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遊記:彈丸之城文化之都澳門

澳門遊記:彈丸之城文化之都澳門

筆者有幸於對於這個不到3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不到內地一個建制鎮面積大),走馬觀花遊覽了一番,再看了些資料後對於澳門的「姿勢」真是大漲。一方面從百度百科裡獲知澳門2012年的人均GDP超過了7.4萬美元,逼近人均GDP位居全球第四位的瑞士;同時人類發展指數高達0.91,也與瑞士、日本、加拿大等國家處於同一水平(在10名左右,屬於極高HDI水平國家,而中國整體位於101位,屬於中等HDI國家)。另一方面,這個人口規模50萬上下的城市,人口密度超過1.8萬人/平方公里(實際上尚有30%左右土地還未開發或不適合建設),在全世界來說都算密度極高的城市,但這個城市在越來越多的遊人到訪面前依然運行得井井有條,也是個奇蹟。

(一)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彈丸之城

澳門原被稱為濠鏡、壕鏡或蠔鏡,一說澳門名字的來歷就是因為原住民與遠葡萄牙人的語言交流誤差而得名,「Macau」、或者「Macao」是當年澳門居住地原住民向葡萄牙人說的 「媽閣」的葡語直譯。雖然這種說法與《澳門紀略》、《廣東新話》所提的「環灣泊船的舶口」之意相距甚遠,但這也生動地反映出澳門它獨特的東西方文化交融意義。更靠普的說法是1555年葡萄牙神父Barreto在其書信中用的「Machoam」。不管怎麼解讀,澳門是西方文化、政治、法制、經濟在中國留下印記最深,融合最為透徹的一座城市。有個很好的例子說明這種融合當前依然在延續,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葡式蛋撻。它是英國人Andrew Stow在里斯本吃到Pasteis de Nata點心,並在澳門改進後的新品種。葡撻在短短20多年裡迅速發酵紅遍國內。

1、中國最早也是僅有的文藝復興「城堡」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選中澳門這個地方不是偶然,由於明代禁海,而這個偏遠之地在佛郎機來之前已經是民間的東西方貿易基地,說直白點是走私。這個地方海域因此海盜昌盛,而佛郎機正是憑藉自身海盜加商人的眼光看到這個地方的價值,也就有了日後的澳門。同時,澳門之地的避風港條件十分好,南北兩灣加上「十字門」水道,使澳門成為良好的避風港。

說澳門是座「城堡」不為過,一是因為其是在一個狹長半島丘陵上建成的高密度城市;二是其的確擁有大量歐洲中世紀的標誌性建築,甚至還有護衛教堂和炮台的城牆,當時真儼然一座城堡。正如澳門申遺文件中有關歷史城區的文化價值表述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歐洲人聚居地及亞洲早期貿易港的風貌。…澳門歷史城區是在葡式海港城市架構上自然發展而成的有機體,它吸收了葡人在眼周其他聚居地的典型市區設計概念(最具代表的,是以一條筆直的街道把海港與舊城區的中心連接起來),並與講究風水乃至階級觀念的傳統中國空間結構概念相融合。」

400多年來,葡萄牙人通過騙用、租用、霸佔澳門半島、氹仔島(原來的氹仔與路環兩島通過填海合併而成),逐步將其發展成為了遠東地區最早的傳教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之一。歐洲文藝復興的巴羅克建築文化,連帶葡、西、法、英等國的傳教士一起融到澳門。沿著媽閣廟東北向的媽閣斜街-高樓街-風順堂街-龍嵩正街-崗頂前地-東方斜巷,再穿過新馬路進入議事亭前地,再到大三巴街和大三巴斜巷,這裡分布了中國最古老的教堂(聖保祿教堂遺址,也稱大三巴,還有聖老楞佐教堂、聖安多尼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等)和修道院(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大三巴炮台)、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東望洋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白馬行醫院)等。此外也有融合了伊斯蘭文化的港務局大樓。這些歐式建築基本上在澳門半島山頂上呈現一字排開,並以大三巴和崗頂劇院為兩個制高點,想必當年歐洲人從海上過來看到的景緻真有點回到歐洲的感覺。民政總署位於這些建築群落的中心點位置,面朝議事亭前地,正是葡萄牙人統治這裡的標誌。說實話,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還是相對比較寬容,對於這裡最早建成的媽閣廟承載的中國地方宗教信仰並沒有排斥,而與西式教堂一樣簇擁在這個彈丸之地。

