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論》第五篇《軍隊》的主要原則
來自專欄 可以量化的管理學
《戰爭論》第五篇《軍隊》的主要原則
《軍隊》是《戰爭論》的第五篇,主要論述了四個部分,包括兵力和編成、戰鬥外活動、給養和地形(如圖1所示)。
圖1 《軍隊》的主要原則
《戰爭論》寫道:「我們將從下列四個方面來研究軍隊:
(1)軍隊的兵力和編成;
(2)軍隊在戰鬥外的狀態;
(3)軍隊的給養;
(4)軍隊同地形的一般關係。
因此,本篇將要研究的軍隊的幾個方面,只是戰鬥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戰鬥本身。」
一 兵力和編成
兵力和編成介紹了陸軍三大兵種,分別為步兵、炮兵和騎兵。戰鬥類型主要包括火力戰和白刃戰。書中介紹了這三大兵種的結論,包括步兵單獨作戰能力最強,炮兵不能單獨作戰,聯合作戰步兵最重要,缺少騎兵影響最小和三兵種聯合威力最大(如圖2所示)。
圖2 兵種概論
《戰爭論》寫道:「
我們只談三個主要兵種:步兵、騎兵和炮兵。
戰鬥是由兩個根本不同的部分組成的:火力戰和白刃戰(或單個戰鬥)。後者可能是進攻也可能是防禦(進攻和防禦在這裡作為兩個要素提出來,應該理解為完全絕對的進攻和防禦)。炮兵顯然只通過火力戰發揮作用,騎兵只通過單個戰鬥發揮作用,步兵則通過上述兩個途徑發揮作用。
如果我們把這些考察的結果概括起來,那就是:
(1)步兵是各兵種中單獨作戰能力最強的兵種;
(2)炮兵是完全沒有單獨作戰能力的兵種;
(3)幾個兵種聯合作戰時步兵是最重要的兵種;
(4)缺少騎兵影響最小;
(5)三個兵種聯合能夠發揮最大的威力。」
二 戰鬥外活動
戰鬥外的活動主要介紹了行軍、野營和舍營,其中,野營包括幕營、廠營和露營。
《戰爭論》寫道:「
軍隊可能有的三種戰鬥外的狀態是:舍營、行軍和野營(如圖3所示)。」
圖3 戰鬥外三種活動
舍營指利用居民房舍住宿,野營是指舍營以外的各種宿營,包括幕營、廠營或露營。幕營指使用帳篷宿營,廠營指使用棚蓋宿營,露營指露天宿營。
妨礙軍隊舍營的有兩種情況,包括離敵人很近和運動迅速。因為舍營是是相對舒適的宿營方式,所以從宿營到戰鬥狀態需要較長的時間,而離敵人很近或者行動迅速時,都需要軍隊短時間內做出反應,這時宿營是不合適的。只有三種情況可以完全舍營。
《戰爭論》寫道:「妨礙軍隊舍營的有兩種情況,即離開敵人很近和運動迅速。
只有在下述三種情況下軍隊才可以完全進行舍營:
(1)敵人也在舍營;
(2)根據部隊的狀況絕對有舍營的必要;
(3)部隊當前的任務僅限於防守堅固的陣地,只要求部隊能夠及時在陣地集中。」
關於行軍,書中介紹了行軍的定義,行軍的兩個要求。在沒有特殊目的時,就要把維持軍隊和保障軍隊安全作為唯一目的。書中還介紹了前衛、前哨和先遣隊的作用(如圖4所示)。
圖4 行軍的主要原則
行軍是指軍隊從一個配置地點向另一個配置地點的單純的轉移。行軍有兩個要求,分別是減少力量消耗和準確到達目的。
《戰爭論》寫道:「行軍就是軍隊從一個配置地點向另一個配置地點的單純的轉移。行軍必須有兩個主要的要求。第一個要求是軍隊要舒適,要避免無謂地消耗本來可以有效使用的力量;第二個要求是運動要準確,軍隊要準確無誤地到達目的地。」
《戰爭論》寫道:「
在還沒有任何特殊目的的時候,惟一的目的就是維持軍隊和保障軍隊的安全。使軍隊能夠存在並不致遭到特別的不利,使軍隊能夠集中起來進行戰鬥並不致遭到特別的不利,這是兩個必要的條件。如果把這兩個條件同關於軍隊的存在和安全的問題進一步結合起來,那就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1)便於取得給養;
(2)便于軍隊舍營;
(3)背後安全;
(4)前面有開闊地;
(5)可以配置在複雜的地形上;
(6)有戰略依託點;
(7)可以合理地分割配置。」
前衛是行軍時的前方警戒;前哨是野營或舍營前方警戒。它們的作用是單純偵查和抵抗敵人贏得時間。
《戰爭論》寫道:「如果軍隊在行軍,則由較大的部隊組成前方警戒一一前衛(軍隊退卻時則為後衛)。如果軍隊在舍營或野營,則由兵力不大的哨所配置成一線作為前方警戒一一前哨。
前衛和前哨的作用也可以從單純的偵察一直到抵抗敵人,這種抵抗不僅能夠使軍隊贏得完成戰鬥準備所需的時間,而且還能夠使敵人的措施和意圖提前暴露,從而顯著地提高偵察的作用。」
先遣部隊的任務是偵察敵人和遲滯敵人,其中達到遲滯敵人的目的包括三種原因,一是敵人前進謹慎;而是我方進行真正抵抗;三是我方慢速退卻。
《戰爭論》寫道:「要贏得足夠的時間,就必須通過下列三個步驟,這是事物的性質決定的:
(1)使敵人的前進比較謹慎,因而比較緩慢;
