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猶龍派太極拳的養生與技擊

猶龍派太極拳的養生與技擊 作者: 日期:2007-6-19 14:27:43 猶龍派太極拳法自武當山紫霄宮道師裴遠臣傳也以後,得其真傳者世代都單傳獨授。我小時曾問過恩師張鴻逵,什麼叫單傳獨授?張師說:「一個老師不管教了多少人,其中必挑選一個,背後單傳獨授、手口相教,只限師徒二人。叫做三口不傳 ,六耳不說。有時還得發誓升表。在表面上和大家練的是一樣的,而深奧及獨到之處別人是沒有。」所以單憑模仿外形和意想猜測,任你多麼聰明,永遠也得不到真正的東西。凡事都有利弊,猶龍太極鮮為人知,面臨失傳,此乃原因之一。「不傳有罪,濫傳也有罪」。今不畏天責,替天行道,願有德者得之,無德者失之。問心無愧,以求功德。蒼天有眼,善惡必應。猶龍太極不但自身功法拳理獨到,而且也同時符合於普通的太極拳理。其養生與技擊是溶於猶龍太極自身功法和拳理之中的,同時也保持和體現了世代師師相傳 、聖聖相授猶龍太極的原始面貌。即便是猶龍太極的諸多功法層次中包括被裴遠臣點化的司星三以前所練之拳及功法,也必須按著猶龍太極原始面貌的拳理功法去打,不準任意改動。一經人為的改動,就失去 本來面目,就不是猶龍太極了。所以每代相傳都是要像扣模子一樣,這樣才能保持原始面貌的風格和韻味來,並且是以一開始的最初功法中就萌生著養生與技擊的兼顧。無論是每一個樁功,每一個拳架,及每一層功夫和拳法,都有具體的要求和切合實際的練法及作用。  一、無極樁功 二、猶龍太極的養生與技擊 三、猶龍派太極拳的練功程序及輔助功法 四、幾點說明   一、無極樁功  站樁前首先平心靜氣,排除一切私心雜念。兩腳內扣,形同內八字,相距如肓寬(功法進展後應縮為一橫腳之寬),自然站立。全身放鬆,兩腳微微彎曲,膝不過腳尖,臀部不超過腳後跟。注意,只有這些仍是遠遠不合法度的,必須有一個內外相應的正確功法。內家拳是著重於內在因素與外型相統一的,只有功法正確才能產生實際的練功效果。所以從一開始就必須從一點一滴做好「定勢八法」,即提頂、吊襠、含胸、 撥背、松肩、墜肘、撐膝、坐胯。要求細則如下。  一、提頂提頂者,虛靈頂勁是也。可以有兩種比喻:一如頭頂上系有一線,升降起伏由它牽引,其勁要不松不緊;又如頭上頂著一物,怕掉下來之意。頭頂要飛直,但不可有強硬之力。下齶微微內收、要不低不昂。神貫於頂,凝神睨視。鎮頭領氣要有輕靈之意。頭為六陽之首,周身百骸無不由頭統領,能提全身才謂之提頂。提頂要與吊襠相配合,成為垂直一線才能保持中正。  二、吊襠 吊襠者,襠要圓,兩股暗中用力,臀部前送,小腹要有上翻之勢(勿過大),即肛門與肛臍之間有相吸之(勢)意。但不要用力、用意過大。頭頂百會要與檔下部會陰穴成為一垂直線相對。有時我們把提頂和吊襠放在一起講,為的是以整體把握,以達到「尾閭中飛頂頭懸」。  三、含胸 心以上為胸。練內家拳胸部不可挺起,要內含下松,兩肩要微向前,內扣前合,要有投肩動作之配合(兩肘應松沉、提撥、外撐、內扣腕轉至手心向外,手指及掌有提插之意之勢)。能含胸才能以心運氣,氣運(潤)周身。  四、撥背 能含胸才能撥背,能撥背力從脊發。兩肩之中(上部)脊骨處似有鼓起之意(拳家多稱「玉樹掛寶元」),但不可低頭貓腰、燕撥脖。松其肩謂氣撥背。   