聖保祿教堂(大三巴)的復原側面圖

與教堂、西式辦公場所相對應的,普通商業街區和鄰里街坊卻以中國南方獨特的騎樓街坊形式展現出來,但騎樓各建築本身卻在不同年代建成而表現出多樣化的建築風格。實際上澳門街區格局早在19世紀末大規模擴建時期就被作為強制性要求而推行。這種形制直到20世紀60-70年代,在填海造城的街道建築上也一直延續下來。此外,澳門城市還有一大精緻特點就是西式炮台眾多,大三巴炮台、媽閣炮台、噶斯蘭炮台、東望洋炮台、西望洋炮台、伯多祿炮台、沙梨頭炮台、燒灰爐炮台、仁伯爵炮台、聖若翰城炮台等等,兩天內是肯定看不過來的。

《澳門鳥瞰》18世紀晚期(73.6x136厘米)

油畫《澳門鳥瞰》(44x74.3厘米)19世紀中期

南灣海東印度公司澳門貿易港(1834年)

2、從啟蒙思潮到博彩文化之都

澳門不大,城市歷史不算長,但由於其在晚清時期「相對獨立」的政局,使這裡產生了一本巨著。這本書直接影響了我國近代以來的三位變革領導者,康有為、孫中山和毛澤東,這就是《盛世危言》。《盛世危言》是祖籍廣東香山縣(中山市)的鄭觀應在隱居澳門期間思想的集大成者。若按照當前的說法,鄭觀應絕對是十足的「憤青」,但他激憤得比康有為更實在,比魯迅更有吶喊成效。不過看了鄭觀應的身世也就不難理解他「憤青」的底氣了。第一、二次鴉片戰爭後,青年鄭觀應在外闖蕩幾年後,積極投身於我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並於 1873年參與創辦太古輪船公司;其後他先後又被李鴻章委任為上海機器織布局總辦、輪船招商局總辦、開平煤礦粵局總辦,被張之洞委任為漢陽鐵廠總辦等職,他是洋務運動中的當之無愧的中堅力量、實業中興之人。正是他在商界、政界和中外事務方面多年的「混跡」,使他對於時局的變化和國家的前途產生了強烈的思考。他的著作《盛世危言》真切表達出處於亂世之中領航人的奮世疾呼。他在書中提到「欲攘外,亟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在當前依然對社會、經濟和政治有著導航意義。也正是鄭觀應在同時代的超前與激進思想,給於了比他小20歲的青年孫文很大的鼓舞。年輕的孫文在澳門期間經常走訪鄭觀應的居所,孫文在這裡為他其後成立中國同盟會和領導中國資本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另外,澳門還在初創時期收留了一位詩人,這就是享譽葡語國家的路易?德賈梅士,相傳也是當年被流放澳門期間創作完成了史詩路濟塔尼亞人之歌(《葡國魂》)。德賈梅士的傳奇一生與澳門的傳奇色彩正好一拍即合。

澳門鄭觀應故居

與啟蒙思想並行發展的是澳門的博彩業和博彩文化,並與澳門獨特的商業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每個角落。這種革命思潮與」腐朽享樂」風潮局面共存在全世界的城市發展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其中主導博彩業的世家甚至還對當年的革命所貢獻,澳門第一代賭王盧華紹的長子盧廉若、次子盧仲與國父孫文的江湖義氣是崗崗的,也都曾捐巨資資助孫中山革命。原來我們老說的資本主義革命不徹底就是說這個。話說回來,澳門博彩業歷史悠久,在澳葡政府的許可下,前後都由中國人的財團來控制。澳門當前拉斯維加斯金沙賭城、新錦江娛樂城、永利渡假村、威尼斯人酒店、葡京酒店、銀河酒店等一批賭博巨頭成為澳門半島和氹仔島發展的支柱。這種博彩群芳爭艷的局面只在地球上的拉斯維加斯、蒙特卡洛才有,實際上澳門的博彩業在特區政府的官辦許可下,分別由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永利渡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和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三家把持。澳門的各項事業發展也有賴於博彩的稅收與慈善公益。當年盧華紹就資助了澳門鏡湖醫院、同善堂等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而當前澳門的博彩及文化娛樂等行業提供了全澳23%左右的就業,其經濟產值佔全部經濟產值的四成左右。博彩業的繁榮背景下也與港澳黑社會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利益糾葛方面也由來已久,為了賭場迭碼港澳兩地黑幫上演了多場黑吃黑的故事。1998年大佬伊國駒(駒哥)親自出資拍攝了自傳電影《濠江風雲》,除了請任達華出任自身主演外,電影里上百號群眾演員均來自駒哥手下的幫派(14K),由王晶導演的《新哥傳奇》、《澳門風雲》等片也正是借用這樣的背景題材創作而成。澳門太小,但澳灣水太深,在澳門燈紅酒綠、車水馬龍表面下的江湖是我等小民不可體會的。另外,有意思的是新葡京酒店門口矗立了圓明園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之一馬首,是賭場掌門人何鴻燊花6910萬拍回來的。

