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隋唐五代文學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緒 論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唐代文學繁榮的盛況、繁榮的原因以及唐代士人生活風習和佛、道二家對唐文學的影響,把握唐代文學的風貌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教學重點難點:唐代文學繁榮的原因。唐代士人的人生態度,漫遊、入幕、讀書山林之風。佛、道二家對唐文學的影響。唐代文學的風貌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

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唐代,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唐人在六朝文學的基礎上,合南北文學之兩長,創造了有唐一代輝煌的文學。

第一節 開放的文化環境與唐代文學的繁榮

唐朝國力強大,經濟繁榮,中外文化的交融未嘗稍衰,造成一種較為開放的風氣。唐代士人對人生普遍持一種積極的、進取的態度,唐人入仕有更多途徑。繪畫、音樂、舞蹈、雕塑的繁榮,與文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為唐詩表現領域的拓展,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

第二節 漫遊、入幕、讀書山林之風、貶謫與唐文學

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多有漫遊的經歷,漫遊的處所,一是名山大川,一是通都大邑,此外還有邊塞,這些都極大地拓展了文學的題材,豐富了唐文學的表現領域。入幕是唐代士人的一條重要途徑。唐人生活中另一對文學的發展產生影響的,就是讀書山林的風氣。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文人的貶謫生活,也豐富了唐文學,使唐文學從生活面到情調意境,都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面貌。漫遊、讀書山林、入幕與貶謫生活,從不同的層面豐富了唐文學的內涵,構成了唐文學多彩的情思格調。

第三節 佛、道二家對唐文學的影響

唐代在思想領域,是儒、釋、道融合併存。在政權運作和人才選拔與使用方面,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士人在政治態度上,持儒家入世的進取的精神。而在人生信仰、社會思潮、生活情趣與生活方式方面,則時時雜入釋、道,這些方面都極大地影響了唐文學的發展。唐詩中空寂的境界,明凈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蘊,即從佛教中來。唐代詩僧很多,與佛教有關的詩也很多。俗講與變文,也是在佛教影響下出現的新文體。道家和道教對唐文學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道教對於唐人人生信仰的影響更大,這主要表現在神仙思想的影響上。

儒家思想的影響,給唐文學帶來了進取的精神,佛教的影響豐富了唐詩的心境表現,道教的影響則豐富了唐詩的想像。

第四節 唐代文學的風貌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唐代創造了對文化發展極為有利的環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進取精神、開闊胸懷、恢宏氣度,極大地豐富了文學的創造力,也給文學帶來了昂揚的精神風貌,創造了被後代一再稱道的盛唐氣象。從文學發展自身說,唐文學的繁榮乃是六朝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唐文學的繁榮,表現在詩、文、小說、詞的全面發展上以及作者眾多而大師輩出上。唐詩的分期及各個時期的主要詩人、詩歌流派及創作特點。唐代文學的深遠影響。

作業思考題:

1.唐代文學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2.佛、道二家對唐代文學有何影響?

3.唐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參考資料:

1.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

2.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

3.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第一章 南北文學的合流與初唐詩壇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隋代及初唐詩壇的創作概貌、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掌握初唐四傑及陳子昂詩歌的創作傾向、藝術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南北文學的合流。上官體。「四傑」的詩歌特點及貢獻。五律的定型。陳子昂的詩歌主張、創作傾向及對唐詩的貢獻。唐詩風骨與興象。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隋代文學

隋代結束了270餘年的南北分裂,使國家重新走向統一。

隋代文學的作者,基本上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北齊、北周舊臣,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陳入隋的文人,如江總、虞世基等,前者是北朝詩風的代表,後者把南朝詩風直接帶入隋朝。終隋一朝,南北文學的合流僅限於詩風的互相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合而不同的過渡性質。

第二節 初唐詩壇

初唐貞觀詩風,呈現出宮廷化的傾向。「綺錯婉媚」的上官體,亦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上官儀對詩歌體制的創新,主要在體物圖貌的細膩、精巧方面。

王績是初唐詩人中詩風較為獨特的一位。他的詩歌創作,是以冷眼旁觀世事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創造出一種寧靜淡泊而又樸厚疏野的詩歌境界。其代表作為《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話語表現自己的生活情感,寫得相當真切,有一種不施脂粉的樸素美,表現出平淡自然的隱逸詩風。

在當時,真正能反映社會中、下層一般士人的精神風貌和創作追求的,是「初唐四傑」。四傑生平的共同特點:

(1)才高、早慧、博學;(2)仕途坎坷、政治失意、命運凄慘。詩歌創作的個性不同,所長亦異,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他們以才子齊名出現於文壇而嶄露頭角時,便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一種十分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四傑」作詩,重視抒發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因此在詩中開始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氣勢,有一種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特別是盧、駱的七言歌行,氣勢宏大,視野開闊,寫得跌蕩流暢,神采飛揚,較早地開啟了新的詩風。如盧照鄰的《行路難》、《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等。四傑所寫的五言律詩,尤其是王、楊的五律,也透露出一種非常自負的雄傑之氣和慷慨情懷,這主要反映在他們羈旅送別之作和邊塞詩中。四傑的送別詩,於傷別之外,尚有一種昂揚的抱負和氣概,使詩的格調變得壯大起來,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它如楊炯《從軍行》。

初唐詩人中,杜審言在五律方面的成就超過了楊炯,使五言律的創作首先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最後完成的。在五言律趨於定型後,杜、李(嶠)、沈、宋等人又成功地把五律的粘對法則應用於七言體詩歌,完成了七言律詩體式的定型。當時,七言律寫得較好的是沈佺期,如寫思婦的七律《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第三節 陳子昂與唐詩風骨

陳子昂是一位對唐詩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詩人。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明顯的復古傾向,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呈現出與當時朝中流行的館閣體完全不同的精神風貌。

復歸風雅,是陳子昂振起一代詩風的起點,集中體現為他創作的38首《感遇詩》。這些詩非一時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於詩人入仕之後,其中有很多首與作者的政治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具有強烈政治傾向。

壯偉之情和豪俠之氣,是陳子昂詩歌創作的個性風采,也是他倡導的風雅興寄中能反映一個時代士人精神風貌的新內容,被稱為唐詩風骨的東西。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和理論主張影響了有唐一代。他對風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詩美理想,對於唐詩的變革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這為後來唐代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所證實,成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序曲。

作品講授:《感遇》三十八首之二、之二十九 《登幽州台歌》

第四節 張若虛與唐詩興象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的大家地位。詩用樂府舊題,但已賦予它全新的內容,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劉希夷的代表作《代悲白頭翁》亦創造了類似的詩境,此詩觸景生情,以落花起興,在深微的嘆息聲中,有一種朦朧的生命意識的覺醒,由對自然的周而復始與青春年華的轉瞬即逝的領悟,詩人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著詩人對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

張若虛和劉希夷在詩歌意境創造上取得的進展,如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興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濃烈的情思氛圍,空明純美的詩境,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盛唐詩歌高潮的到來作了藝術上的充分準備。

作業思考題:

1.何為「上官體」?其得、失何在?

2.「初唐四傑」對詩歌的發展有何貢獻?

3.試述陳子昂詩歌的個性風采。

4.試述陳子昂的詩歌理論及其意義。

5.張若虛、劉希夷對唐詩的貢獻如何?

參考資料:

葛曉音:《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

趙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風格溯源》

羅宗強等:《隋唐五代文學史》

第二章 盛唐的詩人群體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盛唐的詩人群體,掌握其各自的特點及在詩歌意境創造、風格形成方面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創造靜逸明秀之美的詩人。禪宗思想。創造清剛勁健之美的詩人。創造慷慨奇偉之美的詩人。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唐開元、天寶年間,詩人作詩筆參造化,韻律與抒情相輔相成,氣協律而出,情因韻而顯,如殷璠所說的「神來、氣來、情來」,達到了聲律風骨兼備的完美境界,這成為盛唐詩風形成的標誌。隨著寒俊文士的步入仕途,過去那種由宮廷侍從型文人集團主持詩壇的局面,為各種鬆散的才子型詩人群體間的爭奇鬥妍所取代,詩歌創作「既多興象,復備風骨」,並形成不同的風格群體,創造出各種詩歌之美。

第一節 王維與創造靜逸明秀之美的詩人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王維的生平與思想。他早年嚮往功名,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詩歌亦聲調高朗,氣魄宏大,洋溢著壯大明朗的氣勢和情思,如《從軍行》、《少年行》、《觀獵》、《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

但奠定王維在唐詩史上大師地位的,是其抒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他精通音樂,又擅長繪畫,在描寫自然山水的詩里,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詩境,興象玲瓏而難以句詮。如《山居秋暝》,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精神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

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結晶。其詩往往表現出極豐富的色彩層次感,色彩相襯相生。他以畫家的眼睛和詩人的情思,寫物態天趣,寧靜優美而神韻縹渺。

與王維齊名同樣以寫自然山水見長的詩人是孟浩然。孟浩然的生平思想。孟浩然和盛唐其他詩人一樣,懷有濟時用世的強烈願望,如《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中有一種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氣,境界宏闊,氣勢壯大。有些詩又有單純明凈之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其詩中的景物描寫,常常就是他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帶有即興而發、不假雕飾的特點。和王維相比,其詩更顯淳樸,更接近陶詩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孟浩然寫景時,常從高遠處落筆,自寂寞處低徊,隨意點染的景物與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遠而意興無窮的明秀詩境。如果說王維的山居歌詠長於表現空山的寧靜之美的話,那麼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則給人以洗削凡盡之感,情思的凈化,語言的清淡,和詩境的明秀融為一體,將自然純凈的山水之美透徹地表現了出來。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

當時,以王、孟為中心,還有一批詩風與他們相近的詩人,如裴迪、儲光羲、劉昚虛、張子容、常建等,其中以常建的創作成就最高,其寫歸隱生活的山水田園作品,多孤高幽僻的隱逸風調,其靈慧秀雅和空明寂靜,與王維詩十分相近,如《題破山寺後禪院》:「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盛唐山水田園詩的大量出現,與隱逸風氣的盛行有直接的關係。唐代士人中,有的以歸隱作為入仕的階梯,而更多的是將歸隱視為傲世獨立的表現,以入于山林,縱情山水顯示人品的高潔;進而把返歸自然作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尋求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純美天地。在表現自然山水的寧靜之美方面,王維詩的心態更具典型意義,他的《輞川集二十首》,將詩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錶露得極為透徹。

王維很早就歸心於佛法,精研佛理,受當時流行的北宗禪的影響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禪。佛禪思想對王、孟等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無生」觀念。禪宗是佛教的一派,以靜坐默念為主要的修行方式,南朝宋時傳入我國,至唐宋而極盛。

