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一指禪,人道精神有多重要?】

【天龍一指禪,人道精神有多重要?】

來自專欄 奇妙手工香

這個一指禪是金山俱胝和尚的,和海燈法師的一指禪可不同,這個指向為無,那個指向為有。

禪宗很多典籍也記載了這個公案,讓我們來看看《五燈會元》第四卷是怎麼說的。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時,有尼名實際(該尼師法名為「實際」)來,戴笠子(頭戴斗笠)執錫繞師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你能說出點道道來我就摘下斗笠坐下來和你一敘。)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

師曰:「日勢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說出點道道我就住下來)師又無對。

尼去後,師嘆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不如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將有肉身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逾旬,果天龍和尚到庵,師乃迎禮,具陳前事。

龍豎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學者參問,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

有一供過童子,每見人問事,亦豎指祇對。人謂師曰:「和尚,童子亦會佛法,凡有問皆如和尚豎指。」

師一日潛袖刀子,問童曰:「聞你會佛法,是否?」童曰:「是。」師曰:「如何是佛?」童豎起指頭,師以刀斷其指,童叫喚走出。

師召童子,童回首。師曰:「如何是佛?」童舉手不見指頭,豁然大悟。

師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

一指禪公案有幾個版本,我傾向於上述這個版本。

公案本身還比較通俗易懂,但是各個版本對童子的剖析都比較欠缺,童子喜歡豎起一指當然是一種東施效顰,但是他豎得多了也一定是有感悟的,否則不可能有後來的大悟,只是這種感悟層次比較淺,執著於外在的表現,屬於「學我者死」的範疇。直到沒了手指,習慣性的伸出手指看到的是「空」,才清清楚楚地感知到空性,沒有模式和概念。

讓他覺悟的方法應該有很多種,有人說「難道一定要用這種方法嗎?」對,不一定要用這種方法,但這個方法有奇效,讓童子受益無窮。

下面談談人道,俱胝和尚採取了一種很極端的手法,的確不太人道,我們要理解古時學道的風氣和對生命的認識。古時學道,那是為法忘軀的,雖然說苦行不是正道,但是苦行、乃至身體受傷害都不算什麼,留著一口氣在也只是為了求道,這是當時佛教的基本共識。

是的,他沒有問過童子願不願意,因為不需要問,古時中華民族就有為法忘軀的精氣神。南宋崖山之戰,陸秀夫背負幼帝跳海,寧死不降,10萬軍民投海殉難。請問陸秀夫有沒有問過10萬軍民願不願意?這種擔當和血氣已經隨著「崖山之後無中華」而去了。放到現在你試試,立馬報案,所以很多師父說,現代人福報差,就是這個道理。

生命本身沒有意義,用來學道是最要緊的了。古時如此學道的故事比比皆是,人道在這裡還真不算什麼,所以,斷其一指,對當時的那個童子而言是最慈悲的做法。

這個典故說俱胝說法,一輩子都是豎起一指,其實沒這麼簡單的,孤立地解讀公案也一定不能生動的體現宗風。要知道,弟子和師父在一起多年學習,不可能僅僅是一根手指,那是關鍵時候才用的,平時生活中按部就班、綿綿密密的修行沒有記錄下來。所有記錄型的典籍都是這樣,但我們要知道,所有的高峰都是有平地支撐的,平時不顯眼的觀照、修行都是精彩故事的一部分。

不過,不過,旁邊的二樹弱弱的問:嗯,如果實際師父一直沒找到得道的大師,她豈不是沒得坐也沒得睡啦?

初樹的頭立馬就開始痛了。

weidian.com/s/455833975 (二維碼自動識別)

weixin.qq.com/r/8kOFnc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大凡參禪,不必有機鋒
虛雲老和尚:修行辦道,無非調停動靜而已 | 凡講行持,離不了"信""解""行""證"
學佛的真相(十七)公案是給誰看的?
十願即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又稱十大修行方法
不以佛法當人情-大慧宗杲禪師的風骨(下)----張正玄老師

TAG:佛教 | 禪宗公案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