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星巴克?不如乘著新零售之風「錯位競爭」
來自專欄 歪思妙想
一場典型的中國式碰瓷營銷,令瑞幸咖啡瞬間名聲大噪,也由此引爆了本土互聯網咖啡品牌衝擊傳統零售咖啡的新戰爭。
漫長的時間裡,國內咖啡市場基本由國外品牌把持。雀巢、麥氏佔據速溶咖啡的頭兩把交椅,星巴克在連鎖咖啡店上一家獨大,遙遙領先於Costa等歐美咖啡品牌,同時麥當勞等快餐連鎖品牌紛紛推出平價咖啡,意圖分羹,而韓系品牌則早已曇花一現。
當這些國外品牌在國內市場相互較勁、爭奪地盤時,本土品牌也悄然興起,早在2014年,以連咖啡為代表的互聯網咖啡借著外賣的新型模式,漸漸滲透於消費者的社交場景和多樣需求,佔據了一部分巨頭忽視的市場。如今新零售之風吹到咖啡服務,隨著資本的火熱入局,一場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變革可能又要上演。
而先人一步的連咖啡,是否能成為新零售咖啡的範本呢?
取道輕模式,連咖啡與巨頭「錯位競爭」
從生鮮、無人便利店到無人貨架,縱觀新零售對場景和模式運營的探索,多是從資本入局開始,今年咖啡消費領域迎來數次注資,一夕爆發之勢對整個行業來講,是個不錯的信號。
在2008年-2015年之間,資本在咖啡消費領域投資很少,且都集中在咖啡館連鎖企業上。而今年1-3月,超15家投資機構入局咖啡產業,其中多為新興從業者,包括互聯網咖啡品牌,如獲得巨額融資的瑞幸咖啡、連咖啡,還有各類咖啡設備服務商,如小咖、星咖科技、友飲等。
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咖啡創業主要分為三個方向:無人零售、外賣/外帶、瓶裝即飲產品,雖然這三種不同的模式各有優劣,但互聯網咖啡品牌首先面對的,就是來自星巴克等咖啡連鎖店的生存壓力,在這點上,外賣可能是最具長遠利益的切入口。
一方面,經過這幾年外賣服務的市場教育,普通消費者早已適應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消費方式,相比無人咖啡機、瓶裝即飲產品需從零培養用戶習慣,或進行大規模產品推廣,外賣咖啡教育成本更低。
而另一方面,便捷性雖然是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關鍵,但具體到咖啡這一行業來講,品牌才是星巴克屹立不倒的核心,也就說互聯網咖啡要想衝擊現有市場格局,重點是如何形成與星巴克不同的品牌效應。在這點上,瓶裝即飲產品的質量無法和星巴克相提並論,而無人咖啡機的消費群體在意的是便利,很少會關注由誰提供。
由此,以外賣服務為切入點的互聯網咖啡更容易塑造新型品牌,比如連咖啡和瑞幸咖啡,不過這兩者也代表了輕重模式之爭。
儘管後者採取的重資產模式可以像星巴克一樣,攫取後期的高溢價利潤,但面對來自傳統咖啡連鎖店的反擊,走輕模式的連咖啡因為和星巴克是錯位競爭,因而更有可能在巨頭夾縫下生長。
與傳統咖啡連鎖門店高昂的複製成本相比,連咖啡轉型成首個沒有真正「線下門店」的獨立外送咖啡品牌之後,連咖啡稱之為咖啡站點,數量目前拓展至100多家,並已全面實現盈利,核心消費用戶數量增長到數百萬。這都是取決於其輕模式的低成本複製,當然純外賣服務也使得連咖啡的消費人群、場景,與星巴克有很大不同,從而避開了正面競爭。
最關鍵的是,星巴克是典型的傳統零售邏輯,所有用戶、需求都圍繞門店為核心運轉,而連咖啡則是以人為核心,這種新零售的邏輯是否會給其帶來更大的商業發展空間?
連咖啡模式,為什麼會獲得新中產的認同?