3、多元文化交融以美食為先

伴隨著葡萄牙人的湧入和土生葡澳人的壯大,澳門的飲食也在文化交融下顯得獨具特色。隨著葡萄牙人將本地的食材,來自菲律賓、印度等地的香料以及來自葡國自身的烹飪技法相混合,融合出獨一無二的澳門菜系。400多年來,通過澳門葡萄牙人向中國傳入了玉米、洋芋、生菜、捲心菜、西洋菜、木薯、橄欖油、葡萄酒、咖啡、巧克力、薄荷等食物;當前隨著澳門的國際化,日式、韓式、西班牙餐、法式大餐和各種咖啡廳也在澳門的大街小巷上演了多國演義。除了享譽華人圈的瑪嘉烈蛋撻外,燒臘、多士、非洲雞、馬介休、葡國雞、沙嗲等都是地道的澳門菜。澳門的餐館與其街道一樣真是袖珍,在一個面寬不過3米的門面裡面放幾張桌子就是一個餐館。氹仔島的官也街上有很多袖珍餐館,大利來豬扒包、誠昌水蟹粥、雞仔餅、香記肉乾不容錯過,還有公雞葡國餐廳、木偶葡國餐廳、小飛象葡國餐廳也絕對正宗。但澳門餐館的衛生條件絕對一流,餐具和餐桌是和很乾凈的。其實去品嘗地道的澳門菜不用去這些旅遊景點擠,隨便去一家居民區街邊的小餐館就能品嘗到地道的澳門菜。筆者在崗頂前地下來後,在路邊隨便進了一家中餐館,做的葡國雞、西班牙燴飯絕對是貨真價實。葡國雞是大街小巷餐館的必備菜,如同成都小吃一樣,這款菜可以說是東西方廚藝的融合典範,不僅有洋蔥、翻紅花、椰奶、芝士等葡西西餐佐料,還有黃姜、咖喱等南亞香料。

4、從教區到社區的本土文化群落

澳門自葡萄牙人建城以來,就將城市劃分為若干教堂區,這種模式與中世紀的城市別無二樣。澳門城市分為主教座堂、花地瑪堂、花王堂、望德聖母堂、聖安多尼堂、嘉模聖母堂和聖老楞佐堂為中心的六個堂區,此外還包括兩個准堂區和一個傳教區。以堂區為中心不斷發展居民區, 至今澳門城市行政分區仍沿用這些個堂區。隨著信仰天主教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教區的社會屬性也就越來越強化。澳門的教區本身就具有老人院、孤兒院、青年中心、傷殘中心、醫療所、寄宿、社區服務等公益服務機構。而堂區就是這些公益服務機構的直接載體,這種社區一開始是承擔居民互助,社會福利等公益活動,特別是對於老年人的福利活動和本地人的就業扶持尤為重要。隨著澳門人口的不斷增加,澳葡政府為了更好地推進本地化管理,這些社區逐步涉及政治管理事務。到20世紀70年代後,這些社團成為了政治選舉的基層單元。

聖安多尼教堂

(二)立體城市、精明城市的典範

澳門自16世紀中葉逐步由教區和防禦性軍事堡壘為主的中世紀城鎮在19世紀向近代商貿城市轉變。這使得澳葡管理者必須重新謀劃澳門的城市空間格局,從19 世紀中葉開始, 在一系列城市規劃政策頒布實施下,澳門結束了自發成市的局面。1883年,葡萄牙在海外工務司在澳門設立了城市改善研究委員會,並制定了澳門最早的城市總體規劃報告。至此,澳門城市在原有「城堡」基礎上實施了街道寬度與房屋高度管理、清潔水源、改善居民環境、加強花園綠地整治等12項舉措,奠定了澳門的近代城市格局。其後,澳門城市經過一系列南北拓展工程、填海工程和連島工程,積極推進新區規劃、整治海岸線、重新規劃瘟疫區,使得澳門城市形成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行政機關相對分工清晰的現代都市格局。

