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岩松:日本真實面孔曖昧模糊多元

白岩松:日本真實面孔曖昧模糊多元http://news.QQ.com  2007年04月10日06:02   中國青年報    評論54條

  4月11日,溫家寶總理即將開始他訪問日本的「融冰之旅」。在「春暖花未開」的3月,中國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的記者已邁出了媒體了解和觀察今日日本的腳步。近日,就這套名為《岩松看日本》、在央視一套首播後又在新聞頻道重播的節目,本報獨家採訪了其主持人白岩松。

社會各界人士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悼念同胞…
嫦娥1號今日第三次近月制動
[奔月即將成功][視頻 3D 鄉音][更多]
·燃油附加費上調每年將貢獻30億純利潤

·央行發布06年反洗錢報告 罰662家機構

·華為聲明堅稱辭職完全屬於員工自願

·網友惡搞華南虎 成趙本山春晚小品(圖)

·07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揭曉 郭敬明居榜首

「告我反革命,讓你不及格」

·71年祭:張純如之死 遲浩田讚譽的義務兵

·為何貪官總成功出逃 師生三角戀引發命案

·國際 | 奧巴馬成最依賴中國的美國總統

·博客 | 王陵發掘記實 女同性戀可生小孩

·軍事 | 中國瓦良格航母難以恢復作戰

·英語 | 無痛英語學習揭秘 五分鐘英語充電

  問:聽說《岩松看日本》是央視《東方時空看世界》系列節目中的第一部,後面還會有「看其他國家」。為什麼把看世界的第一站選在日本?

  答:顯然,我們不是去看風光,而是從新聞的角度出發去選擇目的地。在我看來,對當前中國而言,日本最富新聞性,也是一個媒體人最應去採訪、報道並記錄的國家。因為,媒體在這裡所承擔的責任、所能起到的作用最大。目前,兩國的國民感情已惡化到相當的程度,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媒體怎樣看待對方國家。所以,日本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問:這趟日本之行,有沒有給它定一個主題,是一個「××之旅」?

  答:我們此行就是「記者之旅」。它的含義就是:把愛和恨先放到一邊,去了解日本。「記者之旅」就是了解,就是客觀報道該報道的事情。但是報道什麼,記者有一定權力來選擇。

  至於主題,首先是「尋找那面可以照出中國的鏡子」。比如這次在日本做的專題有環保、老年人、傳統文化保護和防災等一系列問題,其實都是照給中國人看的。在這些方面日本已先行一步,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經驗。從「硬體」來看,已很難再說中國落後多少,但我們落後於「軟體」和細節,而且差距很大。所以,這次拍攝的專題很多都涉及「軟體」。第二,我們要尋找那些跟中國有關的人,讓大家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並通過他們一步步靠近今天的日本社會。我們共採訪了11個人,分別來自政界、經濟界、文化界和時尚界,各個領域都照顧到,讓大家全方位了解日本。

  問:當初出發時預計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現在回頭看,達到了嗎?

  答:事實上,日本人對今日中國的了解程度遠超過中國人對今日日本的了解。所以,我們的目標首先是,對今天的日本現實進行一次更深入、客觀和全面的了解。但同時,我們不指望只透過一次「看日本」就對日本徹底了解,我們只是媒體中的一分子。真正的意圖在於,通過這個開始,能有更多的媒體隨後也邁出這一步,去做這種愛恨之外的事,媒體必須是理性的,不能被情緒綁架。

  現在回頭看,結果要比預計的好得多。其實,我們在出發前還有三分之一的採訪人物沒敲定。首相夫人、中曾根、御手洗、濱崎步,都是在我們到日本後才答應接受採訪的。而且最終的採訪效果也很好,基本上能想到的都實現了。出發前,我們打算做8個人物、8個專題,最後做了11個人物、10個專題。此外,我們的節目錄到尾聲時才得知,日本NHK電視台將從今年4月開始來中國拍攝「看中國」節目,每月一期專題,大概五六十分鐘長,一直做到明年奧運會。第一期可能做貧富差距方面的問題。

  問:在整個日本之行的採訪中,最觸動你、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是什麼?