拈花微笑的空靈境界,是禪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詩創作中所追求的藝術極境。

第二節 王昌齡、崔顥和創造清剛勁健之美的詩人

與王、孟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於盛唐詩壇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的豪俠型才士。他們較熱衷於人世間的功名富貴,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非常自信和自負,頗有橫絕一世、駿發踔厲的狂傲之氣。儘管他們入仕後的境遇與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頗多失意之感,但仍不失雄傑之氣。他們的詩歌創作,具有豪爽俊麗而風骨凜然的共同風貌,創造出了清剛勁健之美。

這群個性鮮明的豪俠詩人,多為進士出身的寒俊之士。王翰為人狂傲而放縱,入仕後生活放蕩。其狂放不羈的行為心態,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與赤裸裸地追求功名相關,懷有及時富貴行樂思想,反映出當時士人特有的那種極其坦蕩的心情和豪健的氣格。其詩多一氣流轉的壯麗俊爽之語,如《涼州詞》。

王昌齡是個慕俠尚義(氣)、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氣概。但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虛玄思想的影響,他身上有一種一般豪俠之人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較為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他作詩不是全憑情氣,也很講究立意構思,其作品除豪爽俊麗外,還有「緒密思清」的特點,如《出塞二首》之一。王昌齡性格豪爽,故七言長於五言;而思致縝密,講究作法,又宜於短章而不宜長篇。有著名的連章組詩《從軍行七首》。王昌齡晚年的詩風偏於清逸明麗,但仍有一種清剛爽朗的基調。王昌齡是專攻七絕的高手。無論寫什麼題材,表達什麼感情,格調或高昂開朗,或清剛蒼涼,或雄渾跌宕,或爽麗自然,總有一種剛健之美在。

盛唐豪俠型詩人創造的清剛勁健之美,基於北方士人的陽剛氣質,但又帶有南國的清虛情韻,是南北詩風交融的產物,這在崔顥、李頎、祖詠等同類詩人的創作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第三節 高適、岑參和創造慷慨奇偉之美的詩人

邊塞詩在盛唐時蔚為壯觀。作為盛唐邊塞詩的傑出代表,高適的詩歌在反映現實的深度方面超過同時的許多詩人,應時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氣,與冷峻直面現實的悲慨相結合,使他的詩有一種慷慨悲壯的美。

高適的生平。在高適早年的詩作里,頗多不遇的悲慨。他非常自負,功名心極強,性情狂放不羈,好交結遊俠,曾兩次北上薊門,寫出了極負盛名的邊塞詩力作《燕歌行》。他的邊塞詩,是據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現形式上多採用長篇詠懷式的五言古詩,將作者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為一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是慷慨昂揚的。這種熱烈嚮往邊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詩顯得壯大雄渾,骨氣端翔。但戰爭的艱苦往往超出想像,故慷慨激昂中亦時見悲涼。

高適作詩以質實的古體見長,律詩好的不多,但他寫的一些與從軍邊塞相關的絕句,亦有氣質沉雄、境界壯闊的特點,如《別董大》。

岑參的生平。兩次出塞深入西北邊陲,是岑參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壯舉。他熱衷於進取功名,有著強烈的入世精神。追求功名而羨慕富貴,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岑參第一次出塞就寫了不少邊塞詩,再次出塞,給他提供了成為邊塞詩大師的又一次機會。這個時期,他寫了許多傑出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岑參長於寫感覺印象的藝術才能和好奇的個性,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如《走馬川行》、《白雪歌》等。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詩人印象中的軍旅生活、邊塞風物、異域風情,全都變得神奇瑰麗起來,並熱情地加以歌頌,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辛勞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藝術表現上,借鑒了高適等人七言歌行縱橫跌宕、舒捲自如的體勢而加以創新,形式接近樂府,但完全不同樂府古題而自立新題。用韻十分靈活,聲韻或輕快平穩或急促勁折,音節宏亮而意調高遠。這些作品,不僅意奇、語奇,還兼有調奇之美。岑參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他以邊塞生活為題的七絕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岑參是邊塞詩人中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後兩次出塞創作的邊塞詩多達70餘首。

與高適、岑參詩風相近的詩人有王之渙、陶翰等。

作業思考題:

1.何謂禪宗?其對盛唐山水田園詩有何影響?

2.試述王維「詩中有畫」的藝術特徵。

3.高適、岑參的詩歌風格有何異同?

參考資料:

1.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2.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

3.趙昌平:《開元十五年前後——論盛唐詩的形成與分期》

第三章 李白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與人格,掌握其不同體裁的創作特點、飄逸不群的藝術個性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李白的思想與人格。古體樂府的創新與個性特色。行雲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價值。李白絕句的特點。李白詩歌的藝術個性。李白的地位與影響。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李白的生平、思想與人格

李白的生平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

(一)青少年時期(701—725)。李白過著一種讀書習劍、學道漫遊的生活。

(二)漫遊與隱居(725—742)。李白南北漫遊,足跡幾半中國。詩名遠播。

(三)長安三年(742—744)。李白應詔入京,供奉翰林。

(四)第二次漫遊(744—755)。以東魯、梁園為中心漫遊。

(五)晚年時期(755—762)。此間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後病死。

李白思想駁雜,既有儒家積極用世的思想,又接受了神仙道教的信仰,同時也受到縱橫家與任俠風氣的影響,這些都統一在「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中。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這是魏晉開始的人的覺醒發展至巔峰的產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華的產物。

第二節 李白的樂府與歌行

李白繼承漢魏樂府的優良傳統,大力創作擬古樂府詩,其創新意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借古題寫現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二是用古題寫己懷,由於偏重抒情,更能體現李白詩歌創作發興無端、氣勢壯大的個性特色,其妙處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李白還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融入樂府詩的創作中,形成了行雲流水的抒情方式,如《蜀道難》、《將進酒》等。

李白的這一類詩,雖說是擬古,卻處處有「我」在,呈現出他人無法摹擬的個性特色,如《行路難》。

李白的歌行創作成就比樂府高,在這些作品裡,抒情的意味更濃,詩人以主觀情感和意向為軸心展開篇章,飛騰想像,虛實相間,筆勢大開大合,有時順流直下,有時大跨度跳躍,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如《夢遊天姥吟留別》。這種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風急雨,驟起驟落,如行雲流水,一瀉千里,像是從胸中直接奔涌噴吐出來。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變,達到了任隨性情之所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僅感情一氣而下,而且以句式的長短變化和音樂的錯落,來顯示其迴旋振蕩的節奏旋律,造成詩的氣勢,突出詩的力度,呈現出豪邁飄逸的詩歌風貌。李白獨特的藝術個性及其非凡的氣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部展露出來,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第三節 李白的絕句

李白詩歌的美是多樣的,除大氣磅礴、雄奇浪漫的壯美風格外,還有自然明快的優美情韻,這主要體現在他那些隨口而發、頗多神來之筆的絕句里。

李白是唐代詩人中兼長五絕和七絕並至極境者。他的五絕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實簡練而蘊含豐富,如《獨坐敬亭山》。

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和送別詩為多,無論寫景言情都有一種俊逸風神和爽朗情韻,如《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山中問答》等。

這些作品,多寫詩人在大自然懷抱和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審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屬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李白的絕句境界清新飄逸,且融入樂府歌行開合隨意而以氣貫穿的表現手法,他的創作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十分明顯。

第四節 李白詩歌的藝術個性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緻的描述。李白作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

洒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暴發強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它往往是噴髮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飈和噴溢的火山。與噴髮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李白詩歌的想像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李白詩中既有雄奇壯偉的意象,亦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因而,李白詩的意象,有壯美與優美兩種類型。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

第五節 李白的地位與影響

李白是時代的驕子,他以其天才的創作,征服了同時代人,朝野上下,許為奇才,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李白倍受杜甫的推崇,多次賦詩稱譽。宋以後,杜甫地位極高,然論詩者,皆並稱李、杜。

李白對後世的巨大影響,首先是他詩歌中所表現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其次是他詩歌的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像、清水芙蓉的美,對後來的詩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作業思考題:

1.「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2.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在創作上有何特點?

3.試述李白詩歌的藝術個性。

參考資料:

1.袁行霈:《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

2.松浦友久:《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

3.詹鍈:《李白詩論叢》

第四章 杜甫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時代對杜甫詩歌的影響和杜甫自身磨鍊、成長的過程,掌握杜詩的成就及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認識杜甫在詩歌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杜甫的創作道路。杜詩的詩史性質。杜甫律詩的成就。杜詩的藝術風格。杜甫集大成的地位及影響。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社會動亂與詩人杜甫

玄宗後期,沉迷聲色,很少過問朝政,朝柄先後落入權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手中。政權內部,呈分崩之勢,整個社會危機四伏,呈現出衰敗跡象。安史之亂爆發後,人口銳減,滿目瘡痍。最先感受到衰敗景象到來的是元結《篋中集》中所收的作者,他們一變盛唐詩歌的理想色彩,而轉向寫人生悲苦,具有明顯的寫實傾向。

杜甫的人生,大致可分五個時期:

1.讀書壯遊時期(712—745)。

2.長安十年(746—755)。

3.四年離亂(756—759)。

4.漂泊西南時期(760—767)。

5.晚年時期(768—770)。

杜甫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在詩歌中反映了安史之亂的巨大破壞和災難,他的詩被後人稱為「詩史」,這首先在於這些詩具有史的認識價值,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其次,他的詩提供了比事件更為廣闊、更為具體也更為生動的生活畫面。杜甫在詩歌創作中大量使用敘述手法,既敘事件經過,又用力於細部描寫,同時還融入了強烈的抒情,從而把敘事手法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第二節 杜甫的律詩

杜甫是律詩大家,律詩在其詩歌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於擴大了律詩的表現範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遊以及寫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這些詩,較少敘述而較多抒情與議論。其次,為擴大律詩的表現力,他以組詩的形式表現一些較難表現、較寬泛的內容。五律組詩如《秦州雜詩二十首》。杜甫以律詩寫組詩最為成功的是七律,如《詠懷古迹》五首、《諸將五首》。特別是《秋興》八首,可以說是杜甫律詩中的登峰造極之作。以律詩寫組詩,極大地擴大了律詩的表現力,這是杜甫在律詩發展史上的貢獻。第三,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且又渾融流轉,無跡可求,如《登高》。杜甫律詩的又一成就,在於他鍊字鍊句上的成功。

