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見面,卻依舊是陌生人

每天都見面,卻依舊是陌生人

想像一下,每天都有碰面,卻從不曾講過一句話,是怎樣的體驗?


在日本京都,就有這樣一處,不過幾十平米的大小,卻容納了無數次的擦肩而過,數小時的比肩而坐。

這,是一個不合群的故事。而無意間,他們又成為了一個群體——

一群要求「絕對安靜「的人。

透過NHK紀實72小時,我們輕輕地叩開京都這家超安靜圖書館的門扉。

「京都」二字,總有一種令人沉靜的魔力。

這座蘊含了古典日本風貌的城市,閒情逸緻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濃郁的古風印象,或許也得益於這裡許多歷盡百年風塵卻依舊矍鑠的古屋。

這家京都的超安靜圖書館,創立於1973年,也是一棟小小古建築,外牆被細心刷上了一層白漆。

乾淨簡單的白色木門外,零零散散擺著一排單車,看來已經來了不少人。

這棟建築就坐落於街角,並不算太起眼。小小深綠色招牌上寫著:私人圖書館。

門扉無人進出時始終緊閉,「私人」二字似乎在告訴行往路人:這裡,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進入的。

店內流淌出一種悠然的寧靜,令人的腳步也不由得輕緩。

圖書館中不允許交談,甚至連NHK的採訪,也只能先通過筆談形式詢問,再於館內一間能夠講話的休息室內進行。

小小館內空間清朗,牆壁上整齊地鋪滿架子,密密麻麻都是書——但似乎,並沒有什麼人在這個圖書館借閱圖書。

每個人,都是攜帶著自己的物品而來,在只有一人空間大小的格子間悄然入座。爾後,開始沉默地面對著一方書桌。

大家,都在獨自面對著什麼呢?


「蘑菇有很多種類,很有意思。」

這位熱情介紹自己繪畫作品的女性,是一名助產士。

她翻開自己的線圈筆記本,一顆顆蘑菇躍然紙上,種類、形狀各不相同。一旁空白處,還標註著細緻的筆記。

雖然沒有學過繪畫,但在圖書館的時候,總會翻著有關蘑菇的書籍,認真臨摹。

擁有了自己的人生趣味,不論職業為何,在這個朗闊天地,都能享受生活中的細枝末節。


「這是我的精神依靠。」

一位報紙投遞員,正認真地解析高中數學題。

在他的筆記本一側,列著嚴格的當日時間安排表。

在離開教師崗位的6年間,他每天早上開始送報紙,晚上到圖書館學習。

他不願意放棄數學,「我還想回到數學老師的崗位呢。」

通過繁瑣的計算獲得答案的成就感,令他的笑容燦然萬分。

拂去生活表面的相似,置身於人群之中,依然能夠尋覓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束光。

「畢竟這是我的精神依靠,如果不做這個只當報紙投遞員的話,會有些厭煩啊。」


「雖然孤獨,但又不孤獨。」

圖書館還有二樓,這裡聚集了要求「絕對安靜」的人。

一位在建築公司上班的女士,正在這裡寫作。

明明是節假日的夜晚,她卻獨自來到圖書館,悠閑地寫著文章。

「總覺得在這裡,心情很舒暢。」

有趣的是,她說這裡聚集著許多單身人士,「只看臉,就知道這個人一定也是獨身。」

來圖書館已近10年,每晚經常能夠見面。大家卻依舊是陌生人,彼此沒有講過話。

「雖然孤獨,但又不孤獨。」

承認自己的孤獨,其實很需要勇氣。

但或許孤獨的人,都帶有一種惟有他們彼此能夠互相辨認和識別的暗號吧——也許是一種從容不迫,也許是一種堅定的姿態。

在圖書館內,即便孤身一人,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又都聯繫在了一起——彼時彼刻,身旁又是你啊。


「我最喜歡這兒,總覺得很舒服」

這位46歲的加拿大指壓男技師,為了學習東方醫學來到京都,正在寫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

因為就住在附近,來了之後覺得「哇,這地方太棒了」,於是就一直過來圖書館。

「我最喜歡這裡了。木材啊……有點像大正時期風格」,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雖然我也不太明白。」

日語還不那麼精深的他,難以用言語描摹那種體悟,只好改用母語英文講道:「我無法形容那種atmosphere(氛圍)。」

「總之覺得很舒服。」

或許建築的魅力,就在於此吧。深入其中,只需靜靜感受那種迷人氛圍,沉浸於每一刻。


「我想,它們不寂寞嗎?」

這個研究世界各地猩猩的男生,隨身攜帶的文件袋上,都是兩隻相視而笑的猩猩。

「愈深入了解,愈發感嘆世界的深奧。」

在他的研究中,人類的「祖先」猩猩,一向都是獨自生活。

我們或許會想,它們不孤獨嗎?

但在猩猩看來,人類才奇怪,為什麼非要抱團結伴?真是寂寞的傢伙呀。

「但是大家誰都會有想要獨處的時候。」

所以我們總在尋覓一處,能夠別於日常工作與生活,享受屬於一個人的靜謐。

在那裡,彷彿打開了世界的另一面,重新捕捉另一束光。


「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太好了。」

沉浸於屬於自己世界的人,還有這個姑娘。

被拍到時,她正在閱讀一本佛教書。

因為從小受不了「必須和大家一起學習」的學校規定,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她一直在自由學校念書。

可以天馬行空地在這裡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做喜歡做的事,「真是太好了!」

「美好的人生,要快樂呀。」

現代生活節奏那樣快,好多次都想呼喊:世界停一停,我要下車。

這間圖書館,便提供了一處靜謐,一種絕然的安靜——沒有游移不定的逡巡人群,更沒有喧囂歡騰、或是竊竊私語。

每一個人,在這裡,都成為單槍匹馬面對自己世界努力戰鬥的「個人」。

是生活選擇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了生活?

努力地生活下去,令我們得以找到自身存於這個世界的坐標與定位,獨一無二。

在這裡,每一個人都堅定無疑地走向自己那方桎梏,心甘情願地在這裡花上時間,默默奮鬥——可真好啊。

吉井忍在《東京本屋》中曾寫道——

「書店存在的意義不只是賣書。更重要的是跟周圍產生關聯,努力成為社區所需要的一份子。」

卻也由此想到,圖書館存在的意義也不只是閱讀。最重要的,亦是能夠融入這一片,成為人們尋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就那樣靜靜存在著。

熏黃的溫暖燈光,默默照耀著來來往往的人,任時光流逝。

凌晨12點,圖書館漫長的一天結束了。那份謐隱,也逐漸沒入無邊黑暗。

而12個小時之後,那扇門,將再次輕輕被打開,歡迎我們這些「孤獨、卻也不孤獨」的人,再次到來。


作者:斯烏

微信公眾平台:紀錄實驗室 (labsdoc)

weixin.qq.com/r/jj8jJh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從星巴克咖啡風波,看美國咖啡文化的發展史
《生門》史上最疼的紀錄片
你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片子怎麼樣?
打臉美國政府,這部紀錄片燃爆了
殺入今年奧斯卡的華人紀錄片,看得太解氣了!

TAG:心理學 | 紀實72小時紀錄片 | 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