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式生活藝術【竹】

傳統中式生活藝術【竹】

據史跡研判,華人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數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延承至今其應用與文化傳習滲入建築、家居、服飾、飲食、文學、音樂、藝術創作、出行等的方方面面。

自殷商時代先秦諸子遺存的竹片簡牘、簟床舍寨、盤缽佳饈、竹管笙簫、笠、籃、簍、筏....

從粗陋到雅緻、從生活器物到文化衍生....

時至今日,竹料的應用更廣泛、更細膩,也正隨時代變遷融會於當下的生活場景。

苞松茂

早在新時期時代,人類開始定居生活的時候,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製的主要材料。

殷商時期,竹簡被廣泛應用和傳播,竹藤的編織紋樣日漸豐富;

春秋戰國時代,竹子的利用率明顯擢升,品類繁多:席、簾、笥、岌、扇、籃、簍、筐、箕、竹弓、桔槔、高轉筒車、拋車(拋石機)等,制竹工藝逐漸成熟並普遍被應用,圖案更豐富,編織技法更細膩、更發達;

短柄竹編扇(湖北江陵馬山磚廠1號楚墓出土)

到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且竹料被用作宮殿建造;

儒家經典《周禮·春官宗伯》中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八音,八音之內以竹為首,竹音之內以管為先;

魏晉·樓蘭竹簡

晉朝,竹料始用於造紙術,南宋時期竹紙盛行;

隋唐時期,竹料始用於藝術創作:竹雕、竹刻、竹馬戲等;

范遙青竹刻

文化發達的宋元時期,竹料應用突破其實用功能,器物玩賞始盛行,一大批文化素養深徹的文人士大夫,用他們的藝術審美思想和要求帶動了整個工藝領域的發展,竹籃、竹筒等成為推崇清雅脫俗的文人雅士理想的插花用具。

明清時期,竹絲鑲嵌工藝應時而生,竹製工藝再度飛升並融匯漆器等工藝;

清末及民國動蕩、戰亂的年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的發展嚴重受創,直至抗戰勝利,竹製工藝及其文化漸漸復甦。然而,進入21世紀後,竹器製作工藝的成長進程脫軌於急速躍進的市場競爭,以致傳承逆境。幸而,部分珍存的制竹技藝及其文化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適宜於當下社會的景況生存、承襲。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有史以來,竹不但為人們創造了豐富的物態使用價值,亦深博濡染著文化生活。

竹因中空有節,被賦予虛心守節的人格特質,在中國自古與梅、蘭、菊並喻為「四君子」,且歷代文人與竹子有著不解之緣。

文人喜竹、詠竹多著眼於高風勁節,堅貞不屈....正始年間,席與竹林之下對飲、縱歌,肆意酣暢的「竹林七賢」;盛唐時期,桀驁不馴、倜儻不羈的「竹溪六逸」;古文領袖「唐宋八大家」;縱橫馳騁、直抒胸臆的「揚州八怪」等等。

宋四家蘇軾《於潛僧綠筠軒》詩曰︰「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李商隱《初食筍呈座中》詩曰:「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一語道白鮮嫩竹筍食之甘美。

梅花道人吳鎮《野竹》詩曰︰「虛心抱節山之河,清風白月聊婆娑。寒梢千尺將如何,渭川泣澳風煙多。」寄情於景,借竹隱喻堅貞、剛毅、清幽、謙遜、離群索居的賢者。

鄭板橋《竹石》詩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從植物根性取譬其耐風堅韌的特性,借物喻人,通過詠頌立根破岩中的勁竹,蘊藉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本篇完 -

專註於中式生活方式的觀察與分享,信息轉載請私信或留言獲取授權。

推薦閱讀:

中蘇關係爭議話題②:旅蘇華人與大清洗
一個受賄的戚繼光和一個清廉的海瑞,誰更得重用?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6
為什麼強大無比的羅馬帝國,會在短短几十年內分裂解體?
中國最著名的六大險關,每個都是咽喉要地

TAG:歷史 | 人文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