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曌豐文化講述漢代書法藝術
上海曌豐文化為你講述漢代書法藝術,漢代,繼續實行秦朝「書同文」的政策,文字亦繼承秦書八體,但書體是朝著變小篆體為隸書、草書的方向發展。秦朝國家行文以小篆為主,官吏辦公可以使用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則成為最主要的官方字體。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放棄前朝的宦體字,提升「隸書」的地位,這種選擇既有政治上的意義,又方便文字的使用,我以為是一舉兩得的好事。西晉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時至今日,篆書仍然是刻印章的主要字體。漢代是隸書真正的發展高峰期,這一方面是由於隸書要比篆書書寫迅速簡便實用——「隸書者,篆之捷也」。另一方面,國家對普及書法進一步重視,「以書取士」成了漢朝文化教育的種國家制度。當時曾流傳,「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意思是何必去講究禮義,寫好隸書就能當官宦。「程隸原因李篆生,蔡分展足始縱橫。更以分勢成今隸,下法狀辨真源漫證盟。」●清代包世臣的這首詩,談了隸書的源流。隸書在漢代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繼承、創新的過程。西漢初期的隸書,明顯地承襲了秦隸的風貌。從新莽時期開始,隸書產生了重大演變,在字體上產生了點畫的波尾,與西漢初期無點畫波尾有很大的區別,標誌著隸書進入了成熟階段。隸書運筆的典型特徵是波磔,這是一種富有力感與動感的曲線美。隸書特有的「一波三折」、「蠶頭燕尾」,正是曲線與直線的互相映照,風神逸宕。隸書的結構,體現了一種工穩端莊之美,這又別於小篆的勻齊對稱。它是利用筆畫線條、偏旁部首的組合來形成的平衡。與小篆相比,隸書有了豐富的筆畫形態,而且有了折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漢字以往的構形法則,有意無意地破壞了古文字象形、象意的直觀表義功能,是進一步抽象化的純書法符號。隸書0的基本點畫形態雖然簡單,但利用它們卻可以組合成數以萬計的不同字形,既方便又美觀。隸書在追求結構美方面與小篆有根本區別,變內聚勻稱為外拓參差的效果,使古文字由靜態美變為了動態美,由重視形質變為了注重筆畫線條。王莽時期還對文字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改革。衛恆《四體書勢》:「自秦壞古,文有八體:一日大篆,二曰小篆,三日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王莽時使司空甄豐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書:一日古文,即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秦篆書也;四曰佐書,即隸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書,所以書幡信也。」
漢代隸書美的藝術性,促進了碑刻藝術的大發展。尤其是東漢時期,石刻漸多,如和帝永元年間的碑刻,點畫波尾,優美生神,結構趨向工穩扁平。特別是到了桓帝、靈帝時期,隸書日趨精美,筆勢旖旎生動,結體婀娜多姿,風格流派紛呈,成為漢隸的黃金時代,留下了《裴岑紀功碑》、《西狹頌》、《孔廟碑》、《張遷碑》、《鮮於璜碑》《張壽碑》、《禮器碑》、《曹全碑》、《史晨碑》《石門頌》、《沈府君神道闕》、《馮煥神道闕》
等大量精品力作。隸書經秦入漢,在使用實踐過程中,不斷成熟。「隸書的成熟亦孕育著它的變化,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其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隸書的演變過程在書法發展史上稱為『隸變』,它為以後各種書體的變化做了重要的媒
