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VS蘇-35?空中格鬥哪家強(文末有彩蛋)
近日,網友偶然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某機場拍攝到了中國空軍塗裝的蘇-35戰鬥機。一時間,諸如「中國空軍接裝新一批蘇-35」、「蘇-35將成為中國空軍下一代頂梁主力」之類的評論充斥網上,更有「蘇-35較殲-20更為優越」的說法。
而在這些觀點當中,有一個顯著的共性:那就是認為加裝了矢量噴口(TVC)的蘇-35將擁有遠高於殲-20和其它國產第三代戰鬥機的機動性,並因此達到「吊打」後者的地步。然而,機動性乃至更玄乎的「超機動性」在現代空戰當中的重要性真有想像中那麼高嗎?
老四代機VS三代機升級版
眾所周知,戰機只有在獲取了敵機的信息之後才能發動攻擊:目視看到敵機、雷達顯示器標定敵機、地面指揮所報告敵我相對航向角和高度距離,都算是敵機信息的具體例子。而在軍用航空器朝著隱身方向發展,導彈越來越刁鑽、戰場和電磁環境都變得越來越複雜等必然前提下,無論是單純的雷達顯示器,還是地面指揮站,都已經不足以令飛行員「清楚地」認知到敵我乃至環境間的相對情況。因此,第四代戰鬥機除去隱身、超音速巡航等硬性指標之外,實則還要改進自身感知外界的能力,以及將信息良好地傳遞給飛行員,並替代飛行員進行部分思考的能力。
反觀蘇-35,其的格鬥場景被嚴格設定在了亞音速區段,但殲-20是一款能夠進行跨音速大角度機動的典型第四代戰鬥機,其氣動的「乾淨」程度要遠勝於蘇-35,自然在格鬥戰中根本不會給蘇-35留機會——三代構型和真正的四代構型之間的差距,並非是一兩台矢量推進發動機所能夠彌補的。
因此,殲-20在面對蘇-35等典型「3.75代」戰鬥機時,不僅在接戰之初有「藏得住」的優勢,能夠先敵發現採取攻勢佔位,更能依靠著良好的跨-超音速機動性和能夠讓飛行員建立直觀印象的頭盔感測器,始終將蘇-35置於「看不見,追不上,打不著」的位置。即便被拖入近戰,殲-20飛行員的負擔也要遠小於蘇-35。
蘇-35的超機動 尖貨還是雞肋
和大多數人的想像不同,蘇-35的誕生並沒有被打上 「超機動」的烙印。從三翼面的蘇-30MKI和蘇-35,再到登峰造極的三翼面+矢量推進711號蘇-35(又稱蘇-37)和前掠翼蘇-47,這些戰機的設計無不是以重視機動性作為其「金科玉律」。從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重視格鬥」或「格鬥制勝」的設計理念,事實上貫穿了蘇/俄戰鬥機的設計,走進了周期長達二十年的「超機動死胡同」。而看似「返祖」的蘇-35S/SK,則正是俄羅斯戰鬥機發展至今最為成熟的新產品,沒有之一。
但事實上,科技升級後的蘇-35一不留神又進入一個新怪圈。諸如「飛火推一體化航電系統」(飛控、動力、火力一體化整合)、光學/雷達多信道外部感知能力等新裝備,本來應該是四代機的標配,但蘇-35也有幸「嘗鮮」。
再有像蘇-35擁有的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紅外/可見光威脅逼近告警系統,能夠在10公里外發現正在發射/飛行狀態的肩扛式防空導彈,空空導彈的發現距離則為30公里,大型地空導彈則為50公里——僅此一項改進,就足以讓蘇-35的生存性能較蘇-27超出數倍不止。但問題來了,如此強的遠距離偵測、攻擊能力,那說好的超機動格鬥呢?豈不是要變成花拳繡腿的無用功了!
而在殲-20尚未普及到全軍的如今,換裝一部分過渡機型是必然需求。且90年代自俄羅斯引進的蘇-27SK也已接近壽命極限需要替換,而蘇-35也的確不失為三代機換裝四代前的過渡優選型號。日前,蘇-35伴飛轟6K雙向飛越巴士海峽,正說明了蘇-35已成為我軍戰鬥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今天討論的問題
就是下面這幾張圖啦
↓↓↓
真·魔改飛行59!
亂入之鋼鐵俠!
Next is 驕傲!
更多猜想
就請小夥伴們下方留言各抒己見吧
哈雷姐姐微信
↓↓↓
MilitaryGO
推薦閱讀:
※中國殲20、美國F22和俄羅斯蘇57第五代戰機哪個是「魚目混珠」?
※戰鬥機擋風玻璃沒有「雨刷」下雨怎麼辦?
※乾貨收藏 | 可能是最全的「敦刻爾克空戰」細節大合集
※為什麼殲-20飛行員稱「殲-20一旦進了超音速,就是他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