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是不是咖啡?——瑞幸咖啡戰略模擬推演及定位解析

瑞幸咖啡是不是咖啡?——瑞幸咖啡戰略模擬推演及定位解析

瑞幸咖啡如今是風頭正盛,其在互聯網打法上的犀利嫻熟,在流量池和用戶裂變上的兇猛有效,在基於APP及數據分析基礎上的精準高效,都是值得大力學習的榜樣,然而在品牌戰略的核心問題上還是有些模糊不清。

瑞幸咖啡,正在吸引你的眼球,或者撕裂你的朋友圈。

神州團隊做的這款咖啡成了網紅——或者「網藍」。

瑞幸咖啡團隊宣稱準備了10個億,要砸3億分眾廣告,免費請幾百萬白領朋友喝咖啡,已經實現半年開店525家,積累客戶130萬人,售出500萬杯咖啡,並揚言在中國超過星巴克……

5月8日瑞幸咖啡品牌戰略發布會現場

瑞幸咖啡在咖啡界、營銷界、互聯網和資本界扔下一顆炸彈,在炸出關注的同時,也迅速分裂著你我的朋友圈:

  1. 咖啡界大多認為瑞幸咖啡是找死。根據咖啡行業歷史,揚言超過星巴克的咖啡品牌幾十個,最後基本都倒掉了;
  2. 也有人指出星巴克賣的根本不是咖啡,而是環境、服務和社交;星巴克前職員則表示,瑞幸咖啡不僅不能超越星巴克,TA打出的「大師咖啡」概念,分分鐘可能被星巴克通過併購秒掉;
  3. 定位界連續發出兩篇文章,指出:瑞幸咖啡違背定位,10個億投入註定是黃粱一夢;
  4. 也有支持者認為,瑞幸咖啡是咖啡界的摩拜,不能用咖啡業的眼光看瑞幸咖啡,而要用互聯網的方法論……

在5月8日,瑞幸咖啡品牌戰略發布當天,我們發起了一場「瑞幸咖啡磨刀會」,匯聚160多位咖啡界、營銷界的朋友,包括瑞幸咖啡、漫咖啡、星巴克、連咖啡、ZOO咖啡、咖啡之翼等多個咖啡品牌的朋友匯聚一群,對瑞幸咖啡多角度剖析。其中部分思考整理呈現如下。

一、確定分析目標、分析視角和分析方法

分析目標決定分析視角,分析視角決定分析方法。

如果分析目標,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瑞幸咖啡是錯的,則分析視角是第三方專家或顧客視角,分析方法是找漏洞法和失敗案例類比法,專挑瑞幸咖啡不如別人的地方看。

如果分析目標,是練習或推廣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論,則分析視角是第三方專家視角,分析方法是用自己最熟悉、推推崇的方法論,套在瑞幸腦袋上,一一核驗、剖析之。比如後文將用定位分析瑞幸。

以上分析目標和方法無所謂對錯。同時,還有一種分析目標值得我們考慮:識別和學習瑞幸咖啡最有價值的部分,使之為我們所用。

在制定分析目標時,務必要把我們的個人好惡和分析相區隔,也要把瑞幸咖啡最終的商業成敗和分析相區隔。

為什麼商業成敗也要區隔呢?因為勝敗由多種因素決定,是綜合結果。

而角力中的某些關鍵因素,其有效性獨立於勝敗之外。

比如,二戰德軍戰敗了,但德軍發明或改進的武器、戰術,如導彈、坦克、閃電戰等,卻在後續戰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在明朝對滿洲的戰爭中,明朝持續戰敗,但是明朝的火炮技術卻是有效戰術手段,火炮技術被滿洲掌握後,成為清軍取得全國勝利的關鍵配稱之一。

如果以「甄別學習」為目標,用什麼視角來分析呢?

