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閩南語里表「隨便」之意的tshin-tshai的本字是什麼?

《閩南方言大詞典》和《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分別作「凊采」和「凊彩」,但「凊」明明是「冷」和「涼」之意,似乎不是本字。


這個詞的本字是懸案。

《廈門音新字典》(1913)在「且」「睬」「採」三項下記錄了chhìn-chhái一詞,可推斷字典編者認為該詞的本字是「且睬」或「且採」;

《台日大辭典》(1931)寫作「凊彩」。

客家話有近似辭彙,在客家方言詞典中寫作「盡在」「在汝」(隨便你)。

「請裁」是連橫的推測,可信度不高。關於為何不是「請裁」,PTT有一篇討論,轉載如下:

作者Lhanas (窮奇太子)

以下開始揪錯:

: 比如台語的"隨便啦"實際上是"請裁" (請你裁示) 是一個很優雅的講法

不知道在你道聽塗說之前有沒有發現,

教育部的閩南語辭典是把這個詞寫作「凊彩」(tshin3-tshai2)。

為什麼那些學者在編寫這個辭典時不用你引以為傲的「請裁」這個寫法?

因為「請裁」在讀音上有多處不符合!

首先, 台語表示隨便的這個詞,

它的第一個字 (姑且先沿用辭典的「凊」) 是中古漢語中的陰去字,

意思是,它在台語中讀第三調。

因為台語的聲調依不同位置會變調,

(套術語來說,只有在一個音韻詞組 (phonological phrase) 的結尾不會變調),

所以第三調在台語有兩種聲調的調值,

在一個詞的末字會讀成低降的音調,接近國語的三聲,

在一個詞的非末字會讀成高降的音調,接近國語的四聲,

這裡先舉另外兩個陰去字「笑」和「看」為例,

它們在台語中當然也是第三調:

好「笑」 (ho2-tshio3):會發現音調跟國語的三聲很像

「笑」容 (tshio3-iong5):會發現音調跟國語的四聲很像

好「看」 (ho2-khuann3):會發現音調跟國語的三聲很像

「看」有 (khuann3-u7):會發現音調跟國語的四聲很像

回到表示隨便這個詞的第一個字「凊」,

它在非末字位置,音調接近國語的四聲,

這證明了它的聲調正是「笑」和「看」在非末字的狀況,

是個變調後的第三調。

然後我們看看「請」這個字,

不好意思,它在中古漢語中是個陰上字,意即在台語裡它會讀第二調。

第二調在一個詞的末字會讀成高降的音調,接近國語的四聲,

在一個詞的非末字則會讀成高平的音調,接近國語的一聲。

以下用「請」和另一個陰上字「好」舉例 (皆為台語):

拜「請」 (pai3-tshiann2):音調差不多等於國語的四聲

「請」問 (tshiann2-mng7):音調差不多等於國語的一聲

你「好」 (li2-ho2):音調差不多等於國語的四聲

「好」看 (ho-khuann3):音調差不多等於國語的一聲

這兩例都足以證明「請」

跟前面的「笑、看」以及我們在討論的台語表示隨便的「凊彩」的「凊」,

聲調是不一樣的。

而且中古漢語中同一類聲調,

基本上是固定對應到現代各種漢語的某一類聲調的。

眼尖的人可能已經發現這個規律了。

上面說的中古陰去字:笑、看、凊 (國語讀ㄑㄧㄥˋ)

在台語都是第三調,

在國語都是讀四聲,

如果有板友會客語或粵語,會發現它們也都是同一類聲調。

而中古的陰上字:好、請 (還可以舉更多:討、小、考 etc.)

在台語都是第二調,

在國語都是讀三聲。

因此台語表示隨便的這個「凊」(tshin3),

以聲調來看絕對不可能是陰上字「請」。

而且「請」的韻母也不符合:

台語表示隨便一詞的第一個字,韻母是 in (ㄧㄣ)

