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三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三 「3、可知今日欲補人心,挽回世運,唯有弘揚佛法。以其正是對症良方故也。」現在這個世間人,每個人都自以為是,誰都不服誰,這就是「斗諍堅固」。僧團裡面也如是,如果僧團裡面要不是這樣的,那佛所講「斗諍堅固」就講不通了。無論世法、佛法的團體,乃至於其它的宗教,沒有一個不是斗諍堅固。斗諍堅固的原因,這個地方講得很好:起於執著,執著、分別、我見,這就是斗諍堅固的根源。治這個病,確確實實除了大乘佛法之外,再也找不到能夠治病的良藥,找不到了。我們今天要挽救世運,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從改正一般人錯誤的觀念,要從這裡下手。糾正一般人錯誤觀念唯有大乘佛法,但是大乘佛法不在口說,要在實行,你自己必須要做到,然後說出來,別人才相信。你會說做不到,人家在旁邊諷刺你,不相信,不但不相信,還要送一頂帽子給你戴上-騙子。騙取名聞利養,說得好聽,他自己做的是另外一套,這就是今天大乘佛法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能弘揚?為什麼不能幫助世人?由此可知,我們沒有盡到責任,這個責任是四眾弟子的責任。出家人要依教奉行,在家佛弟子也要依教奉行,我們大家在這個社會,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人看,社會大眾相信了,這樣才能夠救自己,救社會大眾。如果我們不能真正去做到,經典說得很好聽,不能救自己,就是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人。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批註裡面講,佛法的弘揚,「一切從真實心中作」。我們果真都能從真實心中作,就能夠自度度他。離開一切真實,是假的;不但不能幫助別人,也沒有辦法幫助自己。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依舊是惡業,惡業必定墮惡道。必須要曉得一樁事實,人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很脆弱,不要認為我還很年輕,我還能活多少年,你跟閻王老爺定了條約嗎?你看看每天報紙上那個訃文,送喪的多少年輕人?你能保得住你活個八十、九十年?靠不住!所以斷惡修善要趁早,要趕快!我們一定要知道,這真正覺悟,一寸光陰就是一寸壽命、命光,真正能把握住,認真努力的依照經典教訓去做,我們才能夠得度,才能夠真正往生。往生實在講不難,很容易。往生的利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說不盡,我們哪裡能說。永脫生死輪迴,永遠不再受苦,即使倒駕慈航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度眾生,也沒有苦受。那個示現,示一點苦是給別人看的,心裏面確確實實沒有。為什麼沒有?「我」沒有了,誰受?他沒有苦受,他是來表演的,舞台上表演的,笑也是假笑,哭也是假哭,不是真的,他是唱戲。我們現在是在真受苦;倒駕慈航的人沒有苦受,永遠離苦得樂,永遠不再搞生死輪迴。我們今天要想出離六道輪迴,只有這一條:念佛求生凈土。「4、斗諍堅固之人,其障深業重,內因不具可知。加以去聖時遙,善知識少,因緣兩缺。於此深經,不但受持難、信解難。即得聞亦已甚難。倘無此三難者,非久植善根,定為佛遣可知。故曰『則為第一希有』。」「斗諍堅固之人,其障深業重」,這是非常明顯,確實障深業重。「內因不具可知」,這是講他的因。如果我們常常讀誦大乘,不難想像,說這些人的業因。「加以去聖時遙,善知識少,因緣兩缺。」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太深,這是因;這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知識是緣,內因外緣都不好。「於此深經,不但受持難、信解難。即得聞亦已甚難。」這是給我們說出三種難。受持真難,受持要去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是受持。不但受持難,能夠把《金剛經》的意思搞清楚、搞明白,都很難。《金剛經》要不是這個講法,這個意思講不出來的。我們這個不算是細講,如果要細講,我們預定這一部經是講四個月。要細講的話,別的人我不敢說,我自己這個能力,這一部《金剛經》讓我來講,每天兩個小時,我有能力講四年。別人比我高的境界那我不敢說,我這個能力可以講四年,不容易!時間再縮短,講是能講,聽的人不得受用,這是真的。沒有把它搞透徹,你怎麼會得受用?不但受持難,解都難;真正解了,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即得聞亦已甚難」,這是真的。我們一生當中有機緣聽講《金剛經》,聽得這麼詳細,很難!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所以機緣要珍惜,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句也是實話。相當不容易,把這一部經能夠講得很透徹是很困難。「倘無此三難者」,如果這三種難都能突破,因緣好,遇到善友能夠為我們詳細講解;講了之後,我又能聽得懂、能體會,又能認真努力去照做。從看破放下,這個解就是看破,受持就是放下,真能看破放下,這三難都突破。「非久植善根,定為佛遣可知。」這樣的人是無量劫中所種的善根今天成熟,這也是《金剛經》上說的,《無量壽經》上也是這麼說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你今天才有緣份遇到之後聽懂,真正發心幹了。今天聽了聽不懂,聽懂了不肯去做,什麼原因?過去生中這個善根還不夠。所以你縱然聽明白了,也不肯去做,也不肯真正去放下,這是我們善根福德不夠。如果善根福德真正夠的話,他一定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一種人。另外一種人,就是我們講的再來人,是佛菩薩派他來度眾生的,他本來就不是凡人,「定為佛遣可知」。這就像什麼?我們歷代祖師大德裡面,很多佛菩薩再來的,像我們剛才講寒山、拾得、豐干,他們是再來人,文殊、普賢再來的,他們能夠放得乾乾淨淨。近代當中像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他們這些人也是再來人。虛雲老和尚是什麼人,我們不曉得,印光法師我們知道,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他能看破、能放下,能做得那麼徹底究竟。「故曰則為第一希有」,第一希有說實在話,還不是說佛派來的這些人,這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不指這個,是指善根深厚的人。《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講的那一種人,那一種人是真正第一希有。「5、居末世而得聞深經,必具勝因,方能得遇勝緣。聞便能生信開解,持戒修福。持戒是斷絕染緣,此自利之基。修福是發展性德,亦利他之功也。自他兩利,必蒙諸佛攝受。自於此經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解真實義也。」「居末世而得聞深經,必具勝因,方能得遇勝緣。」我們在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造惡幾乎時時處處都能明顯的見到。惡報是劫難、大劫難,是一切眾生的共業,如何能避免?在一個地區,要是有人能夠弘揚大乘深經,這個地方眾生的緣一定是很深,絕非偶然,才能夠遇到勝緣。「聞便能生信開解,持戒修福。」這兩句就是照應前面的「必具勝因」。他要沒有殊勝的因,他遇不到佛法,遇到佛法他也不能開解,他也不能受持;必具勝因。就像經上講的,無量劫供養諸佛如來,這個因深厚。也許諸位要問,既然是無量劫中供養諸佛如來,為什麼我們沒有證果,還落得今天這個樣子?其實你要問這個問題,答案就在你自己那一邊,你不必問我,自己想想就明白了。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沒丟掉,就這個原因,沒有別的。生生世世學佛,跟著佛、跟著菩薩學,學的功夫很不錯了,就是這一點沒放下,還有自己的看法,還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無量劫到今天都在搞六道輪迴。現在這一生又遇到了,如果還有我的看法、還有我的想法,這一生還是不能出三界,慢慢吧!來生再干。如果你真的覺悟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吃了這個虧,現在我真的要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功德圓滿了,你到西方世界作佛去了。要覺悟,要徹底放下!不要家裡財產我要交給哪個兒子,怎麼辦?那你還是放不下。一切放下,不管了,兒孫自有兒孫福。還在想前想後,你還是沒放下。我們過去生生世世就是因為這個事情耽誤掉了,這一生再要干傻事,你又錯過了。生生世世就這麼錯過,你說多可怕,多冤枉!希望這一生要早早覺悟,不再干這個傻事。就是我有錢,想要怎麼樣做功德,也是傻事。古時候龐居士做了樣子給我們看,龐居士做的那一套,就是為了交代我們一句話而乾的。他家裡相當富有,他把家財裝上一條船,划到長江當中,船炸一個洞,整個沉下去,變成一無所有。生活靠編草鞋,一天賣幾雙草鞋,賣幾文錢,買一點米菜回家過日子。人家說:「你那麼多錢怎麼不要了?拿來做一點好事。」他就是為了這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做好事也很操心、也很麻煩,不如無事,無事就解脫了,就自在了。做好事還是有事,有事出不了輪迴,無事才能出輪迴,這個要知道。所以你們發心講經的同修們,講經是個好事,要怎麼講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不礙事了。如果著了講經的相,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還是出不去的,這個要知道,西方世界沒你的份,六道輪迴有份的。一定要「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自在了。不要著講經的相,不要著講經的功德,說了若無其事跟沒講一樣,這才行!能開解,持戒修福,持戒修福是真做。「持戒是斷絕染緣,此自利之基。」持戒就是修定、修清凈心,必須讓心中一塵不染,持戒是為這個。「修福是發展性德,亦利他之功也。」實在講持戒裡面也有利他,不過是以自利為主,決定利他。為什麼說決定利他?戒律清凈的人就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別人看到你生歡喜心、生尊敬心,效法你,向你學習,那不就利他了?但是他的重點在這裡,自利決定利他。修福是自他兩利。修福要不著相,《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著相修福就不是自利,當然更不能夠利他。著相修福,果報還是在六道輪迴。如果持戒著相修福,他的福報可能在人天;如果破戒修福,果報一定在三途,福報是有,到畜生道去享福,到餓鬼道去享福,他去享這個福,還是大錯特錯!所以一定要遵守《金剛經》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生什麼心?生持戒修福之心,這就對了。「應無所住」,是不著有,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不著有;持戒修福不著空;這叫空有兩邊不住。這是菩薩行,沒有墮在一邊。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如果心裡有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持戒修福你墮在有邊,不能出三界;如果心裡無住,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不持戒、不修福,墮在空邊,果報在哪裡?在四空天,還是不能出三界。兩邊墮在任何一邊都不行,必須兩邊不住,菩薩行中道。什麼叫中道?兩邊不住就是中道,《金剛經》教給我們行中道。「自他兩利,必蒙諸佛攝受。自於此經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解真實義。」這一個修行人,真正是兩邊不住,真正做到佛在這部經上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應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而行布施」,持戒修福就是布施,而行布施。這樣的人一定得到諸佛攝受,我們常講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一定得到。這樣的人,有具足這樣根性的人,接觸到這一部經典一定能生信心,一定會以為佛這個教誨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他能夠接受,他能夠奉行。真實教誨,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在這一生當中同時具足,才能成為第一希有之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焉能不佩服?這當然是要佩服的。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覺得差一點,不能說沒有,沒有你怎麼會遇到這個緣?你怎麼能參加《金剛經》這一會?你能夠到這個講堂那就有緣,但是也能聽得懂,也能夠解,暫且還做不到,那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是沒有,差那麼一點兒。差這一點,這一用功一努力,就馬上可以補足,因為相差不多;所以大家努力一點就行了。七八、釋顯其故正顯不著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1、上言是人便是第一希有。何以便得如此,此下三節,正釋明其所以然也。」這一段經文是說明,為什麼前面說這個人是第一希有?佛法當中無論是如何的稱讚,一定要把稱讚的理由說明,才能讓我們大家真正能夠相信。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句句話都不是隨便說的,不是偶然即興而說,都有事實的依據。底下有三段經文,就是解釋其所以然之理。「2、末世眾生,必宿具般若根性,我法等執較薄。方能於濁惡世中,得聞此法,超出常流,信解受持也。」信解受持的確是不容易,這個地方就說得很清楚了。他的遠因是過去生中,大經上佛告訴我們無量劫來,過去生中不是一世、兩世、三世、五世所種的善根,那實在講是太薄了,決定沒有這個緣份。我們在《無量壽經》當中,看到阿闍王子那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那個億,我們就算最少的數字,印度最小的數字十萬稱億;最大的是萬萬為億,最小的算它十萬為億。過去生中也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四百個十萬,四萬萬尊佛,一尊佛出世是三大阿僧祇劫,四萬萬尊佛出世那是多少劫?這個數字在我們看起來太大太大了,而有緣聽佛講《無量壽經》,還不能發心求生凈土。由此可知,我們今天聽到佛講經不願意求生凈土,這是很正常的事,這一點不奇怪,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沒有那麼厚。如果聽到這個法門,就肯發心求生凈土,他這個善根福德因緣,決定不只供養四百億佛。像這個經上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才有這樣深厚的善根。所以聞法信解受持不是普通人,這是佛在經上都很明白的與我們說明白了。因為他的我執、法執比常人要來得薄,雖有,他容易放下。我們看最近一些往生的人,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都是些事實,他們的瑞相都非常好。無論是念佛久暫,久是念多年的佛;暫,或者是念幾天,或者是臨命終時才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生凈土。他這一聽,他就能放下,他就能接受,在我們看起來念佛不難,往生很容易,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實在說是真難信。你所看到這是少數幾個例子,這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你看到了。他一聽勸告,他真能放下,這一放下就走了,這才能在濁惡世中聞得此法。現在是五濁惡世,執著妄想非常嚴重,習氣很深,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我們看到這一些真正能夠信解、能夠奉行的人,「超出常流」,常流是普通人、一般人。他超出,所以他能信、能解、能照做。《般若經》上的受持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是受持《金剛般若》,這個意思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明了。絕對不是說每天早晚把《金剛經》念一遍就是受持,不是那個,那個不是受持,你只要有一絲一毫放不下,般若的氣氛你沒有。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對於佛法起了執著,法執。我執跟法執是一個執著,執著的對象不一樣而已,只要有執著,你就是造生死輪迴業。執著就是做在佛法上,弘揚佛法也好,流通佛法也好,都是造六道輪迴業。我相信你們這些同學們,都聽說梁武帝的故事,你們今天在佛法裡面做一點善事,你能跟梁武帝比嗎?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座寺廟,你們造幾個寺廟?梁武帝護持幾十萬出家眾,你護持幾個人?你怎麼能跟梁武帝比。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請教他,「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搖搖頭,「並無功德!」你們今天做的是功德嗎?沒有功德,這個諸位要知道。什麼叫做功德?清凈心上一絲不掛叫功德。你還在著相!著相修行,著相修福,你搞的是輪迴業,這是我跟諸位同修講真話。這些事情要不要做?要做,可以做,不能有心去做。佛法一切講隨緣,沒有叫你攀緣。今天你建個道場,你立個會,到處拉信徒,到處勸人來供養修福,這就是造輪迴業。果報在哪裡?你仔細去看佛教的經論,果報在三途,不在人天。你才曉得佛門當中修福不是容易事情。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修福都修不到,種福田種到石頭上去了,哪裡能開花結果?到最後連種子都爛掉了。不認識什麼叫做福田,不認識!往往自以為是修了很大的福報,而不曉得將來果報在三途。這什麼原因?沒有般若、沒有智慧,愚痴!乾的這個事情。真正修福的人,他真做,他名也不要。譬如印經,他拿了很多錢來印經,「後面印個名字」?不要名字,沒有人知道,這個福報是真的。他出錢建道場,那個數量也很可觀,要不要名?不要,沒有人知道,這是真正懂得修福的。大乘經自己讀誦,或者來聽經他體會到,他明白覺悟了,所以他能修真實的福報。唐朝龐居士告訴我們,「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第一德。近代虛雲老和尚到處建廟,古老的廟破壞了,他去修復,有一些地方去興建,建好了找一個有修行的人來,馬上就交給他,他就走了,以後再也不來了,再也不問。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所謂是「作而無作」。老法師是參禪的,中國禪宗是以《金剛經》為最主要的依據,而《金剛經》上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到處建廟,生心;建完了就交給人,再不過問,無住,他真做到「無住生心」。在新加坡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法師,很多人不知道,我也不能講,講了他要罵我。這個人心地清凈,護持佛法不要名,平常這個法師很窮,沒人供養,可是他拿出來的那些功德,那多嚇人,真正不可思議!這是一代當中的奇人,希有難得!可是看他其貌不揚,看他沒有什麼了不起,好象不值得人尊敬。那是諸佛菩薩大人所尊敬的,不是凡夫,凡夫瞧不起的,佛菩薩尊敬。凡夫尊敬的,佛菩薩那裡沒有名,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一定要記住,守住經典的教訓,認真努力去修學。這一段是說,為什麼他是第一希有?他已經離相,法相、非法相都離了。這一段是講不著有,不著法相,下面一段經文是講不著非法相,不著空。七九、轉顯不著空【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金剛經》上,凡是講「即非」,都是從體上說的;講「是名」,都是從現相上講的。「1、我本緣生幻有,當其現幻相時,即是非有,故曰『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理亦如是。」