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作者:陳鑫

一、心靜身正,以意運動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陰陽由微於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炎,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靜以待動。」」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為本。」

  「身法端凝莫側,收斂精神,另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若兼帶俯仰伸縮法,規矩方為完全合一。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往,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皆有中氣以貫之。此臨時以意會之自知。」

  「身雖有時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泥。」

  「間架即有時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於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氣,運於全體,雖有時形體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氣以宰之。」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

  「身法不論大身法轉關或小身法過角,以靈動敏捷為尚。」

  「能會此身轉移法,神機變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天君有宰,百骸聽命。」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動靜緩急,運轉隨心。」

  「運化全在一心中。」

  「四體從心而運,官骸皆悅以順從,而要皆以乾坤正氣行之也。」

  「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咸宜,變化不測。」

  「妙機本是從心發。」

  「問:運行之主宰?曰: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運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運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算下,襠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算下,襠即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運行,左足隨左手運行,而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為一身運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聞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著著循規蹈矩,積久功熟,然後此中層累曲折,歷盡難境,苦去甘來,機趣橫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為者,至於無心成化,是在涵養,日久憂游,以俟其自至則得矣。」

  「一片靈機寫太和,全憑方寸變來多,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雖小技,皆本太極正理。」

  「拳雖武藝,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無往不宜。」

二、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以吾身本有之元氣,運於吾身,其屈伸往來,收放擒縱,不過一開一合與一虛一實焉已耳。」

  「一開一合,拳術盡矣。」

  「動靜循環,豈有間哉!吾所謂: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足盡拳中之妙。」

  「一開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機,縱使六子俱巧舌,也難描寫雪花飛。」

  「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

  「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循環。」

  「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

  「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極自然之妙用,至結果之時,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齊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護周身。」

  「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

  「頭直,眼平視,肩與肩合,肘與肘合,手與手合,大腿根與大腿根合,膝與膝合,足與足合,平心靜氣,說合上下一齊合住,氣歸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纏法。」

  「開則俱開,合則俱合。」「至合之時,氣必歸於丹田。」

  「一開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體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開一合陰陽備,四體(兩手兩足)殷勤骨節張。」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

  「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者皆實,此之謂虛而實。」

  「天地陰陽之理,不過消息盈虛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虛。打太極拳亦是消息盈虛。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氣也,生長也,故人之子謂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氣微,故謂之息。消者,減也,退也。盈者,中間充滿也。虛者,中間空也。」

三、輕靈圓轉,中氣貫足

  「能敬能靜,自葆虛靈。」

  「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

  「以靈動敏捷為尚。」

  「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儘是虛靈。」

  「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圈是周身轉,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見,故以手轉言之。」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

  「打拳中氣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氣行之,無往不宜。」

  「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

  「內勁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

  「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

  「中氣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

  「拳以中氣運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為止,學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處,即以何處引擊,不拘定格。」

  「中氣貫足,物來順應,物莫能違。」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無橫氣。」

  「中氣運到手指頭方為運足。」

  「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後,仍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中氣充實於內,而後開合擒縱,自無窒礙。」「中氣必由胳膊中徐徐運行,不可慌張忽略,順其當然之則,運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氣行於兩肱之中,是為中氣。」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但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

  「兩人相敵,性命所關,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一以中氣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氣運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地,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

  「頂勁領起來(頂勁:心之中氣。領:如提起)頂勁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不朋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其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

「中氣最難名,即中氣所行之路處亦最難名,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此外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呈多偏勢,而中氣這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

四、纏繞運勁,舒暢經絡

  「凡經絡皆有益於拳。」

  「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

  「渾身俱是纏勁,大約里纏外纏,皆是隨動而發,在左手前,右手後;右手前,左手後,而以一順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勁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勢之如何而以自然者運之。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此中意趣,莫割斷神氣,神氣不斷,知脈自然流通。」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嘗有直而無曲者矣。」

  「蓋物有對持,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衛生之本,還氣妙訣。能善運氣,始能衛其生命。」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五運六氣司變化,武術得之自通神。」

  「任脈起於會陰,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順脊逆行而上至百會,下降至人中止。……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人能明任督以運氣保身,……行導引之術,以為(卻病延年)之根本。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即丹田),功久則頃刻間水中火發,雪裡花開,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無念之發,天機自動。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則水火自然混融。……練過十年以後,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所以為中氣也。時措鹼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順逆,佐中氣以成功。氣動由腎而生,靜仍歸宿於腎。一呼一吸,真氣之出入,皆在於此。……總之,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

