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和大革命

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和大革命

如果回到1787年,你是路易十六,您能否挽救這個國家?

1986年德國心理學家Kuhle和Badke創造了一個模擬實驗,受測者把自己當作國王,任務是根據1787年路易十六面臨的困局,擬定一個戰略計劃。

1787年法國處於大革命前夕,社會環境一塌糊塗。最集中的矛盾體現為財政危機:

1.他娶了一個著名的赤字夫人瑪麗安托奈特;

2.因捲入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債務高達20億法郎;

3.社會財富聚集於教士和貴族手中,他們享受特權,拒不繳稅。

而實驗結果顯示,雖然這些受測者具備後見之明,但他們的方案並不能解決200年前的問題。要麼抓錯重點(王后的奢靡並非危機主因),要麼缺乏執行條件(向貴族收稅);

那麼,同樣面臨無法挽回的國際共產主義糟糕局面,政體相似的羅馬尼亞,朝鮮,保加利亞是如何做的呢?


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的戰鬥隊在米哈伊國王宮廷人員和軍隊配合下衝進王宮逮捕了覲見國王的賣國法西斯軍人安東尼斯庫

此時羅馬尼亞的情況是這樣的:羅馬尼亞國王米哈伊王室和軍部勢力代表極右;農民和基督教政黨代表中間派別中派,社會民主黨是中左,八二三以後保王派將領一度組閣,並曾準備武力鎮壓羅共等進步力量發起的土改運動,最後在蘇聯壓力下才倒台。

1945年3月,國家農民陣線領導人、親羅共的紅色資本家格羅查取代保王派的勒德斯庫將軍組閣,此後左翼掌握羅政權。但舊政權分子很快聚集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周圍陰謀調動軍隊政變;但這個情況被時任軍隊檢查委員會主席的列昂廷·薩拉揚 破獲,1947年11月喬治烏-德治領導人民粉碎反革命陰謀,取締了兩個反動資產階級政黨。

但格羅查仍是朋友:1952年6月2日--1958年1月7日任大國民議會主席;這位擁有超過45家公司羅馬尼亞最富有的人把他的一生獻給了社會主義事業

1947年12月30日,因為參與政變,國王米哈伊一世被迫退位,據說當時喬治烏-德治親自持槍威逼下米哈伊一世簽署退位詔書滾下寶座,君主制被廢除,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羅馬尼亞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進入初級社會主義階段;

米哈伊一世

但就在此時,無處不在的老大哥來了---------

1947年斯大林終止了東歐第三條道路嘗試,要求東歐加入經互會,針對此政策;羅共黨內分裂為三大派系:

以喬治烏-德治為首的監獄派(包括齊奧塞斯庫)、以副總書記安娜·波克爾為首的莫斯科派(包括伊利艾斯庫)和以帕特勒什卡努為首的國內派。

當時蘇南衝突激烈,莫斯科派趁機在1948年~1954年效法蘇聯30年代的大清洗,發動了對國內本土派和監獄派的迫害。目的是為消除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和獨立思想,保持蘇聯集團統一,確保蘇聯對東歐實行霸權。

1948年4月,情報局開除南共前兩個月,司法部長帕特勒什卡努被以民族主義罪名被捕。隨後被扣上充當法西斯密探,實行反蘇的民族主義路線等罪行判處死刑。

安娜·波克爾

莫斯科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以喬治烏-德治總書記為代表的人民不滿,但強大的莫斯科派控制著政府中的關鍵職位:喬治斯庫控制著軍隊、安全警察和內務部,安娜和盧卡分別擔任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同時,他們三人還都是副總理,掌握著與蘇聯的直接聯繫。

1952年,喬治烏-德治前往蘇聯遊說斯大林,指責安娜·波克爾、瓦西列·盧卡都是猶太人私通以色列是猶太復國分子。最終,斯大林告訴喬治烏-德治,他選擇了他,他說:安娜是一個優秀的同志,但是你看,她現在放棄了信仰;成了資產階級猶太女人,羅馬尼亞和羅馬尼亞黨需要一個真正出身於工人階級行列的領導者······我決定了······"。