消費升級歸根結底是消費者的需求升級,而新零售講究人貨場的新型結合,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新零售,都少不了「人」這一核心要素。如果單從這個角度來講,互聯網咖啡實際上升級了星巴克傳統零售的邏輯。
以前,星巴克開在哪裡,人就會湧向哪裡,而連咖啡的模式是,人在哪裡,咖啡就在哪裡,突破了場景的限制,人的動態需求更能通過後者得以滿足。
以人為核心,首先第一層就是「咖啡找人」,這一概念最近在瑞幸咖啡的爆火下頻頻被提及,然而真正的提出者應該是連咖啡。2014年,連咖啡憑藉提供星巴克、COSTA等咖啡外送服務,將消費場景「人找咖啡」重構為「咖啡找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找尋門店、排隊等待的問題。
但同樣是以咖啡外賣起家,瑞幸和連咖啡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外賣服務必然要依賴線下門店的鋪開,然而這背後瘋狂燒錢的遊戲能否持續下去,還尚待觀察。相反,比之起步更早的連咖啡已經證實了「咖啡站點」輕模式的可行,而且將以人為本的服務延伸到更深層次。
具體表現在連咖啡適應消費心理變遷的靈活性,使其更符合新中產的消費需求。在產品上,線上貨架的形式,決定了連咖啡可以在短時間內推出更多SKU,通過不斷打造新品來滿足用戶的新鮮感。比如,防彈咖啡、粉椰子水、雪昔、雞尾酒等新品,一經推出就獲得不錯反響,而且較低的試錯成本更能保障其產品的更迭能力,以此形成強大的產品體系。
而外賣服務也根據需求得以變化,比如連咖啡日前逐漸開通了夜場,甚至線上的貨架頁面從下午3點後自動從「咖啡館」變身為「小酒館」,只售賣椰子水、雞尾酒等不含咖啡因的飲品,這一方面是為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考慮(你無法強行說服用戶在晚上購買一杯咖啡),另一方面也能為平台導入更多的流量以及拓寬用戶群。
與之相反,星巴克這種傳統連鎖咖啡店,對於消費升級下需求、體驗變化的反應,則遲緩得多。遲遲不支持線上支付,又剛剛宣布開展外賣服務,這種穩中求變的態度固然是考慮到維護品牌,但無疑給了互聯網模式從效率突破的機會。
除了產品和服務,連咖啡值得一提的是其「線上社交」的場景玩法,比如連咖啡今年宣稱要all in 的小程序。「拼團」的新嘗試,上線3個小時內就有10萬人成功完成拼團,而且還為連咖啡的服務號引流近20萬消費用戶。這實際上就是在刺激消費者對咖啡從功能性需求轉向社交需求,由此也迎合了消費升級的趨勢。
連咖啡已經走過了以用戶拉新為首要目標的第一階段,相反,把用戶增長更多的交給了「社交裂變」,接下來將要面臨更活躍的競爭市場,好在新零售的風口已經吹到這裡。
身處新零售風口,連咖啡能否開闢新市場?
這幾年來,雖說星巴克遭遇了來自「第三波咖啡浪潮」的衝擊,但在市場份額上依然保持著決定性的優勢地位,更關鍵的是,這波浪潮中的精品咖啡館以及一些快餐品牌旗下的咖啡業務,本質上還是深深刻著星巴克的烙印。所以,即使我們看到麥當勞推出了McCafe,還有藍山的單杯咖啡機,都無法和星巴克抗衡。
換句話說,這些模式並沒有跳出星巴克的商業範式,模仿星巴克的咖啡店是很難打敗星巴克的。但有著互聯網思維的新零售咖啡則不一樣,不管是外賣模式還是無人零售,都擺脫了門店的桎梏,尋求不同的消費場景以此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
比如疲勞睏乏時需要的是一杯最快可獲得的簡單咖啡,而不是一定要去咖啡店,特殊節日時喝咖啡想嘗試新鮮的玩法或是別樣的品類,但可能星巴克不會恰好有活動。
所以,互聯網咖啡的靈活性更適宜探索新用戶和新需求,這實際上也是咖啡市場走向分化的過程,滿足功能性需求、社交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咖啡消費,逐漸分割,構成與星巴克不同層面的消費群體和消費文化。
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遠高於全球市場2%的增長率。不過長時間以來,我國每人年均消費咖啡杯數始終停留在個位數,而歐美、日韓市場這一數字則高達上百,由此按照較高的增速和巨大的增長空間,國內咖啡行業還有很多細化的商業機會,畢竟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咖啡店,很大程度上是滿足消費者對於咖啡的體驗性需求。
當然,值得擔心的是,星巴克將業務延伸到外賣、咖啡即飲和家用市場,是否會對互聯網咖啡品牌構成降維打擊。理論上講,作為國內門店數量最多的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開展任何新業務都會有優勢,但是外賣或進店自取,必然會給星巴克的品控和產能帶來直接挑戰,一旦有所偏差,將直接影響星巴克多年以來塑造的品牌。
而連咖啡以「產品力+即時配送」二合一的組合形式,在去年雙12的萬能咖啡8小時返場活動,單日銷量近40萬杯,相當於1000家星巴克門店單天的銷量。在一周前,連咖啡已經做到了單日「店均千杯」配送量的成績,這在國內是任何一個咖啡品牌沒有做到過的成績,相比星巴克,連咖啡更適合互聯網打法。
新零售的風口吹到咖啡消費領域,資本預熱已經點燃整個行業,接下來互聯網咖啡能否升級市場,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
推薦閱讀:
※重磅!雀巢與星巴克宣布結盟,協議金額71.5億美元!
※咖啡製作的標準化是否可行?
※視頻版|星佳教你玩常旅客之星巴克應該怎麼免費喝?
※星巴克食物搭配測評第六期
※「有靈魂」的咖啡Blue Bottle,如何逆襲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