第三節 杜詩的藝術風格

杜詩的主要風格特徵是沉鬱頓挫,這種風格的感情基調是悲慨。沉鬱,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覆低回。杜詩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頓挫是他的激情受到理性抑制的結果。杜詩的風格是多樣化的,蕭散自然,便是其風格的又一重要特色。閑適情趣,安靜明秀境界,細膩的景物描寫,形成了杜詩的這種特色,如《水檻遣心二首》。而《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更有代表性,這組詩把蕭散自然的情懷抒寫得從容和優雅,讓人神往。杜詩不同風格的形成,與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時期的不同心境似有關係。當他生活坎坷、顛沛流離,或處於戰亂之中時,他的家國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湧出,悲歌慷慨。這時的詩,往往便表現為沉鬱頓挫。當他生活稍為安定時,他就寫一些蕭散自然的詩。

第四節 杜詩的地位與影響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他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國文化傳統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質,即仁民愛物、憂國憂民的情懷,在他的詩里,我們可以感受到與屈原相似的深沉憂思,這決定了杜詩的基本品質。在詩歌領域,杜詩集先秦、六朝乃至盛唐詩歌之大成。杜詩眾體兼備,積累了多方面的創作經驗,對後來的詩人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繫念國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為歷代詩人所崇仰,對後代詩人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作業思考題:

1.杜甫詩歌對敘事技巧有哪些發展?試述之。

2.簡述杜甫律詩的成就。

3.杜詩的集大成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資料:

1.陳貽焮:《杜甫評傳》

2.羅宗強:《杜甫研究論文集》、《杜甫研究學刊》中的有關論文

第五章 大曆詩風

此章內容,主要由學生閱讀教材,一般掌握即可。

閱讀指導:

一、士人心態的轉變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安史之亂後的黯然現實摧毀了大曆士人的希望。痛定思痛,他們驀然感到了自己的無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熱切的仕進慾望為消極避世的隱逸情懷所取代,他們的詩,不再有李白那種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氣勢,也沒有杜甫那種反映戰亂社會現實的激憤和深廣情懷。儘管有少量作品也寫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現出一種孤獨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調,這使詩歌創作由雄渾的風骨氣概轉向淡遠的情致,轉向細緻省凈的意象創造,以表現寧靜淡泊的生活情趣,雖有風味而氣骨頓衰。

二、大曆詩歌的意象類型

在大曆詩中,詩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過象徵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達出來,形成了兩種意象類型。

作業思考題:

1.大曆詩風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2.簡要分析大曆詩歌的情感基調並說明其成因。

3.大曆詩人在意象使用上有何特點?

參考資料:

1.蔣寅:《大曆詩人研究》

2.蔣寅:《大曆詩風》

3.儲仲君:《大曆十才子的創作活動探索》

第六章 韓孟詩派與劉禹錫、柳宗元等詩人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韓孟詩派的形成及其詩歌主張,熟識劉禹錫、柳宗元的詩歌風貌,掌握韓孟詩派在詩歌意象與技巧上的創新。

教學重點難點:中唐後期詩歌的新變。韓孟詩派的文學主張、創作傾向以及在詩歌意象與技巧上的的創新。劉禹錫、柳宗元的詩歌風貌。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韓孟詩派及其詩歌主張

韓孟詩派及其詩風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先是韓愈、孟郊交遊,此後詩派成員又有兩次較大的聚會,這對詩派群體風格的形成至為重要,詩派成員酬唱切磋,相互獎掖,形成了審美意識的共同趨向和藝術上的共同追求。

韓孟詩派的理論主張,首先是「不同則鳴」說,韓愈的這一主張,抓住了詩歌的抒情特徵,強調作者內心不平情感的抒發。它既是對創作活動產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對一種特定創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態的肯定。其次是「筆補造化」,既要有創造性的詩思,又要對物象進行主觀裁奪。最後,韓孟詩派還特別崇尚雄奇怪異之美,在《調張籍》詩中韓愈提出了這一審美理想,強調詩歌力量的雄大,詞語的險怪和造境的奇特,並且以之來評價他人詩作。孟郊、盧仝、李賀等在美學追求與創作實踐中回應了韓愈的主張,強化了以怪奇為主的風格特點。

韓孟詩派的詩歌理論突破了過去重視人倫道德和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由重詩的社會功能轉向重詩的抒情特質,轉向重創作主體內心的展露和藝術創造力的發揮。

第二節 韓愈、孟郊、李賀等人詩歌的意象類型與技巧的創新

韓愈多長篇古詩,其中不乏揭露現實矛盾、表現個人失意的佳作,大都寫得平實順暢。他也有寫得清新、富於神韻、近似盛唐人的詩,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之一。韓愈最具獨創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則是那些以雄大氣勢見長和怪奇意象著稱的詩作,如《石鼓歌》等。韓愈天生一種雄強豪放的資質,性格中充溢著對新鮮奇異、雄奇壯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衝動,而他一再倡導的「養氣」說,更使他在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增添了一股敢作敢為、睥睨萬物的氣概,發而為詩,便是氣豪勢猛,聲宏調激,宛如江河破堤,一瀉千里。韓愈的個性經歷與政治遭遇導致其審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現出一種怨憤郁躁、情激調變的怪奇特徵。他好用一些激蕩、驚怖、幽險、凶怪的詞語,構成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意象,他以世俗、醜陋之事之景入詩,寫落齒、寫鼾睡、寫恐怖、寫血腥,形成了以俗為美、以丑為美的特點。在詩歌表現上,韓愈也作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用寫賦的方法作詩,鋪張羅列,濃彩塗抹,窮形盡相,力盡而後止,《南山》詩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另有《陸渾山火》等。這些詩的創造性,超乎常情,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獨造,乃是韓愈在詩歌藝術上的主要追求目標。

孟郊的詩風也有明顯的怪奇傾向,但其才力不及韓愈雄大,而淪落不遇的生活經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視野,遂使他的怪奇詩風向幽僻冷澀一路發展,而表現出不同於韓詩的另一種風貌。孟郊的詩歌有一些關注社會,反映下層民眾生活的詩作,但數量更多的是抨擊黑暗世俗,強烈表現自我悲慨和貧寒生活的詩作。孟郊作詩,以苦吟著稱,注重造語鍊字,追求構思的奇特超常。孟郊寫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滿幽僻、清冷、苦澀意象的詩作,它們大都表現詩人凄愴寒苦的生活,詩境仄狹,風格峭硬,以「寒」字為中心,極力突出詩人對生活的特殊感受。蘇軾所謂「郊寒島瘦」之「郊寒」,可以說是對孟詩特點的最好概括。在這類詩作中,組詩《秋懷十五首》堪稱代表。大概受韓愈影響,孟郊也創作了一些以丑為美,意象險怪的詩作。但古樸平易的小詩《遊子吟》對後世的影響更大,被人傳誦不已。

韓、孟之後,元和詩壇又出現了天才詩人李賀,李賀成名甚早,少年時代即「以長短之制名動京華」。作為宗室後裔,他自視甚高,但因其家族早已沒落,家境頗為貧寒,他有一種沉重的失落感與屈辱感。他自幼體質羸弱,卻每每以「壯士」自稱,寫出一些意氣昂揚的詩作。他有理想,有抱負,但這理想、抱負很快便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使他的精神處於極度抑鬱、苦悶之中。他早熟、敏感,但這卻令他比常人加倍地品嘗到了人生的苦澀。帶著對生命和死亡的病態的關切,李賀開始對人生、命運、生死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進行思考。他寫鬼怪,寫死亡,寫遊仙,寫夢幻,用各種形式來抒發、表現自己的苦悶。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賀將其卓犖的才華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詩歌創作上,騎驢覓詩,苦吟成性,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把作詩視為生命之所系。這一方面導致他對社會不可能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另一方面則使他的詩作融入了極為濃郁的傷感意緒和幽僻怪誕的個性特徵,表現重點也轉向對主體心靈的全力開掘和虛幻意象的巧妙營造,由此形成了與韓、孟頗有差異的凄艷詭激的詩風。李賀深受屈原、李白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自鑄奇語,表現其苦悶情懷。他對冷艷凄迷的意象有著特殊的偏愛,並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詞使其感情化,由此構成極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為了強化詩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賀還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精選的動詞、形容詞,來創造視覺、聽覺與味覺互通的藝術效果。李賀詩歌意象創造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藝術思維的逸出常軌,遣詞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辭設色的慘淡經營,意象結構的古怪生新。李賀詩中的怪奇特徵,還主要得力於他迥異於常人的想像乃至幻想,而這想像、幻想又總是和誇張相併行的。和韓、孟相比,李賀更重視內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視主觀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詩人氣質,其詩也成為真正的詩人之詩。其缺陷是:內容過於狹窄,情緒過於低沉,一意追求怪異,難免走向神秘晦澀和陰森恐怖。

李賀之外,韓孟詩派較重要的成員還有盧仝、馬異、劉叉、皇甫湜等人。

韓孟詩派除了追求詩歌的雄奇怪異之美外,還大膽創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詩,融敘述、議論為一體,寫出了不少「既有詩之優美,復具文之流暢,韻散同體,詩文合一」的佳作。韓愈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一方面以文入詩,另一方面在詩中表述對人生、社會的看法,形成以議論入詩的特點。韓愈在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第三節 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詩歌風貌

劉、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窮僻荒遠的貶所度過的,所以抒寫內心的苦悶、哀怨,表現身處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執著精神,便成了他們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

劉禹錫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里,確實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始終跳動著一顆鬥士的靈魂。劉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捷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劉禹錫最為人稱道的是詠史懷古的詩作,這些詩語言平易簡潔,意象精當新穎,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時空中,緩緩注入詩人源於苦難而又沉潛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種沉思歷史和人生的滄桑感、雋永感,在中唐詩壇勝境獨標,如《西塞山懷古》、《金陵懷古》、《金陵五題》等。劉禹錫受民間俚歌俗調的浸染,還創作了不少富有民歌情調、介於雅俗之間的優秀詩作,清新質樸,真率自然,如《竹枝詞》。

與劉詩相比,柳詩又別具風貌。簡言之,劉詩昂揚,柳詩沉重;劉詩外擴,柳詩內斂;劉詩氣雄,柳詩骨峭;劉詩風情朗麗,柳詩淡泊簡古。柳詩的這些特點,首先緣於他獨特的心性氣質。他激切孤直的心性使他對自己的政治遭遇始終難以忘懷,從而形成了憂樂交替、以憂為主的心態,受其影響,他大量的紀游詩作都染上了濃郁的幽清悲涼色彩。柳詩的特色還緣於詩人自覺的美學追求。在創作實踐中,柳宗元偏愛具有凄冷意味和峭厲之感的意象。在色彩選用上,也偏重於青、碧、翠等冷色調,這使他的詩歌呈現出冷峭的風格特徵。當然,柳詩還有淡泊紆徐的一面,前人多將柳詩與陶淵明、韋應物的詩風聯繫在一起。

