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跑步傷的是你?

為什麼跑步傷的是你?

Trainning:跑步訓練最大難點在「度」的掌握。過度會增加受傷的風險,適度意味著長足進步。如何找到合適的尺度,你可以自己憑藉一些練習來找到感覺,也可以有事兒問問老司機。

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時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如果上天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的話,我會對那個女孩說:我愛你。如果非要給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周星馳《大話西遊》這段對白已成經典,彼時我們大學剛畢業,荷爾蒙旺盛,背誦這種撩妹的台詞順手拈來。直到慢慢經歷多了,才感覺到字裡行間的辛酸與無奈。我們總是犯錯,試錯,然後長大,往事成追憶,滄海變桑田。跑步的情況亦如此:跑友們一直在奮鬥、受傷,遺憾退出或者之後變強。

受傷是跑步進步的必由之路?事實或許真的如此,正確看待受傷的重要性不亞於正確看待感情里的摩擦,毛主席說的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還是回到這個嚴肅而無奈的話題,不然我真的跑題跑到屏幕外了。

跑步可能不受傷嗎?

答案是理論上有,實際上不可能。聽上去有些悲壯,不過,細細想來,從事任何運動都有受傷的風險,成長本來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受傷就是試錯的極限。人體設計精妙,有很好的寬容度,只要不過量,那些可逆的小傷不僅允許存在,而且還大有裨益。觀察小孩子就會發現,他們與大人接觸,與小朋友接觸,與各種環境接觸,總是會很本能地突破一點兒,來試探對方的底線,這是對環境加以了解的本能,寫在DNA中,受傷就是在這種試探中產生的副產品,疼痛是一種記憶,我很喜歡稱它為「智慧的轉折點」

中國歷史上憋屈排行一定會有曾國藩一席之地,他老人家遇到的環境太糟糕了,各種內亂外亂,各種不靠譜,結果成為一個超級大智慧的人,時勢造英雄也。跑步,不斷去參加一些比賽,來逼迫自己到達某個極限,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時勢造英雄,一種模擬狀態下的對成長的渴望。好吧,我們一同來念:賽事造英雄。

村上春樹說:疼痛無法避免,磨難可以選擇。我要說,受傷無法避免,可逆的傷害可以選擇。通過科學的訓練,跑步可以避免那些不可逆的大傷。一些小傷會成為成長中的深刻記憶,說的文藝點兒,傷痕是男子漢的勳章(出自聖鬥士星矢這傢伙)。

跑步的很多人都受過傷?

還是拿數據說話吧。今年我在跑東京馬拉松的時候,參加了日本田協組織的一場很落地的業內研討會,其中談到這樣一個數字:日本跑步人群,一年之內受傷的人數佔到了78%,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原因是「訓練過度」和「缺乏訓練而參加比賽時候太拼」。多了少了都不行。

日本跑步的水平在亞洲處於領先,國內有很多跑步書都是台版書的簡體版,而這些台版書有很大一部分是翻譯過來的日版書。不誇張的講,在大眾跑步理論與實踐上,日本還是遙遙領先的。領先歸領先,在跑步受傷這個問題上,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日本田協在那次研討會上給出了一些正向反饋,比如把科學跑步的觀念灌輸到小學教育當中,削減醫療開支而增加運動教育及運動康復投入。

預防受傷永遠是第一位的。

跑前熱身,跑後拉伸,跑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能力消耗不過量,沒有熱身不做衝刺急停,這些都是應該融化到血液中的知識,也是避免受傷的第一道保障。——按照已有經驗進行準備活動,相當於用流程體系來保證事情的順利進行。

我們都知道長跑項目最基礎的三大訓練:間歇跑、LSD(長距離慢跑)、節奏跑。其中節奏跑是最難掌握的一個,我的經驗告訴我,節奏跑的很重要價值在於訓練了我們身體的敏感度,對自身能量消耗、乳酸堆積、動作是否流暢有更深的認識。而這個認識,幾乎等同於我們開篇所說的「度」。

簡單判斷是否過量的法則。

其實我們也是有辦法來判斷是否會受傷,那就是傾聽身體的感覺。

長距離容易受傷的判斷,主要看動作是否變形,和剛出發時候相比,姿態是否還能維持。動作變形是受傷的重要前兆。

間歇跑容易受傷的判斷,是否運動中感覺肌肉發緊。速度強度練習一定做好熱身動作,拉伸增加關節活動範圍,放鬆相關肌肉,多數間歇跑受傷都來自於熱身拉伸不足但是過大強度的猛衝。

一次訓練過後,強度是否偏大,也可以用胃口來判斷,如果跑完食慾旺盛,說明量比較合適,如果吃不下飯,說明量過了。相信很多跑過超長距離比賽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透支太多,不想吃飯,只想睡覺,容易受傷。所以,那些能夠跑完馬拉松在繼續high的選手都屬於跑的比較合適的量。

動作正確是預防受傷的秘訣。

沒錯,很多人跑步的動作都有問題,源於我們長時間的「退化」,多數人畢業之後就大幅度減少本能的體力活動,汽車電梯外賣快遞把本應在生活24時中的體力運動精簡到了接近基礎代謝的地步,各部分肌肉都或或少在退化,可能除了手指和眼睛的靈活度高一些,都面臨著各種弱化趨勢。看看有些人的微信運動,可能真的只有幾百步:出門下樓,開車上班,電梯上樓,好不容易要吃個午飯還叫了外賣,一坐就是一整天,開車下班,電梯上樓,倒在沙發上看電視,躺在床上睡覺,然後重複新的一天。

動作不正確很多是因為力量不足造成的,有一本書叫做《頂尖運動員都在做的核心訓練》,裡面的邏輯很好也很簡單——人體肌肉有的力量強,有的耐力好,有的敏感度高,做運動的時候各司其職就能發揮最佳效果。力量足大肌肉就干費力氣的事兒,小肌群反應快就干敏感度的事兒。翻譯一下就是人做任何運動都有一個「標準動作」,把力氣耗費較大的動作分配給大肌群,而小肌群(比如深層的小肌肉,脊柱旁邊的肌肉)主要負責在動作變形的時候迅速調整姿勢。若要動作不變形,最好肌肉有力量和敏感度。但凡運動效率高的動作,一定是相似的,就像馮唐所言,任何領域都有一條金線(也就是公認的行業優秀標準),通過專項鍛煉可以保證你的動作處在正確的位置,而你,可能成為金線以上的跑者。

有魔力的四個字:循序漸進。

真正避免受傷的不二法門其實是循序漸進,每次進步一點點不過量,就能從理論上保證不受傷,每周運動量不超過上周的10%被理論和實踐所驗證過。

不過「循序漸進」也是一個帶有價值觀衝突的四個字:遵循他的人能保證能夠得到長足的進步,不遵循的人會獲得另一個結果,也許是受傷,也許是大的飛躍。——這取決於個體差異。與投資高風險高回報做短線和低風險低回報做長線是一個邏輯,不是嗎?

受傷還是飛躍,需要智慧來分辨這二者的區別,如同改變你能改變的,適應你無法改變的,最難的是區分什麼才是你能改變和不能改變的。試試看吧。有問題找老司機。 有興趣的可以留言。

本期作者【黑跑團-王樂

跑步攝影師、互聯網老兵、跑圈大牛

跑過83場馬拉松、參賽里程繪成線能從哈爾濱連到海口

悅跑圈」一款面向跑步愛好者,專註於跑步的運動社交類APP。


推薦閱讀:

三招跑步瘦腿&防傷
基於運動康復的跑步膝康復方案

TAG:跑步 | 跑步愛好者 | 跑步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