1、層層疊加的山海城

作為是16世紀中期到鴉片戰爭以前我國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各國來此做轉口貿易,多邊貿易的商人逐步增多。不斷增加的商鋪、手工業作坊在葡萄牙人教堂林立的山腳下緊湊的排列開來。這使得澳門一開始就擁有如同威尼斯、熱那亞一樣開放活躍的市井空間。與此同時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澳門在政治上的遊離狀態,使得澳門成為大陸和東南亞華人圈名流喜歡聚集的地區,在擁擠的城市街道中分布了鄭氏大屋、盧廉若公園這樣的咫尺山林。但繁榮的博彩業、商貿業發展使得澳門的擁擠程度在全世界少有,在澳門半島傳統歷史街區不到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居住將近15萬人。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澳門半島到氹仔島和路環島的跨海交通完善後,澳門城市才開始大規模南擴。在這之前,澳門半島由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島逐步填海擴大到8.9平方公里。但直到21世紀,澳門半島的人口密度依然達到4.4萬人/平方公里。這麼高密度的城市如今的日常交通、城市生活仍然井井有條,這與澳門半島的高密度路網系統有著密切關係。一方面大量寬度不到7米的支路、小路穿插於城市各各角落,起到分流交通、行人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澳門街道80%採用單行道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道路交叉口的擁堵。

以前澳門的城市景觀格局可概括為港區碼頭風貌區、近海商業居民樓風貌區、山頂宗教與文化風貌區的層落格局。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澳門的制高點在海拔91米的東望洋山,1865年在山頂修建了東望洋燈塔,塔高13米。100多年來該燈塔能夠照射到四周25海里範圍為進出澳門的航海人導航。當前東望洋燈塔也是眺望香港、濠江及珠海的重要地標。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澳門新一輪城市建設,東望洋燈塔已經被諸多博彩大樓和商業辦公樓宇超越,從此失去了歷史的風貌格局。如果說東望洋燈塔是澳門200年前的地標建築,如今由香港著名建築師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新葡京酒店成為澳門的新地標,這個耗資30億澳元的綜合體高258米的蓮花狀大廈成為澳博公司的旗艦賭場。

澳門半島衛星圖片

新葡京大酒店

澳門的中西式居民樓宇交錯分布於各街道中,中式住宅多平房式大堂,前有門廊、天階,中有客廳,後有神位的粵式大院院落,如盧家花園。西式住宅多為樓房,四面開窗,門楣園拱,迴廊落地,一派南歐建築或南亞殖民建築風格。筆者推薦氹仔島上的 「龍環葡韻」街區,「龍環」是氹仔的古老名稱,「葡韻」指氹仔後背灣一帶的歐陸風韻建築群。整個街區包括海邊馬路的五棟葡式住宅、嘉模教堂、圖書館和兩個小公園。再說一句,筆者很感興趣的是崗頂劇院。這座集劇場、舞廳、閱書樓和撞球室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建築凸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劇院正主面為一面寬15.7米的門廊,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下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三個券洞;外立面為紅磚屋頂、淺綠牆體和墨綠百葉窗;內部精緻典雅的劇場空間與細緻的木紋門樓、簡約燈飾相得益彰。

崗頂劇場內部空間

筆者穿行於澳門街區,看到澳門的樓房與交通的立體化組織相當有序,不亞於香港的立體開發。其中對於老城區的「店屋」印象十分深刻,這種歷史上形成的「店屋」街道格局依然保留的十分完好,商業、餐飲、手工業和小型機械五金製造在底層,住宅和小型辦公在上面若干層。筆者在高樓街-風順堂街上甚至看到了一個面寬不到4米,進深7-8米的一個單間居然是汽車維修坊,除了停進一輛汽車外,剩餘空間就被各種維修機械和工具填滿,但這絲毫不影響修車作業。而老城區的居民樓也進行了汽車停車庫改造,底層架空作為停車庫空間也十分常見。

2、井井有條的城市規劃管理

澳門的緊湊城市規劃給筆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澳門將400多年來的歷史遺迹、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十分完整,另一方面又在近鄰歷史文化街區的澳門半島南部新拓展了城市新區,包括新商業中心、辦公中心、港區等。連接新舊區之間是由澳門的商業文化娛樂中心大街新馬路-殷皇子大馬路,這兩條街道通過騎樓與地面鋪裝將新舊區十分有機的統一在一起。如今在友誼大馬路兩側及宋玉生公園兩側,分布了大量金融商務、新興博彩酒店和大型文化活動中心,成為21世紀澳門的新標誌。而在氹仔和新開闢的橫琴島新區,澳門將大學、新的博彩酒店、高檔旅遊區結合在一起布局,逐步疏解了澳門半島的人口。