「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斜纏順逆原有定,最耐淺深細究研。究研功夫真積久,一旦豁然太極拳,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混然。」

  「胳膊勁由心發,行於肩、過肘、至指,此是順纏法。由骨至肌膚,由肩至指,出勁也。由指至肩倒(逆)纏法,所謂入勁者,引之而來,使敵近於我也。」

  「兩腿之勁,皆由足大拇指領起,過湧泉,上纏過外踝,向里纏,斜行而上,過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兩腿根間謂之襠,即會陰穴也(蓋兩勁對頭是其結穴,此處是腿勁歸宿,腰勁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撐開,襠勁自圓)。運勁足後跟踏地,漸至趾通谷、大種、外腓以及隱白、大敦、厲兌,實實在在地踏於地上(腳趾腳掌要摳住地,湧泉要虛,不虛則趾不著力,用不上力,是為前後實,中間虛)。」

  「官體之勁,各隨各經絡運行,無纖悉之或差。」

  「一往一來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自古太極皆如此,何須身外妄營求。」

五、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隨,一氣貫通。」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

  「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隨,後往前轉莫遲遲。」

  「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

  「上面手如何運,下體足如何運,上下相隨,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領起周身運動,足隨手尤其緊要。」「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中間胸腹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說動一齊動,說止一齊止。」

  「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內外一氣流轉。」

  「八體(頂、襠、心、眼、耳、手、足、腰)關緊君須記,人力運成奪天工。」

  「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心與身不可使氣,輕輕遵住規矩,順其自然之勢而運之。以手領肘,雙肘領肩;下則以足領膝,以膝領大股。其要處全在以手足指頭領住運行。或問:手足全不用氣,何以運動?曰:手中之氣,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不可過,過則不靈。至於足,較之手稍重而已。」

六、著著貫串,勢勢相承

  「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即無敵人徒手空運,亦覺承接得勢,機勢靈活,故吾謂每一勢全在一起,於接骨逗榫處彼勢如何落下,此勢如何泛起,須要細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滿足,無少欠缺。神氣既足,此勢似可停止,而下勢之機已動,欲停而又不得停;蓋其欲停將停之機,又已叫起下勢矣。吾故曰:此時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線,下勢即起)。」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起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勢,不令割斷神氣血脈;既承接之後,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

  「每勢將成,跡似停,氣卻不停,必待內勁徐徐運到十分充足,下勢之機躍躍欲動,方能上勢與下勢打通,中無隔閡,一氣流行,不但一勢如是,拳自始至終,每勢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細心揣摩。」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

  「層累曲折,胥致其極。」

七、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問:打拳關鍵在何處?曰:在百會穴下,自腦後大椎通至長強,其動處在任督二脈。」

  「百會穴領其全身。」

  「頂勁者,是中氣上沖於頭頂者也。不領則氣塌,領過不惟全身氣皆在上,足底不穩,病失上懸,即頂亦失於理,扭轉不靈,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無,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

  「提綱全在頂勁,故頂勁一領而周身精神皆振。」「頂勁中氣是股正氣,心中意思領起即行到頭頂上,中氣自然領起來,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麗,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

  「頂勁上領,意思如上頂破天,不可用氣太過。」

  「頂勁領起斜寓正,襠間撐(膝撐開)合(勁合住)半月圓。」

  「中氣上自百會場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頂勁領起來,領頂勁非硬蹬腦後頂間二大筋之謂,乃是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似無,心中一點忽靈勁,流注於後頂,不可提過,亦不可不及,提過則上懸,不及則氣留胸中,難於下降,此頂勁式。」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

  「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為中界,氣往上下行,中間以腰為界。」

  「孟子曰:志者氣之帥,氣者體之充。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氣皆行到指關乃止,丹田為全體之氣歸縮處,如兵馬屯處,氣之上行下行似兩橛,其實一氣貫通也。」

  「百會穴領其全身,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如何上升?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於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俱下。」

  「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處處皆見太和元氣氣象。」「氣歸丹田,上虛下實,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

  「勢既成,心平氣和,中氣歸於丹田。」

  「丹田氣一分五處,其實一氣貫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氣一領,丹田氣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兩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縫中貫到左右指頭,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肌膚者謂之纏絲勁;其餘四分,亦分兩股,二分行於左股,二分行於右股,皆是由骨縫中貫至左右足趾。」

