩後》感嘆:「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詩聖杜甫也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儘管古代詩人對辭採風格的追求有自然天成與華麗雕飾之分,但都能力求做到準確、形象、精鍊。相比之下,一些現當代新詩的語言以丑為美、雜亂無章,有的簡直就是散文句子的分行排列,有的玩弄文字遊戲而不知所云,這又何來詩美可言呢?

    古典詩詞的魅力還體現在它的含蓄美。含蓄也是古典詩歌的審美特徵之一。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古代詩歌的體制一般比較短小,一首詩詞的字數句數都是固定的,所以詩人在創作時必須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短中見長,淺中含深,以最少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思想感情。此其一。其二,從欣賞的角度看,詩歌的含蓄美具有言簡意豐、言近旨遠的作用,能使讀者展開積極的想像和聯想,激起讀者的欣賞情趣,「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產生「一唱三嘆」的審美效果。如秦觀的《鵲橋仙》詞,一開頭「纖雲弄巧,……」但如何「纖」?又怎樣「巧」?作者沒有明說。短短四字,給我們帶來的則是無限的聯想與遐思……再如李嶠的《風》詩:「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全篇未著一個「風」字,卻句句寫風,從風引起自然界的變化狀其形態,區分其季節性和類別。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 流」。這種委婉曲折的含蓄美,在古典詩詞里可以說俯拾皆是,而求之於現當代新詩則是少之又少。

    三、古典詩詞的寫作要求

    白居易《與元九書》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用現代話說,則是:有豐富的感情,有生動的語言,有動聽的聲韻,有深切的內容,這四者具備,才能稱之為詩歌。當代詩人瞿琮說過,作為一個詩人,應該具備「三要素」:同情心、幽默感、想像力。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詩人,至少還要增加一個要素――表現力。也就是必須掌握並熟練運用各種詩藝,包括體式、韻律、修辭方法,等等。對於寫作格律體詩詞的作者來說,這點顯得更加重要。古典詩詞的創作,由於受到體式、格律諸方面的制約,乍看起來確實有較大的難度,所以被人們稱之為「戴著鐐銬跳舞」。從藝術的觀點說,沒有約束也就沒有美。我們之所以覺得芭蕾舞好看,正是由於它能把那些高難的動作化為嫻熟自然、舉重若輕。其實,古典詩詞的這些制約因素都是有規律可尋的;只要方法得當,要掌握它也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個古代書塾的學童都能夠吟詩作詞,現代的文明人有什麼理由做不到呢?

    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主要是賦、比、興。朱熹《詩集傳》云:「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鍾嶸《詩品序》云:「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考之絕大多數的古典詩詞,基本上都可以歸於這三大類。

    關於古典詩詞的寫作要求,各種讀物很多,說法多數是大同小異。擇其要者,主要有:① 句子中的字詞要講究語音平仄;②句末字詞要講求押韻;③句子間要講求聲律粘對(律、絕詩);④講求對仗(律詩和部分詞);⑤講求避忌(律、絕詩句的三字尾,不能成為「三平調」或「三仄調」);⑥拗救(對句中某些不合平仄的地方,實行自救和補救)。這六項要求,我認為前三項尤其重要。因為「無聲不成調,無韻不成詩。」由於此部分內容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這裡不展開詳述。對此感興趣的初入門讀(作)者,則不妨看一看王力的《詩詞格律》、啟功的《詩文聲律論稿》、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等幾本通俗易懂的小冊子。

    古人云:學慎始習,入門須正。對於初學寫作格律詩詞者,必須嚴格遵循有關的條條框框。待到已熟練自如的地步時,才再試圖有所突破與變通。我想,這也許是古代大多數詩人走過的正途。但對詩詞用韻方面,我認為則不必固守一隅,不妨靈活地加以變通運用。因為古今語音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有些過去押韻的字詞,現在已經變得不押韻了;相反,有些過去不押韻的字詞,現在反而可以同韻相押了。因此,用鄰韻,或「詩用詞韻」,或兼及方音,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四、古典詩詞的發展方向