「請」在台語一般白讀的韻母是 iann,

就算改用「請」的文讀 tshing2,韻母是 (ㄧㄥ),仍然不符合,

而且聲調也依然是第二調,不是該詞所用的第三調。

然後,依一樣的方式檢驗,

台語表示隨便意思的這個詞,

第二個字也不可能是「裁」。

隨便這個詞的第二個字台語讀第二調,

可以知道是中古的陰上字,

國語會讀三聲。

這正是為什麼教育部選了國語讀三聲、台語讀第二調的「彩」來表示這個字,

而不是國語讀二聲、台語讀第五調的「裁」。

「裁」是陽平字,

台語中在詞的末字時是低升的音調,接近國語的二聲,

在非末字時是中平 (漳州腔) 或低降調 (泉州腔),

前者無法用國語對當,後者則接近國語的三聲,

比較一下另一個陽平字「台」在台語中的讀音:

一「台」 (tsit4-tai5):接近國語的二聲

「台」中 (tai5-tiong1):泉州腔會接近國語的三聲

台語表示隨便的這個詞,末字根本不是低升音調,而是高降,

因此不可能是像「台」一樣的陽平字「裁」。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4.5.16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442830067.A.BB1.html

※ 編輯: Lhanas (211.74.5.168), 09/21/2015 18:09:44


要尋找本字, 就先將這個詞拆開, 看看各個字音是否有相關的單用例子. 若不存在單用的例子, 就要考慮它不是古漢語.

福建的語言來自閩越語言和南下漢人語言的混合, 閩越語的成分保留在底層. 認識到這點, 就可以知道凡是漢字寫不出來的字詞都可以被視為閩越底層, 並且, 當這個詞在其他漢人語言中不存在的時候, 更加深了這種可能性.

▲2018-05-17 補充

近日看柘榮縣志方言卷時, 發現「聽宰」這個詞。


有台灣人這樣解釋:

教典上的說明,說:「凊」字有「寒」、「冷」的意思,「彩」字是「好」、構成「凊彩」一詞,就是有「不夠好」之意,引申有 「沒得挑」,而「隨便」、「馬虎」的語義。同時,「凊」的讀音在連音變化中,也由 tshìng 變為 tshìn。若寫「凊菜」,因為「菜」是第三調,聲調不對,用字也沒道理。若寫「凊採」,「採」是動詞,和台語習慣不合。因此建議寫為「凊采」,「采」是「彩」、「採」的古字,因此可以採用;但這古老的寫法,現代的漢字使用法已經不用了,故寫凊彩。」

-------------------------------------------

「凊彩」表示隨便、馬虎

凊的台語讀tshìn

中文讀ㄑㄧㄥˋ

語本《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後用以稱讚子女孝事雙親。

《孤本元明雜劇.群仙朝聖.第一折》:「孝者侍養雙親,昏定晨省,冬溫夏凊,以報生身之恩。」

【冬溫夏凊】ㄉㄨㄥ ㄨㄣ ㄒㄧㄚˋ ㄑㄧㄥˋ指:在寒冬裡為父母溫暖被褥,在盛夏中為父母搧涼床蓆。

《說文解字》:「凊,寒也。」

《玉篇》:「凊,冷也。」

中文不常見,台語卻常用,如「凊飯」(冷飯)、「凊汗」(冷汗)、

「凊心」(心涼了、灰心)、「凊凊」(有點冷)、

「秋凊」(涼爽)等等…。

「凊」字有「寒」、「冷」的意思,「彩」字是「好」、構成「凊彩」一詞,就是有「不夠好」之意,引申有 「沒得挑」,而「隨便」、「馬虎」的語義。同時,「凊」的讀音在連音變化中,也由 tshìng 變為 tshìn。

若寫「凊菜」,因為「菜」是第三調,聲調不對,用字也沒道理。若寫「凊採」,「採」是動詞,和台語習慣不合。因此建議寫為「凊采」,「采」是「彩」、「採」的古字,因此可以採用;但這古老的寫法,現代的漢字使用法已經不用了,故寫凊彩。

參考資料源來:教育部臺灣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ongji/pdf/annesia304pdf.pdf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jpfgdUo=e0sec1=1op=sid=%22Z00000048677%22.v=-2


之前上文字學的教授和我們提過一句,很有可能是「請裁」二字。

先佔坑,具體論證過程待補~


推薦閱讀:

口語中「核」為什麼讀「hú」?
表示一點點的「一丟丟」的「丟」的正字是甚麼?
全國許多方言表示天蒙蒙亮的「麻麻」本字是何?
「什麼」的本字是什麼?

TAG:閩南語 | 方言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