澳門的街道管理同樣十分有序。雖然澳門老城區的功能高度混雜,人口密度十分高,但街道衛生、交通管理十分到位。這些街道又具有公共空間作用,各種前地和街道旁邊的人行道就成為市民的公共空間。有意思的是,澳門是一個摩托車出行比重很高的城市,但在狹窄的路邊,摩托車的停車十分規範,幾乎沒有亂停亂放的。這一方面說明澳門有較嚴格的街道管理規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說明澳門人的素質。再舉一個例子,在澳門過馬路比較安全,因為澳門大多數汽車會自動減速停車,等待你過街。這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會有的現象,不知道澳門算不算中國唯一的一個汽車讓行人的城市。澳門很有特色的街道空間被稱作「前地」,「前地」在葡語中就是小廣場的意思,議事廳前地、澳門大教堂前地、板樟堂前地、崗頂前地、亞婆井前地、媽閣廟前地是串聯澳門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崗頂前地

澳門整潔的街道

澳門的公交系統與步行系統是一大亮點。由於城市相對狹小,公交線路組織往往以環線居多。澳門公交線路密集,且發車頻率高,公交價格相對便宜(一般為3.2澳門幣、4.2澳門幣和6.4澳門幣不等),隨便找一張澳門地圖就能帶著你坐公交遊便澳門。所以如果有人去澳門旅遊,建議進關閘後直接去公交車站,而不必排隊做賭場免費巴士;同時從大三巴或新葡京等旅遊景點,也只需向背街小巷走5分鐘就可以坐上公交去關閘或酒店,人還不多。澳門這麼狹小的道路空間能夠穿行公交車,而不造成擁堵絕對是奇蹟,這也是澳門交通管理相對發達的重要體現。如在風順堂街上僅有6米多面寬的道路至今仍通公交(28路,單行道),最窄處僅能通過公交車體本身,再容不下一個人側身之地,這在中國內地城市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同樣,澳門的步行系統及空間規劃也十分人情味。澳門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街道十分特別,由大理石柱打樁矗立,並拼接為各種類型花紋,充分展示了澳門的地域風貌。所以,筆者建議多在崗頂前地、議事廳前地、新馬路上多拍拍建築和地面鋪磚。

(三)一些感想

澳門悠久的中西方歷史文化積澱和特殊的特區政策,實際上也應該成為中國未來進一步與世界各國交流的窗口。與其一江之隔的香港儼然是國際化大都市和亞洲重要的經濟中心。但澳門可以藉助香港的國際影響力和特殊體制政策支持,走一條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國際化城市發展道路。如可以放開外國人在澳門的居住權,也可以吸引內陸高端人才來澳門經商、定居,使澳門成為國際社區和文化娛樂中心之一,橫琴島是未來澳門發展的重要腹地。此外,澳門的島城格局也十分適合發展成為國際重要的離岸金融和公司註冊地。

從澳門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建築風貌引導也是中國內地城市應該大力學習的。中國當前僅有少數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留了傳統的街道格局,大量新建城區完全按照雅典憲章的功能分區進行布局,同時街道網格跨度過大,很少再能形成具有人性味的傳統街區氛圍。而同時對於傳統街區,除了政府強制保護性整治外,自發的更新式保護模式尚未建立起來。這一方面也與本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有著必然關係。最後,筆者建議要在澳門旅遊中為很快了解澳門的城市歷史,澳門博物館、澳門海事博物館是一定要去的,然後再坐澳門的公交一路停一路看是最好的選擇。

注澳門詞解:「澳」的來歷,《廣東新話》 指出「凡蕃船停泊,中以海演之灣環者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廣百餘里,諸蕃互市其中」。而「門」的說法有兩種,一是說法按照《澳門紀略》記錄「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另一說法是澳有南台、北台兩山,相對如門,故稱澳門。
推薦閱讀:

蘭州中川機場為何離市區那麼遠?
美國哪些城市比較適合留學生融入當地生活?
香港、東京、首爾、上海和新加坡五座城市各自的優缺點有哪些?
廈門有哪些值得一去的餐館,館子里一定要嘗試的菜式有哪些?

TAG:澳門自由行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