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宏下覺法師於2006.7.8日開示(一)

第一我們要了解,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都需要聽聞佛法,在聽聞佛法之時,在佛教的傳統裡面講師徒關係,師徒關係就是建立一個相互了解的過程。老師了解學生,學生了解老師,這樣子我們才有辦法把這一個法輪轉動。反而都不了解,不知道大家都需要學什麼,我們因現在這個關係(原因),實際就是學的有限、聽的有限。故此呢,都是以分別的、比量的分別來推理而已,不是像佛陀這樣,是從現量的境界當中。他不用我們的虛妄分別,是以正知的量,當下觀察,每個人當下的應機是什麼,做一個非常圓滿的引導。今天我是接到一個功課表單,是說給大家一起互相探討所謂禪修的事情,是吧,你們有沒有拿到這個表?沒有。法師是不是這樣?是這樣。大家學佛很多年了嗎,還是剛接觸佛法?剛接觸佛法的舉舉手。有學過佛的,跟過去聽過經的,或者自己閱讀過的有沒有呢?還不少。佛法到底講什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講說佛法?他自己貴為太子然後出家,去修學,最後所說的言教我們稱之為佛的言教,說的人釋迦牟尼我們稱之為佛,佛就是一個覺悟的人,說什麼是覺悟呢?覺悟了身心,覺悟了世間,然後為什麼要捨棄世俗的生活到森林裡去做一個艱苦的禪修者?他無非是為了一個人生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追求身心的究竟安樂,我們人生在世,不管是什麼人,上至國王,或者我們現在上學、修行;下至乞丐,都是為了一個目標,求得身心的安頓,求得生活的幸福,用土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求快樂。學習佛法也是為了求快樂,但是為什麼我們不在世間上求快樂,而到僧團裡面追隨著釋迦牟尼佛,所謂修道,去追尋一種真正能夠得到身心安頓跟究竟解脫的快樂?到底是不是有它的道理在?這個問題大家需要考慮,所以很多人學佛,學佛的人很多,學佛人的動機也非常多,每個人都不一樣,到廟裡來拜佛,五台山到了禮拜六、禮拜天的時候,人真的很多,有的人來朝山,有的人從南方來,幾千里一萬里背著一個朝山袋,苦哈哈的過來,做什麼來?來禮拜文殊菩薩,為了求得菩薩的加被——所以很多人學佛的動機就是為了現生人身的安樂,就想自己心裡得到安慰,希望到菩薩的聖地,希望到佛的殿堂來,祈求佛跟菩薩的加被,使我的家人能夠比較平安,希望我的身體能夠比較健康,希望我能夠獲取利益。這種動機的人不少。有一種人呢,他覺得這個生活的安定,或者說這個財富的積累,或者他工作非常順利,但他學佛,因為他自己內心裡沒有辦法安頓,因為他自己隨著自己的內心,當他這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想到)是不是我們人生一輩子就是為了工作,家庭,吃喝玩樂,這些東西並不一定能夠真的讓我得到內心的安樂,促使他想找一個不需要依賴物質而能夠讓心裡安靜、安寧的方法。有這種動機的學佛的人,他就求一種內心的超越。現在乃至未來的世界,科學越來越發達,物質越來越豐富,可是真正的快樂,會越來越微弱。我自己的經驗——因為我是經常在國外的——感覺到現在的人,到最後迷失自己的人非常多。所以這種動機的學佛的人就比第一種學佛的動機的人就深刻一點,他需要的不只是菩薩的加持,讓我現在的身心可以得到更好的安樂,最主要的是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能夠找一位引導我們的老師,帶領我們的心靈從物質上去解脫,從身心的執著上去超越自己,到達一個真正心不依於物、不浮於物的一個獨立的解脫精神上去,這種動機的學佛之人比較深刻一點。還有一種人呢,這種人的個性生來就是悲天憫人,心量非常的廣闊,他不是想著自我的問題,他可能想到我們身邊的朋友,親友,以及未來的很多人,我們放眼看去很多人非常苦惱,自己並不快樂,明天不一定更好。