三、猶龍派太極拳的練功程序及輔助功法  猶龍派太極的練功程序和輔助功法以無極樁開始,把定勢八法按要求作好,注重立身中正和圓滿綳撐,有意無意之間似松非松,然後萬念俱空,只有天地我在其中,此時身體內外氣機在運行中,混混蒙蒙,一片虛空和輕靈。正如拳譜歌訣所云:「混元一氣在吾光,始在陰陽未判前。」O,此乃無極之象,道氣也。此時起勢練拳(包括初學入門及各種基礎訓練之功法),這叫「開天闢地分出陰陽」及四面八方。其訣云:「虛實動靜此中分,內外合一任曲伸。」此乃太極之象,道用也。  對於斜肩吊背和一字線法的基礎訓練也有綱領性的要求,其訣云:「斜肩吊背真難看(難以看出之意),位置自然有高見。手足往來皆有定,有定猶貴能善變。善變無形亦無窮,無窮功夫在百練。」  從嬰娃抱肋(胎含力功法)到周身法和五步七星的核心功法,要有內太極、外太極的修鍊過程。其內太極竅妙云:「內太極,呼吸氣。子午窟,先天地。升與降,開合閉。訶車靈,三寶聚。內成丹,仙道立。」外太極口訣是:「太陰形,偃月牙。三字訣,上下插。顛與倒,不離家。粗於此,亂如麻。」  三盤九宮。所謂三盤即肩以上為上盤也稱天盤,胯以上至胸腹為中盤也稱人盤,胯以下至足為下盤也稱地盤。此三盤象徵天、地、人三才,三盤之中又各有其丹田: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所以又叫「三田相連為一貫」。上丹田藏神,其捶頭歌云:「眉稍眼角有情源,生死關頭轉瞬間」(此凝神睨視,一字線也)。中丹田蓄氣,其捶頭歌云:「金蟾開口運神功,能用呼吸萬法通。」此運用金蟾吊氣之法調整呼吸也。下丹田藏精,其捶頭歌云:「靈明覺性力無邊,一粒金丹上指尖。」指氣運周身氣貫指尖,乃精氣神所至也。所以拳譜上講:「三才一貫,三田相連,內有真寶,內練為丹。」外用為捶,上丹田內隱「金蟾望月捶」,中丹田內藏「混元一捶」,下丹田內有「如意紫金捶」。拳譜又講:「太極門拳法專用稱砣勁,老牛筋力,最大者吸呼神光為也」。在太極定勢八法中把提頂吊襠放在首位,以示上承百會頂頭懸,下至會陰一線穿,才能立身中正,支撐八方。能吊襠才能裹腿護臀,能護臀才能練出臀收偃月三張弓的功力來。並能吐故納新(吐腹中之濁氣,納新鮮空氣),納氣於下丹田(也叫歸根復命)。註:人的呼吸不僅是口鼻,毛孔也能呼吸。所以叫「孔孔生春」,又叫「全體透空」。人還有內呼吸、胎鼻等。  所謂九宮者,即每趟太極拳都有九種架子練習方法,象徵八卦加中宮,稱為九宮大路。其九種架子為:慢架子,八卦屬艮;快架子,八卦屬巽;松架子,八卦屬離;緊架子,八卦屬坎;輕架子,八卦屬坤;硬架子,八卦屬乾;方大架子,八卦屬震;圓小架子,八卦屬兌;中運架子屬中宮大通。此為九宮大路,其具體練法如下:  舊時練拳,三盤之中分天盤、人盤、地盤練法,實際是高架子,中架子和低架子練法。並要求每打一趟架子時,此如講打高架子,從頭到尾都得打定架子,而且還要用繩子拉成水平線不準高也不準低。也就是說無論是高、中、低那一盤,都得按此標準去練。經過一段時間把三盤架子都打好了,再將高、中、低架子綜合演練。九種架子也是分九個層次去練,然後再將九種架子配合具體要求去練。最後再列出某一種架子進行單練、專練、單操、雙操、單殺、雙殺、及行門子等。  猶龍太極四趟拳法(又叫四氣)為主要練法。首先要分六大程序。即:1、松、軟、慢;2、纏、繞、裹;3、松纏、軟繞、慢中裹;4、翻、絞、擰、纏;5、捻、擰、定;6、離奇閃轉、虛空靈巧。  