「我本緣生幻有,當其現幻相時,即是非有,故曰我相即是非相。」我們只要把這一句明白了,後面三句自然就明了。這是說的實話。說實話往往與我們的常識、觀念完全相反,於是乎就很難接受,但是它是真實的。「我」,我們現在都把這個身體當作我,說到我就知道這個身體了。我從哪裡來的?你要說我是父母所生的,這個話講得就不通。父母能生嗎?父母如果真的能生,喜歡生多少都可以生多少,那才叫能生。為什麼有的人結婚一輩子,他就不生小孩?為什麼有些人他不要小孩,偏偏生一大堆?你仔細去想,你就明白這當中道理。父母不能生,父母是緣,他有個因,因遇到緣就結果。父母只是緣,因是什麼?因是過去生中造的業。過去生中是善業,這一生就命好,所以就是富貴人家,不愁衣食;過去生中要造的是惡業,這一生生活就相當辛苦艱難,業力在做主宰。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健康,容貌的好醜,全是業力在支配著。業是因,父母是緣,因緣和合才現這個身相。所以這個我、我身,本來是緣生幻有,這因緣生法。這個有不是真有,是幻有,這個我們在前面都曾經屢次的報告過。我們今天看到自己的身相,外面所有的境界相,都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不是真的。這個話講了很多次,可是我們有沒有聽進去?好象是聽進去了,又好象沒聽進去。這是怎麼回事情?聽是聽了,決定不起作用。如果你聽進去,起作用了,可以說你對於這個世間得失的念頭沒有了,貪嗔痴的念頭也沒有了。為什麼?曉得一切法緣生幻有,不是真的,你還會去造業嗎?不可能!你要去造業,這個業造得太冤枉了。我在這個世間想得名、想得利,想成就這個、成就那個,結果都是一場空。不是講將來一場空,你現在在造,現在就是一場空。你以為你現在能得到?那叫愚痴,那叫自己騙自己,決定得不到,那何苦去造業?這就說明「緣生幻有」。現相正在現前的時候,「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即是非有」,這是說明事實真相。相雖然是幻有,是不住的,不住就是它絕對不會停在這裡。就像我們看電影,那個銀幕上的畫面,它不是停住的。這個我們現在都知道,是後面那個影片在放映,它的速度很快,一張一張在那裡換,一秒鐘鏡頭開合二十四次,不停的在開合,就像是不停的在生滅,是這個相,一張都留不住。我們眼前連自己的身,不但這個身,自己的念頭,《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個有為法裡面,你們看看《百法明門》就知道了。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色法,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身心世界,這全是有為法。有為法都是緣生幻有,剎那不住,這是真相。體決定現相,現相這個相是不住的。因為他會現相,相又會變,所以佛才教我們要生心。生心的道理就是因為這個相它會變,你生善心現的就是好相,你生的噁心,現的就是三惡道相,是因為這個緣故,佛才叫你而生其心。諸佛菩薩生的是清凈心,普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造的叫清凈業。他這個業是善,他不是惡,是善心。有沒有念頭?沒有。你做事情用善心去做,你造的是善業;噁心去做,你造的是惡業;善惡兩邊都離開了,你造的是凈業。諸佛菩薩所造的叫凈業,善惡兩邊都沒有,完全符合《金剛經》上的教誨,「無住生心」,所以那叫佛,那叫菩薩。這個不再輪迴,不但是不再輪迴,也不在十法界,他們住一真法界。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有幸得人身,有幸聞佛法,得人身、聞佛法,沒有能把佛法真正的意思體會到,還搞輪迴業,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如果拿著佛法來造罪業,那就太可憐,果報在阿鼻地獄。你不做還好,不做沒有這麼重的罪,不會受這麼樣的苦。這是我們要明了、要覺悟的。所以真正了解真相,身心清凈。「我相即是非相」,「我」既然都不可得,還有哪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徹底覺悟的人,他怎樣過日子?隨緣、隨喜,那個日子過得很快樂,「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他不再造業,他隨緣消業。消業而不造業,這個高明,這叫真正學佛。人相也是緣生幻有,眾生相、壽者相都是緣生幻有,一個道理;所以「即是非相」,理亦如是。「2、一切法相,皆是幻相,本非真實。正明其有即是空也。所以可離。譬如翳眼見空花,花處即是空處。何必滅花而別取空。翳凈則花自無。此亦如是。」「一切法相,皆是幻相,本非真實。」我們要問:一真法界是不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給諸位說,是的,還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為什麼叫它一真,我們這個叫虛妄?它那種相續,永遠就相續那個樣子,它不會變,就是不會另外改變一個樣子。佛法講真妄,定義很簡單,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就是虛妄;凡是不會變的,就是真實的。西方世界現的相,那個相續相是一樣的相,它不會變。我們這邊的相續相,是每一個相都不一樣,它會變。也許你們大家說不見得,我看這個,昨天看是這個樣子,今天還是這個樣子,沒變。你不承認它在改變,好!昨天跟今天時間太短,你沒看出來,如果你隔一年來看,不一樣了,去年新今年舊;隔十年再看,那完全不一樣,改變太大了。它這個變,是不是一年一年變?是不是十年十年變?不是。天天在變,不僅是天天在變,真正講剎那剎那在變。因為它變的幅度很小,我們看不出來,隔一段很長的時間,這個差別大了,我們就看出來了,是這麼回事情。像花,有些鮮花到第二天就謝掉,那就太明顯,昨天跟今天完全不一樣。有些花開的時間比較久,它能夠開一個星期、兩個星期,時間比較長一點,你要一、兩個星期,才看得出它的變化,實際上剎那變化。因為它有變化,所以佛教給我們斷惡修善,希望我們的境界相,這個變化相,愈變愈好,不要愈變愈壞,這才教給我們這樣生心。如果你生的是清凈心,那就太好了,就跟諸佛菩薩一樣,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現前了。這是佛為什麼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以後,又教要而生其心。教給我們離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而行布施就是生心。布施的意思前面說得很多,是廣義的,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就用布施這兩個字做代表。這是說清楚為什麼要生心,為什麼要行布施。「一切法相,皆是幻相,本非真實。正明其有即是空也。所以可離。」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包括一真法界,不僅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我們現在一般經上舉例,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這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幻相,本非真實。所以菩薩生到西方世界,西方世界一切的受用,他著不著相?他不會著的,他如果是著相,不能往生。聽說西方極樂世界房子都是七寶造的,馬路都是黃金鋪的,這個地方太好了,我到那邊去可要享福了。這種心態不能往生,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二十萬聲佛號都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往生不是說念佛號多少,不在乎這個。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真正相信、真正發願,這是往生的條件;「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淺深」,沒有說持名數目多少,沒有這麼說法,功夫的淺深。功夫是什麼?清凈心。凈土三經都明白告訴我們,念佛的功夫大分為三等。最低的是「功夫成片」,所謂功夫成片是心裡一天到晚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功夫打成一片。念到這樣的功夫就保證往生,你真的就有把握,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功夫高一層的,見思煩惱斷了,念到「事一心不亂」,當然往生自在,沒有話說。功夫成片有九品,上三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想去就去,就很自在,何況事一心。功夫更高的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見思、塵沙都斷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種人生西方是實報莊嚴土。這是講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是在清凈心。所謂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說老實話,都是清凈心的純度不一樣。功夫愈高,清凈心愈純,是這麼回事情。心凈則土凈,這才能往生。心裡是貪嗔痴,念佛怎麼能往生?雖然講帶業,古德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帶舊業不是帶新業,帶往昔所造的罪業,不是我現在一面念佛,一面還在造業,這個不能往生。也許問:我念佛怎麼會造業?你念佛用貪心去念佛。我要念佛,我要生凈土,凈土那個地方都是七寶,都是黃金,我在這個地方窮得不得了,日子好難過,到那裡去,我就富貴了,用這種心態念佛,一面念佛,一面還起貪心,這哪裡能往生?這不能往生。所以念佛要清凈心,要把貪嗔痴統統放下,這個才相應,知道有即是空。所以這個幻相是可以離的。因為可以離,我們才能夠離娑婆世界,才能夠往生凈土。「譬如翳眼見空花,花處即是空處。何必滅花而別取空。翳凈則花自無。此亦如是。」這個理說得好,也是事實真相。可見得取凈土就在自心,不在外面;外面沒有凈土,心凈則土凈,這個比喻好。翳眼是我們眼睛害了病,害了眼病,看到外面空中就有這個現相出現,害過眼病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看燈,燈上有個圓圈,有個光輪,害過眼病的人統統有這個經驗。這些相不是真的,是假的,經上講「了不可得,當體即空」。用這個比喻,只要害過眼病,有這個經驗的人,一說他能夠體會得很深刻。花處確實就是空處,因為它確實沒有花,所以不必把那個花去掉才顯出空,沒有必要。此地這個空是講性,花是代表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當體就是自性,當體就是真空。空有是一不是二。空有是一不二,很難懂!如果用這個比喻好懂,花處跟空處是一不是二,這個好懂。而實際上,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跟病眼看空中的花,幾乎是完全一樣,一樣的道理,一樣的事情,從這個小的當中我們就能體會到大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雖然是有,我們可以欣賞,我們可以受用,決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它是假的,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正如同我們看電影一樣,電影的畫面,你可以欣賞,可以受用,你能不能得到它?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你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那個相是剎那剎那生滅相,剎那不住。如果我們能夠把現實的這個世界,看成是電影上的銀幕,後面那個比喻好,「夢幻泡影」,那什麼事都沒有了,你跟佛菩薩沒兩樣了。你要是把這些假的當真的,那你可就冤枉了。什麼冤枉?在六道輪迴假相裡面去討生活,或者每天晚上在惡夢當中討生活,那個夢是假的,可是在夢中不知道是假的,以為是真的,在那個惡夢裡面吃盡了苦頭,那個難過!諸佛菩薩他的本事,就是知道這個現實是夢幻泡影,所以順境他也不喜歡,他也不要;逆境他也不煩惱,他也不受苦,他知道假的不是真的。不必把這些境界相去掉再去見性,不需要,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會變,相是隨著業力在變,是這麼一回事。「3、約性,一真法界,本無差別,本來常恆。那有我人眾壽諸相。」這是就性上說,就體上說,就佛與大菩薩他們現量境界上說的。為什麼諸佛菩薩那麼自在,有那麼大的智慧,有那麼大的神通?在十法界遊戲世間。他這些智慧能力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佛與大菩薩的智慧能力,我們統統都有,不是說只有他有我們沒有。「是他修來的,我們沒修」;佛說你這個觀念錯誤,不是修來的,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修來的都是假的,不修就沒有了,修才有,這不是真的。佛給我們講是自性的本能,本能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了?是因為本能我們現在有障礙,障礙住了,它不起作用,不是說它沒有。所以你自己要有信心。佛法裡面講信,跟外教講的信不一樣。外教講信,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不相信自己有智慧。我在美國時,有一次有四位基督教的牧師來看我。聽說我們是念佛修凈土的,他非常高興,他說我們基督教第一個是信心,你們念佛也是信擺在第一,這個我們都相同的。我說:「不同。」他說:「為什麼不同?」我說我們相信自己是佛,你能相信你自己是上帝嗎?這他不敢講了。我說:你們相信,是相信上帝不相信自己,我們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跟佛無有兩樣。我們第一個是相信自己,第二相信佛;他們是第一個相信上帝,不能相信自己。怎麼會一樣?當然不一樣。如果學佛的人不相信自己是佛,不相信自己智慧德能跟佛完全一樣,你就成不了佛。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信,他講了六個,第一個是信自己,這是基本的條件,要相信自己,哪有不能的!你們學講經,不相信自己會講經,那完了,你一輩子不會講。你相信自己會講,你一定講得比誰都好,你跟諸佛菩薩一樣,沒有兩樣,哪裡會講不好?是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為什麼沒有信心,迷失了自性,這就是迷惑。從自性裡面講,一切萬法完全是平等的,有沒有我人眾生這些事?有。剛才講事是現相,體一定現相,無論現什麼相都是平等的。所以從性體上說,沒有名字相、沒有言說相、更沒有境界相。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你們讀經聽經,我不曉得你們聽清楚了沒有?有沒有搞明白?西方世界的人很多,太多太多,數量之多沒有法子計算,你看《無量壽經》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都沒有姓名,沒有姓名找人不就難了?也沒有編號,你找人怎麼找法?每個人都有神通,對於每個人都認識,決定不會搞錯。實在講在我們講真不可思議,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人個子一樣高,面孔都一樣。我們遇到雙胞胎的兄弟,長得一樣,我們都辨別不出來,老是把人家搞錯。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人,相貌完全相同,一點差別都沒有。雙胞胎還有一點差別,還有個記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記號,那個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身體也一樣。居住的地方也沒有說哪一條街、門牌多少號,沒有!統統沒有。為什麼沒有?就是此地所說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可是對於每個人那個心裡自然清楚、自然明白,不必去想一想,他是從哪兒來的?不必,那就作意,不必。一對境界,自自然然統統明了,一個人都不會搞錯。那個世界叫平等世界、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佛跟我們講,是因為我們有分別、有執著,佛是隨順我們分別執著來說。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講經說法,還用不用言語?不用了。還用不用這些佛學名詞?也不用了。佛一放光,一個動作,那法都講完了,這一切菩薩見聞就完全通達,絕對不會錯解意思。言語說法是很笨的方法,是很辛苦的方法。在我們娑婆世界,高級的凡夫不用言語,我想你們也都聽說過。四禪天裡面有光音天,光音天的人,人跟人往來不講話,放光,光一放對方人都知道。你們覺得很奇妙,其實你們每次過十字馬路,不都是有光嗎?那就是在說法,綠的光一放,你們可以通過,紅的光一放,就不可以通過,都在放光!光音天人往來表達意思不用言語,放光!所以他就比我們高明。「4、約相,五蘊本空,我、人、眾生,莫非五蘊假合,本來皆空。所謂壽者相,是念念遷流,剎那生滅之相續,亦即是非相。」「約相」,這是從相上講,相是假相,性是真性。「五蘊本空,我、人、眾生,莫非五蘊假合,本來皆空。」「我」是指自己這個身,包括思惟想像的八識心;「人」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眾生」,包括了所有無情的眾生,以及一切自然現象,統統包括在其中。所有一切現象,像《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都是五蘊假合的。五蘊是從大的類別上來說的,每一蘊裡面要細分是無量無邊。佛在《華嚴》上給我們講,小而微塵,大而世界,無量因緣所成。無量因緣歸納,把它歸納五大類叫五蘊,所以五蘊是五大類,色受想行識這五大類。「本來皆空」,這五大類也不可得。為什麼?這五大類它也是緣生之法,也不是真的。「所謂壽者相,是念念遷流」,就是相續相,「剎那生滅之相續」,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我們現前講是時間上的相續。其實要是說真話,時間並不存在,時間不是真的,這個境界的確不好懂。如果我們用電影來觀察,能體會到一點意思。電影在放映的時候,有先後、有相續,那就是時間;如果看那一卷一大盤的底片膠捲,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時間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時間是擺在機器上放映時候的一種錯覺,其實沒有時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執著就錯了,不執著就對了。所以一切諸佛菩薩不執著,不執著就是覺,就是智慧,執著就是迷,就是不覺。「5、《楞嚴》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其病在一守字。有所守,即是所執。何故如是,見未徹底故。」《楞嚴經》上這一段經文,是世尊批評小乘阿羅漢。小乘證到最高的果位是阿羅漢果,是什麼境界?佛把它說出來了。這些人縱然滅一切見聞覺知,就是把見思煩惱斷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盡了,證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什麼東西?佛講,「內守幽閑」,這是偏真涅槃;底下一句話就把真相說出來了,還是「法塵分別影事」。這一句話的意思很顯然的,他依舊是迷惑顛倒,並沒有真正覺悟,這是把阿羅漢證的那個境界說出來了。我們一般認為阿羅漢很了不起,不知道他是這麼個境界。他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一個「守」,守就是執著。他執著在他那個幽閑的境界裡面,那個境界是一切色法都沒有,「空」,他著空。四空天人執著空,因為他煩惱沒斷,所以他不能出三界,只能夠生到無色界天;如果他煩惱斷了,他就超越無色界天,他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跟無色界天人差別就在此地。無色界天人那個定也了不起,四禪八定,他是修到三界之內最高級的禪定;阿羅漢的禪定比他更深一層,突破三界了。阿羅漢「滅一切見聞覺知」;四空天人不是滅,是伏住,見聞覺知他伏住,伏煩惱,他不是斷煩惱。阿羅漢是斷煩惱。這些人是伏煩惱,用定功把煩惱習氣伏住,不起現行,所以他能夠到第八定,到這就到頭了,不能再超越了。四禪八定的人比不上須陀洹,到不了這個功夫。為什麼須陀洹稱聖人,第八定功夫的不能稱聖人?須陀洹已經滅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第八定的這些天人,他是伏,沒有滅,所以他那個功夫比不上須陀洹。