為什麼明天不能更好,因為內心的煩惱,苦惱,身,口,意三種行為的造作的不如理,所以明天不一定更好,所以他為了真正讓自己跟一切眾生,跟自己的行為,明天能夠更好,他需要追尋一種自我的解脫,也能夠引領大家同時並進,去做一個究竟的人,一個解脫的修行人。這種人學佛,他的心量就更廣闊一點。不管我們是哪一種學佛,不管是為了自我解脫,為了現下的安樂,還是為了未來究竟的安樂,為了自我還是為了一切眾生,或者為了自他,在佛法裡邊說,在彌勒菩薩的學說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要想進入學佛這條路,也就是跟著以前的聖人——佛、菩薩、羅漢都是聖人——如何跟著聖人的足跡,他告訴我們四個次第,必須、最好地按照這樣一個過程去走,你會走得比較好,比較平坦,然後呢,能夠逐步地深入,到最後真正得到學佛的利益:第一點,我們學佛的最重點,一定要找一個善知識,這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找到一個很好的指導老師,如果這個老師找不到,那我們是無頭蒼蠅。因為用自己有限的知識,想去了解超越於我們知識之外的,無限的,或者說絕對的佛法的真諦,那你是找不到的;用我們的想像,你要想求證佛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彌勒菩薩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去找一個真正能夠帶領我們,趨向於跟我們學佛的意願相吻合的一條道路上,這個老師是非常重點。所以我今天提供大家一個訊息,說找老師是第一個。為什麼說找老師那麼重要,你要知道這個世間上人學種種的技藝、技術都需要一個很好的老師引導,(如果)你跟上一個技術超高的人,那你可能學到中等中上的技術,你跟上一個一般的中等的老師,你可能只能學到下下的技術,你如果跟上一個末流的老師,那你就學到一個不入流的技術,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還有一個呢,我們現在找老師說起來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也是最難的一件事情,最難的一件事情。現在老師也滿天飛,所謂法師其實都沒有一個真正的標準,特別是在漢傳佛教裡面,當法師沒有標準,你只要會講幾句話,都是法師,沒有考核制度。你對老師沒有真正的了解,所以現在找老師難,如果老師找錯了的話,那就「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學佛比學世間的學問找老師更加的慎重,因為我們要把我們的真心,要把我們的慧力,建立一個非常清靜的教授。如果老師不清靜的話,他的身口意三業,仍然是以自己的自我知見為中心,生起的種種不是非常明白的教授的話,那我們跟他就跟錯了,那越走越遠,這一點非常重要。找老師時,老師最重要的條件我們也要很好的觀察,要慎重的觀察,所以找老師的時候你要按照彌勒菩薩的教授,最起碼要跟他住三個月,去了解他,去了解他的思想,去了解他的行為,就是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言行不一致就不能跟他,做他的學生,他也不夠資格當老師,因為佛法的東西也不只為了理論,理論只是一個引導,實際的行持,身口意三業的改造調服才是重點。而如果自己本身的身口意三業都沒有如法如理地按照佛的教授去調整的話,那他不夠老師的資格。這個在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里有精闢的論述,所以說對老師一定要做很深入的觀察,最短時間也要三個月,最長時間要十年,為了真正找到一個老師,你寧可在旁觀,跟他跟十年。