分述如下:一、開始要以松、軟、慢為主,此時練慢架子,松架子,輕架子,方大架子。為何以此四種架子練拳呢?因為慢架練遲,如懶搭衣法意遲遲,又形如抽絲,快了怕弄斷、慢了又抽不出,意在遲遲慢慢,連綿不斷。而輕架子練柔,其意是先柔軟而後極堅剛。而松架子練虛。太極拳訣講:「虛空靈巧乃真宗。」還有方大架練靜,舒展大方,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拳訣有云:「靜如山嶽,動似雷風」。靜極生動,動極生靜。互為其根,相輔相成。二、練纏、繞、裹時則以圓小架子,緊架子為主。因為圓小架子主動,即一動無有一處不動。猶龍派太極的功法不但一動全動,而且各個部位都如安有不同角度的萬同節,不同角度一起動,要合要均。經過松、軟、慢的鍛練已去掉了不少稜角。要摩棱擦角,這就需要纏、繞、裹的具體操練。而緊架子主練實,意思是不但有纏有繞還有裹,裹就要裹緊、裹實、裹嚴。三、松纏、軟繞、慢中裹,是對上述功法的繼續延伸,將松、軟、慢與纏、繞、裹綜合起來練,並注重松中纏,軟中繞、慢中裹緊密配合與細膩之練法。四、對於翻、絞、擰、纏的練習,是在上述功法上的又一延伸、加強和升華,沒有這層基礎便練不出翻、絞、擰、纏內外堅固的內力和內勁來。沒有內力內勁的拳法,任你練的多好也是不能致用的。通過對翻絞擰纏的反覆訓練才會產生一動即纏(哪都纏),一發即彈(周身配合用哪彈哪)的功力和勁法。練到此時搓搓手、試試力(勁)必然要快,動作至疾(急)。所以這層功法的配合屬於「快架子」,同時快架子又是練「急」。值得注意的是「不急而速得真載,如此方稱太極拳」。五、捻、擰、定的練習方法,則應結合硬架子去練。硬架子其勁主剛,所謂「捻」,是捻動手指(即平時練拳運指法之一種),並且周身內外與口之開合都在旋轉而動,「擰」是螺旋而去並往裡鑽,往裡刃,要有滲透之力(即打透力)。「定」是百練從命,發落點正,是將身體內部的五臟六腑摩擦叫力和大氣盤旋聚成一點向外發放。練太極拳最基本的道是由圈組成,由大到小,由開展到緊湊,練到一定程序,則看不到明顯開展的大圈,和緊湊的小圈,而是極小的一點,正如拳訣所云:「極小之中藏神妙。外似無圈實有圈,大點盤旋人不曉」。  關於「中定架子」,是三盤九宮九種架子,最難練而又必須得練的一種架子。因為氣勢中平,乃萬地之王,不但練拳如此,器械也是如此。在猶龍派太極之中有此專練之法,如中盤拳法歌講「中盤拳,端四平,鳳凰展翅顯奇能」。此是一趟拳法,由張鴻逵教師所傳,極為少見,較為神秘和保守。在拳架上屬於中平,要求三平。在此基礎上以九度角為基礎,再配合八法,臀收偃月,保持中正圓滿,緊湊綳撐,以雙抱拳旋身耐動,是圓形旋轉行門子之拳法的一種。全以各種身形步法手法進行練拳。  以上所述乃九宮大路。  六 離、奇、閃、轉和虛、空、靈,也是在三盤九宮練習熟練後而形成。猶龍派太極與他派太極的區別特點之一就是「離黏連隨」。即離著縫還黏著對方,以自身的身形步法(不離斜肩吊背腳踩一線),公轉自轉和自旋自轉體現出內外太極與天地之間遙相呼應。簡要來講,如:抽身換影,來無形跡,去我蹤影,
推薦閱讀:

丨小心「富貴包」要了你的命!
清明這樣養生:天時地利人和
陳皮泡水喝有什麼功效?
桔子皮有什麼功效?
1塊錢和98塊錢的維生素C有什麼區別?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