作業思考題:

1.簡述韓孟詩派的理論主張及其意義。

2.試述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及其影響。

3.試述李賀詩歌的風格特徵。

4.試比較劉禹錫與柳宗元的詩歌風格。

參考資料:

1.孟二冬:《韓孟詩派的創新意識及其與中唐文化趨向的關聯》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第七章 白居易與元白詩派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唐代中期重實尚俗的詩歌思潮,掌握白居易的詩歌主張及藝術成就。

教學重點難點:元白詩派的通俗化詩風與寫實表現。白居易的詩歌主張。諷諭詩的得與失。中唐詩人的交往之風和唱和詩高潮。白居易的感傷詩和閑適詩。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唐代中期重寫實、尚通俗的詩歌思潮與詩歌創作

元白詩派的重寫實、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轉型時期文學世俗化的新思潮,其遠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風」詩和漢魏樂府民歌那裡,其近源則是安史之亂以來一批具有寫實傾向的詩人創作,尤其是偉大詩人杜甫的創作。老杜導源於前,於是張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人紛紛起而效仿,致力於通俗曉暢、指事明切的樂府詩的創作。在這一詩歌通俗化的過程中,張、王、元、白等人還自覺地向民歌學習,寫下了不少頗具民歌風味的詩歌。

張籍、王建是中唐時期較早從事樂府詩創作的詩人,時號「張王」。張籍樂府詩取材非常廣泛,但寫得最集中、最深切的,還是農民的生活和苦難,如《野老歌》。其樂府詩一般選題不大,卻善於以俗人俗事見出社會之縮影。其詩善於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他的近體,也多追求一種平易而意蘊深厚的風格。

王建的樂府詩多描寫農民日常生活,表現其喜怒哀樂,生活氣息濃厚,如《田家行》。張、王雖都以寫實見長,但王詩往往更含蓄、更隱曲一些。其所作邊塞詩大都聲調低沉,已很不同於盛唐邊塞詩的昂揚振作了。其反映宮女生活,以白描見長的《宮詞》百首,其中不乏構思巧妙、清新可誦的篇章。

元稹的樂府詩創作受到張籍、王建的影響,但他的「新題樂府」卻直接緣於李紳的啟迪。相比之下,元稹的《樂府古題》要好一些,這些作品,都是「寓意古題,刺美見事」的諷諭之作,其中《織婦詞》、《田家詞》較具代表性。在這些古題樂府中,元稹改進了新題樂府的不足,每首隻述一意,使得題旨集中明確,多用三五七言相間雜的句式,參差錯落,稍多風致。但就總體水平看,語言仍嫌滯澀,有些全出以議論,枯燥乏味。

元稹的代表作是敘事長詩《連昌宮詞》,通過連昌宮的興廢變遷,探索安史之亂前後唐代朝政治亂的因由。全詩以敘述為主,雜以議論,表現了明顯的勸戒規諷之意。作為一位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元稹不僅性敏才高,而且風流多情,除創作了《鶯鶯傳》傳奇和《會真詩三十韻》之外,又寫下了大量艷情詩,內容多是對自身經歷的追憶。元稹又寫有不少悼亡詩,抒發對亡妻的哀思和懷念,如《遣悲懷三首》。

第二節 白居易的詩歌主張及其諷諭詩

白居易的生平可以44歲貶官江州司馬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思想積極,仕途順利,創作旺盛。後期仕途困頓,政治熱情逐步減退。

白居易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詩歌主張體現在《策林》、《新樂府序》、《與元九書》中,其內容主要有二:

一是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諭的傾向,認為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二是強調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政治教化功能,提倡為君為民而作。

白居易詩論的意義及局限。

白居易諷諭詩的代表作是《秦中吟》與《新樂府》。其特點是主題的專一明確;形式靈活,富於民歌情調;善於描繪人物,感情濃烈。《秦中吟》的名篇如《重賦》、《傷宅》、《買花》、《歌舞》、《輕肥》等。《新樂府》是一組有著明確政治目的,經過嚴密組織構建的系統化詩作,內容頗為廣泛,其中寫得好且有價值的,仍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層情事,揭露弊政和權貴醜惡的那些篇章。新樂府的缺撼。

第三節 《長恨歌》、《琵琶行》與元白唱和詩

《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帶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長篇敘事詩。

《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主要根據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傳說來結構全篇,但也受佛教變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響,同時還有作者因與自己所愛女子不能結合而產生的深摯戀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脫離了歷史原貌,成為一篇以詠嘆李、楊愛情為主,充滿感傷情調的「風情」詩了。詩作打破了諷諭詩所堅持的規則,在敘事過程中一再使用想像和虛構手法,濃烈的抒情貫穿於敘事的全過程。全詩風情搖曳,生動流轉,極富藝術感染力。《琵琶行》作於元和十一年江州貶所,此詩由《長恨歌》的歷史題材轉到了現實題材,通過親身見聞,敘寫了琵琶女的沉落命運,並由此關合到自己的被貶遭際,發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在表現手法上,此詩除了用寫景以烘託人物感情外,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來展示其性格心理。

這二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語言明白曉暢而又精純確當;在運用想像、虛構、比喻等手法上也獨佔勝場。這就使作品在意境的深遠、聲情的瀏亮、色彩的鮮明、內容的豐富上都遠過前人,以至於詩成不久即被人廣為傳誦。

中唐詩人間的交往唱和之風,早在貞元年間即已初露端倪。文人唱和較有代表性的,當首推一代文宗權德輿及其領導的文人集團。到了元和年間,又出現了比一般唱和更進一步的以長篇排律和次韻酬答來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這種形式的創始者。中唐詩人的交往、唱和真正形成高潮,是在元和之後的長慶至開成年間,這時期,由於黨爭激烈,政局動蕩,不少當年曾積极參与政治的文人紛紛退出政壇,東都洛陽便成了他們的閑散之地,而白居易乃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此間編成的酬唱集,有劉、白的《劉白唱和集》,白居易、劉禹錫、裴度的《汝洛集》,劉禹錫與令狐楚的《彭陽唱和集》,與李德裕的《吳蜀集》等等。

第四節 白居易的閑適詩

閑適詩和諷諭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諭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詩人的閑適生活與詩酒人生、佛道心境全都表現在閑適詩里。白居易的不少記游寫景的「閑適」之作,很有自己的獨特風貌。

白居易的閑適詩還有不少說理議論的篇章,所說之理又多為出世逃禪、知足保和之類。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俗,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出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

作業思考題:

1.簡述張籍、王建的通俗化詩風與寫實表現。

2.試述白居易諷諭詩的主要特點。

3.淺論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

4.說說白居易閑適詩的內容和情調。

參考資料:

1.《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

2.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90—1992

3.林繼中:《由雅入俗:中晚唐文壇大勢》

4.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第八章 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

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教學,使學生了解唐代散文發展的一般情況及文體文風改革的背景,掌握中唐倡導古文的理論主張及韓柳散文的藝術成就。

教學重點難點:唐代古文運動發生的背景。古文運動的文學主張。韓、柳的古文創作及所達到的高度成就。晚唐小品文的基本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唐代散文文體、文風的改革,自內容言,是明道載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密切的關係;自形式言,是由駢體而散體,是散文自身發展的一種要求。

第一節 政治改革與文體、文風改革

唐代文體、文風的改革,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使大唐帝國一蹶不振,面臨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一部分士人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慨然奮起,思欲變革,以期王朝中興。與強烈的中興願望相伴而來的,是復興儒學的思潮。唐初重章句之學,而疏於義理之探討。安史之亂後,儒學開始出現一種新傾向,就是重大義而輕章句,從章句之學回到義理的探討上來,促成了儒學的復興和致用。韓、柳將復興儒學思潮推向高峰。韓愈最突出的主張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統,越過西漢以後的經學而復歸孔孟。他以孔孟之道的繼承者和捍衛者自居。韓愈弘揚儒家道統的基本著眼點,不是想在理論上有大的建樹,也不是想當孟子之後儒學的第一傳人,而是在於「適於時,救其弊」,解救現實危難。柳宗元也是重新闡發儒家義理的重要理論家,他更重視的,是不拘空名,從宜救亂的經世儒學,其治學特點是通經以致用,進而改革現實。永貞革新,旨在打擊宦官集團。這場改革雖然失敗了,但它致力於王朝中興的內在精神,卻直接影響到元和一朝的政治方向。這些改革,既有力地促使唐王朝走向中興,也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而這一切,又無不與廣大士人志在改變現實的強烈要求緊相關聯。中興的願望促成了儒學的復興,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文體文風的改革得到了發展。換言之,是經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體文風改革高潮的到來。

韓、柳明確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韓愈的主要目的,除了致力於建立儒家道統外,便是用道來充實文的內容,使文成為參與現實政治的強有力的輿論工具。柳宗元最初將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更具實效性的政治改革運動中去,待到被貶之後,才不得已而主張以文來明其「道」。出於相同的政治目的,韓柳不約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對不切實際的文體、文風的路途。他們將文體、文風的改革作為其政治實踐的組成部分,賦予文以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鮮明的現實品格,去其浮華空洞而返歸質實真切,創作了大量飽含政治激情、具有強烈針對性和感召力的古文傑作。正因為有韓愈、柳宗元這樣傑出的領袖人物,由儒學復興和政治改革所觸發,以復古為新變的文體、文風改革高潮便到來了。

第二節 倡導古文的理論主張與雜文學觀念的復歸

文體、文風的改革高潮一方面固然緣於儒學思潮和政治改革的觸發,另一方面也與文章發展的內部規律密切相關。駢文發端於先秦,形成於魏晉,大盛於六朝,此後一直延續不衰。作為一種美文學,駢文十分重視對偶、聲律、用典和辭采,重視美感。但發展到後來,弊端也隨之而生,華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達思想、反映現實的障礙。

駢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樣式。不過,唐代駢文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自「四傑」始,不少作品已於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進入盛唐後,駢體文風有了更大的改變。張說等在駢文寫作中崇雅黜浮,運散入駢,展示出雍容雄渾的氣勢;李白將詩的筆法情調注入文中,破板滯為流動,變用典為白描。駢文發展到中唐陸贄,已達變化的極致。他的奏議較徹底地去除了此前駢文的麗辭浮藻,不用典,不征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體文氣。他的奏議在使駢文平易化、應用化的過程中,具有突出的貢獻。