當然了我們可以折中,你可以觀察他一年兩年,那是最好的,所以我這裡有一句大師說的話,我講課有時講到,那個大師講話可能是語言比較直接、粗魯一點:說我們學佛的人,不要看到一個現出家人象的就要拜他做老師,不要隨意的拜他,他說的這句話我不好意思講:「不要就像狗看到肉包子,就想咬它一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很慎重,第一個找老師必須要非常慎重。老師的標準是什麼?一定要按照佛所說的教授,佛所說的最基本的教授是什麼?一、戒,他的行為非常的規範,戒的精神一是自律,二是不害他,對別人沒有惱害。第二個,他的心性非常穩定,不會容易暴怒。他的心性非常的清心寡欲,對世間的物質,對任何東西沒有極大的貪求,可以說是一個很好養的人,易養易滿,不是難養難滿的人,不是很難滿足他的需求,他非常滿足,一個出家人乃至一身禪袍衲衣可以穿一輩子,粗茶淡飯可以過一天非常快樂的生活,他的心性是這樣的,他的行為,這是第二。他對修行的道次,對引導修行的方法,他非常善巧地給以次第的引導,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授。再一個呢,就是這位師父非常有智慧,他對佛法起碼非常的了解深刻,對法相,對佛法所說的一些名詞、一些理論非常地清楚,非常清楚地判斷,這是在名相上。對於這個佛的教授,他能夠經過自己的身口意的三業,如理地精進修行,他覺悟了,覺悟到和佛覺悟的一樣的法性,有這樣一個深入的契證,這樣是一個功德。最起碼要具足這三點。有戒的功德,他的自律非常的嚴格,對自己嚴於律己,對別人呢慈悲寬待,絕對不是對自己自由主義,對別人馬列主義,他是對自己非常的馬列主義,對別人呢是非常的自由主義,你可以隨性,要這種法師。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加一點,這個老師非常有慈悲心,這個慈悲心一定要建立在前面三個條件的基礎上才可以,這個慈悲心的建立才是對的,如果說前面三個條件沒有,他很慈悲,那你會跟他學壞,那是沒有規則,沒有原則的人,這一個條件非常重要。當他自律非常嚴格,心性非常穩定,對任何世界的欲求非常的淡薄,對佛所說的教,所說的證都有甚深的契入,在這個條件之下,還要有慈悲心,他誨人無倦,對任何去求法的人,他都以慈悲的心去滿足他們的要求。但是他在與別人說法的時候沒有任何的希求,不是「你要怎樣對待我,然後我才對你說法」他沒有這種想法,他唯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你聽到法以後,能夠如實地去用。不要我們聽到法,學到佛法了,只是在收集一些資糧、資料,同事之間,同學之間,自己聊天的時候可有話題了。他不希望你這樣,而是學佛,我們在學習佛法以後,聽證聽聞佛法,主要是為了對治自己,我們身、口、意這三種,身的行為、心的行為,還有語言的行為,能夠把以前的習慣在聽了佛法以後調整過來,以前的習慣是什麼習慣?隨著我的習性。我們的習性是什麼呢?我愛, 愛自己;我執,執著自己;那現在佛法的習慣是要把我愛的習慣改變過來,愛他;對一切眾生同樣地慈愛,不要執著我。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真正學佛的學生,聽到佛法的時候,學習佛法,修學佛法的時候,能夠把這個佛法真正用到自己的身心上去。他希望這個方法你們自己用了以後得到一種覺受、得到一種感受以後,把這個佛法再傳播出去,所以這個老師他的慈悲心是希望佛法不斷,希望眾生離苦,我有這樣一個希望,這是一個條件。如果再加一個條件呢,那就是說,他很有德,很有慈悲心。他不怕累,他自己的修行每天都在進步,他對於別人的教授每天都在繼續的做。最起碼要看看有沒有這五種條件的老師,你找到了以後呢,以我自己的經驗,如果找到一個老師,千萬不要輕易的去改換。你可以多跟幾個老師學,但是你主要的一個老師要自己在心裡確定下來,你任何的學問上的事情、修行上的事情、身心調整上的事情,你都可以就近的或者是很遠也可以去請教,現在通訊方便了,現在的話他也可以有手機也有EMAIL是不是,這方便,但是真正要求法,千萬不要把手機拿起來就問師父法,不尊重。