須陀洹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決定不墮三惡道;但是往生到無色界天的人,壽命到了之後,壽命到就是定功失掉了,一定墮阿鼻地獄,他墮三途。這個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他為什麼會墮三途?謗法。他不曉得自己境界,以為那個功夫就是經上講的大涅槃的境界,他不知道他在四空天,以為自己證大涅槃,永遠不生不滅了。最高的第八定,那個功夫只能夠支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他要墮落,墮落時候於是就謗佛了:「一切諸佛所講的經是假的,我已經證得大涅槃,怎麼還會退轉、還會退墮?」因為這一念,這一念叫謗法,毀謗三寶,謗三寶的罪業墮阿鼻地獄,是這麼個原因。我們對三寶要敬,決定不要去謗。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看這個人順眼很歡喜,看那個人不高興,這與普賢菩薩的教誨是背道而馳,這不是修學大乘。我們要修行,修行這兩個字怎麼講,是把我們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作法、錯誤的說法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不是教你一天到晚在佛像面前磕頭,教你在念經、在念佛,不是這個意思,是教你修正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如果不修正,你天天拜佛、念佛,還是要墮三途,這個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心法,要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在形式。要修一個真正能夠敬人,能夠尊敬別人,能夠愛護大眾,要從這個地方修。修禮敬要從哪裡修起?從那個冤家對頭修起,我最討厭的人,最可恨的人,我先要尊敬他,那對他都能尊敬了,那其它一切沒話說了。過去一個同修問過我,「法師!那要怎麼作法?」我說你家有沒有供有佛堂?他說我家有佛堂。你每天有沒有做早晚課?每天也做早晚課。我說:「你在佛堂佛像旁邊供上你那個冤家對頭,供一個長生牌位,供在佛旁邊。每天拜佛也拜他,念佛也念他。」他也很難得,也照做。做了一段時期跟我講,「法師,還是不行,我看到他還是會生氣,那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功夫不夠。我講真話,功夫不夠,繼續努力。到哪一天把這個冤家債主,看得跟佛一樣尊敬,你的禮敬諸佛才修到少分。普賢行談何容易,不容易!普賢菩薩是一切恭敬,沒有一個人不尊敬,這不認真修就不能成就。修普賢行那是高段的,不是普通的,這是大菩薩修的。修普賢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上品上生。所以你要懂得什麼叫普賢行,要了解意思,要知道怎樣去作法,不是口裡說說那就行的,要真正去做。面對著這一切順逆境界,是不是能夠生平等心?是不是能夠生清凈心?是不是能夠生慈悲心?那才叫真正普賢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的毛病,就在一個「守」。守是什麼?微細的執著。粗的執著他沒有了,他斷掉了,見思煩惱斷掉了,他有微細的執著。守即是所執,有所執當然有能執。這種微細的執著,等覺菩薩都有,等覺菩薩如果沒有,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就破了,他就圓滿成佛;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為什麼沒破?他還是守,那是很微細的守。阿羅漢要跟菩薩們比,守的相就太粗了,當然比我們來說,我們簡直看不出來,跟佛一比那就非常明顯。「何故如是,見未徹底故。」見是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徹底明了。佛跟我們講,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個阿羅漢沒見到,他要是見到了,他一定就放下了,不會再守。這是非常微細的念頭,一般大乘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這是阿賴耶識裡面的微細念。八地菩薩見到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七地以前都還沒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八地才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八地為什麼會轉?八地菩薩見到這個真相,見到這個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他見到了,見不到你從哪裡轉起?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也就曉得我們自己必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才能把過失改掉。你自己過失見不到,你從哪裡改起?諸位要曉得,改過就是修行,就是把你的毛病、過失修正過來。你自己不曉得你有什麼毛病,你還修什麼?一切大眾裡面,兩種人沒過失,佛沒有過失,佛修行圓滿,沒有地方再改了,沒有得再修了,佛沒有過失;第二個是凡夫沒有過失,凡夫一生的過失,不知道過失在哪裡?所以也不懂得改。哪些人知道過失?從小乘須陀洹到等覺菩薩,他們天天發現自己過失,天天在修正自己的行為,一直修行到成佛。佛法當中常講開悟,也有不少同修問我,「法師,什麼叫開悟?開悟的境界是什麼樣子,你能不能告訴我?」大家都覺得這個名詞很神秘、很玄,其實非常簡單。什麼叫開悟?你知道自己毛病就開悟了,你就覺悟了。你每天能夠發現自己一個毛病,你就天天覺悟,能把這個毛病改過來,那叫修行。你是在真修行,真用功夫。古德有寒山、拾得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寒山、拾得在國清寺,看到寺院裡面法師在誦經、誦戒、布薩,他們就在門外笑,說一些風涼話,說得都很難聽。為什麼?裝模作樣,與修行一點關係都沒有,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沒有,沒有修行,假的。天天念經白念了,天天誦經白誦了,沒有做到。經典裡面的教訓,哪一句做到了?念《金剛經》的人很多,哪一個人能夠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誰?你到哪裡看到有離相的?離相是受持《金剛經》。《金剛經》一再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怎麼受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境界相說了三個:小而微塵,大而世界,身相(三十二相);這三段經文合起來講,意思就是叫我們不可以執著身心世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不掛在心上,這個人才叫受持《金剛經》。可見得受持《金剛經》不是天天讀誦,多少人誤以為每天讀誦叫做受持《金剛經》,這個大錯特錯!受持是要把它做到,那才叫受持。這個見沒有透徹,理沒有透徹,事實真相沒有透徹,他才有守,才有執著。如果真的透徹了,當然放下。我跟你們講過了,立刻放下,絕對沒有憂慮了。為什麼?知道統統是假的。你有財產,你有房子,想想哪個兒子對我不錯,要怎麼樣交給他?這都是放不下。交給人家還沒有放下,真放下了,一切隨他去了,根本不相干,那叫放下。還要這個交給這個,那個交給那個,沒放下。麻煩了!交給他之後,來生還要向他討債,前生我交給你這麼多,你還得還給我。這一切眾生、家親眷屬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是這樣的,就是這個關係。真正覺悟了,給哪個、給哪個念頭都沒有了,乾乾淨淨,再不去想這些,那才叫放下;那個人就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他真的受持了。「6、今此人既徹見我人等相即是非相,是能洞明一切相有即非有也。故能見如不見。雖萬象紛紜,而胸次泰然。慧徹三空,真是大根器者。故曰『第一希有』。」這個人當然是第一希有,這第一希有讚歎他,當之不愧。這就是須菩提在本經裡面,設想的這麼一個人。如果在末法時期出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真是第一希有,超過他太多太多了,也就是聽到《金剛經》能徹底放下的。他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一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在萬相之中,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之中,見跟不見合一。見跟不見是一,聞與不聞是一,六根跟外面六塵境界圓融成一體,這一段經是這個意思。萬法皆如,萬法不二,他入這個境界。所以這個世間,我們凡夫看起來今天這個世界大亂之世,真正入金剛般若境界的人,天下太平,沒事!我們為什麼看到世界上事這麼多?我們的妄想多、分別多、執著多,所以看到外面境界非常複雜。而這個人,他妄想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他看世界是一相,是清凈平等相。由此可證,佛在經上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果然沒錯。正報是心,心凈,外面環境就清凈;心要是污染,外面環境就污染。我們要想住一個好的環境,修清凈心、修善心,心地清凈、善良,環境哪有不善的?「胸次泰然」,這個心裏面平安,平等就安了。平安兩個字,平是因,安是果報,不平怎麼會安?我們自己的心不平,心就不安。社會大眾心不平,社會決定不安定。社會如何能得到平?要公,公平。一切都公開,大家心就平了。小,一個家庭、一個公司行號、團體,能夠做到一切公開,人事公開、財務公開,心平了,大家平了。平了就得安,安了就得樂。中國的文字,上一個是因,底下一個字是果,非常有味道。前面一個字沒有,後頭決定沒有。我們講修行,就要從這些地方去修。我們對人、對事大公無私,一切公開,毫無隱瞞。現在一般人都在講求隱私權,好可憐!隱私權不能讓別人知道,別人不知道,鬼神知道,不但鬼神知道,妖魔鬼怪有小神通他也知道。你對鬼神、對妖魔鬼怪都不能隱瞞,何必對人隱瞞?這毫無意義。有這個念頭,你的心怎麼會安?你心不會平,你不會安,你不會得到樂。你這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生活過得很辛苦,辛苦從哪裡來?從隱私權來的。學佛的人有智慧,頭腦清楚,仔細想想就很有趣味。我們決定不要這個東西,心胸才坦然。坦然才自在,才快樂,這樣的人真有智慧。「慧徹三空」,人空、法空、空空,這叫三空,他統統都放下了,二邊不著,不著也不著,這就是三空的意思。這個人才是「真正大根器者」。大根器就是有資格修學大法。什麼是大法?普賢行願是大法,普賢行願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要這個條件才能夠修普賢法。「故曰第一希有」,這是真正第一希有。所以須菩提尊者不能不佩服。八十、結顯名諸佛【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1、若能『離一切諸相』,便證法身。故曰『則名諸佛』。」像前面所說的,到慧徹三空的時候,「有」放下了,「空」放下了,「放下」也放下了,這就是法身大士。這個境界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看你功夫的淺深,最淺的破一品無明,如果功夫深的,可以破好幾品無明。這就是說「諸佛」。「2、諸佛有二說,一為十方三世諸佛。一為初住以上,極果以前,名分證覺,亦名分證佛。共有四十二位,故名諸佛。」「諸佛有二說」,有二個意思,二種說法。「一為十方三世諸佛」,這是一個意思,普通大家只知道這個意思。《金剛經》上說的諸佛不是這個意思,是下面這個意思:「一為初住以上,極果以前,名分證覺。」天台大師所講的六即佛,分證即佛,就是諸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證得分證佛位,分證佛位是真佛不是假佛,這是真的。要離相才能證,才能成佛。把這一切相抓得緊緊的,不肯放手,那不能成佛,放下就成了,放不下不能成佛,這個諸位要知道。放不下的人搞六道輪迴,放下的人出了三界。阿羅漢,三界「有」他放下了,他執著「空」,空不肯放下,所以墮到偏真涅槃,「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菩薩聰明,「空」也放下了,「空空」也放下了,所以他入了佛位,分證佛位。「共有四十二位」,連最後的圓滿究竟佛果,合起來是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都叫諸佛。所以這個地方的諸佛,是指這四十二位。「3、此人能離一切諸相,是已證得法身。亦即是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這是真的,這是真正的好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不曉得說多少遍,勸我們都是勸不醒。聽了,笑笑也點頭,不錯!出了講堂門照樣執著,一樣也放不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凡夫無量劫來的習氣多深多重。成佛本來不難,放下就成了,偏偏放不下,難就難在放不下。我最初聞佛法是二十六歲,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才曉得佛法好。原本對佛法產生很重的誤會,總認為佛教迷信。我們有這種誤會實在講也不能怪我們,沒有人給我們說清楚。看到佛教外表上所做的,天天給死人念經超渡,我們總覺得這是迷信,連基督教都不如。所以在形式上看,給我們起了很大的反感,不曉得佛法裡面有這麼寶貴的東西,不知道!方老師給我解釋清楚了,說明白了,這對於佛法才掉過頭來五體投地,佩服不已。我的緣很殊勝,方老師跟我說明之後一個月,我有緣認識了章嘉大師。我去見他老人家,我第一句話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知道佛法好,非常之好,我很佩服、很喜歡,我請問大師:有沒有方法叫我一下就可以入進去?希望快快成佛。我問得這個問題不簡單,直截了當。可是章嘉大師沒有立刻答覆,他看著我,那個眼睛很厲害,看了半個小時不講話,一句話不說。這半個小時,他看我,我也看他,咱們兩個一直對看。半個小時心定下來了,他這個教學法真的是高明,我們從來沒見過,他叫你整個心情穩定下來再告訴你,心浮氣躁沒用。像我們現在講經講得這麼快,你們說我速度慢,太快了。章嘉大師半個小時才說一句話,你要沒有耐心的話,那沒有辦法。我在這個地方半個小時說一句話,你們都跑光了,這就說你們沒有我的定功,我有耐心等。等了半個鐘點,說了一個字:「有」。以後又不說了,又叫我等,這個等的時間比較短一點,大概有十分鐘的樣子。給我說兩句話,說得很慢,「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放得下」,跟這個經上講的完全一樣。我們定功不如他。這兩句話我懂,明白他的意思,我緊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我提出這個問題,這一次時間短一點,大概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之後,給我說兩個字:「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見面,時間大概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就說這幾句話。我佩服他的教學法,因為他這種教導,他給你講的每一個字,你一生都不會忘記。我在這個地方跟大家所講的,出了門之後,問你講什麼?都不知道了。所以不如章嘉大師那個方法,字字句句叫你永遠不忘,這個厲害。我向他辭行,他老人家非常慈悲,送我出門,送到大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很奇怪,果然聽話了,就真的做六年。到第六年,布施得乾乾淨淨,除了晚上睡覺蓋的鋪蓋,兩套換洗衣服之外,全都沒有了,都舍光了。他叫我布施,布施光了,我真做,真照做。可是那個時候就有感應,就有很多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大概一個月之前、兩個月之前,我就能曉得。什麼原因?心清凈,沒有別的,一點都不奇怪。你真能放得下,放得下不愁!你不要認為我財都放下了,我明天吃飯怎麼辦?明天飯自然有人送給你,太自在了!不要自己去燒。你有錢還得自己去燒,沒有錢人家送來,你說這個多自在,太自在了!你出去旅行,你有錢你還要去買飛機票,還要去排隊。沒有錢,人家機票送到你面前來,什麼事都不要幹了,多麼自在!但是最難的是什麼?最難的是你不肯相信,你不敢做,這是最難的。我那個時候也真的是莫名奇妙,為什麼他老人家教的我就相信,就肯照做,叫我做六年,六年果然有感應。所以我這一生當中,得他的指導非常之多。他給我講的那些話,句句話都靈驗、都兌現,這個老人家真正是大善知識。可見得離相、舍,是真修行、真功夫。特別要舍念,把貪嗔痴的念頭舍掉,把人我是非的念頭舍掉,把得失的念頭舍掉,你的煩惱就去掉一大半。煩惱去掉了,心就清凈,智慧就生,所以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是智慧,般若智慧,這是我們講的根本智。得根本智之後,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通達、就明了,後得智自然就現前,一接觸就明了。為什麼不真干?佛菩薩沒有欺騙我們,句句話都是真實話,對我們關懷愛護至極,可惜我們這些人都是逆子,不聽話,沒有法子;雖不聽話他還是愛護,他還沒有放棄我們。「4、所謂實相、諸佛,皆是假名,即皆不可執。故應一切非、一切離,信心方得清凈。」「所謂實相、諸佛,皆是假名,即皆不可執。」所以對於這些名相,名相也是緣生之法,是佛為了教導我們方便而假設的,它有用處,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故應一切非、一切離,信心方得清凈。」有絲毫的執著,對佛法的執著,心都不清凈,非常非常可惜!剛才講了,縱然在佛門裡面做事,都是造輪迴業。這是我們特別要謹慎、要覺悟的,否則的話,聽這個《般若》那真叫白聽。八一、如來印闡印可【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這一段是世尊對須菩提尊者的印可,就是同意尊者所說的。一開端說了兩個「如是」,正如你所說的。後面這一句又特別的強調,不僅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人是第一希有,就是聽到這部經,能夠做到不驚、不怖、不畏,這比受持標準要降低很多了。前面所說的我們未必能做到,而此地世尊所說的標準,可能我們每一位在座統統都具足,這是佛讚歎我們甚為希有。「1、《天親論》曰:驚,謂懼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謂不能斷疑故。畏,謂由於驚怖,不肯修學故。《智者疏》曰:初聞經不驚。次思義不怖。後修行不畏。合《論》《疏》觀之,則『不驚』即是信。『不怖』即是解。『不畏』即是受持。」「《天親論》曰。」天親菩薩有《金剛經論》,就是《金剛經》的批註,批註裡面這樣說的。「驚,謂懼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有些人聽到這部經,感覺得驚慌,為什麼?這部經教給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是世間法要放下,連佛法也要放下。有些人他得到佛法,如獲至寶,所以佛法叫三寶,這得了寶,這是無量的歡喜,要依教奉行,這統統都放下了、都不要了,這還得了嗎?這《金剛經》是不是佛說的?是不是魔講的?所以有這個疑惑,他就驚訝了。說怖,怖是恐怖,沒有前面的疑惑,聽了佛說的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這怎麼能做到?換句話說,這完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畏,謂由於驚怖,不肯修學故。」對這個法門畏懼,而不敢依教修學。我想我們在座的這麼多同修,聽了《金剛經》這三個字都沒有,我們的確是不驚、不怖、不畏,縱然是做不到,聽了也很歡喜,也相信這真是佛說的,這個不是假的。所以世尊這一句話,對於我們是莫大的安慰,也是很大的啟示與鼓勵,希望我們能把境界再向上提升一層,那就好了。「《智者疏》曰」,隋末唐初,天台家的智者大師,也有《金剛經》的批註,他在注裡面這麼個說法:「初聞經不驚」,聽到《金剛經》不驚;「次思義不怖」,明了佛在這個經上說的義理,不怖了;「後修行不畏」。「合《論》《疏》觀之」,把天親菩薩跟智者大師所講的話,會合起來看,我們得到一個結論:「不驚」就是信,深信不疑;「不怖」就是解,能夠理解,經上講的意思我們懂了、明白了;「不畏」就是受持,我們敢做,也就是說身心世界我們敢放下。為什麼敢放下?理明白了、清楚了,知道放下是正確的,放下才是對的,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小乘初果都放下了;換句話說,若不放下,決定不能證果。