在韓、柳以前,元結、李華、蕭穎士、獨孤及、梁肅、柳冕、權德輿等人,以復古宗經相號召,以古文創作為旨歸,從文體的角度倡導改革。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韓、柳提出了更為明確、更具有現實針對性的古文理論,概括來講,韓、柳的古文理論有如下內容:

一是「文以明道」。這是韓、柳理論主張的核心。

二是在倡導「文以明道」的同時,也充分注意到「文」的作用,為寫好文章而博採前人遺產。

其三,為文宜「自樹立,不因循」,貴在創新。

其四,韓愈論文非常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認為這是寫好文章的關鍵。進而又提出「不平則鳴」的著名觀點。

韓、柳的古文理論之所以重道亦重文,甚至有時重文超過重道,實在是受了自唐代以來逐漸復歸了的雜文學觀念的影響,同時也是雜文學觀念在特定時期的集中表現。所謂雜文學,是相對於純文學而言的,我們所說的純文學,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混美文與非美文為一的,我們稱為雜文學觀念。

第三節 韓、柳散文的藝術成就

唐初三、四十年的文風。從陳子昂開始的文章由駢而散的發展趨勢。韓、柳的出現使得散體文的創作氣象一變,生面別開。

韓、柳在散體文創作上有著眾多的開拓,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在勇於創新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學規範。

其二,韓、柳將濃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強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徵和藝術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學境地。

韓愈的論說文從內容上可分為兩類:一類重在宣揚道統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類也或多或少存在著明道傾向,但重在反映現實,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鳴,而且不少篇章還有一種反流俗、反傳統的力量,並在行文中夾雜著強烈的感情傾向,因而值得重視。其藝術特徵是氣勢逼人,筆力雄健,且自我形象溢於言語之外。

韓愈的雜文更為自由隨便一些,或長或短,或庄或諧,文隨事異,各當其用,如《進學解》、《送窮文》、《雜說》等。

韓愈不少序文言簡意賅,形式多樣,表達對現實社會的各種感慨,如《送李願歸盤谷序》、《送石處士序》、《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等。

韓愈在傳記、碑誌中表現出狀物敘事的傑出才能,如《張中丞傳後敘》。

韓愈的碑誌雖有「諛墓」之嫌,但在寫法上卻不拘格套,或正或反,或美或諷,或敘或議,尤重細節,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柳宗元的雜文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正話反說,借問答體抒發自己被貶被棄的一懷幽憤,《答問》、《愚溪對》等均屬此類作品。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擊政敵和現實,如《罵屍蟲文》、《憎王孫文》等。

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結構短小而極富哲理意味,如《三戒》、《羆說》、《蝜蝂傳》。

柳宗元的哲學論文如《貞符》、《封建論》、《天說》等,表現了作者對哲學、政治、社會、人生等各類問題的冷靜思考。

柳宗元的傳記文與抒情文也頗有佳者,如《捕蛇者說》、《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種樹郭橐駝傳》等。

《祭呂衡州溫文》是柳氏抒情文中最動人的一篇。

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劇人生和審美情趣的結晶,代表作為《永州八記》,其中所呈現的大都是奇異美麗而遭人忽視、為世所棄的自然山水。其藝術貢獻是善於選取深奧幽美型的小景物,在精心刻劃後展現出高於自然原型的藝術之美,而且借對山水的傳神寫照表現了一種永恆的宇宙情懷。

第四節 晚唐古文的衰落與駢文的復興

韓愈謝世後,古文領域已沒有力能抗鼎的領袖人物了,剩下的一些韓門弟子如李翱、皇甫湜、孫樵等人,則片面地發展了韓愈提倡的創新主張,追求奇異怪癖,使得散體文創作的道路越走越窄,逐漸喪失了內在的生命力,古文漸趨衰落的趨勢難以逆轉。而晚唐小品卻異軍突起,大放光彩。這是韓、柳雜說、寓言小品等類文體在新形勢下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晚唐日趨尖銳的各種社會矛盾下的產物。晚唐小品有三個基本特點:

一是篇幅短小精悍,「隨所著立名,而無一定之體」。

二是多為刺時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強。

三是情感熾烈,生氣貫注。

晚唐小品的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人。

皮日休在《讀司馬法》、《原謗》等小品中所表現的對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和叛逆情緒,在明代以前的文人中似乎還找不出第二位。

晚唐文人,更多地走上了消極頹廢一途,寄情聲色之樂,追求形式之美,於是駢文捲土重來,取代了古文,整個文壇再度為駢體文風所籠罩。

晚唐令狐楚、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長駢體文,其中李、溫、段三人齊名,時號「三十六體」。他們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間為句的四六文,重辭藻、典故、聲韻、偶對,向唯美主義方向發展,並將駢文廣泛應用到書信、公文、表奏等各種文體中,文章大都雕鏤精工,用典深僻,詞采繁縟,偶對切當,風格更為華麗濃艷,就中以李商隱的駢文最具代表性。

李商隱早期致力於古文寫作,後因投入駢文大家令狐楚門下,遂通習四六之文,並以此著稱。其所作駢文除有駢四儷六、重形式美的特點外,還呈現出既宛轉流暢,又典麗清峻的風神。相比之下,李商隱尤善為誄奠之辭,其《祭小侄女寄寄文》成就尤為突出。

李商隱不少章、表、書、啟類作品,一味用典,文意晦澀,過於重視詞采,缺乏動人的情感力量。這種文風,在北宋初期曾風靡一時,形成所謂「西昆體」,直到歐陽修等詩文革新主將出來後,柔靡的文風才為之一變。

作業思考題:

1.試述散文文體文風改革興於中唐、成於韓柳的原因。

2.韓愈對古文創作的貢獻是什麼?

3.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有哪些特徵?

4.柳宗元對寓言文學的發展有何貢獻?

5.簡述晚唐古文衰落的原因及晚唐小品的基本特點。

參考資料:

1.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

2.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

3.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4.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

第九章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唐傳奇和俗講變文的產生及發展歷程,掌握唐傳奇

的藝術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唐傳奇的發展歷程。唐傳奇的藝術特徵。變文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文言小說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它的發展與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大體同步,中唐達於極盛,至晚唐而稍衰。俗講和變文,不僅擴大了文學的傳播與影響,而且在文學漸漸由雅而俗的發展過程中,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

第一節 唐傳奇

唐傳奇是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說,作者大多以記、傳名篇,以史家筆法,傳奇聞異事。唐傳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時期:

(一)初、盛唐為發軔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作品數量少,藝術表現上也不夠成熟。現存的幾篇主要作品有:王度的《古鏡記》、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張文成的《遊仙窟》,此篇是唐傳奇中字數最多的一篇,也是此期傳奇作品中藝術成就較高的一篇。

(二)中唐時代是傳奇小說發展的興盛期,名家名作蔚起,唐傳奇的大部分作品都產生於這個時期。元稹、白居易、白行簡、陳鴻、李紳等人以詩人兼傳奇家的身份,將歌行與傳奇配合起來,用不同體裁不同方式來描寫同一事件,從而既提高了傳奇的地位,也擴大了傳奇的影響。傳奇在中唐的興盛,一方面固然是小說本身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蓬勃昌盛的各體文學在表現手法上所提供的豐富借鑒。同時,還與此期特殊的社會文化風尚緊相關聯。

中唐傳奇題材多取自現實生活,涉及愛情、歷史、政治、豪俠、夢幻、神仙等諸多方面,其中以愛情小說的成就最為突出。陳玄祐的《離魂記》是傳奇步入興盛期的標誌性作品,《任氏傳》、《柳毅傳》、《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等,也都是以愛情為主的傳奇名篇,其中《霍小玉傳》更是中唐傳奇的壓卷之作。

中唐傳奇還有一些借寓言、夢幻以諷刺社會的佳作,其中《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最具代表性。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作品如《長恨歌傳》、《東城老父傳》、《高力士傳》等。

(三)晚唐時代是唐傳奇由盛轉衰的時期。此期作品數量仍然不少,並出現了不少傳奇專集,如《甘澤謠》、《三水小牘》、《傳奇》、《集異記》、《續玄怪錄》等,作品大都篇幅短小,內容單薄,思想和藝術都失去了前一個時期的光彩。晚唐傳奇的特色是湧現出了一批描寫豪俠之士及俠義行為的傳奇作品,內容涉及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國等方面,於中突出豪俠人格的堅韌剛毅和卓犖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業的驚世駭俗,由此展現出一種高蹈不羈奔騰流走的生命情調。傳為杜光庭所做的《虯髯客傳》,更是晚唐豪俠小說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唐傳奇的藝術成就是斐然可觀的。(1)與六朝小說相比,唐傳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審美價值,注重小說愉悅性情的功能,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為小說」的特點。考察唐人傳奇的寫作動因,或是友朋相遇,「晝宴夜話,各征其異說」,或是「會於傳舍,宵話征異,各盡見聞」,最後由長於敘事者整理成篇,錄而傳之,這是唐人小說產生的基本模式。(2)虛構性。(3)婉曲的情節和奇異新穎的藝術構思。(4)人物描寫。(5)簡潔明快、生動傳神的語言,豐富的辭彙,多變的句式。

第二節 俗講與變文

佛家講經,因聽講者不同,有僧講和俗講之別。俗講乃僧徒依經文為俗眾講佛家教義、「悅俗邀布施」的一種宗教性說唱活動。俗講與我國固有的說唱傳統有關,但它更主要的來源,是六朝以來佛家的一種講道化俗手段:「轉讀」與「唱導」。轉讀是隨佛經傳入,改梵為漢適應漢語聲韻特點而產生的一種讀經方法。唱導是宣唱法理,開導眾心。轉讀與唱導,以及偈頌歌贊的梵唄,融講說、詠唱為一體,有說有唱,遂形成唐代的俗講。

俗講由佛家講經衍出,講者盡為僧徒,即所謂俗講僧,俗講的底本,就是講經文。講經文都是韻散相間,說唱兼行,說為淺近文言或口語,唱為七言,間用三三句式六言或五言。講經文取材全為佛經,思想內容不外佛教的一些教義,但有些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內容新奇別緻,情節張弛起伏,語言通俗生動,引人入勝。

唐五代與俗講同時流行的民間說唱技藝尚有「轉變」。轉變就是說唱變文。變文或簡稱「變」,乃轉變的底本。現存的變文,除個別篇目外,其共同特點是:(1)說唱相間,散韻組合演述故事。(2)說白與吟唱轉換時,每有慣用的過階語作提示,有人說這是演唱前指示圖畫的套語。(3)變文演出,或輔以圖畫,文圖相配。現存敦煌變文,以題材分,大體有四類:

一是宗教性變文,如《八相變》、《降魔變文》、《破魔變文》等,通過佛經故事的說唱,宣傳佛家的基本教義。

二是講史性變文,如《伍子胥變文》、《李陵變文》等。它們大多以一個歷史人物為主,擷取軼事趣聞,吸收民間傳說,加以渲染。

三是民間傳說題材的變文,如《舜子至孝變文》等。

四是取材於當地當時重大事件與人物,如《張議潮變文》、《張淮深變文》。

變文的藝術特徵:(1)融文學、音樂、表演為一體;(2)豐富的想像;(3)完整而又波瀾起伏的情節;(4)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厚的語言,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作業思考題:

1.談談對魯迅唐人「始有意為小說」這一論斷的理解。

2.唐傳奇在題材內容方面有何特點?

