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1805-讀大遷徙
來自專欄 社哥的讀書筆記
說到遷徙,之前最令我困惑的一點就是,遷徙的目的是什麼。
遷徙並不簡單的只有南北遷徙,還包括高低海拔之間遷徙,不同區域(但可能是相似緯度之前)之前遷徙等等。如果能明白為什麼遷徙會有這麼多區別,可能會對遷徙的意義有所了解。我們不妨將所有生命的存在,均看作是一種能量的攜帶體,而決定這種攜帶體機型的,便是基因。地球的天氣和氣候始終變化的特性,導致在地球表面上,不論是陸地還是海洋的幾乎所有區域,能量在時間上的分布總是不均勻的。這種不均,應當說就是遷徙存在的意義,即不同的能量攜帶體,通過遷徙的方式,來使整體能量的吸收與消耗變得更加均勻。這是對地球這個能量場而言。
對於不同的種族而言,能量則是生存的根基(不論以何種形式),面臨著不同區域不同時間能量不均的情況,選擇生存下去的方法無外乎幾種:其一,找到一個能量始終足夠的區域,譬如熱帶,長久的生存下去——人類的始祖,猿猴,就是這樣做的;其二,既然不同時間段(主要是季節)獲取能量不均勻,那就在不同時間段耗費的能量也對應不均勻,夏天獲取的能量多,就多耗費甚至存儲,冬天獲取的能量少,就少耗費並動用存儲——蛇、青蛙等動物的冬眠就是這樣一種最典型的不均勻耗費能量的方式;其三,就是本書所述之重點,不同時間段獲取能量不均勻,就利用區域的能量差這一點,將之渡過。
地球上遷徙的動物種類實在很多,本書則按照陸海空三大類分別予以介紹。
陸地上的遷徙動物,平均來講,屬於三大類中遷徙範圍最小,遷徙速度較慢的一種,這點比較容易理解:雖然在區域範圍內,陸地的行進速度要快於水中,但大範圍陸地地形的多變性導致長時間的遷徙,其範圍優勢是不如海洋中的(好比說,汽車在馬路上的行進速度要快於草原上,但在遍布馬路的城市中走相同的距離所耗費的時間,卻遠不如在草原,正是建築群與堵車的存在),就更不必提空中了。陸地遷徙動物中主要為以牛羊為主的哺乳動物,如美洲野牛、角馬、非洲象等,但也有不少非哺乳動物,如大蟾蜍、聖誕島紅蟹。非哺乳動物中多數遷徙範圍,又是更不及哺乳動物的遷徙範圍廣,且不是南北遷徙的種類更多,如加拉巴哥陸鬣蜥(住在那個達爾文研究很長時間的加拉帕格斯群島)就是往返於火山頂與海邊。
海洋中的遷徙動物,平均而言其遷徙範圍最廣,除了上面說的原因,還有一點即地球表面70%都是海洋,這使得從四大洋是完全貫通的,海中動物可選擇的遷徙範圍就十分之廣了(當然多數還是集中在大陸架上),幾乎所有常見海洋生物都有遷徙習性:鯨魚、海龜、鯊魚、魚、蝦等等。
空中遷徙的動物,其主力是各種鳥類(還有少量的蝠和蟲類),這類動物的遷徙速度平均而言也是最快的,遷徙範圍雖不及海洋生物廣,遷徙路線長度猶有過之。與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相比,空中遷徙生物的習性,同質化現象很嚴重,使得我在看本書最後一部分時感覺,除了遷徙區域和外貌大小有所差別,這些鳥兒們的行為幾乎沒什麼差別。
推薦閱讀:
※Progress in Ni-Zn Battery
※剪一刀需要你多大的力?
※番茄落花落果的防治方法二
※【技巧】Elisa特殊樣本處理
※中國21歲博士在《自然》連發2篇論文,他師姐12年前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