這是講通途法門。即使在凈宗來說,凈宗是許可我們帶業往生,但是你還是要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要不肯放下,你的佛號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什麼時候放下?等我往生的時候再放下,現在阿彌陀佛還沒來接我,等他來接我,看到阿彌陀佛我再放下,真的有不少人存著這一個錯誤的觀念。這個觀念很危險、很可怕,因為這一個念頭,就是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說老實話,障礙了阿彌陀佛來接引,天天盼望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到最後阿彌陀佛沒來。為什麼沒來?因為你有堅固的執著。所以放下愈早愈好,愈早你就是愈早得大自在。你要想著少煩少惱,要想著開大智慧,要想著得大解脫,這個東西從哪裡來?放下就得到了,幾時放下了,幾時就得到。因此放下是愈快愈好,放下就是受持《金剛般若》,那就是須菩提尊者讚歎的第一希有。「2、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何必驚怖疑畏,庶幾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佛說法前面我們讀過,佛無有定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實在說佛無有法可說。佛菩薩絕對不會欺騙世人,欺騙世人是煩惱起現行。連小乘須陀洹,八十八品見惑都斷盡了,不會欺騙人,何況是如來。所以對佛所說的話,能夠深信不疑,這個人就有福報,這個人就有福了。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句句都是最要緊的話,比其它一切大乘經典所講的還要重要。因為《金剛經》是所有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裡面沒有委曲婉轉,句句都是直截了當,我們聽了,「何必驚怖疑畏,庶幾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望是希望,真正能夠不驚、不怖、不畏,我們就能夠有機會,逐漸的去明了經義。經義怎樣明了?當然最方便的是聽講。《華嚴》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聽講是幫助我們解最好的一個方法。但是真正要理解,聽講的解,聽別人說的,這個解是皮毛的,不夠深刻,透闢的理解是要有修行的功夫去印證,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境界,我們自己要親自證得,那個解才叫透徹,才沒有問題。所以這個信、解、行、證,證什麼?證明你所信的、所解的真實不虛。如何證明?行。行就是受持,真正依教奉行,這樣解得才透徹。要想信、解、受持,不驚不怖不畏是先決的條件。我們這道場,同修們善根都非常之厚,所以聽這個經,驚、怖、畏確實沒有。會不會有人聽這個經懷疑、驚怖?有。我就見到很多,是哪些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這些大學教授看到《金剛經》,這個怎麼回事,這都搖頭,恐怖!我們聽了反而不驚、不怖、不畏,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比他深厚,確實證明了佛所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無法理解的。世間人就怕放下,你叫他放下,他嚇死了,那還得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就會恐怖。八二、闡義 闡明觀行離相義 約般若明【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裡面講如來說,底下有「非」,有「是名」。科題:「闡明觀行離相義」,這是說明離相的道理,為什麼要離相。第一段是就般若來說明,般若是名字,前面教給我們受持,第一個是離名字相。「1、『第一波羅蜜』,指般若言。『如來說』,表是約性而說。性體空寂離相,故曰『非』也。性體雖無相,而一切相皆緣性起,此第一波羅蜜亦是緣性而起。故曰『是名』。明其相不離性,仍應會歸於性也。」「第一波羅蜜,指般若言。」波羅蜜一共有六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哪一個是第一?般若波羅蜜第一。般若是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智慧?離相就是智慧,著相就迷惑了。《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我們應當能體會到一些,著相就迷,著相你就有分別、就有妄想、就有執著,這就迷了。「清凈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你要時時刻刻保持著心裏面乾乾淨淨,本來無一物,那你就成佛,你就入《金剛經》的境界。這個境界實在講就是《華嚴經》上不思議解脫境界,你就入了,離相就入,著相就不入。般若的意思是這個。「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做到最圓滿,我們中國人講到家。布施做到圓滿,就叫布施波羅蜜;持戒持到圓滿,就是持戒波羅蜜。怎樣才叫做圓滿?才叫做到家?你做這個事情,心裏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到家了。我修布施,心裡想著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幫助多少人,你這個不叫波羅蜜,裡面沒有波羅蜜。為什麼?著相修福。波羅蜜這三個字就是離相,離一切相就是波羅蜜。離一切相持戒,就是持戒波羅蜜;離一切相忍辱,就是忍辱波羅蜜。如果裡面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波羅蜜就沒有了。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於般若,都沒有波羅蜜。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這是修福,果報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在六道輪迴裡面享福報而已。人間、天上乃至畜生、鬼神,有福報的不少。他那個福報從哪來的?就是修這五樣東西著相,乃至於修般若也是如此,著相就變成福報;如果離一切相,那叫波羅蜜,那才是究竟圓滿。布施一塊錢,布施一分錢,如果心裡不著相,他這個福德是究竟圓滿的。那個福報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講都講不出來。為什麼那麼小的東西會得那麼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沒有邊際。你著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萬、一千萬,那個福報很小很小,就一點點。為什麼?他不稱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划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沒有辦法突破他的界限,執著愈堅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憐,這個我們同學要知道。連兩個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個福就一點點,不管他怎麼修,也就那麼一點點。由此可知,無論修學什麼法,我們就是以這個六度來說,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進也好,禪定也好,你所得的福報的大小,與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報。佛在本經上教給我們「離一切相」,離一切相那個心量就大了。你真心本性裡面沒有界限了,沒有分別了,沒有執著了,這個心,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修的那個福多大?也是福包太虛,福等沙界,他得這麼大的福報。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經上教導我們的,沒有別的,拓開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無念心量就大。「如來說,表約性而說。」所以經文上沒有說佛說,他講的是如來說。如果說佛說,那是就事相上說的。說如來說,是從心性裡面說的。「性體空寂離相,故曰非也。」真如本性裡面一法不立,哪裡來的第一波羅蜜?哪裡來的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說般若、說第一波羅蜜,這是假名,佛為了為我們說法方便起見,假設這麼多的名相。名相是我們交換意見的工具,它不是真實的,你要執著就錯了。所以我們可以用它,萬萬不能執著它,一執著就錯了,一分別就錯了,一動念頭就錯了。「性體雖無相,而一切相皆緣性起。」宇宙萬相,佛經裡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現代人講宇宙森羅萬象,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現在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哲學家,還有宗教家,他們天天在研究、在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從哪裡來的,他們能搞清楚嗎?已經搞了幾百年,到現在還沒搞清楚。再往下去搞個幾千年、幾萬年,還是搞不清楚。他為什麼搞不清楚?他的方法搞錯了。什麼方法搞錯?他用心意識去研究,你就永遠找不到真相。要怎樣才能找到真相?離心意識,真相大白,就顯露了。這就是為什麼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沒有辦法解佛所說義,佛所講的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世間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沒見性,沒見性如何能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這武則天也作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她沒有說願解諸佛真實義,她沒有這個說法,那個佛跟如來意思不一樣,武則天知道。她如果說是願解諸佛真實義,她這一首偈子這兩個字可以把它改掉。她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首偈子作到天衣無縫,一個字都不能改動,她作得好!稱性而談的。一切萬象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法裡面,第一個依靠的就是真如本性。如果諸位學過唯識,唯識研究得很仔細,唯識裡面講九緣生法,這是粗說。《華嚴經》講的是無量因緣,法相宗把無量的因緣歸納,歸納成九大類,叫九緣生法。九緣的第一個就是本性,離開本性什麼都沒有,本性能現相,識能夠叫現相變化,所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如果識沒有了,只有心,心現出來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它裡頭不會變了。十法界是會變的,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的。所以一切相皆緣性起,起是生起,都是依真如本性而現起的。「此第一波羅蜜亦是緣性而起」,佛所講的一切法相名詞,都是緣生之法,都是依性而起。「故曰是名」,是名第一波羅蜜,是名是說的這個意思。「明其相不離性」,相不但不離性,「仍應會歸於性也」。我們今天對這個相不離性,不知道,不曉得這樁事情,這是迷。不知道將一切相會歸自性,就是不得受用。這個受用是諸佛如來的受用,我們得不到;他的受用就是經上常講的,「法身、般若、解脫」。法身、般若、解脫,我們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不知道將一切法相會歸自性。什麼時候你能夠將法相會歸自性,你就得受用。怎麼歸性?如果你要向我提出這個問題,那我得要反問你一句。我們在這個講堂,講了不少天的經,每年都來講個一、兩次,你都白聽了。你要真聽懂了,你怎麼不會會歸自性?你一定會,就是《金剛經》自始至終佛也教導我們。你要還是不會,還是不懂,我念一首偈看看你明不明了,《金剛經》末後有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相信你也會念,那就是會歸自性。一切法展現在面前,馬上想到這是假的,夢幻泡影。花擺在這裡,我可以看、可以欣賞,我絕不執著它,絕不要得到它。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什麼?自性是空性。一一法你都能會歸自性,你的煩惱沒有了。煩惱從哪裡來的?不知道會歸自性,所以就生煩惱。妄想從哪裡來的?不知道一切現象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就打妄想了。曉得一切法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還有什麼妄想!什麼妄想都沒有了,心就清凈了。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煩惱沒有了,再也不執著了。什麼東西你得到不會歡喜,丟掉也不會心痛。為什麼?當體即空,有什麼好歡喜的,心就清凈。這是得受用,受用就太大太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像《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一樣,哪個地方眾生有感,哪裡就現身,多自在,這真正解脫,真正自在!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有不少人常常心裏面懷疑,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觀音菩薩是什麼時候人?他是做什麼的?他會起這些疑問,這麼多的分別,就是不曉得相不離性。觀音菩薩哪有相,沒有相才能現一切相。我們眾生為什麼不能現兩個相?執著這個相就是我,所以就不會變第二個相。如果不執著這個相是我,就會變很多相。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是大病。凡夫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就是因為你有堅固的分別執著,所以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2、此節經義,深極要極。第一波羅蜜三句,正是說明不驚乃至希有之故。」「此節經義,深極要極。」深到極處,重要到極處。「第一波羅蜜三句,正是說明不驚乃至希有之故。」他為什麼不驚、不怖、不畏?為什麼稱為第一希有?就是他明了相是性顯現的,性相一如,性相一體。原來相就是性,他這個驚、怖、畏當然不生了,絕對不會有這個現象發生,自自然然成為第一希有;因為凡夫做不到,二乘做不到,權教菩薩做不到。「3、般若稱第一波羅蜜者,因其為諸度之母故。諸度因有般若在內,皆稱波羅蜜。是諸度不能離般若,般若亦不能離諸度而別有存在。雖不別有,非無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執著耳。」「般若稱第一波羅蜜者,因其為諸度之母故。」母也是比喻,比喻能生的意思。「諸度因有般若在內,皆稱波羅蜜。」諸度是講前五度。布施因為有般若,所以布施就是波羅蜜了。般若是什麼?諸位要記住,離相。前面佛給我們講的,有個總綱領要記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般若;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布施。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布施就是波羅蜜,因為它前面有無住;應無所住,而持戒律,那個持戒就是波羅蜜,如果持戒還有住,不叫波羅蜜。持戒只是世間的善行,果報在三善道,不是波羅蜜。如果是波羅蜜的話,要離相、要無住,持戒才是波羅蜜。應無所住,而修忍辱,那個忍辱就是波羅蜜。由此可知,應無所住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第一波羅蜜。「是諸度不能離般若」,諸度,這五度是綱領,展開來就是無量法門。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六大類,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著相。所謂一切法是什麼?就是我們一個人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我這個講法大家好懂,而實際是包括我們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有一切的活動,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薩講,叫菩薩萬行,萬行歸納六度,明白這個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修要抓到綱領,什麼是總綱領?般若波羅蜜是總綱領。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學無住、要學不著相,那就對了。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就錯了,那不是學佛,那是在世法裡面修一點善法。這一點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圓滿的善,還是偏邪的善?是滿善還是半善?你仔細去觀察才知道。世間有許許多多人把假善當作真善,修假善果報還是在三途,唯有修真善,來生才能得人天福報。所以單單講一個善,善有真假、有虛實、有大小,不相同!這裡面學問很大,不是含糊籠統的。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佛法,沒有真實的智慧你怎麼能得到!真實的智慧,一定從清凈心當中生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般若。你心不清凈,你怎麼會有智慧!心要怎樣清凈?離一切相就清凈。一絲毫還沒有離開,你那個心就不清凈;不清凈你就會造業,你就會墮落。這是世尊為什麼在這部經上,自始至終這樣的強調離相的重要性。「是諸度不能離般若,般若亦不能離諸度而別有存在。」這是說明兩者的關係,因為般若是理,前面五度是事,事跟理分不開的。從事裡面顯示出理,理一定要事表顯出來,我們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事理是不可以分的。「雖不別有,非無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執著耳。」總而言之,它的重要的意義,全不能執著。事不能執著,理不能執著,假名也不能執著。學道之人,一定要叫自己這個心,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這個境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無論在人事環境、在物質環境裡面,都要保持清凈,這個人叫真用功,這個人就是真正學佛,可以不拘形式。在中國大家曉得,完全把形式擺脫掉了,古時候有個濟公活佛,人家這叫真修行。但是一絲毫的跡象你也看不出來,看到這個人瘋瘋顛顛;他的心真清凈,一切境緣當中他都不染著。濟公確有其人,《高僧傳》裡面有他,但是跟市面上賣的小說不一樣,小說是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的。我們一般人都被小說欺騙了,所以真正要了解濟公,要看《高僧傳》裡面的濟公傳,那就沒有錯了。「4、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則菩薩道、菩薩行、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日用尋常處世待人接物,一一無非般若也。由是可知,法法不離般若,法法皆圓,皆可名第一。則般若之稱第一,乃是假名也。當由悟得說非,說是名。無非空其著相之病,並非壞其相也。」「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這一句是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正是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就是沒有離開般若。四十九年給我們說得太多太多了,世尊沒有一個字執著,沒有一句話他有分別,他不是從分別心說出來的,不是從執著生出來的;換句話說,不是從有意思說出來的。