3.唐傳奇有哪些藝術創新?

4.俗講與變文有何主要特點?

參考資料:

1.王夢鴿:《唐人小說概述》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3.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集》

第十章 晚唐詩歌

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晚唐詩壇的一般情況,掌握不同的創作傾向以及社會衰敗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杜牧的懷古詠史詩。苦吟詩人。亂世士人的避世心態。隱士情懷與淡泊詩風。晚唐的愛情詩與艷麗詩風。亂離之感與時世諷諭。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杜牧與晚唐懷古詠史詩

從唐敬宗和唐文宗時期開始,唐帝國出現明顯的衰敗傾覆之勢,一般士人在仕途上進身機會很少。面對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狀態發生很大變化。國事無望,抱負落空,身世沉淪,使晚唐詩人情懷壓抑,悲涼空漠之感常常觸緒即來。這種種抑鬱悲涼,在晚唐詩中多有體現,而體現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懷古詠史之作。

晚唐懷古詩的情調與往時不同,初盛唐在懷古中常常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懷古詠史常寄託對國家中興的希望,晚唐詩人則是用一切皆無法長駐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現出傷悼的情調。

杜牧詩歌追求一種情致高遠、筆力勁拔的詩風,又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時帶風華流美之致。其現存的500餘首詩歌中,有不少寫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題材,如《感懷詩一首》、《郡齋獨酌》、《河湟》、《早雁》等。

他的懷古詠史詩,多數是抒寫對於歷史上繁榮昌盛局面消逝的傷悼情緒。

杜牧的懷古詠史詩也有不少是借題發揮,表現自己的政治感慨與識見,如《赤壁》。杜牧七律、七絕最為擅長。尤其是七絕,向來受到推崇,名篇如《赤壁》、《山行》、《泊秦淮》、《贈別》、《寄揚州韓綽判官》等。在寫法上,有的描繪景物,鮮明如畫;有的表達深曲,情思蘊藉;有的發議論而伴以情韻。他和李商隱同為晚唐七絕成就最高的詩人,李深婉而杜俊爽。

許渾、劉滄的懷古詠史詩。

第二節 苦吟詩人

在晚唐社會與文學的大背景下,有相當一部分詩人,以苦吟的態度作著「清新奇僻」的詩,代表人物是賈島和姚合。

賈島、姚合及其追隨者,詩歌內容都比較狹窄,很少反映社會問題。賈島所寫,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憤,有貧窮窘困生活的哀嘆,有對於清寂之境和佛禪境界的感受,以及與僧人、隱士的交往,大多不出個人生活範圍。姚合詩的題材與賈島接近,而對瑣細的日常生活情景寫得更多。在風格上,賈島因有過禪房生活體驗,又曾受韓、孟的影響,詩中冷僻的成份多一些,而姚合仕途較為順利,詩風相對顯得清穩閑適。

賈、姚等人在創作態度上的共同表現是苦吟。當時,許多在社會上被冷落的文人,就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作詩上,對自己的貧窮、窘困和閑散,多方面地加以審視、發掘、體驗,以「刻琢窮苦之言為工」,抒寫他們的無奈。於是,通過對情與景深刻的挖掘與琢磨,做到工整中見清新奇僻,就成了一種新的風尚,有別於韓、孟的奇險和元、白的流易。

苦吟詩人對社會生活關心不夠,閱歷範圍狹窄,入詩的事料相對貧乏。他們的詩思往往不是自然湧現,而是一開始就著意為之。他們撇開以情感充沛、氣勢貫注為特點的歌行之類體裁,把力量傾注在近體,尤其是五律上。由於苦吟,晚唐人確實創造了不少佳句。

賈、姚一派詩人的缺點是詩境狹窄,有句無篇。生活閱歷有限,內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琢傷元氣,減損詩美,露出小家習氣。賈、姚等人很容易成為後代士人追摹的對象,不僅五代時仍有不少詩人效法賈、姚,南宋的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亦以宗法晚唐成為一時風尚。

第三節 愛情題材與艷麗詩風

晚唐時期,閨閣情懷在文士精神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稱「溫李」的溫庭筠與李商隱,以愛情題材的詩歌和艷麗詩風,在詩苑中開闢出新的境界。晚於他們的韓偓、吳融、唐彥謙等,則是其詩風的繼承者。

晚唐士人寄情閨閣,既是由於在科舉和仕途上缺少出路,轉而從男女性愛方面尋找補償和慰藉,亦由於晚唐時代禮教鬆弛,享樂淫逸之風盛行,狎妓冶遊,成為時尚。士人們神馳於綺樓錦檻,紅燭芳筵,陶醉於仙姿妙舞,軟語輕歌。詩歌不僅多寫婦女、愛情、閨樓繡戶,而且以男女之情為中心,跟其它題材內容相融合,如不少詠物詩所詠的花、柳、蜂、蝶,實為女子的化身。一些敘事詩,均借表現女主人公的命運遭遇,引起讀者關注,進而在敘述中,融入廣闊的社會歷史生活內容。某些情況比較複雜的題材,此時也更傾向於表現情愛。這些,都表現了晚唐詩歌在題材內容上的取向。

由於題材本身具有綺艷性質,加之奢靡之風對於美學趣味的影響,晚唐情愛詩,在色彩、辭藻等方面,具有艷麗的特徵。尤其是溫庭筠的許多詩,艷麗中還帶有較濃厚的世俗乃至市井色彩,鮮明地表現出晚唐的時尚。

溫庭筠作風浪漫,是士人中典型的浪子。他的樂府詩,華美艷麗,多寫閨閣、宴遊題材,如《春愁曲》。溫詩不只限於寫情愛,他的近體詩情愛題材所佔比重較小,往往格韻清拔,不同於他樂府詩的艷麗,其中不乏抒情寄憤、感慨深切之作,如《經五丈原》、《蘇武墓》等。他的詩還有些以山水、行旅為題材,寫得清麗工細,如《商山早行》。

韓偓以寫綺艷的香奩詩著名,但實際上他的感時述懷之作,在唐末詩壇上頗具光彩。其《故都》、《感事三十四韻》等,寫唐末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堪稱反映一代興亡的詩史。他有《香奩集》,收詩百篇,大致有三種類型:一類淫狎輕靡,跟齊梁宮體一脈相承。一類與時事有關,多少帶一些寄託,但為數較少。一類寫男女之情而能保持一定品位的。他還善於藉助環境,以含蓄之筆寫閨閣情緒,如《已涼》。

吳融的詩歌內容和風格有些接近韓偓,如《情》詩,思路頗細,兼有情致。

唐彥謙的詩歌創作,既師法溫庭筠,又追摹李商隱。

第四節 隱士情懷與淡泊詩風

咸通後期,唐王朝進入動亂階段。文人在仕途上不僅較前更難有所作為,且常有性命之虞。環境險惡,一些人把功名看得淡了。平安閑放,終老煙霞,成為生活上的追求目標。精神上則盡量做到不受外界干擾,一切淡然處之,努力保持內心的閑適、恬靜。陸龜蒙、皮日休、司空圖等人的詩歌,突出地表現了這種避世心態與淡泊情思。

陸龜蒙自稱有「致君術」、「活國方」,但還是選擇了退隱的道路,時謂「江湖散人」,或號「天隨子」、「甫里先生」。他以散淡自處,努力放神於自然,無拘束地過著自得其樂的生活。他的詩,大部分是閑散隱逸之作。皮日休很有用世之心,在詩歌理論方面,曾有過類似白居易的諷諭美刺之說,其《正樂府十篇》,針對現實,有美有刺,名篇如《橡媼嘆》。皮日休結識陸龜蒙後,詩歌創作發生了變化。兩人詩酒唱和,題詠風物,寫了六百多首詩,編為《松陵唱和集》,在唐末詩壇,別成江湖隱逸一派。

皮、陸二人抒寫的是中唐以後文人那種較為近俗的閑情逸興,帶有瀟洒遊戲的成分。與前代詩人相比,缺乏陶淵明那種對社會人生的嚴肅思考,也缺少王維的禪悟和對自然美的深刻感受。與晚唐詩人相比,皮、陸和賈、姚的追隨者相對接近一些,但前者詩中體現的是「物外一以散」的情懷,詩境閑適;後者帶有窮愁失意的情緒,多寫荒僻幽冷之境,實有區別。

皮、陸唱和,在淡於世事的同時,特別關注個人生活,多攝取日常和身邊的器具、景物、人事為詩料,如酒、茶、漁釣、賞花、玩石等,內容不免既繁雜而又單調,甚至給人空虛無聊之感。倒是一些似乎不大經意的小詩,寫得較有情味。

司空圖屢經動亂艱危,其避世思想的產生,跟戰亂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繫。為了在退隱中獲得心境的平靜,他還進一步泯滅心中的是非和不平。蒿目時艱,苟全一身,其避世情懷內含濃重的悲涼,詩境一般比較凄冷,如《重陽阻雨》。司空圖是晚唐詩論家,強調「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他所追求的韻致,往往是淡冷清雅的。他的淡泊詩境總是帶有一絲孤冷,絕無皮、陸那種瀟洒。

第五節 亂離之感與時世諷諭

唐末詩人,置身昏暗動亂時代,對社會災難、民生疾苦,均有所關注。聶夷中的《詠田家》、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等篇,反映民瘼與世亂,尤其深刻沉痛。但這方面的內容仍未能居於主要地位。著名詩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鄭谷、韋莊、羅隱等,歷經易代之際的種種劫難,才對時代的喪亂有較多的反映。

鄭谷早年遭逢喪亂,入仕後又多次奔走流寓,其詩多寫其奔亡流徙,涉及時局。就是其送別懷友詩也多涉及亂離,如《久不得張喬消息》,牽掛友人和感念時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淺切,很能代表鄭谷的詩風。同時因亂離懷友,詩中又有一種悲涼的氣韻。

韋莊的長詩《秦婦吟》,雖對黃巢農民起義軍有所詆毀,但有些敘述描寫,還是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其抒情詩,傷時之作亦占很大比重,對時代喪亂和社會問題的表現,較鄭谷具體,如《汴堤行》。由於有這種身世和抑鬱懷抱,韋詩能在通俗平易中見感慨深沉。

與鄭、韋對時局側重於傷感不同,羅隱在晚唐社會中一再碰壁,懷才不遇,不免偏於激憤,其詩多通俗快露、諷諭時世之作,從諷慨中反映了社會的昏暗與動亂,如《黃河》,借諷黃河,以見時世混濁,太平無望。因為多諷刺而少溫厚,羅詩略嫌粗疏。

唐末的傷時諷世之作成就不算突出,其詩對現實的反映是不夠的,詩人們懷著避世心理,追求淡漠情懷與淡漠境界,固然是要避開現實,不願看到苦難。就連鄭、韋、羅等的傷時諷世,一般也是從自己的命運遭遇出發,把現實社會的動亂作為背景表現,而非正面直接地反映慘淡的社會人生。詩人們在動亂中惶惶不安,四處漂泊,自顧不暇,難以再有那種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也難以再有那種博大之氣和飽滿的熱情,詩境一般比較淺狹,而且籠罩著末世的凄涼黯淡情緒,表現出痛苦絕望的心理。

作業思考題:

1.晚唐詩壇有哪些不同的創作傾向?

