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都去哪裡了?線下真的缺少人流嗎?
幾年前電商對實體商業衝擊很大,承受著巨大成本壓力的商業地產商們發現消費者移情別戀,大家的關注都在線上,線下消費怎麼走?實際上,線下真的缺少人流嗎?
首都機場人流量在全球排名第二位,2016年旅客人次高達9440萬,是新加坡樟宜機場的近2倍,但它的坪效只有新加坡的1/3。同樣,上海南京東路遊客每年2.5億人次,66%的是外地遊客,然而其百貨老店客戶66%是本地客群。
客群明顯的錯位引出了一個疑問——顧客真正的喜好是什麼?然而以傳統方法我們無法得知。對於一個新項目,大家慣例認為其周邊5公里內都是目標客戶。結果大學城附近一個原本將學生當作目標客戶的項目,用大數據測試時,發現他們少有到場消費。難道大學生不消費嗎?肯定不是。
對於實體商業而言,其實並不是缺少消費者,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這種錯位嚴重影響實體商業的效率。真正的消費者去哪裡了?場外停留多久?他們在消費什麼?之後他們又去了哪裡消費?這些是傳統場內思維無法回答的。而以移動互聯為代表的大數據研究,將消費者的需求畫像重繪到場內,給運營者提供了全新角度去挖掘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重構商業內部業態組合。
在移動互聯時代,我們更容易捕獲消費者的行為痕迹,其消費特徵從隱性向顯性轉換,發生了根本變化:
第一,千禧一代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經濟更加獨立,消費更加感性,無論是80後、90後,甚至00後,他們的消費價值觀已經被重塑了,原有形態面臨淘汰;
第二,結果消費向過程消費轉移。品質、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以功能為基礎的消費模式走向盡頭;
第三,個性化需求強,消費者更加在意自己的感受。數據與智能時代的到來,使個性化生產成為可能,為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四,移動終端成為獲取用戶信息的主要渠道,憑藉移動終端獲取消費信息變得更加容易,甚至能讀懂消費者;
第五,消費者越來越喜歡社交與分享。以特色場景為基礎的消費,將成為顧客傳播的主場;
第六,消費者複合需求體驗感更強。由於大城市病,他們消費的時間成本很高,不願意在一個點只辦一件事情。因此,複合消費趨勢越來越明顯。
以往的商業運營側重商品的場內思維,無法感知消費者的全畫像;互聯網時代對場外消費軌跡的立體洞察,有助於建立運營流量新入口,形成消費者與商場的強關係。
信用付由山西錦華雨潤集團創辦,致力於為用戶提供「全面、高效、快捷」的同城信息服務,將實體商業連接互聯網,幫助實體商業實現互聯網O2O時代的轉型和發展。
用戶在使用APP進行消費時會產生相應的關於消費軌跡和習慣的諸多數據,信用付會根據所有的這些信息推算出用戶的行為喜好,從而為用戶推薦他們有可能會感興趣的商家,並附贈優惠券和折扣券。這樣做的目的是節約搜索和查詢帶來的時間成本,提升用戶的消費體驗、舒適度、便捷性。
如今,我們從生產時代步入消費時代,而消費時代的主題,目前看來無疑就是消費體驗。
消費者一直都在,只是消費模式發生了變化,這是傳統場內思維難以探測到的趨勢。因此,我們需要跳出固有的圈子,看清場外運營思維的本質——通過數據流量讓商品與服務回歸到人——融合場內、場外數據,聚焦消費者的複合需求,衍生出更多場內服務,共建商業生態消費圈。
推薦閱讀:
※見微知著,從春節消費看商業市場新趨勢
※商業的「起源」——欺騙是普遍存在的
※柬言:從小米在印被禁,陌陌上市被轟看中國商人心態
※雲集你看懂了嗎?說說雲集
※Dan Plan 與達芬奇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