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管理缺什麼
管理是指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及創新等手段,結合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以期高效的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 管理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
企業發展到今天,在我們的工作中,不論是對於人或者物的管理好像總是力不從心,總是感覺做的不夠好,有所欠缺,那麼我們的管理到底缺什麼呢?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在我們中華民族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們需要了解不同時期管理的主導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解決我們現有的問題。其實對於管理, 道家和儒家在其核心思想中都有所表述。最早的管理思想應該是由道家的始祖老子提出來的,核心思想是「道」,老子所著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在這裡所表現的管理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我們只有遵循這種規律去管理,就能達道一種無為的狀態,就像沒有管理一樣。這種思想,應該是來自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因為最早,人類所有活動最基本的目的是生存下去,這個時候,大家為了這個一致的目的,都主動的勞作,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措施,這些活動都是自發進行的,表面上就好像沒有任何管理活動,其實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的企業中,所有人都自動自發的去工作,表面上就像沒有任何管理存在,這應該是一直以來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的管理境界。但現實世界中,要達到這種境界基本上不可能。因為,今天我們企業的大多數人,並不會因為失去這個工作而生存不下去,而且外界的誘惑越來越多,自動自發工作的人越來越少,所以這種管理境界只能存在於理想中。
在老子之後的道家創始人莊子提出來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其主要主張是「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莊子的時代就已經開始突顯個人的修為,莊子的思想主導的就是一個字「德」,就是我們每個人通過提升自身的修養,從而達到自動自發的工作狀態,相比於老子的「道」,外部環境促使人的自動自發,到莊子已經開始要求提升自我修養了,這方面比較成功的是堯、舜、禹的禪讓,天下讓有德行的人來領導,而有德行的人通過自身的表率作用,去帶動其他的人以提升自我修養,表面上看好像這個人並沒有做什麼,但是在他的領導下,其他人都積極主動的去勞作,從而達到天下大治,這就是莊子思想中的「無為」而「無不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德行的人越來越少,或者說偽裝成有德行的人越來也多,其帶來的社會影響更多的是負面的,因此,莊子的「德」在社會管理中也慢慢沒落了。
道家之後,儒家的孔子又提出了新的管理思想,孔子主張「仁愛」,他對於管理的主導思想是「仁」,突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對其他人進行管理。相對於老子和莊子,孔子的管理思想更具體到人與人之間,而不再只是廣泛的針對一個群體,孔子更注重我們通過對別人的關懷,從而讓別人接受管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主要是來自於周公的影響,周公是周朝的第一任總理,成語「周公吐輔,天下歸心」說的就是他,在周公治理天下的時候,主要是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的去影響身邊的人,從而身邊的人主動接受管理。周公當政時「制禮作樂」,通過這樣一個手段去影響並管理他人,從而達到天下大治。孔子的「仁」的管理思想主要是總結了周公治理天下的方式。孔子「仁」的表現主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周王朝已經要退出歷史的舞台,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大家每天忙著打仗,孔子的「仁」已經沒什麼市場了,而「周禮」已經成為傳說,所以孔子只是空有管理理論,而沒有管理實踐,後代各朝皆有人打著孔子的旗號進行實踐,但很多人卻篡改了孔子的思想,因為「仁」的思想已經不適用於社會的發展。那麼,新的管理思路在哪裡,孔子之後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孟子又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
孟子的管理思路主要突出一個字「義」。孟子宣揚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就是讓被管理者有利益的取捨,從而讓被管理者去選擇自我的價值。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的思想用於管理,即要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要有一個利益平衡,只有達到平衡點,才能取得管理的成功。但人是感性的,很多時候平衡點是在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的管理方法不斷的變化,這就造成了另外一個問題「朝令夕改」,給我們的管理帶來了混亂。
從老子的 「道」,莊子的「德」,到孔子的「仁」,孟子的「義」,這些管理的核心思想,都已經不適用於我們今天的管理,那我們的管理思路究竟在哪裡,難道歷史上就沒有我們可以借鑒的管理思想嗎!答案是否定的,春秋戰時期,百家爭鳴,各種各樣的思想都出現在那個時代,法家的法治思想應該是符合當今我們的管理方式的。
公元前395年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的誕生,為我們今天的管理提供了一個新的管理思路。當時商鞅通過自己對法家思想的理解與秦孝公一起在當時的諸侯國「秦」進行了變革,史稱「商鞅變法」。雖然,最終商鞅被車裂了,但商鞅創立的法治思想卻在秦國生根發芽。隨後,憑藉著秦法的推行,秦以一敵六,最終統一中國。
