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經常有朋友發過來個文章鏈接,問,這是真的嗎?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第一反應是,不對啊!德國有幼兒園啊!
德國禁止的到底是什麼?
讓我們來看看這一謠傳的出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一項基本權利第7條第6款條文:「(6) 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保留廢除Vorschulen。」
這要從1918年德國皇帝制解體,魏瑪共和國成立(1919年~1933年)並制定德國第一部實現民主制度的魏瑪憲法說起。
魏瑪憲法在德國人民基本權利及基本義務中,明文規定取消不平等的Vorschulen。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德語Vorschulen到底是什麼意思:Vor意為前面,Schule專指學校(n 表示複數),「Vorschule」是指「前期學校」(從形式上類似於中國的學前班)。
但此學前班跟彼學前班是同一個概念嗎?
在德意志帝國(至1918年)時期,「Vorschule」(前期學校)一詞是指一種小學形式。這個小學進行一至三年級的課程教育。學生可以用讀此小學來代替讀公立小學。
此小學校課程是為升入文理高級中學而準備,並比普通公立小學提前一年進入中學。
就讀「前期學校」需付昂貴的費用,故只能為富裕階層所擁有。現在人們常提到的Vorschulen,是指為進入小學做準備的學前班。
也就是可以理解成提前學習小學課程的學前班。這裡我更傾向於把德國禁止的Vorschulen譯為「先修學校」。
所以,德國禁止的是在幼兒園時期就學習小學課程的那種「先修學校」。而不是謠傳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德國學前教育的三種形式
a. 幼兒園(Kindergarten)
德國孩子大多是三歲上幼兒園,在幼兒園接受早期教育(Frühe Bildung),這裡不學奧數、美術等各種培訓班課程。而是著重於學習禮貌舉止,社會公德交通常識,生活常識,培養自理能力動手能力閱讀習慣。
學習方式也不是課堂灌輸式,而是在遊戲活動中自由進行。德國幼兒園教育還包括了解社會機構職能,比如,參觀警察局消防局,學習如何報警,了解他們如何進行救助工作。
也有參觀圖書館、政府辦公室等活動,學習怎樣借書還書,了解在圖書館應該保持安靜,了解市長是幹什麼的……在德國這些都屬於早期教育範疇。
b. 兒童日托機構(Kita)
兒童日托機構Kita,是Kindertagesst?tte的縮寫,我們來看一下維基百科的定義:
在德國不同地區,Kita(日托機構)的定義不同,包括:
● 日托機構(收一歲半至三歲的兒童)
● 幼兒園(三到六歲的兒童)
● 小學兒童或中學兒童可以放學後去的地方
● 殘障兒童的治療日托中心
可以看到,德國不同地區對於Kita的定義不同,它與幼兒園有重合的定義也有做為幼兒園補充的定義,就看是在什麼地方了。
在我所生活的德國中南部,大致取第一種定義。
在德國,原則上是孩子0-3期間鼓勵父母親自照顧孩子,這一任務一般會落到媽媽肩上,所以德國政府對於專職照顧孩子的媽媽有一項福利,就是也算工作時間,可以去申請養老保險。
但是對於一些孩子還太小、而又注重事業發展的媽媽來說,第二選擇就是把孩子送入這樣的日托機構。
c. 私人日托(Kindertagespflege)
2004年德國政府對法律進行了變更,開始允許私人日托機構出現。
私人日托是一種家庭式的護理、照料兒童的方式,主要用於三歲以下的兒童(與Kita也有重合之處)。與公共的日托機構相比,私人日托的主要優勢在於家庭似的護理方式和時間上的高度靈活性。
私人日托的阿姨德語稱為Kinderfrau或Tagesmutter,一名阿姨允許同時最多照顧五個孩子。她需要政府許可的合適的場所和取得護理許可證。關於場所的要求各個州和市有些許不同,但大致上是要有足夠的空間,包括飲食起居、玩耍,以及安全性等要求。
政府規定,所有私人日托工作者都必須接受護理教學培訓和急救課程培訓。2015年以後,要求必須達到360小時的課程學習,包括實習時間。
每個城市的私人日托一般會在該市的兒童保護協會(Kinderschutzbund)註冊,有需要的父母們可以前往諮詢。
德國幼師行業人才緊缺
在德國,日益嚴重的幼師短缺問題日漸凸顯。各個州都在使出渾身解數打廣告吸引更多人才從事幼師行業,僅在德國中部的黑森州就缺乏4000名幼師。
在大城市,比如慕尼黑,幼師短缺問題更是嚴峻。因此巴伐利亞不僅在本州進行廣告宣傳,而且還試圖吸引別州的教育工作者來本州工作。
在德國,成為學前教育老師的條件是10年中小學教育加上職高3年培訓以及一年見習。
德國幼兒園聯合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25年,德國將缺少30.9萬名幼教人員。
對幼師行業感興趣或者已經有相關經驗的人,成為幼師可能是移民德國後一個不錯的選擇。
推薦閱讀:
※兒童發展心理學の濃縮筆記(中)
※別再說「你真棒」了,10張圖教你誇孩子誇到點子上!
※關於上課這件小事
※個案分析——嘟嘟哥
※「兒童立場,中國道路,世界眼光」——紀念陳鶴琴先生誕辰125周年學術研討會的部分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