1952年5月27日,回國後的喬治烏-德治立即決定決定開除盧卡的黨籍,給予安娜警告處分,1952年7月,安娜·波克爾被解除外交部長職務。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後,組成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的三駕馬車。出於反斯大林需要,蘇聯對羅馬尼亞再次進行干涉,"莫斯科局"三駕馬車最終得以保全了性命,但政治生命徹底結束了。

本來一切該結束了,但蘇聯又變了;


1956年2月,赫魯曉夫拋出秘密報告,導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受到前所未有衝擊。

隨後,赫魯曉夫強迫東歐各黨反對個人崇拜,親蘇的莫斯科派亦隨之轉向,緊跟赫魯曉夫的調子,攻擊昔日喬治烏-德治是新斯大林,反對喬治烏-德治的政策路線。

1956年3月,以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內斯庫為首的莫斯科派殘餘在工人黨中央全會上主張改革,加強黨內民主和法治。

會上,一改他們往日斯大林主義者面目,把自己塑造成黨內民主鬥士。他們甚至提出:各國黨的第一書記都是斯大林分子,以政治局多數票廢黜喬治烏-德治。但時任黨中央檢查委員會主席珀爾伏列斯庫發現了他們的陰謀。結果,喬治烏-德治提前在中央全會作了堅決抵制赫魯曉夫的報告。

全會決定把基希涅夫斯基開除出政治局和書記處,把康斯坦丁內斯庫開除出政治局,但保留他們中央委員身份

基希涅夫斯基:主管意識形態工作,被形容為"莫斯科在羅馬尼亞的右手"。

1958年,在喬治烏-德治堅持下成功使蘇聯軍隊撤出本國。

1961年3月21日羅馬尼亞第四屆大國民議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撤銷大國民議會主席團,設立國務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喬治烏-德治當選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

他身兼黨的領袖、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成為黨和國家的最高主宰者。1965年3月18日在羅馬尼亞第五屆大國民議會第一次會議上連任國務委員會主席。

可以說喬治烏-德治是優秀的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戰士,羅馬尼亞民族利益捍衛者,但由於過多的政治鬥爭,羅馬尼亞經濟一直不見起色;

比如:1948年到1954年進行大清洗期間,超過4萬名政治犯,主要是莫斯科派和國內派被發配到多瑙河-黑海運河工程強迫從事重體力勞動(這實際上是成了羅馬尼亞的古拉格)。

面對這些問題,喬治烏-德治思慮再三,最終將這個歷史任務交給了齊奧塞斯庫。

喬治烏-德治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

1918年1月26日生於羅馬尼亞農家。11歲時到布加勒斯特一家修鞋鋪當學徒。15歲時因參加罷工被捕被關押期間,他結識了喬治烏德治。1933年由德治介紹監獄入黨。

1939年出獄,在此期間,他結識年輕的共產黨員,紡織女工埃列娜,兩人於1946年結為終身伴侶。

齊奧塞斯庫的改革首先在政治領域取得了突破;

1968年6月25日,羅共中央組織調查委員會對政治案件進行審查。全會認為:喬治烏-德治違反黨紀,對調查過程進行干預……施加了消極的影響。中央批判了喬治烏-德治的個人迷信,對福里什、帕特勒什卡努、科夫勒、波克爾、盧卡、喬治斯庫、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等人予以平反。

經濟上,齊奧塞斯庫繼承了喬治烏-德治引進西方外資,發展本國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思路;

早在1963年,喬治烏-德治就派特使參加肯尼迪總統葬禮;並與約翰遜總統會晤;最終美國同意羅馬尼亞大幅增加與歐美的貿易額,允許英國、西德、法國賣給羅馬尼亞工業設備,1964年更是美國更是簽署貿易協議,允許羅馬尼亞購買工業產品。

這也成為齊奧塞斯庫的"東歐戴高樂主義"的堅實基礎。1970年代初期,羅馬尼亞對美國和西歐奉行開放政策,在華約組織國家中率先承認西德,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成為僅有的兩個與歐共同體簽署貿易協定的東方國家。