我們天天還在研究,這一句經、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佛沒意思,你去研究什麼?你所研究的意思都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意思,這是佛經難懂的地方。正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佛說出來,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要有意思說就一個意思,不會變成第二個意思。世間人寫的文章,它就是一個意思,不能做第二個解釋,那個話叫死話,說死了。佛沒有意思,所以佛的一切經,古來大德做批註的,一百個人注就一百個講法。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講法?因為它有無量義。就是我們自己讀經,我們的智慧沒有開,功夫不到家,因此我們讀誦進展很慢。但是累積這個時間,一年一年做個比較,你一定會發現,同樣讀這一部《金剛經》,去年念的跟今年念的不一樣。一年比一年進步,從哪裡發現?看到這個意思不相同了,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廣,可見得它是無量義,它要是一個意思,你怎麼會有這種境界出現?所以這一部經,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專門學《金剛經》的,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念上三大阿僧祇劫,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有悟處,所以他讀得開心,讀得快樂。如果只是一個意思,念了會疲厭,人會疲倦會厭煩,沒意思念這個東西;就是因為它有無量義,所以你念到不疲不厭,永遠都不會厭,你真的入進去之後法喜充滿。你在工作的時候,感覺到疲倦累了,你《金剛經》念一遍精神就恢復了,體力就恢復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精神體力會恢復?因為他不著相了。你為什麼會累?著相,著了我這個身體,著了我的工作的相,我這一天已經做了八個鐘點,應該累了,所以他就累了。念無我相、無人相,我也沒有,人沒有,工作也沒有,這一天做到晚他怎麼會累,不累!機器二十四小時叫它工作,天天叫它不休止的工作,它沒有叫疲倦,它沒有叫厭倦。為什麼?它沒有念頭,沒有妄念。人也是一個機器,為什麼你比不上一般的機器?因為他有妄念在,他要沒有妄念,他比那個機器還能幹。那些人造出來的機器,比不上身體這個機器。所以這身體機器反而不如人造出來的機器,就是因為有妄念,有妄念就沒有般若。「則菩薩道、菩薩行。」這個經上講道,多半是指的存心。菩薩道就是菩薩心,菩薩行就是菩薩的行為。「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我們凈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們提倡修行的要領,五個項目,以後又把五德加上去,這就變成六個科目。「五德」是孔夫子的修養,在《論語》裡面,我們看到夫子的學生在閑談的時候,大家互相評一評我們老師有哪些德行?結果同學們公認老師有五種好的德行:溫、良、恭、儉、讓。老師很溫和、溫厚;恭敬,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恭敬;節儉,在日常生活當中一點都不浪費,夫子的生活很節儉的;善良,心地非常善良;忍讓,對一切人都能夠忍讓。溫、良、恭、儉、讓,夫子有五德。世間聖人都具足這五種德行,我們學佛,佛是高高在上,超出世聖太多太多了,假如連這五條德行都沒有,那還學什麼佛?所以我們拿這五條做基礎,從這個五德裡面建立佛法。佛法的建立第一個是「三福」,《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叫凈業三福。世尊在這三條末後,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他怎麼修行成佛的?這三條是他的正因。由此可知,三世諸佛絕對不是修一個法門成佛的。這些諸佛在因地當中所修的,個人修個人的,是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可見得這是共同的基礎。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都在這上面奠定基礎。如果沒有三福,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決定不能成就;如果你要是有成就,那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不就變成妄語?由此可知,三福重要。我們學佛的人要不能把這三條十一句做到,你學的什麼佛!念佛能往生?不見得!念佛的人不能往生的太多太多了,他為什麼不能往生?這一個基礎沒有打好,沒有從基礎上修。好象蓋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他沒有打地基,所以他房子蓋不成,蓋不到一半就倒了。這就是為什麼許許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因此這個三福要細細的來講求。我過去用專題講過,好象有錄音帶,題目就是「凈業三福」,非常重要。學佛從哪裡開始?從這裡開始。「六和」是六和敬,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人生活在世間,不能離開團體獨立去生活,也就是人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大眾,我們生活一切所需都要靠大眾,我們穿的、吃的、用的一切,都要靠許許多多人來供養。不能離開大眾,要跟大眾在一塊相處,要怎麼相處法?佛教給我們這六條,這六條是與大眾相處基本的戒條,決定要遵守,不遵守不是佛弟子。學佛有很多假佛弟子,不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三福、六和沒做到就是假的,就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一定會把它做到,真正去依教奉行。第一條就是「見和同解」。我們現代人常講的建立共識,也就是說我們大家對事、對人,看法、想法要接近,愈接近愈好,因為接近就沒有爭執,我們意見就相同,人與人相處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所有一切糾紛,乃至於發展到戰爭,你要問什麼原因?見解不相同,意見不相同。見解、思想不相同,勉強湊合在一起,那個不能長久,那裡面有問題,戒律再怎麼嚴只是控制一個外表,一旦控制不住就爆炸,問題就發生。所以這一條非常重要。世尊叫我們怎樣建立見和同解?佛說你們的看法、想法都錯了,我是正確的,你要放下那個,要跟我學,行嗎?一定會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你沒有什麼了不起,你那個看法錯誤的,我是正確的,你要跟我學,沒有不打架的!佛法高明,高明到什麼?教我們把名字相、言說相、境界相統統都放下,每一個人心裏面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見和同解了,這個高明。佛沒有說你要學我,我要學你,咱們大家都不要學,只要把所有一切看法、想法統統放下,沒事了,天下太平,高明到極處,不能叫人不佩服!所以佛不牽著人鼻子走,不叫人學他,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佛法裡面一入門就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皈依自性三寶,高明!沒有說皈依釋迦牟尼佛,皈依哪一個人,沒有!佛是自性覺,這個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以前都迷惑顛倒,從迷惑顛倒裡面回過頭來,從今而後依覺悟,不迷了,這叫皈依佛,是你自性覺,不是叫你皈依釋迦牟尼佛。所以他講得叫你沒話說,真的我們心服口服,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皈依法,法也不是經典,佛沒有說「我說的法都是正確的,你們想的都是錯誤的」,佛沒這個說法。佛叫你皈依自性正,正知正見是一切眾生本性里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佛的正知正見透出來了,為什麼透出來?因為他一切障礙放下了。眾生的正知正見為什麼透不出來?因為你們有煩惱、憂慮、牽掛,你放不下,這些東西把你自性裡面的覺正凈障礙住,沒人障礙你,你把它放下來之後,你就覺、就正、就凈了。佛是教我們皈依這個。皈依僧,僧是清凈的意思。我們常講出家人六根清凈、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取我們自己的清凈心,在一切順逆境裡面都是一塵不染,就是從一切染污裡面回過頭來依清凈心,這叫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多少人皈依:「我拜某個法師,那是我的皈依師。」我聽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可憐!他本來夠迷惑顛倒了,又加了一層迷惑顛倒,糟糕不糟糕!本來污染已經太多了,又被一個出家人污染了,又被佛法僧污染了,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諸佛看到這個樣子都搖頭嘆氣,你們把我的法全錯解了,這個開經偈要改了,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叫佛都喊冤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事實真相,我們才得佛法真實的受用,佛法裡面所教給我們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絲毫都不假,你在這上面下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的受用,你下兩分功夫就得兩分受用,非常現實。這是說明見和同解,佛法裡面講得非常高明。六和第二個是「戒和同修」。六和講的戒跟六度講的戒,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五戒、十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這都是狹義的,它有戒條的。六度講的跟六和講的戒是廣義,廣義的意思就是守法。不但佛給我們講的戒條,我們要知道遵守,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的教訓,那都是戒、教誡,我們都要遵守。除了佛教導的之外,剛才講了我們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人群,社會有組織,組織裡面有國家,國家有憲法、有法律,我們也要遵守,那都是持戒,在持戒的範圍。每一個地方,有它單行的法規,像美國這個地方,除了國家有憲法之外,每一州有州的憲法,每一個州都不一樣,每一個都市有每一個都市的法律,這個都市的城市法律跟那個就不一樣。我們到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地方的法令規章一定要遵守,這是守法。這是有條文的,還有沒有條文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也要遵守。一個守法的人,一定得到當地人的歡迎。這樣我們才能跟他共住,我們才能把佛法傳授給他,教導給他。所以不管哪一個地方,人總是喜歡守規矩的人、守法的人,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這是佛教給我們跟社會大眾相處,一定要做到。然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身同住」,這也是廣義的,必須要隨潮流,這樣才同住。不能隨潮流,人家看到奇怪,奇奇怪怪的,於是乎他就很難接受,這個社會大眾不能夠接納你。佛教到我們中國,那些弘法的大德們懂得。身同住就是普賢行願的「隨喜功德」,他能夠隨緣。印度人穿的服裝跟我們的服裝不一樣,到了中國,他把印度服裝脫掉,換成中國的服裝,我們中國人一看到很喜歡,他跟我們一樣,他能夠融通。一直到建築、建道場,印度道場那個樣子跟中國不一樣,他沒有建造印度的式樣,他建中國宮殿的式樣,使我們中國人一看特別親切,所以佛法到中國來傳教,絲毫障礙都沒有,朝野普遍的歡迎。為什麼?他做到「身同住」。我跟你們的風俗習慣完全一樣,我隨順你,絕對不叫你隨順我,我隨順你就行了,就成功了。基督教就不懂這個道理。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在基督教教堂還混過兩年,有一個牧師對我非常好,是美國人,是一位老太太,對我非常好。有一次她很感慨的對我們說,大概我們有五、六個人,在一起聊天,很感慨的說,她說基督教傳到中國一百年了,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有十億人,他說基督教徒才多少?還不到一百萬。一百年十億人裡面,信仰基督教的人還不到一百萬,所以她說起來很感慨,好象很難過的樣子。那個時候我沒有學佛,不曉得什麼原因,到以後學佛才知道,他不能夠隨和,不懂得身同住,不懂得隨喜功德。建的教堂一定要建的外國樣子,我們中國人一看,洋鬼子地方,可別進去。他就不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教一到個地方,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界限完全沒有了。同樣我們今天到美國也很感慨,佛教傳到美國大概也有一百年的歷史,最早是日本人傳進去的,一直到今天,佛教在美國還是日本主流,大概百分之九十的道場是日本人的。可是度了幾個美國人?不多。可能還不如基督教在中國。什麼原因?建的道場都是中國宮殿式的,日本人也建的是他們神社式的,叫人一看,外國文化。所以那些外國人看到,外國人看我們也是變成洋鬼子,他也不跟我們往來,也不進我們的道場,這個錯了。我到美國去之後,我就勸請許多法師,我勸他他不肯聽,我說你們有能力建道場,應該建什麼樣子?建美國白宮那個樣子。叫美國人一看他就歡喜,他自然就進來了,你不請他他也會進來;那個佛像面孔一定要塑成美國人,他一看,美國人成佛了,才行!這都包括在「身同住」裡面,你才曉得佛經含義是多麼的深廣。我們到一個國家去,要跟他這個國家的國民同住,要跟他們的歷史文化同住,佛法才能生根,才能發揚光大,才能夠利益一方眾生。我們講的這些東西,都把圈子講得太窄小,所以都不起作用。「口無諍」,這個好懂,沒有是非,沒有爭論。「意同悅」,大家在一起共修歡歡喜喜,即使不是共修,跟整個社會大眾相處一團和睦,才能夠影響這些地方,才能夠潛移默化、移風易俗,這是佛法教化的功德。「利同均」,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財富拉得愈近愈好,平均分配。但是財富決定是不平均的,什麼原因?每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業因不相同,所以他的果報不相同。佛的教化讓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勸導富有的人,幫助貧窮的人。利同均是這個講法,不是勉強,是要叫富貴人明白道理,你過去修的善因;要叫貧窮人了解事實真相,我們過去世沒有修,使這些貧窮的人,也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社會就安定了。貧窮的人積極的修善因,我今世貧窮,來世我就富貴,如果這個善因造得積極,我現在貧窮,過個五年、十年之後我就富貴。善因必定結善果,要懂這個道理,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要不把道理說清楚說明白,事實真相解釋清楚,凡是勉強都產生後遺症,後面都帶了許許多多複雜的事情,無法解決的。尤其是我們看到現代這個社會,整個世界每一個地區,複雜的問題,嚴重的問題,是愈來愈多、愈來愈不容易解決,以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解決的。為什麼沒辦法?他不知道問題的根源,他不曉得這個道理。他只有看到眼前果報,他不知道果報前面什麼原因造成的。了解根源,那個結才能解得開,根源不了解,勉強是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們能肯定唯有佛法能夠解決問題,對於全世界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複雜的問題,佛法能解決,能夠徹底解決,叫人心服口服。這樣好的教育,可惜沒有人重視,沒有人把它發揚光大,這是真正可惜,佛法確實能救世間,確實能夠挽救劫運。所以我常常勉勵年輕的同修們一定要發心,認真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三福、六和是基本的戒條,必修的科目。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學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必修科目,一定要在這個地方紮根基。然後「戒、定、慧」三學;六度,《般若經》上所說的;十願,《華嚴經》上所說的,才能落實,這是我們修行的綱領。科目並不多,很容易記,每一條都要好好的記住,天天要反省我們做到了多少,要認真努力去做。「日用尋常處世待人接物,一一無非般若也。」這些都講的事,用清凈心來修這些事,全都變成波羅蜜。「由是可知,法法不離般若,法法皆圓,皆可名第一。」世尊在本經前面表現的著衣持缽,這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皆是第一波羅蜜。釋迦牟尼佛穿衣是第一波羅蜜,吃飯也是第一波羅蜜。我們每天穿衣吃飯是什麼?學了《金剛經》就應該學會,我們穿衣吃飯、處世待人接物,點點滴滴統統都是第一波羅蜜,你的《金剛經》沒有白學了,你在《金剛經》會上是真正得受用。「則般若之稱第一,乃是假名也。」這些言說,緣生的,名相也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統統不要執著。「當由悟得說『非』,說『是名』。無非空其著相之病,並非壞其相也。」沒有破壞一切現相。佛教我們離相,不是離事相;佛教我們離一切名相,也不是把這些名詞術語都不要了;佛教給我們離言說相,不是叫我們一天到晚不說話,不是的。離的什麼?心裏面的執著相,離這個東西;這些事相擺在面前不礙事。《華嚴經》講得很清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妨礙。性不礙相,相也不礙性,這是理事無礙;不但性相無礙,相與相也沒有礙,叫事事無礙。障礙在哪裡?障礙在你心裏面的分別、執著、妄想,從這個地方產生障礙。由此可知,離掉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了。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跟我們的生活融成一片,跟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打成一片,我們處處有礙,他處處無礙,在生活上完全沒有兩樣,但是在心裡上完全不一樣。人家的心是清凈的,一個妄念都沒有。我們的心不清凈,隨著外面境界打妄想,分別、執著、貪嗔痴慢,患得患失,搞這些東西,憂慮牽掛,自找苦吃。本來你沒苦,都是自己找來的,本來你沒有病,病也是自己找來的,這冤枉!佛教給我們,我們只要把著相的病去掉,外面境界自然就事事無礙;所以不必破壞外面的境界相,用不著。「5、若於般若義趣未明,雖讀其它圓融經論,既未在根本義上用功,其見地何能徹底。見未徹底,又何能圓融。」這是說實實在在話。大乘經,像我們中國人特別愛好的《華嚴經》、《法華》、《楞嚴》,都是圓融的經論,這些圓融了義的大經,如果沒有般若的基礎,你看不懂、你也聽不懂,當然你更不能做到了。喜歡,只是嚮往而已,實在那個喜歡不是真的喜歡,假的。怎麼說是假的?如果有人告訴你,今天晚上那邊可以賺到一百萬,有一大堆鈔票等著你,什麼《華嚴》、《法華》,丟到腦袋去了,就到那兒去了,這馬上就證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禁不起考驗的。什麼原因?沒有般若,不能透徹的了解,縱然讀誦這些大經,大經的義趣你不能明了。聽人家說這個經好,你也說好,這迷信,沒有搞清楚就相信,那個信就叫迷信;真正搞清楚了相信,那有理論的依據,我不是隨便相信的,我是有條件的。沒有條件、沒有理論依據的,那就是迷信,人云亦云,這個信心非常薄弱。這些話就是教給我們要在《金剛般若》這個地方打基礎,然後這些大乘圓融的經論就不難了。《金剛經》的好處是經文短,只有五千八百個字,容易讀誦。無論是理,無論是事,經文雖然短,講得很透徹,一點都不羅嗦,簡單明了,容易受持。我們中國古來這些大德,不管是哪一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可以說多半都是在《金剛經》得受用。所以到以後他選擇的法門,他不難體會,修行能夠有成就,能夠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根基都是在《金剛般若》上奠定的,這個幾乎是不可否認的。