2.杜牧的詠史懷古詩有什麼特徵?

3.試析杜荀鶴的《山中寡婦》。

參考資料:

1.胡可先:《杜牧研究叢稿》

2.袁行霈:《在沉淪中演進》

3.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

第十一章 李商隱

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李商隱的生平思想,掌握李商隱詩歌的朦朧多義性及對心靈世界的開拓,理解其凄艷渾融的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李商隱的氣質與思想。李詩的內容。李詩的朦朧多義及對心靈世界的開拓。凄艷渾融的風格。李商隱與前代詩人的比較。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提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李商隱的生平與詩歌內容

李商隱由於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他易於感傷的性格。李商隱受恩於牛黨要員令狐父子,又做了李黨王茂元的女婿,黨人的成見,加以李商隱個性孤介,他一直沉淪下僚,輾轉於各處幕府。加之妻子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長安,更加重了精神痛苦。時世、家世、身世,從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隱易於感傷的、內向型的性格與心態。他所秉賦的才情,他的悲劇性和內向型的性格,使他靈心善感,而且感情異常豐富細膩。「多感」,「有情」,及其所帶有的悲劇色彩,在他的創作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李商隱思想中儒佛道的成分兼而有之,他有匡國用世之心,也有過出世念頭。他重視自身的價值與創造。在《上崔華州書》中,他反對機械復古,為文不必援經據典,不必忌諱,應揮筆獨創,不甘居古人之下。從這種頗具鋒芒的議論中,可見其思想的自主與自信。

李商隱是關心現實和國家命運的詩人,他的各類政治詩不下百首,占其現存詩歌的六分之一,如著名的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詩作體勢磅礴,既有唐王朝衰落歷史過程的縱向追溯,亦有各種社會危機的橫向解剖,構成長達百餘年的社會歷史畫面。甘露事變發生後,李商隱於次年寫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詩,抨擊宦官篡權亂政,濫殺無辜,表現了對王朝命運的憂慮。李商隱反對藩鎮破壞國家統一,將反對藩鎮割據和批判朝政結合起來,在思想深度上超出以前的同類作品。李商隱的詠史詩歷來受到推重,而內容則多針對封建統治者的淫奢昏愚進行諷慨,如《隋宮》。對唐後期許多皇帝不重求賢重求仙,希企長生,李商隱一再予以冷嘲熱諷,如《賈生》、《瑤池》。《馬嵬》詩諷刺玄宗的失政。政治詩以外,李詩多半屬於吟詠懷抱、感慨身世之作,其中一部分詩篇表現了他的用世精神,如《安定城樓》。他在詩中抒寫得更多的是人生感慨,這類詩傷感中帶有時代黯淡沒落的投影。李之詠物詩大多托物寓慨,表現詩人的境遇命運、人生體驗和精神意緒,如《流螢》、《蟬》等。李商隱抒情之作中,最為傑出的是以無題為中心的愛情詩,它是李詩獨特的藝術風貌的代表。李之愛情觀和女性觀是比較進步的,他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從一種純情的而不是色慾的角度來寫愛情,寫女性。他的愛情詩,情摯意真,深厚纏綿,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把愛情純化、升華得如此明凈而又纏綿悱惻,在古代詩歌中是罕見的。李商隱還寫了那些無權過問自己婚事的懷春女子,寫了那種顯然難得結合,卻已目成心許的愛情,寫了那種終生難忘而又無法排遣、不易言說的戀情。這些都或多或少有悖於封建禮教對女性和愛情的態度。

李商隱以他的詩,表現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現了人性中純正、高尚的一面;同時也曲折地顯現了他那個時代政治環境氣氛與士人的精神風貌。

第二節 朦朧多義與對心靈世界的開拓

李商隱的詩,或典重沉鬱,或雄健高古,有的筆勢頓挫,有的類似人物寫生,有的具有古詩排奡之筆勢,有的豪放健舉中見感慨深沉,各具面貌,極見功力。但從詩史的演進角度看,他以近體律絕寫成的抒情詩,特別是無題詩以及風格接近無題的《錦瑟》、《春雨》等篇,其藝術成就和創新意義,尤其值得重視。

李商隱之前,元白、韓孟兩大詩派興盛於中唐。到了晚唐,韓、白那一類詩歌的情感內容與士人的心態已逐漸隔膜,韓詩的怪奇而壯大,白詩的平易少含蓄的筆法,已不適用於表達纖細情感的需要。中唐後期,李賀的瑰麗詭譎,開啟了晚唐重心靈,重自我的趨向。之後,詩歌創作中出現三種值得注意的走向:一是情愛和綺艷題材增長,齊梁聲色又漸漸潛回唐代詩苑;二是追求細美幽約;三是重主觀、重心靈世界的表現。三者有其內在聯繫,情愛和豐富細緻的心靈活動常常是相伴隨的,而表現愛情的心靈世界又需要寫得細美幽約。李商隱正是受這一走向推動,在表現包括愛情體驗在內的心靈世界方面作了重大開拓,同時創造了「綺密瑰妍」的詩美。

李商隱的抒情詩,情調幽美。他致力於情思意緒的體驗、把握與再現,用以狀其情緒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達上又採取幽微隱約、迂迴曲折的方式,不僅無題詩的情感是多層次的,就連其它一些詩,也常常一重情思套著一重情思,表現得幽深窈渺,如《春雨》。李商隱不像一般詩人,把情感內容的強度、深度、廣度、狀態等等,以可喻、可測、可比的方式,儘可能清晰地揭示出來。為了表現複雜矛盾甚至悵惘莫名的情緒,他善於把心靈中的朦朧圖象,化為恍惚迷離的詩的意象,這些意象分明有某種象徵意義,而究竟要象徵什麼,又難以猜測,由它們結構成詩,略去其中的邏輯關係的明確表述,遂形成如霧裡看花的朦朧詩境,辭意飄渺難尋,如《錦瑟》。

李商隱詩的朦朧,與親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統一在一起。他的無題一類詩歌,境界和情思的朦朧,在內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義性。一篇《錦瑟》,聚訟紛紜。多種箋解,似皆有可通。這種可供多方面體味和演繹的現象,表現出李詩多義性的特點。李詩的多義,難解,不可確解,它往往是給讀者提供多種解讀的可能,構成解讀上的復義。多重意旨之間可以是比較接近的,也可能是差距很遠的歧解。

李詩的多義性與其意象的獨特有一定聯繫,其意象多富非現實的色彩,大都難以指實,這類意象,被李商隱心靈化了,是多種體驗的複合。它們的產生,主要不是取自外部世界,而是源於內心,內涵遠較一般意象複雜多變。

李詩大量用典,他擅長對典故的內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別開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著眼於原典所傳達或所喻示的情思韻味。這些典故不是用以表達某種具體明確的意義,而是藉以傳遞情緒感受。李商隱常常把典事生髮演化成與原故事相悖的勢態,由正到反,正反對照,把人思想活動的角度和空間大大擴展了,如《嫦娥》。還有些典故,雖不是反用,但詩人作了別有會心的生髮,如《夢澤》。

李詩的多義性與詩中獨特的意象組合也很有關係。詩人心理負荷沉重,精神內轉,內心體驗則極其纖細敏感,當其心靈受到外界某些觸動時,會有形形色色的心象若隱若顯地浮現。發而為詩,其意象往往錯綜跳躍,不受現實生活中時空與因果順序限制,這種意象轉換跳躍所造成的省略和間隔,便有待讀者通過藝術聯想加以連貫和補充,如《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

李詩多義性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把心靈世界作為表現對象,許多詩歌所寫的不只一時一事,乃是整個心境,並且他的心境又非常複雜。李之無題詩所表現的是縈繞於心間的一種莫名的愁緒,其來龍去脈自己都未必完全明白,詩也就加不上合適的題目而以「無題」名之,其中多數篇章只能看作是以愛情體驗為中心的整個心境的體現,如《無題四首》其一「來是空言去絕蹤」。李商隱有些詩,雖有一時一事的觸動,但著力處仍然在於寫心境,要表現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覺或情感,其內涵遠遠超出了具體情事,如《登樂游原》。

既然所表現的往往不限於具體情事,而是複雜的感情世界與多種人生體驗,因而關於李商隱詩的種種歧解,便可能在更高的層次上融合。溝通眾說中某些合理成分,從詩境的多面性、多層次性著眼,或許更能接近原作。

第三節 凄艷渾融的風格

李商隱是一位刻意追求詩美的作者。由於時代的衰頹和晚唐綺靡繁艷的審美趣味的影響,其時像盛唐那種飽滿健舉、明朗與含蓄結合的詩美已不能重現。於是,對含蓄蘊藉的幽約細美的嚮往,被李商隱發展為對朦朧境界的追求,而盛唐的壯麗,則轉而為凄艷。李詩艷而不靡,在他那裡,艷與愛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與對唐王朝命運的憂思相聯繫,成為哀感凄艷。他用哀婉的情調,美麗的形象與辭采,來寫他的心境與感受。