緊接著大量西方貸款和美國的國際援助涌了進來,羅馬尼亞上馬了很多重化工企業。市場全面向西方開放;西方的優質廉價商品也進來了,一時間羅馬尼亞欣欣向榮;

但此時齊奧塞斯庫的頭腦開始有些發熱了;


20世紀60年代末,齊奧塞斯庫開始放棄穩健政策,提出:高積累;高速度;高指標的發展方針。

這一方面為羅馬尼亞帶來了巨大工業積累(1961-1965年為25.5%,1966-1970年為29.5%,1971-1975年為33.7%,1976-1980年為35.3%)

另一方面導致羅馬尼亞有限的資源被過大、過快的工業化佔用,作為代價犧牲的是農業、運輸、旅遊和服務業的發展,導致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產品質量不合格嚴重。

對此,黨內也有不同意見的,部長會議主席毛雷爾就公開提出: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主張,結果與齊奧塞斯庫發生矛盾。到了70年代後期,這種惡果逐漸表現出來。

1974年的石油危機將一切暴漏樂出來,此時全球經濟萎縮迫使世界各國對其經濟政策進行改變。

而大力建立重工業以求自給自足的羅馬尼亞發現,它的那些勞動力密集型工業(比如普洛耶什蒂的石油化工廠和加拉茨的鋼鐵廠)無法與海外的美國競爭,向西方銀行大量借款也無法保護它們。

以石化工業為例:羅馬尼亞在70年代建立起了年加工3500萬噸石油的石化生產能力,但是羅馬尼亞的原油年產量只有100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石油化學工業2/3的原料需要進口,而7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猛漲,羅馬尼亞為此耗去了大量外匯(1980年進口1500萬噸原油,導致貿易入超10億美元),而其石化產品又由於質量問題和西方國家經濟蕭條的影響而難以出口。

到七十年代初,羅馬尼亞大量引進外國的工業技術,發展石油化工、鋼鐵和機器製造工業,並且為此大量向西方銀行舉借外債。1971年羅馬尼亞的外債為12億美元,1981年驟增至102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短期貸款,有些貸款的年利率高達20%。

同時齊奧塞斯庫的政策也越來越脫離人民---------


為提高人口,1966年羅馬尼亞共產黨前總書記齊奧塞斯庫廢除了以前關於個人可以自由流產的法律,實施了禁止墮胎的政策。規定,禁止離婚,每對羅馬尼亞夫妻至少要生四個孩子。

為保證政令,執法者紛紛進駐各個單位,督促婦女每月必須做婦科檢查。羅馬尼亞的老百姓把這些執法者鄙夷地稱作"月經警察"。

這項政策實施一年後,羅馬尼亞的嬰兒出生率翻了一番。但隨著嬰兒的大量出生,婦產醫院的婦產專家以及婦幼保健嚴重缺乏。僅一年,羅馬尼亞的嬰兒死亡率增長了145.6%。

同時,20世紀80年代初,齊奧塞斯庫頒布《大羅馬尼亞打字機法》。根據該法,凡擁有打字機必須要得到警方的許可,領取使用執照。任何繼承打字機的羅馬尼亞人,都必須將此上交政府當局,或尋求取得使用它的資格。

1988年,羅馬尼亞為了縮小城鄉差別,大力推行農村規範化計劃,把一些鄉和村合併,建立農工中心。根據這個計劃,強行拆掉農民的舊居,讓他們搬遷到設備簡陋的高樓,引起西方國家的不滿,它們指責羅"文化滅絕",並對羅馬尼亞實行政治經濟制裁。

這些政策有其合理性,特別是生育問題,特別必要。但是過於急躁導致人民不滿。而齊奧塞斯庫另一項舉措:全力償還外債,則是一個重大失誤;事實證明朝鮮打滾不還外債,也沒什麼;

