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肢體練和心腦練

太極拳肢體練和心腦練——祝大彤

 

                             

  導語:無論是科學、藝術、哲學、武術,只有少數人可以窺到它的門徑。一般武術家所看重的自然只是他們個人的某些方面的成功,而一流的武術家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完成一個宏大的志願——肯為億萬萬人的身心健康打算。楊祿禪沒有一點躊躇,就把古老神秘的太極拳術送到國人面前,只要你肯練,我肯練,便可以享受它的利益,「太極拳好」也就好在這裡。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健康,而健康在於運動,編者認為:凡是最先加入鍛煉太極拳行列的,益處也一定會先降臨到他的身上,凡是先找到科學鍛煉方法的,也勢必先嘗太極拳佳果。祝大彤先生文中的「心腦練」觀點很新穎,「見仁見智」傾吐了一個太極拳習練者的真摯感情,相信閱罷對讀者朋友正確的認識和分析太極拳理論,指導太極拳練習會有一定的啟發。

    

  我在香港講學的幾年裡,認識一位當地太極拳教育家,她的麾下有數百位學員。她的傳統太極拳教學活動,有聲有色,多位慢性病康復期患者及身上有疑難病症,隨她練太極拳後,漸漸恢復了健康,康復者本人滿意。所以他的學員不斷增加,聲譽也不斷上升。她對當前內地和香港的太極拳教學頗有些看法,認為有人在推銷假太極拳,將初涉拳場者引入左道旁門,誤人子弟,對此甚為深惡痛絕。

  太極拳假說我並不反對,但不同意直白。換個視角,溫和地說,這種假太極拳可稱謂為肢體太極拳(也就是力練)。初學者為肢體太極拳習練者,教授者為肢體太極拳教練,資深者尊稱為肢體太極拳家。如此不會傷人,可以和平共處,和諧友好,共同發展。當前在傳統太極拳活動中,各家各派在尊崇一種太極拳理論拳經下,有著兩種不同的練拳法,這是被太極拳圈內公認的,又不完全被認識的肢體太極拳和心腦太極拳的兩種不同的練法。

  心腦太極拳練家,在習練中注意身形的單腿重心,每動到位,注意身形手勢的方向、方位。從每個動作中體驗太極拳陰陽變轉、心腦安靜、舉動輕靈、內外相合、上下相隨、手腳互引、動分虛實、虛實漸變、用意不用勁、動靜開合、輕靈圓活、手空輕扶、體內松凈等等豐富的深刻的內涵。心腦太極拳練家,盤拳時拳姿柔美,從陰陽變化動態運行中,手在輕扶松、空、虛、無,似行雲流水……

  肢體太極拳練家,拳術動作較快,80多式、幾百個動作,掄著兩根胳膊以力行拳,波浪蹲身,全然看不到用意,只是在用力伸曲且不輕靈,腳下雙重或方位不明,全然看不到陰陽變化,上下肢不隨、內外不合,沒有中正安舒,腳下雙重,觀看者看不到虛實漸變,兩隻手平均運動,看不到拳的虛實動靜,總體論身形手勢,比較僵緊,晃動身軀,手腳上下妄動、主動、整體觀看,只有速度,沒有具體過程。有人說太極拳很抽象,抽象說是肢體習練家的習慣,因為他們不善,也不會具體而細膩的修鍊。

  關於雙重是肢體練家的常見病,請看先賢拳論是怎樣說的,拳論云:「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雙重之病未悟耳。」(王宗岳)

  先賢云:「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宜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楊澄甫)重心是什麼,分虛實是什麼,是陰陽!王宗岳宗師在《太極拳論》開篇寫道:「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楊式老譜有「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之說。向我們明示,腳下功夫是太極陰陽的根。

  太極拳大師楊禹廷對行拳中的重心有定論,他提倡「立柱式身形單腿重心,實腿實足,虛腳(腿)虛凈」這是太極拳對習練者腳的要求,陰陽虛實分清,有可能練好傳統太極拳。也可以說,腳下重心是踏入太極拳的最初的築基功,「其根在腳」(武禹襄),腳是根,他繼續寫道:「由腳而腿而腰。」一個腳功反覆說,可見腳(腿)在太極拳運用中的重要性。