  • 大家的本能視角為「顧客視角」,即圍繞著APP體驗、產品口感、產品包裝、送達時長、保溫程度、咖啡配比、店面設計、廣告感受、社交分享意願以及星巴克等其他咖啡品牌體驗對比等進行。
  • 第二視角,則是「營銷視角」。分析瑞幸咖啡的廣告、公關、互動營銷,乃至瑞幸咖啡CMO楊飛的定位思路、流量池理論等。
  • 第三視角,則是「咖啡經營視角」。從咖啡產品、咖啡品牌、經營利潤、經營可持續性、咖啡及餐飲業類似案例對比等進行分析。

而由於「瑞幸咖啡」和以往咖啡品牌、乃至以往打著互聯網旗號做餐飲的品牌有著顯著不同,為了便於建立與瑞幸咖啡決策者有效對話的基礎,宜用代入視角,站在瑞幸咖啡創始人的鞋子里,通過錢治亞的眼睛看世界,(試圖)了解她對咖啡商業機會的認識和思考。

為了有效代入她的視角,我們可採用決策邏輯鏈還原、決策假設驗證的分析方法,然後再引入定位,驗證其主邏輯。

對於錢治亞來說,「辭去神州運營負責人職位」、「首期投入10億」,「開店500家」,是一個重決策。

既然如此,決策前,她必然已經用自己的方法,貫通了如下邏輯鏈:

  1. 有沒有機會?
  2. 機會有多大?
  3. 把握機會的條件是否成熟?
  4. 為什麼是我們(瑞幸)來做?
  5. 對手是誰,面對何種競爭形勢?採用何種戰略形式?
  6. 如何建立關鍵配稱體系?
  7. 在驗證期,驗證什麼?

我們一起來根據公開材料,尋找線索,拼接錢治亞的分析邏輯。

二、模擬還原錢治亞決策邏輯鏈

問題1:咖啡市場有沒有機會?

回答是:有機會。

引用瑞幸咖啡方面傳遞的信息及媒體報道信息如下:

(1)市場增速快

  • 數據:中國咖啡消費量年增長幅為15%-20%,而全球增速為2%;
  • 推論:中國成為最具潛力的咖啡市場,咖啡文化普及和城市化加速是成長動力。

這一推論成立。

(2)現有市場結構不合理,蘊藏消費升級潛力

  • 數據:全球咖啡市場12萬億人民幣,其中美國3萬億,中國700億;從咖啡飲用結構上看,全球現磨咖啡佔比87%,速溶佔比小於13%;而中國速溶佔比84%,現磨僅佔16%;
  • 推論:中國消費升級,現磨的增速要遠遠大於整體增速。

這一推論也成立。

(3)市場大,但選擇少,沒有第二品牌

在這裡面有大生意。在商海中打拚多年,錢治亞坐不住了。也正是因為骨子裡這種商業基因,註定了她不能對這片藍海視而不見。

「市場這麼大,我們想喝咖啡時選擇卻那麼少,這不合理。」「中國的咖啡市場不能只有星巴克。」

而除了星巴克之外,其他連鎖咖啡品牌增長停滯、甚至萎縮。

英敏特2017年數據監測顯示:

TOP10連鎖品牌中,2016年僅星巴克的門店數量有較大增長,新開門店數量凈增552家;

其他歐美系咖啡店品牌(包括咖世家和太平洋咖啡)的增長明顯更慢;

而台系和韓系咖啡店品牌(包括上島咖啡和咖啡陪你)甚至在陸續關閉旗下門店。

注意,這裡錢治亞提到的「不能只有星巴克」,是指星巴克佔據單一寡頭地位,其他品牌規模要小很多,市場格局是「大樹+灌木」模式,有老大,沒老二。

在定位體系里,「二元法則」是驗證商業機會的通用方法之一。

在大多數領域,都存在類似的現象:領導品牌和與領導品牌對立的第二品牌。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麥當勞和肯德基;淘寶和京東,等等。

儘管有的品類由於規模效應和雙邊網路效應,會出現單一寡頭,但咖啡並不具備雙邊網路效應。因此,這一基本推理可判斷為成立。

問題2:咖啡市場的機會有多大?

回答是:較大。

錢治亞在公開報道中,給出了她對機會規模的快捷判斷法:

錢治亞很有信心。她說:星巴克的市值是815億美元,遠超很多行業,說明這個細分市場有足夠的吸引力,中國市場的空間非常大。

大致來說,第二品牌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大約有機會做到第一品牌的一半,價值是第一品牌的1/4。(如果)瑞幸咖啡(以)第二為目標,有機會做到200億美金的市值。

200億美金什麼概念呢?