  「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若細研之,丹田非氣之原,何以獨言歸此?此不過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氣皆出腎,腎水足則氣自壯;養於胃,胃得其養則氣亦壯;藏於肝,肝氣一動逆氣橫生,氣不得其平;涵泳於心,心無妄念則心平者氣自和;肺主聲,實鳴之以心,心機何往,不必聲出諸口而心先喻也;壯於膽,膽則無前,氣亦隨之;運於脾,是經多氣少血,聞聲則動,動則運化不已,心一動脾即動矣。佐以大腸,大腸多氣少血,且為傳道之官;又輔以小腸,小腸在前臍上,後附脊,滓穢不存,濁氣去而清氣來矣。以上經絡,皆有益於拳,故乃之。若專言腎,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是經少血多氣,藏精於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枚各兩系,一繫於心,一上通於腦,氣之所生,實始於此,歸宿必歸到此。至於命門,實兩腎之間氣所出入之門,故曰命門。」

  「命脈者,腎也,中氣之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有定而無定,言不時變易勢,故陰陽二氣變易亦無定。」「出腎入腎是真訣。」

  「跨虎勢定式:腰以上背後魄戶、膏肓向脅前合,胸前左右脅第一行淵液、大包屬三焦,二行輒筋、日月亦屬少陽三焦,三行雲門、中府、食竇、胸鄉屬肺與脾,四行厥陰、期門、天池屬肝膽,五行陽明大腸缺盆、氣戶、梁門、關門屬腸胃,第六行少陰腧府、神藏、幽門、通谷屬心腎,中一行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鳩尾。左右脅由淵液、大包以至幽門通谷兩邊,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脅皆相呼應,此左右脅腰以上之式。腰以下左右氣沖、維道皆向氣海、關元、中極合住,此左右軟脅下式。」

「何謂閃通背?以中氣由心下降過臍到丹田,復由丹田與任脈逆行而上越臍,越上脘、華蓋、天突、廉泉至承漿(下嘴唇),督脈接住逆行水溝、人中、素骸(鼻準),越神庭、上星、顱會、前頂以至百會,下降越後頂、強門、腦戶、風府、啞門、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台、至陽、筋緒、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以至長強(皆脊背俞也是),再至會陰極矣(是前任脈,後督脈下面兩脈起端處)。中氣由百會下通長強、會陰,是謂通背。閃者,如人摟住後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彎,頭與肩往下一栽,後面長強與環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敵自手散開,顛倒從吾頭上閃過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謂閃通背。」

  「通背如何?當頭與肩往下栽時,屁股往上一挑,則督脈從長強穴逆行而上通百會,以至人中,任脈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陽入陰一周也。右手從襠涉起,任脈即從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漿穴,右手隨身逆轉,手到下,督脈從人中逆行過頂後,由大椎順行而下,復至長強,是由陰附陽又一周也。待右足退行到左腳之後,右手從下涉起到上,則督脈又自長強逆行而上已至頭頂百會矣。是督脈上運已大半圈,待下勢以演手捶合住,則督脈由百會下至人中穴,任脈由承漿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以通背一勢,而督脈上下來回三過其背,是之謂通背。」

  「右手由頭至襠是順纏法,由襠涉起轉過身來手到下,復由下涉起到後之上,以至下勢演手捶,皆是逆纏法。」

  「演手捶勢:此勢右足後蹬用勁,勁由後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過意舍、魂門、神堂、膏肓、魄戶,至肩額,再由肩額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谷(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節。右足之勁用逆纏法,由下逆纏而上,至會陰,斜入意舍,直到肩額,復用逆纏法纏至捶頭,手背朝上,為合勁。督脈逆行而上,由長強上過百會,下至人中,任脈由承漿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後轉一周,以助右拳之勁。且頂勁之領,亦全憑此督脈。右膝右前往里合住勁。胸中要虛,惟虛則靈,勁向前合。腰勁下去,屁股向上翻,則前面氣海、丹田與襠中自然向前合住勁,襠不合則下體足底皆不穩,不虛則左右旋轉不靈,故必向前合住勁,兼以虛圓。」

  「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勁,皆聚於捶。」

  「演手者易於前貪,不知前貪太過,不惟左右易揭起來,且左右旋轉不靈,易於失敗,故寧欠一二分,斷不可過界一厘,此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過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八、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胸要含住勁,又要虛。」

