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後有望廈
來自專欄 盧瑟經濟學
佛教中有一個概念,業。指人過去的行為。行為形成習慣,就是業力。過去的行為,會對現在產生影響。有些事情,一旦發生,便無法消弭,會對人日後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門檻一旦跨過,就是跨過了,即使再退出來,也是跨過了。
中國近代史上有一道重要的門檻,就是《南京條約》。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就是業。《南京條約》以後,列強摸清了滿清滿朝官僚文武大臣的底線,看穿了他們顢頇自負、短視懦弱的本相,知道他們鼠目寸光為眼前的利益,可以犧牲長遠。於是,各國連哄帶騙,或欺詐、或威脅、或滋事、或入侵,強迫中國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歷史走向從此改變。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被迫於南京(時稱江寧)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國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國接受其侵略要求,這就使中國主權國家的獨立地位遭到了破壞。英國強佔香港島,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五口通商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和不等價交換的中心。巨額賠償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苦。《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1840年至1842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清朝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而告結束。戰後,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對國際慣例和己方利益的無知,引誘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項制度在南京和廣東繼續談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雙方達成海關稅則,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10月8日,清朝欽差大臣耆英、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兩國政府在廣東虎門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作為《虎門條約》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法國和美國,趁火打劫,強迫滿清政府簽訂了《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對滿清官員來說,反正已經簽訂了《南京條約》,多簽幾個條約,總比再起戰端好。再說,如果對法國、美國再次戰敗,也許英國又會提出更苛刻的條款。
在鴉片戰爭前,法國的對華貿易數量不大,遠在英美之下。鴉片戰爭結束後,法國看到英國通過《南京條約》、《虎門條約》在中國攫取了一系列特權,便起而效尤。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8月14日,法國公使拉萼尼來到澳門,並開來8艘兵船,以顯示其武力。10月1日起,拉萼尼與清朝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舉行會談,拉萼尼在研究了中英、中美條約的基礎上,採取恫嚇和訛詐等手段提出援引英、美先例訂立條約的要求。10月24日,受脅迫的清欽差大臣耆英和法國公使拉萼尼分別代表中法兩國政府在廣州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船「阿吉默特」號上籤訂了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因該條約在黃埔簽訂,亦稱《黃埔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華盛頓,美國總統約翰·泰勒於1842年12月咨會國會,要求派遣代表來華商談建立新的經濟關係。1843年5月,美國政府派顧盛為特使來華,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給予美國與英國同等的通商條件。1844年2月,顧盛到達澳門。6月18日,清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與顧盛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在談判過程中,美方軟硬兼施,採用訛詐的手法,脅迫中方談判者。耆英屈服於壓力,抱著「一視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擬定的條約草案。7月3日,雙方正式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和《海關稅則》。因簽約地在澳門望廈村,所以又稱《望廈條約》。
最後,有了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說法。連比利時、葡萄牙那樣的蕞爾小國,都竊取了領事裁判權。
每讀及此,讓人掩卷嘆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