  陳式太極拳家陳照奎大師也特別關註腳下根基的修鍊。他在總結太極拳功夫,體會有練拳50病問世,其中有「跪膝,雙重,拔根,喝風(腳掌外緣離地)、擰鑽子(屬腳下撥根)。」等五種腳功不規範的說法,可見,太極先賢和近代拳家都特別關注提醒後學,注意腳腿的基本功。

  以上這些先賢大師們對太極拳腿(腳)的論述,受到太極拳心腦練家的重視,在拳中體現出來。而肢體練家的腳下就不夠清楚了。雙重是最重要,也是最不被肢體練家注意的腳下築基功。腳(腿)的重心,5/5為雙重,7/3、6/4可以嗎,如此也屬雙重。修鍊太極拳根基不解決,很難上到內功的層面,十年二十載也困難。

  太極拳講究身形,手勢,其根在腳。什麼樣的身形決定練家的對傳統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

  陳式太極拳先賢陳長興(楊露禪師)有「牌位先生」之讚譽。心腦太極拳練家很尊重宗師的研習拳的楷模榜樣,遵循宗師教誨,練拳注意中正安舒,身軀不動?後學有「不動、不丟、不頂」之法則。反之,肢體力練者久之,身形集i大病、缺陷、凹凸、斷續。手上四大病:頂、偏、丟、抗。陳鑫大師在36病中對身形之病有「猛撞、躲閃、撥、推」之警言。陳照奎大師關心後學,在練拳50病中提到「晃肩、探肩、架肘、挺胸、凹

胸、弓背、彎腰、突臀、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忽高忽低」等等身形的毛病,以警示後學注意在練拳中修正。可是先賢大師的關愛提醒,與我們後學修鍊者的關注成反差。君不見。當前有不少朋友在練拳和表演中身形晃動,左右歪斜,低頭,盪胯等等,等等拳中毛病顯現。如此練法,難以打開身上的通道,內功難以上身,練來練去也練不好太極拳,奈何?

  拳經告訴我們後學,「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形於手指」(武禹襄)「妙手空空」(陳鑫),楊式太極拳家汪永泉大師有「接手四梢空」的教導。可是,先賢大師之提示,後學要注意修鍊太極拳一定要把握「輕」,手指為形,不要著力,空手是妙手。可惜,有的朋友手上用力,以力行拳,拳頭緊緊,手掌力開,勁撐前推下按,肢體通道封閉內功如何進身?先賢有,「行氣如九曲珠」(武禹襄)此經句難以理解,開闊思路,檢查周身,是否破譯為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九大關節放鬆。九曲珠以氣貫穿,九大關節有氣自然流動,如果用力九大關節必然會僵緊,如此只能是練拳似兩根肉棍子掄來掄去。楊禹廷大師提倡松肩、垂肘。我把握每個動作都松腳,自然松肩,自然垂肘,空手練拳,天長地久,自然輕靈。

  在太極拳習練者中,初涉拳場或相當時間內都有腳下、身形、手勢的毛病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修鍊過程中的必然。悟性高有靈氣的朋友在練拳中克服了,上到內功修鍊的層面,儘管如此,心腦習練者仍然是少數,肢體力練者是大多數。如果注意傾聽先賢教誨遵循他們的拳理拳法循規蹈矩,在練拳中減去身形手勢的毛病,過渡到心腦練的層面,這是大大可能的。

  我常常說的一句話不要分趙家周家,要提高傳統太極拳水平,心腦太極拳修鍊者越多越好,像本圍棋手那樣普及,太極拳在人類中逐漸推廣是可能的。   

推薦閱讀:

談太極拳之------虛實
基本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吳氏太極拳北派八法秘訣
張晉僖:陰陽學說在太極拳虛實中的妙用

TAG: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