    「五四」運動以來,文言文(特別是八股文)可以說是壽終正枕了,但古典詩詞卻並未消亡,而且有復興之勢。終觀整個二十世紀,新詩在二三十年代、五十年代、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確實有過幾次繁榮與高潮,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缺點與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相反,至今卻有不少人仍在借用古典詩詞的形式進行創作。這種用舊形式表現新內容的做法,被人們稱之為「舊瓶裝新酒」。何況這個「瓶」,有時候還是個美麗的「花瓶」呢,用它可以插上賞心悅目的鮮花。古典詩詞這種「死灰復燃」的現象,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則是很多原來倡導新詩的人也紛紛改弦易轍,重新寫作起舊體詩詞來。如郭沫若、田漢、王統照、馮至……他們在四五十年代後,都寫作了大量的古體詩詞。聞一多在經歷了一段新詩的狂熱後,用一首「舊體詩」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鳩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一代偉人毛澤東,領導人民鬧革命,推翻舊世界,建立新社會,發展新文化。他在1957年1月12日致臧克家等人的信中說:「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其實,毛澤東本人就是一個風格偏於豪放又不廢婉約的詩詞大家。他的詩詞,高度地體現了革命的歷史內容與傳統的表現形式的完美結合。無論是早期的《賀新郎?別友》、《沁園春?長沙》,壯歲的《七律?長征》、《沁園春?雪》、《水調歌頭?游泳》,還是晚年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賀新郎?讀史》,都堪稱千古絕唱。毛澤東一生寫作和發表了大量的古體詩詞,卻惟獨沒發表過一首新詩。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古體詩詞在二十世紀的寫作從未中斷,而且還曾經有過三次創作的相對高潮:一是世紀初的辛亥革命前後,一是四十年代抗戰時期,一是接近世紀末的「文化 大革 命」及其以後的消化時期。1987年端午節,中華詩詞學會在北京成立。隨後,各省、市也相繼成立了分會。目前,全國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約有15000人。近年來,有關古典詩詞的普及讀物,以及古今詩人們的古體詩詞選集、別集正在陸續出版,報刊上也時有古體詩詞的發表。可以說,一個古典詩詞的復興時期已經到來!當代學者錢理群在《二十世紀詩詞注評》的序言中呼籲:這是「一個有待開拓的研究領域」!為了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發揚中華國粹,我們完全應該在中小學課程中有分量地開設古典詩詞的內容,引導和鼓勵學生適當地學習古體詩詞的寫作。這也應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

    然而,事物都是發展的,古典詩詞也不例外。那麼,古典詩詞將如何發展呢?

    毛澤東在1965年7月21日致陳毅的信中說過:「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我想,這種新體詩歌很有可能是一種語體詩,或者稱之為新格律詩。它融合了舊體詩和新詩的優點,以民族化、通俗化為主,借鑒民歌和古體格律的形式,將古今中外各種藝術手法兼容並包。並具有如下四個方面的特徵:①大致押韻;②句式大致整齊,篇幅適當(一般在30行左右,每句一般不超過10字);③民歌體(大部分是能唱的詩歌);④借鑒民歌和西方的一些表現手法(重複、呼應、頂真迴環、哲理抽象、蒙太奇意象疊加、象徵……)。但形式的發展總是滯後於內容的。詩體上一個字的增加,有時也要經歷幾百年的時間。所以這種新詩體的形成,必然還要經歷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時期。我們相信,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華古典詩詞一定能繼續發揮好其歷史的使命與作用。

    河纖  二○○八年一月二十日整理

    參考文獻:

    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⑵ 吳建民:《中國古代詩學原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⑶ 錢理群、袁本民:《二十世紀詩詞注評》,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版。

    ⑷ 黃天驥:《詩詞創作發凡》,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推薦閱讀:

牛聽聽 | 莫待佳節至,才覺腹中詩詞少!
《人間飯茶》
當代實力派詩詞藝術家李鋒 作品欣賞
古詩詞鑒賞「萬能公式」
詩經《北門》如何描寫小官吏訴說自己的愁苦?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