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要對法升起一種極大地恭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所以古人,像中國文化中,「誠」跟「敬」才能夠得到法的受用。我們現在很多人是「師父!」特別是我有時候去南方:「師父給我講幾句!」合掌也不會,作揖也不會,他就「師父給我們講幾句,師父 !」師父變成說書的了。那就說的人不知足,學的人不知足。所以法就起不了法輪的作用,在佛法裡面說,我們說佛說法是轉法輪,什麼意思呢?法輪的意思是覺悟的教義,能夠轉到你的心裡去,就像車輪碾過路一樣,把不平的路都可以碾平,把我們內心不平的東西都能夠因為法的關係、覺悟教授的關係 ,把我們[內心不平的東西]都能夠碾平了。這是它的意思,這是我們學佛第一件事情要做到的。第二件事情呢,如果找到一個師父以後做什麼呢?不是跟師父喝喝茶、吃吃飯,就要開始學法了,就跟老師學了。你說:「師父,我現在跟你,如果我們確定了,師父我跟你學法,你教我好不好。」通過嚴格的觀察以後,要去向老師承白,要去表白我們的心意。「老師,我說白一點吧,我經過很多時間觀察,我認為你可以當我的師父,你能不能當我的師父?」那師父也要反過來觀察學生,而不是師父為了收紅包來多收幾個徒弟。老師收徒弟那是一種承諾,希望把佛法能夠延續下去,不要讓自己從師父、師父從師父那裡學來的佛法在他身上斷了;希望能夠有真正想真心學佛的人,想調整自己身心,想得到身心解脫的心意的人,讓他能夠得到,這種傳承下來清凈的法流,能在他身心上起一種真實的作用而收徒弟的。所以說收徒弟,老師收徒弟是一種承諾,收了徒弟以後還要教授。不是收了徒弟以後老師說,我收了某某哪些有名徒弟,覺得收了徒弟,師父臉上有光,不是這樣。收了徒弟,師父肩上有擔子,是這樣的事。然後師父也不是說講幾次,大家都拜拜,那沒有什麼多大的意思,那就是結個緣而已。那種師父可以說是終生依止的,跟隨修學的師父。這樣以後呢,師父也要觀察這個學生是不是真是想到佛法來,想在這個佛法得到修學的引導,你是真心的嗎?還是湊合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來找師父是到這裡來找師父消遣的,師父沒事,找個師父來聊天,「啊,師父,我過來和你喝個茶可以嗎?」也有這種人,這一種很多。在國外的時候,因為這個國外也有一些人學佛,他們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消遣,是休息。因為這個禮拜天不知道怎麼打發,我要到廟裡去跟師父聊聊天,有素齋吃,又可以聽到佛法,這個不是學佛的態度。這個老師真正經過了考慮,經過了觀察,也覺得你是真心學佛的,那他就答應了,那個答應可是很慎重的答應了。這個時候,真正的這個學佛的關係就建立起來了。這個時候,老師的臉孔可能就變了,沒有那麼慈祥了,手段可能就比較激烈了,錯了就會說你,然後這個該叫你做的,雖然你很辛苦,還是叫你做,就不跟你客氣了,這樣才能夠真正進入到佛道的修學了。老師開始承認了關係了,關係很確定了,這時候老師就開始手上拿著香板,那就叫你該做前行的做前行,該做正修的做正修,該聽的就聽。這就是第二個,我們學佛的時候,要聽聞佛法。師父給你講修行之前先要告訴你修行的道理。我們學習佛法,很多人來讀經典,讀學佛的經典,佛的經典就是佛當時教授弟子怎麼樣修行的一個引導,不是現在很多人念經,求功德。「般若般若密」,念了一萬次,不知道經裡面在講什麼。大家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念了經典不知道念什麼,天書,然後師父說:「不用了,不用了,你念就好了。」那不是好老師。讀佛經就是要懂得佛經。佛在講什麼,佛教我們怎麼去改變我們的事情,所謂佛法,所謂覺悟,就是怎麼樣去覺悟,能不能覺悟的問題,這個要如實告訴你。第一步就是,我們要學,老師要說,把佛法的教育給大家做一個非常清楚的次第的講示教釋。比如說我們學佛,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所遺留下來的言教總括的內容是什麼,它的主要的內容――戒、定、慧,修學的次序告訴你――聞、思、修,非常清楚。