《金剛經》教給我們什麼?看破、放下而已。「6、佛所說法,本來法法皆圓。學者必當時時以此圓義,於自心上,於一切法上,微密觀照,精進用功,以去其偏執之凡情。然後自己之圓解,庶幾可開。」「佛所說法,本來法法皆圓。」無有一法不圓。佛門當中也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不要說講這些大乘圓頓的經論,我們拿外教的經典,基督教的《新舊約》,我去講比他們牧師講得好,他講不過我。他講不圓的地方,我講得圓融,我有辦法把它講圓了,他沒有辦法。天主教的經典,乃至於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我都能把它講得很圓融。明白道理就行了,理不能不明白,理是一個理,不要以為佛經這一切經論是一個理,其它的還是這一個理,不是給你說明白了嗎?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理是什麼?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個。如果你能夠會歸自性,哪一法不圓融?法法都圓;你會不過來,是樣樣都不圓,說老實話《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圓。由此可知,看破、放下是真重要,不能不放下。看破之後才肯放下,真肯放下,那真的看破了,這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助緣。「學者必當時時以此圓義,於自心上,於一切法上,微密觀照,精進用功,以去其偏執之凡情。然後自己之圓解,庶幾可開。」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名詞不一樣,是一個境界、一樁事情,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佛決定不在這個世間說這個法;佛說出這個法,世間人做不到,你想想看,那佛就是拿我們開玩笑,來吊我們胃口,佛就太殘忍了,佛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凡是在我們世間講的,都是我們世間人可以做到的。怎麼做?《金剛經》上告訴你,放下就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你不肯放下。在經教上講,你要求大開圓解,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怎麼樣才通?放下就通了。你今天研教,為什麼研得這麼辛苦?因為你有知見,你有煩惱,經上講的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就不相應,你的心不清凈。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上面很多灰塵,骯髒得不得了,照東西怎麼會照得清楚?《金剛經》教的什麼?把那骯髒的統統去掉,都不要它。這一不要的時候,那個鏡子就放光明,就樣樣都照清楚了。你要曉得,所有一切的知見,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全是垃圾,全是污染,把自己本有的光明全部障礙遮住。諸位要了解這個事實,決定不要再愛惜你那些污染。眾生為什麼不肯放下?就是對於這些污染成了習慣,非常愛惜!佛勸你把它擦掉,而你卻捨不得,捨不得去掉,所以才落得今天這麼多的麻煩。看經看不懂,聽經也聽不懂,明明經裡面許許多多的意思好得不得了,就是看不出來,就是體會不到。看都看不出來,體會不到,你怎麼能應用到生活上去?你怎麼會在生活上得自在?末後這一句話好,非常之好!「去其偏執」,偏是偏見,你的見解不圓滿;執是執著,錯誤的這些執著。「凡情」是妄想、是煩惱,貪嗔痴慢,這是凡情。這個東西去掉之後,大開圓解就很有可能;換句話說,以清凈心讀經,以清凈心聽經,會開悟。我常常勉勵同修們,我們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清凈心、慈悲心,只要用這四種心,學佛法、學世法、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不成功的。這也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切法從真實心中作」,不能用妄心。什麼是妄心?偏執、凡情就是妄心,就是障礙。我們必須要認識它,它是障礙,是虛妄的,害得我們很慘,生生世世都被它害了,這一生把它認識清楚了,決定把它去掉。怎麼個去法,前面講過很多遍,後面還會講到。這是世尊在這部經上的慈悲,不斷的給我們說;也就是不斷的提醒。知道我們習氣太深,一遍、兩遍不管用,多次的熏習,長時期的熏習,然後我們才會覺悟,才會記住,才會認真去改。「7、學佛當審時機。機是根機,機緣也。所謂時者,如南北朝時,北魏南梁,無不大弘佛法,講席極盛,然不無取著文字相。故達摩東來,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對時病。」這一段很要緊,這就是講弘法一定要懂得觀機。一般說到觀機,總不外乎三樁事情:第一個是人,為哪些人講;第二個是處所,在什麼地方講;第三個是時間,什麼時候講;這是三番審機。如果是對了機,就是我們佛法講的契機,契機、契理,這才是佛說。所以佛的經叫做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為什麼要觀機?觀機的作用在哪裡?這一段說得很清楚。根機是講人,就是對哪一類的根機人,應當要說什麼法。佛陀滅度之後,留下來這麼多的經論,法師講經就好象替眾生治病一樣;當然法師沒有佛的本領,佛觀機說法那是決定不會錯誤,法師總得要小心謹慎,觀察眾生的根機,為眾生選擇一個法門,這樣子能令一切眾生得利益。這裡面還有一個緣,眾生根機要了解,緣也很重要,緣不成熟也沒有辦法,因緣成熟。像我們這邊有這麼一個道場,這是緣,又有這麼多熱心於佛法的同修們,他們發心禮請,他們發心邀約大眾共同來參學,這都是緣份。大的環境,這個地區安和樂利,就是社會安定、人民富足,是一個大乘佛法弘揚很理想的大環境。其次是「時」,這個時節因緣也非常重要;時是講時間。這裡舉出一個例子,像中國古代南北朝時代,南朝梁大家都曉得梁武帝,梁的都城在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宋、齊、梁、陳都在南京建都。北方有魏,拓跋珪建立的,我們叫胡人,當時那個時候叫外國人,在北方建立的一個王朝。這兩位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禮請大德法師弘法利生,講經道場很多,講的人也很多,佛法非常興盛,講席極盛。可是這裡面有一個遺憾,就是講經的大德很多都著相,「然不無取著文字相」,他著相;著相講的是文字,於心性不相干。諸位必須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精華是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決不是只有禪宗才講,所有大乘佛法都是以明心見性為中心。在教下雖然不用這個名詞,它用另外一個名詞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像凈土宗又換一個名詞,叫「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完全相同,只是每一個宗派說的名相不一樣而已,都是以見性為中心,若不見性,那就不是大乘。講席裡面都著相,著相就變成什麼?修福。南朝梁武帝,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佛教史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大概與《梁皇寶懺》有關係,大家都拜《梁皇寶懺》,拜《梁皇寶懺》一定會提到梁武帝。梁武帝如何?著相修福。他是這麼一個個性,我們可以連帶想得到,當時弘法的那些法師,多數也是著相修福,跟梁武帝交情才套得攏。達摩祖師一來,他要搞明心見性,這兩個人談得不投機,不歡而散,梁武帝就不護他的法。所以達摩到中國來,看到中國大乘佛法的弘揚,都是著相修福,這個不如法;這種修學得的結果,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不算是成就。所以他老人家來,針對這個毛病,提倡禪宗;禪宗是不立文字,你們都著文字相,完全把文字舍掉,用參究。他來的時候,禪宗參禪參究的方法用觀心,參話頭是以後,達摩來是傳的觀心,完全捨棄掉文字,這個作法是針對那個時候,弘法修學人的著相毛病而施設。我們今天看看,現前社會佛法的弘揚,毛病在哪裡?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毛病,你怎麼能夠對治毛病?一定要懂得。梁武帝那個時候是真的修福報;我們現在著相,在造業,沒修到福報。人家著相是真修福,我們著相,福也沒修到,造了業。這個時候的病,比南北朝那個時候的病深得太多,也複雜太多。現在一般學佛的人,為什麼我說他修不到福報?他是亂修、雜修。他也很精進,不能講精進,精他沒有;進,亂進、雜進,他搞這個。因此連福報都修不到,這叫真正可惜。他還在拚命干,到處去學,一個人拜師父都要拜十幾、二十個,哪個道場都要跑,什麼法會都參加,所以修亂了、修雜了,連福都修不到。因此我們在這個時代,一定要提倡「專」,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好樣子;這個法子不是我有見地,我見不到,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看印光大師所做,提倡專修專弘,這是對症、對治我們這一個時代所犯的病痛。印老當年在世,我們現在看他的《文鈔》,看他的《永思錄》,《永思錄》是後人紀念他的文字,都收在《印光大師全集》之中,我們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譬如:他的學生、他的信徒,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印光大師的皈依徒弟,其實你要這個說法,印光大師並不承認;他在講三皈依說得很清楚,這個文字留下來我們看到。他說你們發心來皈依,我只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給你,你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我一個人,他都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接受他老人家傳授三皈依的這些弟子們,幾乎統統都有成就,這是對老法師有恭敬心,聽老法師的教誨。有時候到山上,老法師晚年住在蘇州靈岩山,到山上去看看老法師。老法師看到這個人來了,把他叫在面前罵他一頓,「你來幹什麼,為什麼不在家裡好好的念佛?」他說:「我來看看師父。」「師父你過去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罵回去。浪費精神,跑這麼遠的路,到寺廟又要供養,浪費錢財,錢不是好賺的,罵回去。這種道風,針對現前佛法的流弊。他老人家讚歎《西方確指》,而且給它寫了一篇序文,《西方確指》是扶鸞扶出來。老法師說扶鸞扶出來的,只有這一篇東西是真的,其它的不可靠。《西方確指》確確實實純粹勸人念佛,教導大家道場要重實質不重形式,要求真正成就。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總共只有十二個人,何必要很多人,人多了就複雜。道場看起來很興旺、很熱鬧,將來一個都不能成就,統統搞六道輪迴,這不是佛菩薩建立道場的意思。反過來看覺明妙行菩薩那十二個人,十二個人統統往生,這叫大圓滿,這是真實道場。所以何必要人多?人多了,供養多、收入多、道場財富多,錢一多了就作怪,爭名奪利。道場沒有錢,常常飯都沒得吃,人心都在道上,都知道修行;道場收入一多,心都變了,道心沒有,那個道變成偷盜的盜,變成那個盜心,那個麻煩大了。所以道場最好不要要求收入,至少不去動腦筋去找錢、找人來,這個人才有道,這個道場才有道。人家自動供養來的這個可以,絕對不去想盡方法去拉人、勸人,不幹這個事情。縱然今天我們有不少同修在做好事,流通錄音帶、錄像帶、經書,需要錢,有錢就做,沒錢不做,這個才自在。我在台北兩個道場,圖書館韓館長負責,管理這個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總幹事簡豐文居士,負責那個道場。我教他們,我們只擺個功德箱,其它的什麼都沒有;這個月錢多,多做;少,少做;沒,不做,最好!我們自己多悠閑、多自在。不可以去找事,找事是攀緣,你的心已經不清凈了,你做的那一點好事,就跟南北朝這個時代,你是修福,錯了!怎麼可以去拉信徒,怎麼可以想辦法去找錢?萬萬不可以。要知道修這麼一點福,把這一生你清凈心失掉,往生西方的機會丟掉,那才叫真可惜。這個法門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好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用盜心;偷盜的心,不是正道,用這種心去修福,你將來得的是什麼果報?真正叫迷惑顛倒,大好因緣當面錯過。所以我們看真正祖師大德、善知識的教誨,他們作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寧願不做,不可以貪圖福報;貪圖福報,你怎麼能離開六道輪迴?福報尚且不貪圖,你的心自然就清凈了。弘法利生的事情,諸位要曉得,我們只做一個增上緣而已。眾生有福,那個財富自然會來;來了,我們操心,要如何給它用出去,用得真正有功德,我們有這個責任。用得不妥當,我們就有罪過,這是要背因果的,知道因果責任這麼大,誰願意去求,不會幹這個事情。有些同修錢送來了,那沒有法子,只好替他辦事;我不想他送來,他不送來,好!不送來,我沒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善知識,不但這樣教我們,他們本身一生所做的,你仔細去觀察,就是這樣。所以針對時病,這個佛法才能夠利益眾生。「8、今則大都不明佛理,正當廣勸讀經,葯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猶非宜也。故不如發起大悲大願,修福持戒,一心念佛,親近釋迦、彌陀兩位大善知識。一面以此經義理,觀照自心,遣其凡情。一面懇切持名,求與眾生同生凈土,滿菩提願。現世修行,無逾此法。」(此是江味農一生持修的心得。)「今則大都不明佛理,正當廣勸讀經,葯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猶非宜也。」達摩祖師要是生在這個時代,他一定都勸大家讀經。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他要搞不立文字?因為那個時候,大家讀經都著相,所以用那付葯治那個時候人的病。現在人的病是什麼?對於佛法教理完全無知,非常熱心學佛,到處拜佛,到處參加法會,佛法是什麼,不知道。那怎麼行?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應當勸人讀經,這個葯就是治他。他對於佛法一無所知,這是「空疏」,要用讀經這一付葯,來治他的病,就是要勸他讀經。所以禪宗不立文字,不適合於現代社會。「故不如發起大悲大願,修福持戒,一心念佛,親近釋迦、彌陀兩位大善知識。」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的大環境不好,怎麼不好?大多數的眾生不明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換句話說,不知道斷惡修善。世間有不少人,比例很大,我看至少恐怕有一半,這個數量太可怕,誤以為修善的人是傻瓜,造惡的人是英雄好漢,產生這麼一個錯誤的觀念。善不修,惡拚命在造,這個世間感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學佛的人心裏面明白。世間所有一切法不是別的,業果感招的,看你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樣的果報;惡業必定感惡果,這個惡果就是世間許許多多的災難,天災人禍,感這些東西。這裡面的道理、事實真相,唯有佛菩薩知道,唯有佛菩薩說法能夠挽救。挽救就是對治眾生這個毛病,把他的觀念改過來,讓他相信因果報應,讓他知道斷惡修善。不但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也要改善社會的生活環境,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江居士在此地教給我們,不如發起大悲大願,我們要這樣作法。修福持戒,修福就是斷惡修善,利益眾生;持戒就是依教奉行,認真的修學。而在行門裡面,一定要選擇凈宗,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親近釋迦牟尼佛、親近阿彌陀佛這兩位大善知識。釋迦教導我們念佛,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肯念佛,發願求生,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才不辜負他;阿彌陀佛在西方接引我們,一個是保送,一個那邊歡迎,這不是決定去了嗎?「一面以此經義理,觀照自心」,讀經重要。所以我們勸人直接讀凈土三經,如果有能力我們勸他念凈土五經一論,專門讀凈宗的經典,《金剛經》是附帶的。我們這次再講《金剛經》,意思前面都說明過了,是因為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沒有看破、沒有放下。重新把《金剛經》拿來溫習一遍,《金剛經》里世尊教我們看破、放下,然後你就會老實念佛了。所以我們用這一部經來助修,來幫助我們。經不必讀太多,有這幾部,我們這一生就夠用,足夠了;多了,反而搞雜、反而搞亂。所以這部經是「觀照自心,遣其凡情」,遣就是捨棄,把我們的凡情、執著、妄想、分別,統統舍掉。「一面懇切持名,求與眾生同生凈土,滿菩提願。」不但我們自己要求往生,往生的心要懇切;至誠懇切,執持名號就有感應。而且感應非常的快速,感應不必問別人,自己很明顯的可以體會得到。往生西方不難,真的想去就去,什麼時候想去都去得成,這一點都不假。還有壽命可以不要,現前就可以走,都是事實。我們在《往生傳》裡面,最早看到的,壽命不要了,馬上就走,宋朝瑩珂法師,《凈土聖賢錄》裡面有他的傳。這個人雖然是出了家,但是不守清規,是個破戒的出家人,他自己曉得,因為他相信因果;相信因果為什麼還要破戒作惡?習氣很重,我們現在講是禁不起誘惑,一看到外面境界,他就亂了,禁不起誘惑。還好他相信因果,想想自己所作所為,將來一定會墮阿鼻地獄,想到墮地獄就害怕、恐怖;就問他的同學、同參道友們,有沒有方法救我,我知道我將來會墮落,會下地獄。同學們就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送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往生傳》,每看一篇他都非常感動,看到別人念佛都到極樂世界,都去見佛,愈看自己愈感覺到慚愧。《往生傳》念完之後,他發了一個狠心,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一心念佛,求阿彌陀佛;他也不睡覺、也不吃飯、也不喝水,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念了三天三夜,真的真誠所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以後,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給阿彌陀佛說:「不行!我的劣根性太重,再有十年,我禁不起誘惑,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我那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要跟你走。」阿彌陀佛也很歡喜,就答應他,他說:「好吧!三天以後,我來接你好不好?」他說:「行!三天。」三天以後他往生了,念佛往生,他也沒害病,在佛堂里念佛走的。念佛求大眾,他告訴大眾:「我三天以後要往生了。」沒有一個人相信:這壞和尚不幹好事的,關起門念三天佛,門一打開說三天以後他要往生,沒有一個人相信。不過時間很短,大家看,看你三天以後,你往生不往生?大家看他。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換了衣服,在課誦的時候要求大眾念佛送他。大家說:「好!我們看你走不走」。結果念沒有多久,他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來接引我了。」向大家告假,就走了。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縱然長壽可以不要,隨時可以走得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有沒有留戀,「這個世間還不錯!」不肯去那就沒辦法。所以要肯去隨時都去得了,這是古代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榜樣。最近在新加坡也有這個例子,蘇居士星期天會講給你們聽,就在眼前。可見得真的一切放下,壽命也不要了,也放下了,阿彌陀佛就來了。你今天念佛,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來?來了也沒有用,來了,「阿彌陀佛我不想去,我還留戀這個地方!」