  「胸要虛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彎,四面包涵住。」

  「中間胸腹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謂含住胸,是為合住勁,要虛。」

  「平心靜氣,勿使橫氣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氣降丹田,無留橫氣於上。」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即不能,亦當卸至丹田。」

  「胸間鬆開,胸一松,全體舒暢,不可有心,亦不可無心。自華蓋至石門要虛虛含住,不可令橫氣橫於胸中。」

  「胸亦隨手轉圈。」

  「(白鶴亮翅勢)胸間勁亦若隨住右手與左手先從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繞一大圈。」

  「胸中內勁如太和元氣轉圈。」

  「太和元氣運胸中,一動一靜合輕重。」

  「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松肩,功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且松肩不是單肩,骨節開則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來。"

  「轉圈機關,全在於肩,故肩中骨縫,宜令開張。」

  「胳膊如在肩上掛著一般。」

  「肩額、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繫於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不可不知。」

「兩肩要常松下,見有泛起,即將松下;然不得已上泛,聽其上泛,泛畢即松。不松則全肱轉換不靈。故宜泛則泛,宜松則松。每勢畢,胸向前合,兩肩彼此相呼應。此兩肩式。」

  「俯肩一靠破銅牆。」

  「兩肘當沉下,不沉則肩上揚,不適於用。」

  「肘尖向下… …膝蓋與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後、左右、上下,要呼應合住勁。」

九、運柔成剛,剛柔相濟

  「打拳以鼻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隨各手動之。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以手領肘,以肘領臂,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而已,不可過,過則失於硬。上體手如何運動,下體亦隨之,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皆隨,此為一氣貫通。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欲剛先柔,欲揚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鍊(百鍊此身成鐵漢),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而觀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

  「陰陽互為其根,不可分為兩橛。」

  「克剛易,克柔難。」

  「柔能克剛,以退為進者,坤道也;坤錯乾,乾,剛也。坤至柔而動也剛。此拳外面似柔,其實至剛。」

  「故拳術以柔克剛,因而中也。」

  「打拳何嘗不用氣,不用氣則全體何由運動?但本其至大至剛之氣,以直養無害焉已耳。」

  「一陰一陽,要必以中峰運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氣(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所謂浩然之氣也。」

  「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

  「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坤至柔,而動也剛。」「柔順濟以剛直。」

  「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陰陽互用,天道所藏,動靜無偏,乃爾之強。」

  「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任人四面來侮,此身全仗虛靈,官骸無所不顧,……任爾奸巧叢生,自是剛柔素具。」

  「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為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雖曰拳為小道,而太極之大道存焉。……後之人,事不師古,不流於狂妄,即涉於偏倚,而求一不剛不柔,至當恰好者,以與太極之理相吻合者,蓋亦戛戛乎其難矣。」

  「虞廷執中,孔門一貫,此外無餘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動,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抖、空、掤、履、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十、先慢後快,快而復慢

  「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為奇異,是人之恆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五行之氣運乎其中,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

  「練太極拳之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步,學時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第三步,快後復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此一則為陳復元語)

十一、竄奔跳躍,忽上忽下

「青龍出水是直進平縱法,左足隨右足向前飛縱,襠中會陰、長強勁隨頂勁上提,前縱如靈貓撲鼠,純是精神,又虛又靈。」

  「引蒙:指襠捶下緊接青龍出水,二勢夾縫中先將右肩松下,右半個身隨之俱下,下足再泛起來往前縱,其未縱時右手捶如繩鞭穗欲往前擊,先向後收,然後從後翻上向前繞一大圈擊去,身亦隨之前縱。其縱之訣,前面手向前領,後面右足之隱白、大敦、厲兌、竅陰、俠溪,皆用勁。勁由足底過湧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門、承扶、環跳,斜入扶邊,上行越魂門、魄戶,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溝、陽池,沿路翻轉。將手展開,束住五指,右手領身縱向前去,左腳用力往下一蹬,隨右手皆至於前,左手亦隨身至前,腳落地後左手落於右乳前停住。」

  「內勁:右半身皆用右轉勁(右轉即順轉,從里往外轉),右手用纏絲勁由腋上行,從裡向外斜纏至指肚,右足亦用纏絲勁順纏至大腿根,上行與扶邊相會,一齊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纏至指肚;左手左足須用倒轉勁,而後才能隨住右手右足轉圈前縱之,本全由於心,心勁一提,上邊頂勁領住,中間丹田勁發,上行偏於右半身,下邊兩足,右足用躍法,右足掌用力後蹬;未縱以前,全是蓄勁,聚精會神,團結其氣;方縱之時,純是向前撲勁,一往直前;右手帶轉帶進,如鷂子撲鵪鶉、蒼鷹捉狡兔一樣,其志專,其神凝,其進速,其氣(氣即魄力)穩。玉女穿梭平縱身法,此亦平縱法,愈遠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為之,必得優遊氣象,勿露努張之氣方好。」