法治是一個國家的發展趨勢,同樣對於我們的企業,用制度來管理企業,也是我們企業管理的精髓。誠然,在我們企業的創立之初,需要通過各種關係(親戚、朋友等等)來拉攏一些人從事創業,因為在創業之初,各方面的條件比較艱苦,因此需要有一些關係來維繫一批人,但當我們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這種關係將不再適用於企業的發展,更有甚者可能還會阻礙企業的發展。在中國這樣的事例太多了,在IT界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2004年盛大網路的陳天橋在胡潤富豪榜首位,記得當時,當你走進任何一家網吧,有七成以上的電腦上在運行網路遊戲《傳奇》,當時的盛大網路應該是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但是到今天,我國網民的數量增加了很多,但有多少人記得還有一個盛大網路,而盛大網路最初的成員就是有親友和同學組成的,雖然中途引進過外來的管理人員,但這種引進並不是為了企業的發展,而是為了牽制現有的管理人員,正是由於這種不成功的改制,今天,盛大網路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野。這種例子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很多,相對於西方,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感性的民族,一直以來我們對於清官的渴求大於法治的渴求,所以,我們歌頌包青天;而對於法治的社會,我們只是記住了的法律的嚴苛,而忘記了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商鞅和秦孝公制定秦法更注重的是公平和公正,所謂「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正是由於有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秦國的士兵比其他六國的士兵更加英勇善戰,因為按照秦法,不論你以前是什麼身份,只要你有戰功就可以享有同等的獎勵,因為有戰功,庶民的父親也可以和縣官平起平坐。或許你會說,既然秦法治那麼好,為什麼秦二世而亡,其實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秦的滅亡是由於殘酷的律法導致的,其實這是後世統治者為了粉飾太平的宣傳,秦真正的滅亡是因為執政者已經不再遵循律法,秦始皇嬴政自己都沒有法治的態度,何況其他人呢?
因此,法治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必然條件,同樣,我們的企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建立合理的制度,並嚴格執行制度,我們的企業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企業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大,如果僅僅只是依靠某一個人來管理,這個企業將永遠做不大,因為每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和知識都是有限的;要進一步發展,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確保所有的員工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協同工作。讓每一個員工參與到管理中,企業才能做大做強。
那麼我們的管理缺什麼呢?我們的管理缺的是理性的制度,缺堅持嚴格執行制度的態度。中國人是感性的,自古以來我們接受到的管理都是感性的,不論是制度條款的設計,還是制度的執行者都是以一種感性的態度來對員工進行管理的,當前很多企業現有的運作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感性的管理,感性的制度」。感性的管理可以得到員工的讚許,但感性的制度會讓員工感到不公平,最終導致員工的流失。
一直以來,我們企業的管理都是一種感性的管理。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國民在辦任何事情之前,考慮的不是事情的對錯,首先想到的是有沒有關係。同樣我們企業的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管理者考慮的不是事情對與錯,而是這個人與公司領導之間的關係。正是由於這種顧慮,導致我們的管理不夠公正,不夠客觀。給我們的員工造成的印象是,只要和某個領導關係,制度執行不執行無所謂,正是由於大家普遍有這種觀念,導致我們今天在管理的過程中,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儘管我們一直強調執行力,但往往其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不了了之。那麼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對於已有的制度,我們要對其進行強化。今天對於以往已經實行的制度,有些或許實用,有些或許已經不能滿足我們企業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不合適宜的制度去除,頒布新的制度。但對於制度的頒布,我們應該慎之又慎,因為制度頒布了就不能隨意更改,朝令夕改會導致員工無所適從。因此,孫子說:「三令五申」。就是說我們要將制度傳遞到每一個制度的執行人,確保所有制度的執行人都能領會制度的意思。其次,我們要求嚴格做到「令行禁止」,即制度發布以後,所有制度的執行人必須確保按照制度來執行,對於所有的員工一視同仁,並有相關的督察制度對其進行核查,確保所有員工的行為符合制度的要求。再次,我們制度的制定必須賞罰分明,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員工的積極性。
因此,我認為我們企業的未來一定是用制度來管理企業的,而不是依靠某個人的個人力量來管理。只有通過制度,確保我們每個員工都參與到企業的管理中,我們的企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我們的管理缺什麼?缺的是:「感性的管理,理性的制度」,用制度來管理人,而不是讓人來管理人。
推薦閱讀:
※管理者版的《七個習慣》
※做決策的三大誤區
※做公司高層管理需要的專業管理類知識該怎麼樣去積累?
※解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是否空有才能卻無法發揮?
※成在經營,敗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