那他何必要來?所以阿彌陀佛不來,是你沒有誠心,你嘴巴里想往生極樂世界,心裏面留戀這個世間,不想去,阿彌陀佛很清楚,他不來。懇切,不但自己求生,還要帶所有一切苦難的眾生,同生極樂國。我們每天迴向偈,末後一句「同生極樂國」,那個願要真實,不管我們做得到、做不到,心真實、願真實,我們跟所有的眾生結了法緣。「現世修行,無逾此法。」現代在這個世間修行,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超過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這一段文我在括弧裡面特別記下來:「此是江味農居士一生修持的心得。」在這個地方,他用這個來供養我們大家,這幾句話要牢牢的記住,唯有一門深入,老實念佛,我們才有救,決定不貪圖世間的福報。唐朝龐蘊居士表演給我們看,「好事不如無事」。他把家裡面的金銀財寶,統統丟到水裡;別人問他,「你既然不要,為什麼不拿這個來做好事?來救濟社會、做慈善事業。」他就留這一句話給世間,「好事不如無事」,這一句話是真理、是名言。大家都能相信、都能信守,給諸位說,天下太平。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好人太多了,每一個人都想做好事。甲做的好事乙不服氣,乙做的好事丙不服氣,不服氣怎麼樣?打了,所以好事就變成亂事。從前李老師跟我們上課,那個時候台灣表揚好人好事,地方上推選好人表揚。李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好人好事」,然後又回過身去,把那第二個好字,角角上劃一個圈,劃一個圈就是念多音字,念「ㄏㄠˋ」,「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反而把社會搞亂掉了,所以說不如無事。真正做好事是什麼?緣成熟了,送到你面前,這個不能不做,這是我們應當做的,沒有這個緣份,決定不要去找,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永遠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凈,這是真正幸福、真正享受,你這一生自在、安樂。別人都修福,我沒有修福,我不是沒福報了嗎?你的福報超過他。怎麼超過他?我不是不修福,是沒有緣,修福的那個心是圓滿的,那就是圓滿功德。佛在楞嚴會上所講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那個心一發,功德就圓滿了,哪裡要做事!事情來了,事做了才圓滿;事情不來,心一發就圓滿。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但是沒有緣,可見得他福報是圓滿的。這些大乘深經裡面所講的甚深之理,我們要明了、要清楚,然後自己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決定不能造惡,不要以為在佛門裡做些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未必是圓滿的好事,未必是清凈的好事。你必須要面面觀察,而且還要防範,現在是好事,將來會變質,一變就不是好事了。變質之後,你要不要背因果責任?這不能不知道。經論之中,古聖先賢的教誨,義理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自然就得受用。「9、般若非離餘五度而別有,五度皆是行門。可見般若雖明空義,而空義不能離實行。則般若之絕非偏空明矣。」般若是理,前面五樣是事。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這是佛法,把理事分成兩邊那就錯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是沒有,這些人修行就是所謂的盲修瞎煉,盲修瞎煉如何能成就!這一段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布施裡面要有智慧,沒有高度的智慧,不但得不到福,反而造了罪業。持戒裡面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單單持戒,自己一生冤枉受了好多苦。持戒很清苦,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裡面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雖然苦,戒律很嚴,裡面有樂,真的樂在裡面。沒有智慧,硬要這樣作法,強迫自己這樣作法,那個很苦,那個裡面沒有樂,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像忍辱,忍辱有智慧,忍化解成為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只是勉強壓在那個地方,那樣的忍受,一般人講「忍受是有限度的」,超過限度會爆炸。有智慧在裡面,忍就化解,那才真正得受用。精進、禪定都要有智慧在其中,離開智慧不行。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學佛就是要把我們輪迴心,把它轉變成佛心;煩惱、痛苦的生活,把它轉變成高度智慧、幸福的生活。這才叫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真的樂,不是假的。所以這樣我們的佛就沒有白學,學得有意義、有價值。由此可知,般若雖然講空,不是空無;偏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不是這個意思。「10、五度離般若,不為波羅蜜,即不能到彼岸。」這一句也非常清楚明白,但是它的意思很深很廣。五度實在講,展開來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諸位要懂這個意思;不懂這個意思,你不了解佛經的意思。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歸納成這五條、五大類,所以這五條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我們一天從早起到晚上睡覺,一年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一生從我們出生那一天到我們報終的那個時辰,全部的生活行為,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五大類,你這麼看就正確。不能離開智慧,離開智慧就不叫波羅蜜。波羅蜜什麼意思?圓滿。離開了智慧,你的生活不圓滿,不圓滿也就是不美滿,這是講我們現實的,你不美滿。第二是「不能到彼岸」,不能到彼岸就是不能夠了生死、脫輪迴。必須要知道,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靠智慧。智慧從哪裡表現?智慧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生活裡面,點點滴滴都是高度智慧,那你就超越三界了。五度的廣義前面說過,這個地方不再重複。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前面是講第一波羅蜜,是給我們說明般若,講的是理。下面要給我們講事,事若不明,我們不曉得怎麼作法?事,佛略說沒有廣說。五度裡面只舉一個做例子,這一個例子明了,其它的就可以類推,這是世尊說法的方便。五度是我們整個生活的綱領,世尊特別選擇忍辱來給我們說。為什麼?這是最難修的,最難的你都能做到,容易的就不必說了。八三、約余度明 正明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金剛經》讀到這個地方,大概現在我念這個經文,裡面的意思諸位都能夠嘗到一點味道,有那麼一點法味,有那麼一點法喜。「1、余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此為萬法之總綱,即一切法無不含攝也。法法皆離相,則法法不離般若。法法即是般若。」「余度」是科題裡面的「約余度明」,余是其餘,除了般若波羅蜜以外,其它的五條。「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說這五類。「此為萬法之總綱」,萬法,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在裡面,不要以為萬法大概是佛法,你就只解一半的意思,另外一半你不懂。萬法包含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裡面;換句話說,就是指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你才真正明了佛法里講的意思。由此可知,經裡面字字句句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經里說的就是說我們自己事情,就是幫助、解決我們生活上許許多多的困難。這個佛經學了馬上就有用,只要肯用,立刻就見效。「萬法之總綱,即一切法無不含攝也。」世出世間一切法,像經上開端所舉的例子,穿衣、吃飯,都包括在其中,都必須要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是什麼?離相、不著相,不著就是智慧。「法法皆離相,則法法不離般若。法法即是般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去托缽,著衣、持缽,須菩提尊者讚歎他,「希有,世尊」。他為什麼讚歎他?就是因為穿衣是般若,托缽也是般若,釋迦牟尼佛從祇樹給孤獨園往舍衛大城去,經上記載,祇樹給孤獨園到大城是三里路,有這麼遠的距離。釋迦牟尼佛一步一步走到那個地方,步步都是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尊者看到,這個真希有,這才真正叫不可思議!這就說明了,整個的生活就是般若波羅蜜。我們凡夫整個的生活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在造業,我們乾的是這個。佛菩薩所乾的點點滴滴都是圓滿的般若波羅蜜,我們學佛學什麼?學這個。不在這上面用功夫,不在這上學習,你不是學佛;學佛不是叫人到這裡來學念經,不是!你要會念,每一個字都不著相,這經文打開,字字都是般若波羅蜜。為什麼?前面講不著文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言說相,你每天給人說話說得再多,全是般若波羅蜜;你如果著相,都是些是非口舌,都在那裡造口業。一不著相,全部都變成般若波羅蜜,要在這個地方學。「2、今獨舉『忍辱』言,以忍辱最難離相,故特舉此,以概其它。佛說此,意在令眾生舉一反三也。」「今獨舉忍辱言」,其它的都不談,世尊單單舉例舉忍辱,以忍辱最難離相,其它的叫你不著相、離相比較容易,忍辱離相很難。「故特舉此,以概其它。佛說此,意在令眾生舉一反三也。」佛講經的意思,你明了這一條,其它的統統以此類推,都可以明了。「3、般若即在餘五度之內,不能獨存。若行忍辱法,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不離法相,則生嗔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見般若是與余度共行之法,非別行之法也。」「般若即在餘五度之內,不能獨存。」所謂是理在事中,離開事哪來的理?那個理也是空洞的,是個不切實際的理;理必定不能離開事,理就在事上顯示出來。「若行忍辱法,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不離法相,則生嗔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見般若是與余度共行之法,非別行之法也。」這是舉這個例子講。我們學佛、學忍辱,世尊在本經裡面,六度當中講布施、講忍辱,講得特別多,其餘的就很少講,省略掉。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夠保福,忍辱能保持,你單單修,你不能忍,修得再多保不住,最後都落空,忍辱是能保持。本經末後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第一個因素就是忍,你能忍你就能成就,無論是佛法世法,一定能夠成就。你不學般若,你就不知道修忍辱要離忍辱的法相。不離忍辱的法相,剛才講那個人是勉強的忍耐,表面上的忍耐,心裏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謂忍耐是有限度。如果裡面有般若波羅蜜,把忍辱的相離開、化解了,他那個忍辱是無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變成無限度的。忍辱裡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進去之後,得這樣殊勝的效果,真正不可思議。如果說不離法相,著相,著相修忍辱,表面上忍,心裏面還是嗔恨,從嗔恨就生報復,有報復就造無量的罪業,忍辱的功行破掉了;沒有般若波羅蜜,忍辱不能成就。可見般若波羅蜜,跟其它一切法,余度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法,共存共行;不是離開一切法,別有一個般若波羅蜜,沒有這回事情。所以我們佛教的教旗,怎麼設計的?就是六度。前面每一條長條代表事|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條;後面一條,是那五種顏色雜在裡面的,一共是六條,那一條雜色的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不能離開前面五度,佛教教旗是這樣設計的,你們看到這個教旗,就想到這是菩薩的六波羅蜜。說明理跟事關係非常密切,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4、般若空也,余度有也。空有本來同時,不可離也。所以當兩邊不著,會歸中道。」「般若空也」,般若講空、空理,與性體相應。「余度有也」,與現相相應,它有體它就現相,體能夠現相。所以前五度與「相」相應,般若與體相應,這是從體、相、用上來說。「空有本來同時,不可離也。」性相是一不是二,體相從來不離。由此可知,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與自性完全相應。心裏面一絲毫不執著,與體相應;在生活當中,樣樣事情我們都做得很圓滿,與相用相應,這叫順性,順性就是隨順法性。隨順自性是諸佛與大菩薩們他們的生活;我們今天這樣學,是過佛菩薩的生活。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他的生活行為與自性相反,他不順性。不順性就是著相修福、著相造業,於是乎自性現相,現什麼相?現六道輪迴之相。這相怎麼現出來的?是眾生業力把它轉變出來的。如果一切隨順法性,他所現的相,佛經上講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你們在經上讀的依正莊嚴,那就是離相現出來的,自性現出來的。《華嚴經》一開端,從第一卷到第十二卷的上半卷,總共有十一卷半的經文,說明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那就是介紹華藏世界。所以古人講「不讀華嚴,不曉得佛家的富貴」。人間天上的富貴,要跟《華嚴經》上說的那個比,那差太遠了,不能比,成佛的富貴。但是諸位要曉得,世間的富貴包括天上,天上福報最大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福報從哪裡來的?修來的。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的福報都是修來的,斷惡行善修來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諸佛菩薩的富貴不是修來的,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自性自自然然變現出來的。我們一切眾生都有自性,一切眾生都有一真法界,很可惜是你打妄想、起執著;因為妄想執著,把你的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變成十法界?是你自己變的,不是別人變來給你受的。這個問題最後的解決,你自己變的還要你自己解決,別人不能代替你解決,解鈴還須繫鈴人,就是這麼回事情,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幫你忙,能夠代你解決,一定要靠自己。現在這個道理我們搞清楚了,理是什麼?本來是一真法界,把它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惡道,都是自己才會變;用什麼變?妄想、分別、執著、貪嗔痴慢,這個東西在變。佛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清楚,只要我們把這些能變的統統放下、統統舍掉,它就又變回來,又變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現前了。一真法界是本有,十法界是虛妄的、假的;你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它才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永嘉大師講得很好,「覺後空空無大千」。什麼叫覺?一切放下就覺了,有一絲毫放不下,不覺,那就是迷。般若是覺,般若怎麼覺?離一切相。所以跟你講,好事不如無事;無事你覺了,好事你迷了,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中國古時候,寺院裡面的叢林執事,住持當家是什麼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他要應酬、他要做事;他雖然做事情,他心裡乾乾淨淨,他不執著,再來人!我們凡夫到寺院去當清眾,佛菩薩來照顧我們,來幫助調理我們,哪有不成就的,所以執事不是凡夫。由此可知,要想做好事的也不是凡夫,做好事的是什麼人?諸佛菩薩。也許你們要問,「法師!你說這個話有證據嗎?」「有!」《華嚴經》五十三參就是證據。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示現在這個社會各行各業,每天勤苦在為一切大眾做好事,那就真的做好事了。他自己怎麼樣?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叫菩薩事業。由此可知,菩薩事業不是單單出家人在寺院叢林擔任執事才有份,在家人從事任何一個行業也有份,只要你覺悟,只要你去做,一切都不執著,那就是菩薩事業。如果你做這些工作,心裏面不清凈,你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那就錯了!你就是做得最好,剛才講是修一點人天福報,三界有漏的福報。如果做錯、做偏差了,那你就是造罪業,感果一定是在三途。這一樁事情,我們決定不能夠小看,一定要非常謹慎、非常慎重去生活、去過日子,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空有本來同時,不可離也。所以當兩邊不著,會歸中道。」中道這個名詞,我們體會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能執著。如果你執著有個中道,完了,中道跟空有又變成對立,你還是墮落在一邊。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就說得好,「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才幹凈,有中道就錯了。菩薩裡面,佛經上常講權教菩薩,什麼叫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執著中道,沒有把中道空掉,所以他不能見性;雖然修六度萬行,空有兩邊不執著了,他著了一個中道,也壞了!壞在哪裡?障礙他見性,他不能見性。所以經上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中道就是名字,不要執著名字相,體會佛所說的真正義趣,他的義理趣向,我們體會這些。「5、菩薩行以般若為主,即以空為主也。所以雖不應壞有,仍不應著有也。雖會歸中道,中亦不著。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三昧為究竟。以無智無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行以般若為主,即以空為主也。」般若是講空,空不當作「無」講;如果說空是什麼都沒有了叫空,你就錯解般若的意思。它這個空是有,不是無,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了解透徹,然後才能夠修菩薩行。菩薩行以般若為主,就是決定不能離開般若,離開般若就不是菩薩。所以世尊在本經裡面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它沒空。什麼是菩薩?必須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空掉、都離了、都沒有了,這叫菩薩。我們要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不在?