這個佛法的所有教育都是戒,第一個戒,第二個定,第三個是慧,如何讓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有一個規範,有一個規矩。我們世間人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那學佛法,你要想解脫,沒有魔鬼訓練哪可能造出一個非常特殊的特工呢?就是這道理,真的學習佛法,沒有魔鬼訓練是做不出來的。現在,看到佛拜一拜,看到師父,哈拉哈拉,我想解脫,不可能的事情。這個我是說實話,跟你們哈拉沒意思,我想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但要真的進入佛法,那個訓練是非常嚴格的,沒有嚴格訓練是不可能的。現在很多人學佛,為什麼生不起佛法的真實的受用,為什麼得不到(解脫),佛經里說,我們修行可以解脫,可是我還是不解脫,看到什麼東西還是想,別人講我不好聽的,我心裡還是怒。身心種種的,身跟心都不能解脫為什麼?那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是真正的學佛,是吧,是這個問題。所以說這個第二問題就是聽聞。聽了以後呢,聽了佛法之後做什麼?馬上就進入思維,馬上進入「思」,所以我們讀了經以後,很多人讀完經後,合起來就沒事了,不是的。讀完經典以後,你如果用半個小時來念經,那你接下來十分鐘就坐在那裡,你到底這一次你念的當中懂了幾句,幾句懂了,是什麼意思?你要做一個深刻的思維。比如說我們今天來,我們是互相學習,那這一堂課學習下來,到底老師講些什麼東西?這個法師一個人坐在那裡,夸夸其談,都談什麼?有沒有道理,哪幾句我懂,哪幾句覺得是這樣;哪幾句跟我的生活,跟我們所學的知識有相吻合的地方,做一個非常深刻的思考。思考完以後,覺得是對的,那你就抓住它,不要放掉它。今天思考完了,明天還要再思考,繼續把這一個自己思考過的東西記憶下來,沒有記憶是沒有發揮的。學習佛法,我們特別說,尤其佛的經典,有些佛的經典以及論點裡面,有些特別精彩的,或者是非常深刻的教授,要一個一個地把它抄下,記憶下了。這對我們以後修學佛法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們腦袋裡有東西記憶,一個人坐車也好,坐飛機也好,自己一個人行走也好,爬山也好,你身體在動,你的心會閑下來,這個時候你幹什麼?心裏面就有所安住,住在哪裡?住所記憶的佛的教授上,言教上,你的心就不會空掉,你的心就能夠隨著佛的教授,隨時隨刻的熏習、熏修了。這個時候呢,思考過的道理,記憶的佛的教授,通過不斷的思考以後,產生了非常深刻的(認識),是對自己言行的矯正。第三個就是「修」,修什麼?以佛的教導,來轉變我們的行為,這就是修。自己的身口意,這是法,跟著佛所說的去做相應的調整,這叫修行。這樣的修行,你修一天是一天的功德,修一個月是一個月的功德,絕對功不唐捐。你只要能做,你就可以得到一點受益, 你不做就得不到實際受益。所以我們對於佛所說的戒,所說的定,所說的慧,要經過聞,經過深刻的思維、思考,還有真正走進自己的身心,去身體力行,去做,你才能夠,不枉我們去找師父,不枉我們學佛一場,不枉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在佛法裡面學習,很重要啊。聽了佛法就是要修行佛法,然後來改變我們的生活。這四個條件,也就是彌勒菩薩對我們四個教授:跟隨老師,找一個很好合法的老師;然後非常認真地去學;然後很深入地去思考;再一個,真實的,絕對不是為了像我們現在這個教育一樣,為考試而去背誦,而是真實為了自己的修行去修的,去學的,這四個點,那就是我們學佛的經過,那進入以後呢,做什麼?
推薦閱讀: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
聖嚴法師:六波羅蜜講記
正法:【善知識】 云何名為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