1980年代,齊奧塞斯庫看到波蘭因團結工會發生的債務危機後,意識到外債可能威脅到羅馬尼亞經濟的穩定,於是採取了勒緊褲腰帶還債的戰略。

但是這一戰略導致羅馬尼亞經濟轉為緊縮,壓縮了人民的消費水平,導致羅馬尼亞經濟增長下降。

這段描述很說明問題:為了拿出更多的農副產品出口還債在整個八十年代里,鮮肉在羅馬尼亞的市場上幾乎絕跡,奶製品、雞蛋也不易買到,還要排長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麵粉、大米、食油、糖、咖啡、水果等等,有的要憑票供應,有的根本就不供應老百姓。至於巧克力、煉乳、嬰兒配方奶粉等高級食品,橙子、菠蘿、香蕉等進口熱帶水果,以及羅馬尼亞消費者喜愛的中國產蘑菇罐頭和青扁豆罐頭等食品,已經有將近十年沒有在市面上出現過了。

人民群眾反對齊奧塞斯庫的鬥爭日益高漲,1987年在巴拉索夫市發生了汽車廠工人奪取政權的暴動,遭到齊奧塞斯庫血腥鎮壓。

另一方面,齊奧塞斯庫缺少導師喬治烏德治團結能力,大搞個人迷信和家族統治,齊奧塞斯庫同黨內官僚特別是團派的矛盾日益激化。齊奧塞斯庫培植國安部門的孤兒,建立直屬於自己的保安部隊,大肆提拔自己的親戚,引起軍部的反感。

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黨內就出現了親蘇派試圖推翻齊奧塞斯庫的陰謀,但未成功。

1980年代中期以後,黨內出現了由70年代末失勢的團中央負責人伊利埃斯庫、前建設部長(曾任羅軍第2集團軍司令員)米利塔烏等人為首的一個親蘇派集團,開始廣泛同軍隊、內務部甚至國外(起初是蘇聯,米利塔烏被認為是格魯烏的間諜)聯繫,準備推翻齊奧塞斯庫。

這個集團在學術圈、經濟部門、軍隊和政法系統都培養了自己的勢力,得到了一大批中層少壯派官僚的支持,這就是後來的救國陣線①。

到80年代末,這時這個集團主要有:前羅共中央書記楊·伊利埃斯庫、前羅駐美大使和羅共中央機關報《火花報》主編布魯坎、羅軍總參謀長古沙少將、國防部第一副部長斯滕庫列斯庫中將、陸軍第一集團軍司令沃伊內亞少將、原不同政見者外交官杜·馬濟魯、大學教師科爾內亞、大學副教授彼得·羅曼博士、詩人迪內斯庫、馬扎爾族新教牧師特凱什·拉斯洛等人

20世紀80年代末期.東歐經濟陷入了困境,羅馬尼亞的經濟狀況更差。1988年,羅馬尼亞GDP增長率為—0.5%,89年到期需要償還的外債高達1百億美元。

隨著東歐各國風雨飄搖。羅馬尼亞邪路集團認為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須立刻推翻齊,這樣羅共權勢集團就可以借所謂的民主首義頂住未來自由派的進攻,這樣就可以長久保持官僚們的財富和地位。

很快人們就看到了他們的行動;

1989年3月,黨內六元老②寫信給齊要求改革,這事成為黨內邪路派要求奪權的導火索。但是,齊奧塞斯庫對此沒有加以理會。這樣,黨內的邪路派就開始計劃發動軍事政變推翻齊奧塞斯庫。

六元老之首: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

首先,邪路派通過自由歐洲電台同西方取得了聯繫,在8月和11月發布了兩次公開信。

隨後,邪路派利用匈牙利展開了自己的陰謀。當時匈牙利已經發生了劇變,大量自由派活動家通過教會滲透到特蘭西瓦尼亞的匈牙利人中間,展開民族主義宣傳。1989年12月16日,蒂米什瓦拉市法院宣布開除匈牙利族持不同政見者特凱什神父的公職,並責令他立即搬出公房,幾百名匈牙利族教徒上街舉行示威遊行。