在。不是這個相真的沒有,事相在。在,怎麼空?空你心裏面執著的那個事相,不是把這個身體空掉,放一把火把身體燒掉,燒掉也沒用,燒掉你也不能成佛,你也不能成菩薩。所以諸位要曉得,是空你心裏面執著的事相,不是空這些外面的事相,外面這個事相沒有關係;只要裡面的執著空掉了,外面的相理事無礙。理事無礙,性相一如;性離不開相,相離不開性,這是理事一如,理事不二。不但理事不二,事事不二,事事無礙,《華嚴》裡面給我們講「大能入小」,芥菜子裡面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裝進去,芥菜子沒有放大,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縮小,它就裝得進去,這說明事事無礙。為什麼會無礙?因為每一樁事都是法性,性是融通無障礙的,性所現出來的相,怎麼會有障礙?所以相沒有障礙。沒有障礙,我們今天為什麼這麼多障礙?處處都是障礙,處處成障,這個障礙的發生,都在妄想、分別、執著,都從這裡生出來。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你的境界就是無障礙的境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就是完全沒有障礙。般若是智慧,智慧是心裏面不著相,因為體上沒有相;體上雖沒有相,體會現相。體是理,相是事。我們心裏面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與體相應,就是見性,與性相應。事上也不必去離開它,也不必去破壞它。「所以雖不應壞有」,有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用不著破壞。諸佛菩薩,像《普門品》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千不是數字,你要把它看成數目字看待,觀音菩薩太渺小。那一千處之外,觀音菩薩就沒有感應?我們念觀音菩薩求感應就很難了,不只一千個人求他,我們在一千個人以外,不就沒有感應了嗎?千代表圓滿,千是十的擴大,十個十就一百,十個一百就是一千;十是表圓滿,把這個圓滿擴大,所以代表大圓滿。大圓滿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起感應,是這麼個意思。觀音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沒有破壞六道的相,不但不破壞六道的相,他自己還會現相。「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他就現佛身為眾生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他就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沒有壞相,沒有壞。「仍不應著有也」,般若的空就在這一句,不應該執著,決定不執著就對了。「雖會歸中道,中亦不著。」中道不存,中道也不能執著。心裏面有一個中道,就執著中道,就錯了。心裏面想我現在兩邊都不執著,你說你有沒有執著?著了,著了「兩邊都不執著」,那就是中道的意思,你早就著了。由此可知,一起心、一動念就著了;「我不起心、不動念」,你已經著了不起心、不動念。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你想想他有沒有一物?他有,有一個本來無一物,還是著。六祖雖然說這一句,他確確實實沒有執著;我們沒有辦法,我們達不到他的境界。他說本來無一物,他真的無一物;我們說本來無一物,已經著了這一物,這就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達不到他境界的地方。他是真的一切皆空,我們一切皆空,還著了一個一切皆空,麻煩就在此地。大乘佛法無論怎麼學總是著相,學「有」著有相;學「空」著空相,非著不可,這就是生生世世搞成這個樣子。連一個初果須陀洹都沒有證得,我們讀《金剛經》才恍然大悟。在過去總認為小乘人著相,大乘菩薩不著相。讀了《金剛經》才曉得,連小乘須陀洹,他都不著須陀洹的相,所以他才能夠證得須陀洹果。佛在這個經上,確實為我們大家都授記了,我們有善根,這是佛在經上承認的,而且善根非常深厚。何以見得?我們聽這個經不驚、不怖、不畏。我們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累積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議,為什麼沒能證果?小乘初果都沒證到。原因在哪裡?心不幹凈,總是有執著,沒有真的能放下。在這樣狀況之下,除了念佛往生之外,沒有第二條路;還有這微細的執著沒放下,這就叫做帶業往生。由此可知,過去生中我們雖然遇到凈土法門,為什麼沒去得了?可以帶業往生,為什麼沒去得了?對這個世界有貪戀,放不下。你的地產放不下,你的金銀財寶放不下,你的家親眷屬放不下,那好了,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也不能強迫你去。這就是說明,這些粗重的貪嗔痴慢能放下,決定往生。其它的法門沒指望,剛才江味農居士講過,江味農居士自己也做不到。他學《金剛經》學了四十年,寫出《金剛經講義》,可以說是歷代《金剛經》批註的權威,沒有人能超過他,他自己還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把般若全部都搞通了,還是做不到,這個就曉得真難;凈土法門之外,真難!禪也好、教也好、密也好,沒有一樣不難。如果你要是修三界有漏的福報,行!所有大、小乘經典,都能夠幫助你得福;你想了生死、出三界沒份,實在是沒法子。「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三昧為究竟。以無智無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真的說到究竟處。在佛法當中這是上上乘法,所謂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真的是究竟法。「以大空三昧」,什麼叫大空?人空、法空、空也空,這叫大空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受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一空到底,諸位要記住,一空到底是在你心上一空到底,而不是事上,事上空掉那叫大錯特錯!在事上,佛教給我們修三福、修六和,都是事上。三福第一句,那是基礎的基礎,這在事上修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沒有空!空在哪裡?心裏面不能執著。要不要孝養父母?要,盡心儘力孝養父母,心地清凈,不能著這個相,著這個相就錯了。心裡不著相,有些人問,「那怎麼個孝順法?」那不是假的嗎?哪裡是真的?心裏面沒有父母,表面上有父母,那不是假的嗎?你這是在打妄想。你心裏面有父母,形相上也有父母,那才真的是假的。為什麼?妄心。心裏面乾乾淨淨,真心。真心離念,真心裏面沒有妄念。你那個孝養父母是真心在孝養,你那個奉事師長是真心奉事,真心是永恆不變。妄心孝養父母,時間久了還嫌棄、還討厭;真心裏面沒有,真心沒有妄念,佛菩薩用的是真心。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事跟理是一不是二,有事必有理,有理必有事,這才叫菩薩道、菩薩行。「大三空三昧」,這是究竟、究竟圓滿。學佛人所求的就是一個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在佛門裡面的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實在講是可以翻成中文的,他沒有翻是為了尊重。從前譯場有個規矩,叫五不翻。五種不翻,這是五種裡面的一種,叫尊重不翻。我們對它很尊重,不翻,保留它的音,加以解釋,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怕大家聽了意思不明了,我就用一個簡單的話來說,大家一聽就懂,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大家好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什麼?無智無得。《心經》到末後總結論是「無智亦無得」,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智有得,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距離遠之遠矣。我們今天學經,你們同學學講經,為什麼那麼困難?你知道你困難在哪裡?因為你有智又有得,就麻煩。你如果真的是無智亦無得,佛法、佛經擺在你面前,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長講、短講、深講、淺講,就得大自在;如果你有智有得,那就麻煩大,關鍵就在此地。說個實在話,我們學佛,做佛的弟子,是最不聽話的弟子,我們自以為是佛的弟子,佛究竟有沒有承認我們還不曉得。佛在這部經上的教訓,我們要真的聽話、真的去照做。怎麼做?放下。這一放下就看破;一看破,更容易放下,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得大自在,得無量智慧、無量的福德。無量智慧福德,是從看破、放下裡面得來的,何必斤斤去求福、去修福,所修來的三界有漏的福報,沒有意思。這個理很深、甚深甚深,諸位如果聽錯了,那我就害了大家,從今以後就不修福。你自性裡面真正的福報不能現前,因為你沒有般若智慧,又不肯修福,你的日子就過得很苦。到那個時候你不能怪我,我沒有說錯,你聽錯了。要從這裡面細心去體會。「6、必能如此,然後可以隨形六道,現百千億化身。雖一切法熾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無所生。此之謂得大自在,得大受用。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賴乎此。此是般若究竟義。非學此不能入門,不能究竟。」「必能如此,然後可以隨形六道,現百千億化身。」必能如此,就是如此經中所教的。必能這兩個字是完全肯定,裡面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必定要這樣作法。兩邊不著,中道也沒有,要離得乾乾淨淨,法相、非法相都不取。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兩邊不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就是隨形六道。六道可以隨順,十法界更不必說了,像觀音菩薩一樣,像諸佛如來一樣,「現百千億化身」。百千億也不是數字,代表大圓滿、究竟圓滿。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有這個本能,可惜我們的本能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世尊常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智慧、德相跑哪裡去?妄想執著這個東西害苦了。般若教給我們什麼?把妄想執著放下,把它空掉。空妄想執著;離相是離妄想執著的相,是離這個。「雖一切法熾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無所生。此之謂得大自在,得大受用。」實在說,心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得一分受用,放下兩分就得兩分自在,得兩分受用,非常現實。你能夠把錢財放下,你在錢財裡面得解脫、得自在、得受用。受用是什麼?你一生在錢財上不會缺乏,得這個受用。你根本不要去想它,你需要用的話,它自然現前,不操一點心。大自在是身心自在、無憂無慮。舍什麼,什麼樣東西就圓滿。為什麼?因為舍掉之後,性德現前。在一切事相當中,確確實實現代人所講的心想事成。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相信佛,相信性德的受用。「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賴乎此。」《般若心經》上講「度一切苦厄」,憑什麼度一切苦厄?憑般若波羅蜜,憑空有兩邊不著。「此是般若究竟義。非學此不能入門,不能究竟。」這個入門是入大乘之門,沒有般若波羅蜜不能入大乘之門。《金剛經》是大乘之門,馬鳴菩薩的《起信論》也是大乘之門。何以知道它是大乘之門?因為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得離相才是菩薩,那就是門;著相就不能入菩薩門,離相就入了菩薩門。所以《金剛經》是大門。「7、般若,理也,智也。觀門也。諸度,事也,境也。行門也。理事從來不離,觀行要當並進,智境尤須雙冥也。」這一小段說得很好,每一句是一個意思,合起來看面面俱到,尤其是難得。前面世尊為我們說明了般若波羅蜜,般若明了之後,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講的事,也就是六度裡面的前五度;而在前五度裡面,世尊為我們舉一個例子,他老人家舉的是忍辱波羅蜜。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因為在事相上修行,忍辱是最難離相的,般若叫我們離相,忍辱是最難,就特別舉這個例子。這個例子明白了,其餘的四度都可以以此類推,都能夠明了。今天這一小段說,般若是理,道理;是智,智照,智慧;是觀。觀門跟行門是相對的。觀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觀念,在近代哲學裡面常說的人生觀、宇宙觀。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看法,宇宙觀是對環境、對宇宙的看法,觀門就是這個意思。「諸度」是指般若以外,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都是屬於事。境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所觀的對象,這些是屬於行門,我們講到行門就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點點滴滴瑣碎的事項。後面三句說得好!「理事從來不離」,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它的道理,絕對不是說某一種事沒有道理,不可能的。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都有它道理的存在,沒有道理決定事生不起來。這是說明理事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觀行要當並進」。我們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跟佛陀來學習?理由就在這一句。正確的觀念,一定要有正確的行持,我們才能夠在生活上得到幸福美滿。觀是理,行是行的事,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要同時並進,兩邊不能夠偏重,偏重就錯誤了。錯在什麼地方,錯誤的結果又是如何,前面都曾經報告過。下面這一句說得更好,「理境尤須雙冥也」,冥是離相。觀是空,行是有。佛在前面般若這一段裡面告訴我們,般若智慧是空有兩邊不著,這就是雙冥的意思。智是空,境是有,空有兩邊都不能著。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個大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不著,不著相,空有兩邊都不著。空有兩邊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作用就是生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節完全講的是綱領,非常重要的綱領,菩薩修學決定不能夠違背,違背就迷了,遵照這個原則去做就是覺悟。下面為我們解釋忍辱。「8、梵語羼提,義為安忍,又名忍辱。安忍是總名,忍辱是別名。總為安忍順受也。」「梵語羼提,義為安忍,又名忍辱」。「羼提」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安忍。古來翻經的大德,把它翻成忍辱。安忍兩個字滿好的,為什麼要一定把它翻作忍辱?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地區,人民的習性不一樣,不僅僅是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不相同。中國的古人,把「辱」看得非常重,我們在古書裡面讀到「士可殺,不可辱」,士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知識分子。我們中國古代對於知識分子非常尊重,在一般群眾當中讀書人的地位很高。古時候叫四民,人民,士、農、工、商,讀書人排在第一位,種田的農人第二位,工人在第三位,商人在最後。商人雖然很會賺錢,但是他在社會上的地位,反而是在最末後,特別是在大的集會、宴會當中,你想排席次,上首一定是讀書人。現在是時代顛倒了,現在是商擺在第一位,有錢擺在第一位,讀書人現在已經擺到旁邊去,沒人理了,從前讀書人是放在第一位。所以它社會能夠得到長久的安定,有它的道理。尊重讀書人就是尊重道理,尊重理,人人都能守理,人人都能守法,這個社會當然是和睦的,是安定的。古人不重利,重德行,把利看得很輕。讀書人認為殺頭沒有關係,不能侮辱,把侮辱看得太重,「士可殺,不可辱」。從印度來的這些高僧大德,看到中國人這麼固執,把侮辱看得這麼重,太嚴重了,比生命看得還嚴重。六波羅蜜的忍,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所以忍辱是中國特別的翻譯。它原本的意思安忍,翻經的這些大師們把它翻成忍辱,是針對中國人,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所以叫忍辱。「安忍是總名」,它原本的意思是安忍。「忍辱是別名。總為安忍順受也。」羼提真正的含義是安忍順受。「9、學道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皆應安心不動。無論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應一心正受。即名為忍。」這一段對於安忍兩個字的解釋,可以說是既簡單又清楚,解得非常之好。學佛的人,學道就是學佛的人,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定要保持心裏面的平靜,安就是平靜的意思;心要平,心要靜。所以我們供佛,供具裡面一定要供水,水就是代表這個意思。我們在佛菩薩面前供一杯水,水平沒有起波浪,水很乾凈沒有污染,這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保持這個心平靜,這是安的意思。忍是什麼意思?忍是一心正受;我們現在所謂一門深入,跟一門深入是一個意思。要一心,一心是專心。我們今天學佛所犯的大毛病,也就是我們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常言說得好,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沒有用一心正受去學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學東西從來不專心。如果是專心來修,一心正受,這個凈宗法門的成就,《彌陀經》上講得很好,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圓滿,就成就了。我們學了這麼多年,這一句阿彌陀佛天天在念,一點消息都沒有,一點感應沒有,是不是佛號有問題?不是的!佛號沒有問題,我們念佛的方法、態度有了問題。我們念得不如法,態度就是前面講的觀,方法是行,我們在觀行上發生錯誤。我們的修學是雜修、亂修,雜修、亂修修一輩子都不能成就。佛法世法沒有兩樣,都講求專精。一心就是專心;正受就是把它接受過來。我修念佛法門,我就專心念佛,絕不夾雜,這才能成功;我持咒就專心持咒,也不夾雜。有些人念《大悲咒》念得很靈,他念的大悲咒水能治病,什麼病都能治。道理在哪裡?沒有別的,他念咒專心,專一;專就是真誠,誠就靈。念《大悲咒》靈,念阿彌陀佛名號也靈,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靈,哪有不靈的?不靈就是證明你從來沒有專心念過,你是用的雜心念、亂心念,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這種心念就不靈。學教也是如此,專一;學得太多,學得太雜,不靈,學教的不靈就是不開智慧、不開悟。一心正受這四字要好好的記住,這四個字就是忍,六波羅蜜裡面講的忍辱就是這個意思。心地平等清凈,修學法門一心正受,一門深入。
推薦閱讀:

精通《金剛經》後的人生段位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18)
金剛經演義
流傳最廣的佛經----《金剛經》

TAG: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