  答:中曾根康弘、首相夫人和渡邊恆雄,最讓我有所感觸。

  在我看來,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身上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化石,見證中日邦交35年的活化石;另一個是歷史,從率先參拜靖國神社,到真誠考慮鄰國感情再也不去參拜,到最終反對參拜,他是最具說服力的一個例子。

  說到安倍夫人,這大概是中國媒體對她的第一次採訪。她對中國文化那種深深的情感讓我印象深刻。她熱愛中國京劇、京胡演奏和中華餐飲,她和安倍首相最愛吃的菜中有一道就是中國做法的燒茄子。此外,她身上「從一個普通妻子到首相夫人,再到外向化首相夫人」的轉變過程,也讓人格外關注。透過她,可以看到當今日本女性推遲結婚和生育年齡、職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變化。

  說到《讀賣新聞》總裁渡邊恆雄,我不是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而是以一個晚輩新聞人的身份來尊重他。兩年前,原本相對保守的他開始反省歷史,並花了一年時間在《讀賣新聞》上做歷史真相調查。他的轉變,使日本最重要的5家報紙中反對和支持參拜靖國神社的3∶2局面,變成了反對呼聲佔主導的4∶1局面。為什麼會這樣?通過採訪我感受到,其一是他作為媒體人經過冷靜思考後所承擔起的責任,其二是作為一名二戰老兵的良心,他擔心一旦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死了,就再也沒人能真實地到說出那段歷史。

  採訪快結束時渡邊反問我,日本人怎麼道歉中國人才滿意?我說很多中國人都知道德國在二戰後的態度。他說:「可惜我不是首相,如果我是,我會。」這句話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問:你去過日本很多次了。但這次訪問與以往有沒有不一樣的收穫,或者令你感到震撼或驚訝的地方?

  答:我真正的驚訝來自於採訪專題中的一個又一個細節。所有的塑料瓶都先在家洗乾淨再送去垃圾站;一包垃圾要細分成17類再進行回收;一個偏遠且已廢棄的鄉村破廟旁邊的簡易廁所里,居然有新換的手紙……日本人在環保和人性化方面的諸多細節,都帶給我巨大的震動。

  問:從一個新聞人的角度,你對此次日本之行的真實感受是什麼?你覺得未來改善中日關係應從哪裡入手?

  答:我在靖國神社看到了一種歷史觀;在立命館大學和平博物館又看到了另一種歷史觀,真誠面對歷史的態度;但神風特工隊後面又隱藏著一種曖昧的歷史觀。這三張面孔到底哪一個是日本真實的面孔。《朝日新聞》主筆若宮啟文說,把這三張拼接起來就是日本真實的面孔,它是曖昧的、模糊的、多元的。這也是我此行的真實感受。

  面對日本,我們會有一種矛盾心態:當想到歷史,會很憤怒;但看到它的細節時,又會由衷讚歎。看待未來中日關係,必須要先看到一個「多元的日本」。在中國人最關心的歷史問題上,如果認為日本只有靖國神社,或只有立命館大學,顯然不對。若宮說,「右翼喊的聲音很響,你們容易聽到,容易受刺激,但他們要真想付諸行動,在日本馬上就會有幾十倍的聲音出來制止」。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靖國神社參拜人數每年都在增長的現實,要對右翼擴大的趨勢有所警覺。

  問:這次去「看日本」的同時,你感覺日本是怎樣看中國的?

  答:走之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任務:看看日本媒體每天都怎麼報道中國。到日本後,我選了《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每日新聞》、《朝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這5家最具影響力的報紙,從3月6日到21日每天花一個半小時整理。

  結果發現:首先,日本對中國的報道數量非常大,僅3月6日一天,這5家報紙的報道就有43條,最多時達50條,平均每天30條。其二,日本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內容非常務實,經濟類報道的比例最大,對中國社會變化的關注也遠超過預料。比如非常關注與日本對華投資關係密切的「企業所得稅法」、關注中國的貧富差距,甚至關注某個相當細節化的地方性社會現象。這說明,日本也在看中國,而且相當關注;日本確實也有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但比例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多,更多的則是在客觀報道事實本身,而且不帶情緒。

  問:看完日本後,接下來還會去看哪些國家?為什麼?

  答:我接下來選擇去看印度。因為印度是一個中國人「很熟悉的陌生國度」,感覺很熟悉,事實上卻很陌生,未來又是競爭對手。所以它很具新聞性,同時具有媒體可發揮作用的空間。我們一定會去寶萊塢,還會去探究印度的經濟到底發展到了什麼地步,會去看它的教育、文化、軟體業、人口、網球,甚至包括選美業,當然也要尋找唐僧之路。同樣,將來可能還會去看越南、朝鮮、蒙古。其實,我們看每一個國家,歸根到底都是在看自己,看我們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本報北京

4月9日電相關專題: 溫家寶訪問日本韓國

【手機看新聞】 【新聞訂閱】 【新聞論壇】【大 中 小】【發表評論(54)】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漫畫家高橋留美子的作品?
在日本為什麼可以看到很多電線杆,而中國卻不太常見?
日本商業的十大鐵律
台灣人以及國內精日在日本人面前,會感覺到卑微,自己低劣嗎?
為什麼感覺日本九州的發展比四國好呢?

TAG: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