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論:居家陪護中的五大習慣拉近與老人之間的距離
來自專欄 生活百態
在居家陪護中想要拉近與老人之間的距離,有時候只差一個「習慣」!
居家陪護作為一種職業,看似簡單,沒有什麼含金量,但要想干好,其中也大有文章可探究。其封閉的工作環境,單調的工作內容,特殊的工作對象,造成陪住人員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壓力、精神上的緊張和生活上的摩擦,輕者造成陪護合作終止,重者造成糾紛產生,最終給老人留下不愉快的服務體驗。
為了打好居家服務的基礎,在崗前培訓和服務中必須注重抓好陪護人員習慣的培養。
一是衛生習慣的培養。居家陪護人員年齡段大多是70後、60後,且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都很勤勞樸實,但是農村的生活條件,使她(他)們沒有時間去效仿城裡的衛生習慣:晚上就寢前不能洗漱、客廳與廚房抹布共用、餐具洗刷不用洗滌靈等等。這些在她(他)們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到了城裡的家庭中都會成為問題。需要幫助他(她)們儘快轉變觀念。
二是作息習慣的培養。城市裡的老人普遍起得早、吃得晚、午休長、愛鍛煉,陪護人員必須要以她(他)們為中心,主動適應並把自己的習慣融入到老人的習慣中來,做到默契同步,所有事情的安排必須做到不影響不改變老人多年形成的作息習慣,確保老人心情平靜地生活,避免因外界環境的改變而產生心理波動。
三是飲食習慣的培養。初次接觸老人,一定要了解清楚老人的飲食要求,在清淡少鹽少油的基礎上,尋問老人是否有飲食偏好,比如,偏麵食還是大米、喜歡南方菜還是北方菜等等,再綜合考慮老人的健康狀況,有選擇性地進行營養配餐,保證老人吃得開心吃得健康。
四是通訊習慣的培養。在農村開闊地方生活習慣的人,講話不自覺地就會大嗓門,進入城市到處都是樓房,空間有限且密閉性好,說話聲音稍大就會吵到別人,尤其老人們多數喜歡安靜,害怕大聲講話,容易驚悸。陪護人員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通話次數,確需通話時選個僻靜處使用耳機通話,盡量降低分貝數。
五是處事習慣的培養。有些陪護人員身在農村,家庭生活比較拮据,多年養成精打細算的習慣,這是一個好習慣,本身沒有錯,但是在履行陪護工作時,有時會無意識地對錢物看得比較重,有時甚至不聽解釋,導致斤斤計較,盯住一點小事不放,造成小題大做,讓老人從情感上接受不了,造成誤解的發生。
如果我們在崗前培訓中,把此類問題的利弊講清楚,提前做到未雨綢繆,陪護人員就會少走彎路,大大縮短與老人的磨合期,使陪護的服務質量邁上一個新的水平!
推薦閱讀:
※乾貨來咯!老年人入院評估一定要非常注意這些事兒!
※養老機構患病老人活動怎麼做?優秀護理員都是這麼乾的!
※老人給兒女帶二胎,怕生病、死不起,自嘲是「老年漂」
※【支柱產業】從「項莊舞劍」話養老地產
※【養老大數據】做旅居養老的您一定不要錯過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