李詩不重意象的外部聯繫,同時又用了許多美麗的辭藻與事典,並能以艷麗通於渾融,在藝術上具有博大的氣象和完整性。這是由於:

一、李商隱擁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的意象在色調、氣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

二、李詩技法純熟。聲調的和諧,虛字的斡旋控馭,事典的巧妙組織,近體在形式上的整齊規範,都增加了詩脈的圓融暢適。

三、情感的統一。那種孤獨、飄零、惘然、無奈、寥落、傷感的情緒,濃郁而又深厚,瀰漫在許多詩中,使詩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貫通,渾然一體。

李商隱所開創的風格和境界,代表晚唐,而又高於晚唐,做到了能夠與前代第一流大詩人相溝通和呼應。

李商隱詩歌創作的取徑和成就:

一、李商隱與齊、梁詩歌。

李詩中愛情和綺艷題材比重很大,同時講究詞藻聲律、對仗用典,這與齊梁詩無疑有淵源關係。但齊梁詩重在描寫閨閣樓榭與女子的容貌體態服飾,重聲色而乏性情。李之愛情詩,側重於感情領域的表現,擺脫了以滿足感官慾望為特徵的庸俗情調,以其深情綿邈把這一題材的詩境推向高峰。他的愛情詩總是寫得銘心刻骨,無法排遣,常是一種無望而又無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態度去對待。有的詩還在愛情描寫中滲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與對事業理想的執著追求相溝通。這種品位和境界,遠出齊、梁詩之上。

二、李商隱與阮籍。

論詩之朦朧而不易索解,李、阮有相似之處。但在寫法上,李主情,努力表現情感的本原狀態;阮主理,以哲學觀照方式入詩,借帶哲理性幻設的、虛化的事寫景抒情,隱約地暗示詩旨。阮詩略形取神,詩旨的恍惚與缺少形象化的實寫相聯繫。李詩有聲有色,有情有味,不像阮詩那樣虛化玄奧。

三、李商隱與李賀。

李賀寫詩開始走向幽奧隱微的途徑,對李商隱有直接先導作用。但李賀僻性高才,一任主觀,加以異於常人的思維和感知方式,不免顯得奇詭。李商隱雖有一部分古詩模仿李賀,但更主要的是把幽奧隱微的情感,用律體的形式寫出,精心結撰,才思綿密,既有沉鬱之致,又精美妥貼。李賀個性極強,在失落中追求心理上的補償,有很強的感官欲求,所寫的物象,往往具有特別的硬度和鋒芒,又多用顏色字,瑰麗炫目。李商隱則是雖美艷而又較少給人色彩刺激。可見一追求顏色刺激,一比較淡雅。李商隱脫離了李賀的詞詭調激,歸於溫潤純熟。

四、李商隱與杜甫。

李詩之渾融境界,可以和杜詩之渾成境界相呼應。李商隱崇杜學杜,其通於杜甫,不僅得力於多方面學習,更在於其詩「穠麗之中,時帶沉鬱」,在內心深處有一股鬱結很深的沉潛之氣,發而為詩,在情思的沉鬱上十分相近。由於內在充實,通體完整,兩人詩歌都達到了「渾」的境地。不同的是,杜較李外向,詩思經常盤旋在社會江山朝市之間,詩境與社會與自然直接溝通。李轉向內心,內在浩浩茫茫,無涯無際,撲朔迷離,也有一種渾淪之狀。再加上李商隱的詩美,偏於幽美細膩,七律律法較杜甫更為規範細密,而詩境歸於跟無形無質的心理意緒更易相合的渾融,成為唐詩中達於渾化層次的一種新境界。

李詩給唐詩以重大的推進,使其再次出現高峰:

一、對心靈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過的深入開拓與表現。

二、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藝術表現的領域:非邏輯的、跳躍的意象組合;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的創造;把詩境虛化。

三、在無題詩、詠史詩、詠物詩三種類型詩歌的發展上做出重要貢獻。

四、在體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絕,深婉精麗,充分發揮了這兩種詩體在抒寫情感、表現心理方面的潛能。

作業思考題:

1.試說明李商隱詩歌多義性的成因。

2.李商隱詩歌風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3.李商隱的許多詩作為什麼標作《無題》?

4.如何理解李商隱在唐代詩史上的大家地位?

參考資料:

1.吳調公:《李商隱研究》

2.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

3.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

第十二章 詞的初創及晚唐五代詞

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詞與音樂的關係及詞的起源,領會花間詞風與南唐詞風,掌握溫庭筠與李煜詞的藝術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詞與音樂的關係。詞的起源。縟采輕艷的花間詞風。情致纏綿的南唐詞風。溫、李詞的藝術特徵。

教學方法:講授、提問、討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燕樂的興起及詞的起源

詞的興起,與唐代經濟發達,五七言詩繁榮有密切關係。但詞最初作為配合歌唱的音樂文學,對它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音樂。詞在體制上,與近體詩最明顯的區別是:有詞調;多數分片;句式基本上為長短不齊的雜言。詞最根本的發生原理,在於以辭配樂,是詩與樂在隋唐時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結合的產物。詞的興起,以及某些具體格律和修辭特徵的形成,還與酒令著辭有關。詞從孕育、萌生到詞體初步建立,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從隋代到初盛唐,傳世作品有限,創作呈偶發、散在的狀態。中唐有較多詩人從事填詞,這種文體的寫作才從偶發走向自覺。

詞起源於民間。敦煌詞創作的早期性與作者成分來源的民間性,使作品從內容、體制到語言風格,都表現出這些初起的詞,初步脫離一般詩歌的大文化系統,開始獨立成體的過渡性特徵。

敦煌詞在體制上尚未粗備型體,處在草創階段。詞中所詠內容,一般與詞調大致相符,所謂「詠調名」,亦屬早期詞調初創時的特徵。敦煌詞造意遣詞保存了民間詞的素樸風格,富於生活氣息,如《菩薩蠻》。敦煌詞相當一部分作品,表現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轉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艷情化的趨勢。

詞在民間興起後,盛、中唐的一些詩人,亦開始對這一新形式的嘗試,如張志和《漁父》五首,韋應物、戴叔倫的《調笑令》,白居易、劉禹錫的《憶江南》等。

第二節 溫庭筠及其他花間詞人

後蜀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是最早的文人詞總集,他集中代表了詞在格律方面的規範化,標誌著在文辭、風格、意境上詞性特徵的進一步確立,以其作為詞的集合體與文本範例的性質,奠定了以後詞體發展的基礎。

西蜀詞人所寫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側艷之詞,自然是縟采輕艷,綺靡溫馥。花間詞把視野完全轉向裙裾脂粉,花柳風月,寫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狀,特別是她們的內心生活。在藝術上文采繁華,輕柔艷麗,崇尚雕飾,追求婉媚,充溢著脂香膩粉氣味。

溫庭筠是第一個努力作詞的人,他把詞同南朝宮體與北里倡風結合起來,成為花間派的鼻祖。溫詞或境界闊大,或清新疏朗,甚至通俗明快,如《夢江南》。但溫詞主人公的活動範圍一般不出閨閣,作品風貌多數表現為濃艷細膩,綿密隱約,如《菩薩蠻》。這類作品的藝術特徵,首先不表現於抒情性,而是表現於給人的感官刺激。它用訴諸感官的密集而艷麗的詞藻,描寫女性及其居處環境,像一幅幅精緻的仕女圖,具有類似工藝品的裝飾性特徵。由於訴諸感官直覺,溫詞內在的意蘊情思,主要靠暗示,顯得深隱含蓄。

韋莊與溫庭筠齊名。其詞有花間詞共同的婉媚、柔麗、輕艷的特徵,如《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清麗秀艷,溫柔纏綿,即是較為典型的花間作風。但韋詞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筆法和顯直明朗的抒情,異於溫庭筠等人。溫詞隱約,韋詞則直抒胸臆;溫詞意象迭出,意蘊深厚,韋詞則一首詞圍繞一件事從容展開;溫詞綿密而韋詞疏朗,溫詞雕飾而韋詞自然,如《女冠子》「四月十七」。韋詞的抒情,同時又具有深婉低回之致,如《菩薩蠻》其二「人人盡說江南好」。

《花間集》中其它作家,在題材上有的有所擴大,如歐陽炯、李珣《南鄉子》對南疆的描寫,優美新鮮。

第三節 李煜及其他南唐詞人

南唐詞的興起比西蜀稍晚,主要詞人是馮延巳、李璟、李煜。南唐君臣同樣沉溺聲色,但文化修養較高,藝術趣味也相應雅一些,所以從花間到南唐,詞風有明顯的轉變。

馮延巳詞作數量居五代詞人之冠,其詞雖仍以相思離別、花柳風情為題材,但不再側重寫女子的容貌服飾,也不局限於具體的情節,而是著力表現人物的心境意緒,造成多方面的啟示與聯想,如《謁金門》。有些詞只是表達一種心境,如《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馮延巳不僅開啟了南唐詞風,而且影響到宋代晏殊、歐陽修等詞家。

中主李璟存詞四首,詞中蘊含的憂患意識比馮延巳更深,如《浣溪沙》。

李煜詞在題材內容上前後期雖有所不同,但無論前期後期,又有其一貫的特點,那就是「真」。李煜性格較為純真,在詞中一任真實情感傾瀉,而較少有理性的節制。他的後期詞寫亡國之痛,血淚至情;前期詞寫宮廷享樂生活的感受,對自己的沉迷與陶醉,也不加掩飾,如《玉樓春》。李煜詞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顯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他那種亡國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語和白描,詞篇雖美,卻是麗質天成。

三、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節制。

正是由於李煜以其純真,感受到了「人生長恨」、「往事已成空」那種深刻而又廣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廣超越其他南唐詞人,如《虞美人》、《浪淘沙》等。

南唐詞在境界和氣象方面做出了較大的開拓,而風格上卻情致纏綿。境界較為開闊而又有深厚纏綿的情致,正是南唐詞的優長。

作業思考題:

1.詞是怎樣產生的?其與音樂的關係如何?

2.談談溫庭筠詞的藝術特徵。

3.試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迭金明滅」一詞。

4.李煜前後期的詞風有何不同?為什麼?

5.試述李煜詞的藝術特徵。

參考資料:

1.丘瓊蓀:《燕樂探微》

2.吳熊和:《唐宋詞通論》

3.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

4.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

5.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推薦閱讀:

芫荽紅樓——賈寶玉為何討厭仕途經濟?
理想三旬
為何現代所謂的作家再也寫不出以前小說的情懷與韻味?
神探狄仁傑5 李元芳是誰呀?
不喜歡網路小說的我,偏偏讀完了這9部小說(推薦)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