遊行隊伍很快增加到幾千人。示威者高呼反政府的口號,焚燒齊奧塞斯庫的著作,衝擊並佔領了市政大樓。當局出動大批軍警,用武力鎮壓,釀成流血事件。

12月18日,暴動被鎮壓。一共死了126人,多是馬扎爾暴亂分子,但經過邪路集團煽動哄傳軍隊屠殺了4000餘居民。為了配合宣傳,當時還是共產黨執政的南斯拉夫和西方媒體合作從一座公墓挖出屍體偽造現場,用現代技詮釋為當地有計劃屠殺起義者的證據。

齊奧塞斯庫也意識到群眾已經很不滿,因此他決定上台安撫一番,在12月21日召集群眾集會。但是,他低估了群眾的不滿,也低估了邪路派的能量。就在他準備講話時,人群中發生了爆炸(有人說是兩個青年用爆竹製造的,也有人說確實有爆炸物)。

齊奧塞斯庫馬上命令安全部隊擊斃肇事者,但是在群眾看來卻成了他向群眾開槍。長年的不信任導致群眾將此次集會演化為抗議。

齊奧塞斯庫見狀後想到的不是怎樣做群眾的工作,反而把調動軍隊鎮壓作為第一反應。但是此時軍隊的情況已經不容樂觀了。

12月21日晚,國防部長米列亞突然自殺身亡,引起了陰謀論(現在羅官方調查結果是,米列亞企圖自傷逃避政治鬥爭,結果卻意外身亡——但當時的謠言說他是因不願對群眾開槍而被齊奧塞斯庫暗殺)。

12月22日,新上任的國防部長斯坦古列斯庫將軍同伊利埃斯庫等人聯手,發動軍事政變,攻佔了主要的國家權力機關。並與忠於齊奧塞斯庫的安全部隊(包括國家安全部隊、特種部隊以及愛國衛隊)爆發激戰。

面對危局,齊奧塞斯庫在宣布全國實行緊急狀態後攜夫人倉皇出逃,於當日在特爾戈維什蒂被抓獲。23日,救國陣線宣布接管國家權力。25日,齊奧塞斯庫夫婦一起被所謂的軍事法庭以"實施種族滅絕,屠殺六萬人"、"危害國家"、"破壞公共財產"、"破壞國民經濟"、"在國外銀行有超過10億美元的秘密存款並企圖叛逃國外"等5大罪狀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至此連續執政長達25年的齊奧塞斯庫政權瞬間土崩瓦解。

但幹掉齊奧塞斯庫只是第一步,羅當局又進行兩次鎮壓,主要是體制外反對派。

當時,羅黨之外的體制外反對派認為救國陣線是羅供政權的翻版,於是試圖發動群眾將其打倒。群眾也對新政權換湯不換藥感到不滿。但是,救國陣線利用軍隊和煤礦工人鎮壓了這些人。

1990年1月、2月和6月,救國陣線內的伊利埃斯庫派在1970—1980年代反對齊的礦工領袖幫助下,三次調動5000到數萬礦工進京,對抗被體制外反對派煽動起來的首都市民和救國陣線內偏新自由主義的羅曼派。礦工們當時主要是擔心體制外反對派和救國陣線內自由派會讓他們大下崗。

具體辦法是,他們發動礦工跟體制外反對派發生衝突,然後再調動軍警鎮壓。

但是伊利埃斯庫在利用完礦工之後,又指控礦工進京救駕是「打砸搶」、「被齊奧塞斯庫餘孽煽動」,在1991—1992年對礦工進行了鎮壓。憤怒的礦工工會幹部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在1991年9月第四次發動礦工進京,要求伊利埃斯庫辭職,但以失敗告終。

此後,伊利埃斯庫政權推行大下崗政策,瓦解了礦工隊伍。1999年礦工最後一次進京,無果而終。

其實這種事情我們應該很熟:

6月8日晚上,市長朱鎔基發表電視講話,號召全市人民動員起來,穩定上海,穩定大局,堅持生產,保障生活,向各種破壞活動作堅決鬥爭。

6月9日凌晨,全市約10萬名工人糾察隊隊員和部分機關幹部、公安幹警拆除路障,維持交通秩序,市內交通迅速恢復正常。

普陀區中山街道工人糾察隊李紅寶等17名隊員臨危不懼,挺身而出,機智勇敢地抓獲了8名煽動鬧事的歹徒,其中3名受到法律嚴厲制裁。

在此期間,全市各區工人糾察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竭盡全力維護社會治安。6月9日,10萬工人糾察隊員一舉清除路障,恢復交通,保障丁上海生產、生活的正常秩序。

揚·伊利埃斯庫:成為了羅馬尼亞的最終贏家

1930年3月3日出生於伊爾福夫縣奧爾泰尼察市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

中學畢業後,曾在布加勒斯特理工學院學習,後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深造。

1955年畢業後在布加勒斯特動力研究設計院工作,任設計工程師。

自60年代中期,先後擔任羅馬尼亞共青團第一書記、青年部長、羅共中央書記,主管宣傳工作。

後被調離中央領導層,任蒂米什縣黨委宣傳書記、雅西縣黨委第一書記。爾後改任全國水利資源委員會主席、羅馬尼亞技術書籍出版社社長。

1989年12月22日,當選救國陣線委員會主席。

1990年2月初成立了羅馬尼亞全國聯盟臨時委員會,伊利埃斯庫任主席。同年4月他在救國陣線全國代表會議被推選為救國陣線總統候選人,5月20日當選總統。1992年10月、2000年12月分別再次當選為總統。後去職。1997年當選社民黨主席。

~~~~~~~~~~~~~~~~~~~~~~~~~~~~~~~~~~~~~~~~~~~~~~~~~~~~~~~~~~

可以從羅馬尼亞事件中看出,未來所謂顏色革命的一套東西,在這次政變中都有預演。

包括怎樣利用舊政權對軍隊的迷信,製造事變,然後反過來利用軍隊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

而這也是先軍政治和拒絕還外債的原因,雖然他不政治正確,卻是為了這個國家。

注釋

① 救國陣線是由羅黨內高層的一系列失勢人物如伊利埃斯庫、米列塔烏、羅曼、六元老之流(在50年代到70年代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敗給了喬治烏德治和齊奧塞斯庫),同黨內一批中層幹部(尤其是學界、經濟界、軍界和警界的中層幹部)組建的。此外,也包括一批投機者。

②六元老包括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原羅供中央總書記、大國民議會主席)、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原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原羅供中央政治執委會執委、常設主席團委員、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科爾內留·曼內斯庫(原外交部長、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副主席、羅供中央委員)、西爾維烏·布魯坎(羅供D報《火花報》前總編輯)、格雷戈里·揚·勒強努(前駐美國大使、駐聯合國大使)。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1991年退出羅馬尼亞救國陣線

他們的的情況比較複雜。六元老之一的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實際上是喬治烏德治舊部,此人「一直就是齊奧塞斯庫的反對者和主要政敵,多次批評齊奧塞斯庫的一系列政策,指責他違背喬治烏-德治的傳統和路線」。

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曾是齊奧塞斯庫的備胎

這六人事後有歸附救國陣線的,也有「多次表達他對劇變後羅馬尼亞的許多方面的反感和厭惡」的。

齊奧塞斯庫在黨內樹敵甚多,其政敵不全部都是邪路派。除了所謂六君子,當時羅供元老如格奧爾基·勒杜列斯庫甚至還「宣稱必須去除齊奧塞斯庫和恢復「老近衛軍」的力量,並聯合齊奧塞斯庫家族內部的年輕一代的代表,將其趕出最高權力層」的計劃。


推薦閱讀:

所謂"公有制"與"計劃經濟"是怎樣被折騰出來的?
蘇共如何讓戈爾巴喬夫這樣的人走上蘇聯權力頂峰?
索爾仁尼琴的「中國之行」
俄共(布)中央對哥薩克的處理意見
天文史上的今天:人類第一座空間站發射升空

TAG:東歐劇變 | 蘇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