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梁漱溟和馮友蘭,兩種形態,兩種美感

梁漱溟和馮友蘭,兩種形態,兩種美感

來自專欄 南望山老幺梁漱溟在他的中國文化要義中有一句最著名的比喻,大抵比喻的是中國人、印度人、西方人面對一座房子的修葺問題。西方人最激進,印度人最保守,而中國人介乎兩者之間。

在馮的理念里,中國人秉承的是理論和行動上的統一,在正常的體系範疇內,人在一世分為兩種生存哲學,一種是出世的哲學,注重脫離一切,否定一切塵世雜物方能得到那個「道」;一種是入世的哲學,提倡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以儒家為典型代表。而中國文化熏陶下的國人力爭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完美的統一。代表一種內向與外闖齊進的趨勢。

在梁漱溟的理念中,生活的樣法包括三種:

(一)本來的路向:就是奮力取得所要求的東西,設法滿足他的要求;換一句話說就是奮鬥的態度。遇到問題都是對於前面去下手,這種下手的結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滿足我們的要求,這是生活本來的路向。

(二)問題不去要求解決,改造局面,就在這種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滿足。譬如屋小而漏,假使照本來的路向一定要求換一間房屋,而持第二種路向的遇到這種問題,他並不要求另換一間房屋,而就在此種境地之下變換自己的意思而滿足,並且一般的有興趣。這時下手的地方並不在前面,眼睛並不往前看而往旁邊看;他並不想奮鬥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隨遇而安。他所持應付問題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調和罷了。

(三)這條路向的人,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前兩條路都不同。遇到問題他就想根本取消這種問題和要求。這時他既不象第一條路向的改造局面,也不象第二條路向的變更自己的意思,只是根本上將此問題取消。這也是應付困難的一個方法,但是最違背勝過本性。因為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凡對於種種慾望都持禁慾態度的都歸於這條路。

所有人類的生活大約不出這三個路徑樣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對於自己的意思變換、調和、持中;(三)轉身向後去要求;這是三個不同的路向,這三個不同的路向,非常重要,所有我們觀察文化的說法都以此為根據。

而我們中國人則不偏不倚的位列第二種活法之中,竊以為,此活法與馮之「內聖外王」之說異曲同工之妙。雖不免落入強硬性的生搬硬套之理,毫無中國文化中的內蘊相交,萬物皆動態的對待,理性與感性交合的看待問題的特色,但已道出那麼一點的意思了。這麼說來,大抵中國人是印度人與希臘人的合體,三種文化的另外兩種是個極端,唯中國文化立身中正。馮所倡導的出世與入世不也是生活的兩個極端嘛?

推薦閱讀:

理解了大成若缺,就知道世上根本就沒有成功和完滿
孝與中庸之道 |《孝經》諸侯章第三
禹音:孔子為何不談黃帝
《弟子規》壞在哪裡?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九 )——清代的四大高手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