  「其內勁發源最遠,由仆參逆行而上,逾背後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順轉平縱法。……其進如風,……手法、步法、轉法,愈快愈好,……上雖憑手,下尤憑足,足快尤顯手快之能,……自起勢以至終勢,右手足雖是順纏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轉勁,連三趕進,皆是進步。至於內勁,自頂勁以至足五趾,法皆與前同,始終以右手右足為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右手順轉,左手必是倒轉,纏絲勁即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右手以轉大圈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勢是大轉身法,上承野馬分鬃下來,右手趁其在下之勢,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纏絲勁從下握上,沿路斜形飛風向東去,指如鋼錐,亦全賴右足在後隨住右手,亦用順纏絲勁就住上勢,大鋪身法,儘力向東連進三大步,方夠一大圈約八、九尺許。尤在頂勁提好,襠勁不得滿足,身隨右手如鷙鳥疾飛而進,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與攬擦衣大同小異,然其實大不相同,彼則身不轉動,專心運其右手右足,其氣恬,其神靜;茲則連轉身帶運手足以防身禦敵,且以快為事,故其氣猛,其神忙,非平素實有功夫,臨事以氣貫其上下全體者,不能獲萬全。何也?蓋以出入廣眾之中,以寡敵眾,旁若無人,惟天生神勇,其膽正,其氣剛,其練習純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轉引轉擊出重圍,宛同織女弄織機,此身直進誰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躍法,……何謂二起,左右二腳相繼一齊離地四、五尺而躍起也,故名踢二起。……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後右腳始踢高,腳面要平,二起純是用全體升提法,身法心勁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奮,皆往空中聳躍,右足能高頭頂方合式。身隨頂勁用力往上縱,愈高愈好,有縱過頭頂者,非身輕力大不能。……上身向上縱,下身愈得用力隨之上縱,其縱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則身起愈高。」

  「心勁一領起來,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起。」

  「二足連環起,全身躍半空。」

  「中氣提來膂力剛,連環二起上飛揚。」

  「何謂跌岔?身從空中跌下,兩腿岔開,方為跌岔。此圖左腿展開,右腿屈住,此為單跌岔;以雙跌岔非用縱法不能起來,不若單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開,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勝;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從之。」

「跌岔與二起回顧照應,二起從下而上,飛向半空;此則由半空而下,兩腿著地。天然照應,不做牽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嚴如此。」

  「上驚下取君須記,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敵,一足蹬倒鳳凰台。」

  「若非此身成鐵漢,擲地何來金石聲。」

  「解圍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勝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腳踢敵,敵以右手捋住吾腳,欲扭轉吾腳,令吾疼痛撲地,或上提吾腳欲吾全身離地而後顛起打之。吾即順勢倒轉兩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順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敵人搦吾左腳之右手,難即解矣。或又以敵人搦吾左腳,吾即以右腳蹬敵人右肘尖或蹬其手節,皆可解之。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來蹬吾,吾即以左腳往後退一步,以防蹬吾鳩尾與承漿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於蹬之之時則已晚,不若慎之於上勢將踢之時,視其可踢則踢之,不可踢則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貴神速,不貴遲緩;貴踢關緊穴俞,不貴踢寬髀厚肉不著痛癢處,此要訣也,踢者須知。」

  「野馬分鬃勢:兩手握地轉如飛,中間一線貫無倚。兩手擦地而上,上下全體皆能顧住;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兩手如兩個圓環,互相上下,更迭而舞,其剛莫折,其銳無比,其轉無間,故能禦敵。」