介。」東漢末期,隸書進一步向兩個方面進行隸變」:一是草化。首先是章草,其後是草書、行書。章草是「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連急就」的一種字體。章草依然保留了隸書的波捺筆,字字分離,但筆畫連綿,結構簡化,其筆連帶處常使轉連接。如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寫的《急就章就有這個藝術特徵。章草的問世,仍然是使用的需要。「章草
隸書之捷」,即比隸書寫得更快,據說是戰爭中急用所創造的草亦章草之捷也」,草書是章草變化而來的,體勢連綿起伏
筆畫奔放飛舞。草書相傳是東漢張芝所創,他取法杜操、崔暖的章草而創草書,又稱今草。張芝寫草書是一氣成,偶有不連,血脈不斷,精熟絕妙,被譽為「草聖」。相傳東漢劉德升創造了行書,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
二是楷化。這就是前面說到的,秦始皇想見的王次仲的「八分」。晚清文學家劉熙載說:「以有波勢為
八分,覺於始制八分情事差近。」肖子良說王次仲飾隸為八分,飾字有矜嚴之意。「八分」是對隸書m8一步規範整飾。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八分」寫得都很好。八分字體不僅開拓了書法的實用功能,而且強化了書法的藝術價值,有重要的書法美學意義漢代書法藝術,還體現在寥若星辰的碑刻金鉻和奇趣橫生的簡、磚、瓦、印上面。漢簡在書法中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漢簡是寫在竹木簡上的文字大多出自民間書法家之手,運筆樸拙飄逸,瀟洒不羈,結構體勢多變,純任自然,富有清新之氣。
秦瓦當多花紋,漢瓦當多用文字,有隸、楷、篆書體。漢磚中也使用了文字,使書法應用更為廣泛。
璽印,在漢代處於鼎盛時期,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遠勝於周、秦。漢印種類形制多,大多使用小篆、繆篆和鳥蟲書等字體。從書法發展看,漢代文字印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可以自成體系的書法
藝術形式一世紀的東漢,被譽「書法獨立」的盛大時期。東漢帝王及后妃、宗室中國書法藝術史上
代石府君神多有為書者;重用史游,創製章草;進行了首次書法大賽;蔡邕正書「六經」,刻立於太學門外1推:了群眾性的書法熱;出現了一大批草、行、隸書大師;興起了書法理論研究;師宜官以書換酒,書法藝術初次商品化。書法理論著作中,趙壹的《非草書》,蔡邕的《筆論》、《九勢》等對後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王愔在《古今文字志目》中記錄了秦、漢、吳59位書法名人:李斯、程邈、胡毋敬、趙高、司馬相如、張敞、嚴延年、漢元帝、史游、劉向、孔光、爰禮、揚雄、陳遵、杜林、劉睦、衛宏、劉黨、曹喜、杜度、王次仲、班固、徐幹、賈逵、賈魴、左姬、許慎、崔瑗、唐綜、曹壽、崔寔、尹珍、羅暉、趙襲、張超、皇甫規妻、李巡、蔡邕、張芝、蘇班、劉德升、師宜官、姜詡、梁宣、張昶、梁鵠、張紘、毛弘、左伯、魏武帝、邯鄲淳、魏覬、鍾繇、張昭、蘇林、張揖、胡昭、杜恕、諸葛融漢代書法藝術的高峰是東漢隸碑「氣厚」的總體風格,也就是「漢人尚氣」的大印象。「東漢隸碑是兩漢書法最優秀的代表它完美地體現了漢朝的時代精神。它以古樸、雄渾、敦厚、宏偉、勁健、豪放的陽剛之美,傳達了由於經濟空前發達、國勢空
前強盛、帝祚達400年之久遠所沉澱的社會普遍的人文心理。漢代文化繼承了我國上古文化傳統特別是黃河文化傳統,並給予出色的總結和發揚,因而具有特別厚重的底蘊,這一點在東漢隸碑的風格上也有了充分顯示。
然而,當東漢隸碑步入聖殿的時刻,皇漢氣數也走到了盡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漢碑藝術為漢代文化畫上了悲壯的句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書法藝術在告別了「漢亻代威儀」之後,在亂世中迎接一個新的紀元。
推薦閱讀:
※七夕魔都酒店指南 | 9家精選逼格酒店+4家即將開業的超大牌酒店!
※如何賞味上海?在滬12年的她給出了小眾、好玩的答案 | 城市 24 hours
※請問上海適合外拍的場地,比如有花的地方或者海邊之類?
※浦東新區登車橋定製價格?
※維密終究把店開到了中國,但你們和它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