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奇觀丨日本軍艦艦橋為何高達數十米?酷似《頭號玩家》疊樓區,外號違章建築

海上奇觀丨日本軍艦艦橋為何高達數十米?酷似《頭號玩家》疊樓區,外號違章建築

戰列艦是大艦巨炮時代的王者,海上強權的絕對象徵。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的戰列艦部隊雖然表現平平,但其如同違章建築一般的寶塔式艦橋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場景與《頭號玩家》疊樓區一樣,相當壯觀!為什麼日本戰列艦的艦橋會會如此奇特呢?本期我們就解讀「違章建築」的故事。

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

「層層疊疊」 就問你像不像

戰列艦是以火炮為主要武器的軍艦,其主炮射擊一般都在統一的指揮下進行,射擊所依靠的正是艦橋上的觀測器材、測距儀和方位盤等設備。所謂「站得高,望的遠」,隨著火炮射程的不斷提升,艦橋及觀測設備也隨之步步高升。由此才有了「海上奇觀」——戰列艦違章建築誕生。

大和號戰列艦艦橋頂部安裝的15米測距儀,這是戰列艦主炮測距瞄準的核心部件之一

師從英國的正經歲月

我們在《武士竊國》中講過,早年間的日本海軍師承英國。這一點在翻閱舊照片時也可以發現些許蹤跡,早期日本戰列艦上採用的還是英國無畏艦的三腳桅杆,並沒有出現那些搖搖欲墜的「違章建築」。英國老師認為,戰列艦之間的炮戰距離在10000米左右,現有的艦橋高度足以滿足觀測瞄準的需要。

1914年拍攝的金剛級戰列艦(戰巡)「比叡」號,此時還是採用英式的三腳桅杆

但英國海軍通過與德國海軍公海艦隊爆發的日德蘭海戰發現,如果不能及時攔截敵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等高速艦艇部隊,當這類高速艦艇靠近戰列艦貼臉放魚雷時,戰列艦就必須放棄瞄準對方的戰列艦,對魚雷進行規避。這種行為在海戰中,無疑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戰列艦必須進一步加大炮戰距離

激戰中的日德蘭海戰

作為除「日德蘭海戰」當事國外最積極的研究者,日本海軍將戰列艦的炮戰距離,重新判定為18000米到23000米。此外,日本人也在研究如何先發制人:先打出可以命中敵艦的炮彈,對於打散敵艦編隊、搶佔攻擊的有利位置極為重要。但這樣一來,就需努力提高射程、火炮瞄準和射擊技術,在儘可能遠的距離上打出有效炮擊

1934年拍攝的金剛級「榛名」號,其三腳桅杆已經改建成了高大的寶塔型艦橋

魔改:違章建築的搭建之旅

為了設想中的戰術,日本人煞費苦心的加高艦橋,由此開啟了「違章建築」的魔建之旅。原理很簡單:站的越高,望的越遠。在那個技術有限的時代,通過加高艦橋,墊高射擊方位盤、測距儀和觀測人員,以便在更遠距離上獲得精確目標射擊諸元,來引導艦炮射擊。

「陸奧」號戰列艦艦橋的結構示意圖,可以看到其艦橋上集中了包括艦艇航海、火炮指揮、測距、瞭望、防空指揮等大量要害部門,其地位如同現代軍艦上的CIC(戰鬥信息中心)

在艦橋上使用大型望遠鏡瞭望的日軍瞭望員

搖搖欲墜的寶塔型艦橋是在不同時期的改裝中,以原來的主桅作為基礎,一層一層地疊加上去的。不過這種艦橋的改建方式,確實也頗像違章建築的建設方式。日本海軍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艦橋改造工程,其中尤以扶桑級為最。在經歷了兩次大規模改造後,扶桑級的前部艦橋達到了14層(據說原計劃要建15層),在上面增設射擊指揮所主炮觀測所防空指揮所等作戰部門。

1933年,正在接受改造的扶桑號戰列艦

有趣的是,當時第一次改造完成的扶桑級,由於前部艦橋十分靠近後面的一號主煙囪,在順風條件下航行還好,一旦風向不對,從煙囪里冒出的濃煙就會一股腦地噴向前部艦橋的上方,導致在上面工作的觀測和指揮人員都被熏了個夠嗆,最終只能把煙囪後移,委屈一下後部艦橋的朋友們了。

1928年完成第一次改造的扶桑號戰列艦,其一號煙囪過於靠近前部艦橋,導致排煙影響艦橋觀測

完成第二次現代化改裝的扶桑號,煙囪已經完成後移

然並卵結局:輸給了飛機、雷達

隨著火炮技術的進步,戰艦主炮射程也大大增加,其中大和級戰列艦主炮,能將460毫米炮彈送到40公里外。受地球曲率影響,這已經遠遠超出了觀測員目視距離(20公里左右)。好在航空技術已然成熟,各國紛紛在戰列艦上搭載水上觀測飛機,戰列艦通過觀測機彙報的數據來為主炮提供射擊諸元。後來建設的大和級戰列艦,也因為水上觀測機的上艦,不再過分強調艦橋的高度了。

日本海軍也為戰列艦裝備了專門的零式水上觀測機,用於火炮校射

美軍在戰列艦上搭載的OS2U「翠鳥」式水上偵察/觀測機

在實戰中,擁有高聳的「違章建築」艦橋的扶桑、山城兩艘戰列艦基本未能發揮出觀測距離遠的優勢,最終在1944年10月25日的蘇里高海峽海戰中被美軍戰列艦部隊送進了海底。而其餘的日本戰列艦,大多也在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中化為了海上的亡魂。

在蘇里高海戰中被美軍擊沉的山城號戰列艦

隨著艦載雷達的快速發展,對敵艦和敵機的探測距離也大為擴展,已經沒有什麼國家,會通過加高艦橋的方式來提升觀測距離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同一時期的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的戰列艦上看不到類似於日本戰列艦的寶塔型艦橋的主要原因。

二戰後期的美國海軍「衣阿華」號戰列艦,艦橋上加裝的雷達設備基本已經替代了瞭望員,在數十千米外就能發現敵機和敵艦

日本戰列艦「違章建築」式艦橋的背後,折射出的是當時日本海軍期待通過戰列艦主炮的對決來實現海上決戰勝利的病態追求、以及雷達電子技術的落後等。雖然這樣的艦橋在當時適應了軍事技術和裝備水平的發展,在為火炮提供更高、更穩定的火控觀測平台方面具有一定的戰術價值。但終究無法在已經被航母和艦載機統治的海戰戰場上發揮出多大的作用,被掃進垃圾堆也只能說是歷史的進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護衛艦能擔當艦隊的護衛?
中美軍事哪國厲害?
【當代|第24期】2017年底-2018年初俄羅斯-北約黑海對抗的史料編譯與分析(編譯者:小保健)
坦克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的?坦克武器的發展史?
8年排長你急個啥?連長我的資歷架都掛不開了!

TAG:軍事 | 武器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