(2)進行一定時間的真正抵抗;
(3)退卻。
退卻應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慢些。
最後的結論是:先遣部隊作用的發揮,與其說是通過真正的力量的發揮,不如說是僅僅由於它們的存在,與其說是通過它們真正進行的戰鬥,不如說是通過它們可能進行的戰鬥。先遣部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夠阻止敵人的行動,只能像鐘擺一樣緩和和節制敵人的行動,使我們有可能正確地估計敵人的行動。」
三 給養
給養的原則是把給養缺乏看做暫時現象。給養有四種方法,包括屋主供養、軍隊強征、正規徵收和倉庫供給。給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給養品,另一類是人員、武器和彈藥。給養道路有兩大使命,分別為給養交通線和退卻線(如圖5所示)。
圖5 給養的主要原則
關於給養原則,《戰爭論》寫道:「下列這一點可以作為一條原則提出來:不論給養缺乏和困苦多麼嚴重,永遠只應該看做是暫時的現象,以後給養必然會轉變得充足起來,甚至,總有一天會綽綽有餘的。」
關於給養四種方法,《戰爭論》寫道:「現代軍隊在取得給養方面,盡量利用當地所能供應的一切,而不考慮它的所有權。方法共有四種:屋主供養、軍隊強征、正規徵收和倉庫供給。這四種方法通常是綜合使用的,但通常以某一種方法為主,有時也只採用其中的一種。」
關於給養分類,《戰爭論》寫道:「軍隊的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任何耕作區都能供應的,另一類是只能由建立軍隊的地區解決的。屬於第一類的主要是給養品,屬於第二類的主要是各種補充。因此,第一類也可以在敵國解決,而第二類,如人員、武器,往往還有彈藥,則通常只能由本國解決。」
一般而言,進攻者的給養比防禦者更困難些,主要是因為進攻者遠離給養基地。《戰爭論》寫道:「進攻者卻不是這樣,他遠離自己的給養基地,只要他繼續前進,甚至在停止時的最初幾個星期內,他每天都必須籌備必要的給養,在這種情況下,很少能不感到缺乏或困難。這種困難如果是在下述兩種情況下發生的,就會變得特別嚴重。第一,在勝負未分的前進途中。
第二,當交通線過長時,在前進路程的最後一段路程上缺乏給養,特別是當戰爭在貧窮、人煙稀少、居民多半懷有敵意的國家中進行時更是如此。」
給養道路有兩種使命,分別為給養交通線和退卻線。給養交通線是運輸給養的道路,用來維持軍隊的正常運營。退卻線是在不利情況下,軍隊通過這條道路退卻,達到保存軍隊實力的目的。迂迴交通線可以困絕敵人和切斷敵人退路。
《戰爭論》寫道:「從軍隊配置地點到軍隊給養和補充源泉的主要聚集地區的道路,在一般情況下也是退卻用的道路。因此,這些道路有雙重的使命:第一,它們是經常補給軍隊的交通線,第二,它們是退卻路。
從這兩種使命來看,這些道路的價值取決於它們的長度、數量、位置(也就是它們的總方向和它們在軍隊附近的方向)和狀況,以及地形上通行的難易、當地居民的情況和情緒,最後,也取決於有無要塞或地形障礙作掩護。
因為道路有雙重的使命,所以這樣的迂迴也有雙重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破壞或切斷交通線,折磨和困絕敵人軍隊,從而迫使敵軍退卻,另一方面可以切斷敵人的退路。」
四 地形
地形對戰鬥有三種影響,分別為妨礙通行、妨礙觀察和對火力的防護。制高點有三種影響,分別是妨礙通行、增加命中率和便於觀察(如圖6所示)。
圖6 地形的主要原則
關於地形的影響,《戰爭論》寫道:「地形對軍事行動發生的影響有三個方面:妨礙通行、妨礙觀察和對火力的防護。地形的其他一切影響都可以歸結到這三個方面來。
森林地主要是妨礙觀察,山地主要是妨礙通行,複雜的耕作地對觀察和通行的妨礙是相同的。」
關於制高點的影響,《戰爭論》寫道:「任何物質力量的發揮,自下而上總比自上而下困難。戰鬥也必然是如此,這裡顯然有三個原因:第一,任何高地都可以是通行的障礙;第二,從上向下射擊雖然不會顯著地加大射程,但是,從各種幾何關係來看,比從下向上射擊容易命中;第三,有便於觀察的有利條件。」
摘自《可以量化的軍事學》
圖7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全書結構
推薦閱讀:
※退伍老軍人找尋當年戰友
※世界上最敗家的軍隊:最強坦克被AK俘虜
※軍嫂五年,就讓我最後做回逃兵
※揭秘英軍單兵裝備PLCE 保持一名士兵連續作戰4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