  「鋪地錦勢與跌岔相呼應,跌岔懸空直下,右腳跺地如金石聲,以跺敵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開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沖以推敵人之胸;此則以髀股後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擊意,左腿展開如不得勝,兩手右向捺地,用掃堂鞭以掃群敵下臁,則難自解。此以同類相呼應者如此。又與金雞獨立相呼應,金雞獨立左腿豎起,此則左腿橫卧,金雞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雞獨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則右手屈住,左手向上沖,故以上下相呼應。又與二起相呼應,二起身飛半空,此則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應。」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上行下打,斷不可偏,聲東擊西,左右威宣。……橫豎顛倒,坐立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順(用順纏法,其勁順)或逆(用倒轉法,其勁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鶴亮翅是右引左擊,兼上引下擊法;摟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後,左右皆封住門),四避(四避是東西南北四方令人無隙可攻);閃通背是前閃(後往前閃)、後滑(是後面捺不住,強捺則滑而跌之)進擊法;攬擦衣與單鞭皆是一引一進(此進字是進而擊之)法;運手是左右一引一進擊法;高探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腳是下體前攻襠法;中單鞭是左右上下手足並擊法;擊地捶是攻下法,身後兼滑跌法,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關鍵樞紐,關鍵上下皆是倒轉勁,身帶側欞住,右後脅向上,左後脅向下,襠勁下好,足踏穩,人遭著背後,身即扭轉,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則人身一滑跌倒矣。踢二起與踢一腳、蹬一跟是倒轉大轉身法,兼以兩足上攻法(手當足用,足當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頭推山是逆轉(謂身也)進推法;單鞭是順轉(順轉也是謂身法)左右引擊法。」

  「以上數十勢是以一人敵數十人大戰也;至於避敵之法,不越上下兩旁,哪面緊先解哪面圍;一齊來者,中氣一動,即令一齊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十二、剛柔俱泯,一片神行

  「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互運,無端可尋。」

  「太極理循環,相傳不計年,此中有精義,動靜皆無偏……開合原無定(活潑潑地),屈伸勢相連(卻有一定)。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天地為父母,摩盪柔與剛,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乾坤如橐龠,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復自始,一氣運馳張,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

  「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循環。」

  「終而復始,始而復終,惟始與終,循環不窮。」

  「太極不過陰陽之渾淪耳。……泯然聲臭之俱無,纖巧悉備者,化工也。渾乎雕刻之不作。」

  「一來一往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

  「天機活潑,浩氣流行,動靜緩急,運轉隨心。……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純乎天則打拳皆隨天機動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潑潑地,太極原象,皆從吾身流露。」

  「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

  「至虛至靈,一舉一動,俱是太極圓象。」

  「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滯機,每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促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極之理,發於無端,成於無跡,無始無終,活盤托出,噫!觀止矣!拳雖小道,所謂即小以見大者,蓋以此拳豈易言哉!」

  「故吾身之運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遲忽速,忽隱忽現,或大開而大合,忽時行而時止,莫非一片靈氣,呈於色象,真如鳶飛魚躍,化機活潑,善觀拳者必不於耳目手足之鼓舞於跡象間者深嘉賞也。故學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則氣自生動靈活,非氣之自能生動靈活,實理使之生動靈活也。知此而後可與言內勁。如第以由內發外者為內勁,此其論猶淺焉者也。」

  「誠於中,形於外,千變萬化自無窮,火候到純青,法密理精,渾身輕靈,左右拿出應應應。」

  「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任他四周都是敵,此身一動悉顛連。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成珠圓,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氣旋轉自無停,乾坤正氣運鴻蒙,學到有形歸無跡,方知玄妙在天工。」

十三、培養本元,勤學苦練

  「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運動,其遍數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數;有力儘管運動,無力即止,不必強為運動,以致出乎規矩,惟順其自然則得矣。」

  「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工夫,所尤難者長久工夫。諺有曰:『拳打萬遍,神理自現』信然。」

「空耍拳勢,原無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規,亦不可拘泥成規,是在學者能善用其內勁。至於形跡,或為地勢所限,隨其地勢斟酌運有可也。」

  「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於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中自然之機。……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能盡。學者勉之。」

  「拳當功力既熟,端正恭肅,敬其所事,不敢自滿。……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規矩者,方圓之至也。以之誨人是則大匠所能也,至於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學者。苟至於巧,則是遵規矩而不泥規矩,脫規矩而自中規矩。而要志不可滿。諺有曰:『天外還有天,一滿即招損。』」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波動我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

  「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謂先難後獲何?問: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鋪助長也而後可。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問:得幾時?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後,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矣。神手復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諸。」

  「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來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循序漸進工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只要功久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循環自然通。」


推薦閱讀:

茶的分類方法
Evaluation(驗證指標,主要是二分類)
蛇的分類方法
玉照定真經和玉井奧訣斷語分類整理
杉桑的圖書館的【待分類】

TAG: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