目前神州租車、神州專車的市值分別為157.4億港元和459.7億元。這個數字當然沒有目前滴滴出行、美團的估值高,但也足以值得一支互聯網一線團隊為之奮鬥了。

問題3:把握機會的條件是否成熟?

回答是:成熟了。

目前公開材料中,能看到錢治亞的判斷方式:

(1)顧客咖啡消費有2大瓶頸,改變瓶頸能夠引起爆發

錢治亞指出的2大瓶頸是:

  1. 價格太貴。目前平均一杯咖啡30塊,和其他飲品比,價格偏高;歐美髮達國家,一杯星巴克占月收入的千分之一,而中國卻占月收入的百分之一;高價阻礙了高頻消費;
  2. 購買不方便。真正健康的咖啡是現磨的,但是現磨咖啡店並不像國外那樣隨處可見。台灣2350萬人口擁有City Cafe超過5000家,北京2900萬人口,僅有星巴克不到300家,專業咖啡店平均購買距離為步行30分鐘。不方便阻礙了高頻消費。

(2)對比星巴克數據,增長點在中國

從星巴克最新的季報來看,主要增長發生在中國。所以中國市場未來會成為咖啡行業新的增長點。反過來說,中國的咖啡市場非常有潛力,未來不久就會爆發。

(3)通過資本邏輯來驗證成熟度;

錢治亞和資本圈關係密切,也更為資本界所熟悉,資本邏輯是她思考的頂層邏輯之一。她觀察到資本在這一領域出現大幅度、密集的併購或投資布局。

2017年7月底,星巴克宣布以13億美元收購其與統一在中國華東市場的合資公司剩餘的50%股權,在大陸市場全面實現直營;

COSTA母公司英國Whitbread集團宣布,以人民幣3.1億元收購與江蘇悅達集團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悅達咖世家(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剩餘49%股份,COSTA全資擁有中國南方市場;

雀巢斥資5億美元,成為小眾咖啡品牌Blue Bottle最大股東;

美國老牌咖啡Peet』s正式進入中國,首家門店將落戶上海。

就在5月8日瑞幸咖啡品牌戰略發布前夕,星巴克宣布以71.5億美元,出讓在咖啡店以外銷星巴克零售和餐飲產品的永久性權利給雀巢。

注意:「改變價格高、不便利的瓶頸,能夠引起咖啡消費爆發」,是瑞幸咖啡的核心假設。

只有這個假設成立,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才能成立。

各位,你們認為這一假設成立嗎?

從前期瑞幸咖啡測試的數據,尤其是近日的大面積優惠贈送活動數據,是否能夠判斷這個假設為真?

在「瑞幸咖啡磨刀群」里,有專業調研機構的群友將對瑞幸咖啡的市場反應進行調研,而這是調研需要驗證的核心點。

對這一假設的理解,可以用來回答如下問題:

  1. 為什麼要做在外界看來「瘋狂」的開店?因為這恰恰是瑞幸咖啡驗證基礎商業邏輯的必備前提。因為只有開到500家店,才能在一線城市建立最基本的網點密度,有了足夠的網點密度,才能對「便宜+便利能夠引爆咖啡消費」這一假設進行驗證。
  2. 許多咖啡消費者反饋瑞幸咖啡口感的種種問題,對品牌的前景影響有多大?答案是:沒有其他咖啡品牌大。因為瑞幸咖啡的目標顧客,與其說是咖啡愛好者和真正懂咖啡的人,不如說是解決「價格和便利」之後,能夠啟動的新消費群體。這些顧客沒有那麼懂咖啡,也不太喝得出來不同烘焙度、不同豆子的細微差異。以茶和紅酒為例,大部分人是否具有對茶和紅酒的高級鑒別力?
  3. 基於顧客視角,過度重視產品品質的評論,可能進入典型的分析誤區。
  4. 對瑞幸而言,管理前期顧客的差評口碑,是品牌必須面對的挑戰;而瑞幸目前在APP Store里刷評論的水軍,專業度有待提升。5月8日看到的最新2條回帖,居然都是模仿「學生口吻」,而且一字不差。據說英文版的評論更真實,因此更不利。瑞幸對顧客口碑反饋的運營,需要系統提升。

至於資本布局的驗證邏輯,是否成立?

——由於老何對資本不熟悉,無法判斷。你怎麼看?希望看到你的分析和留言。

問題4:為什麼是我們(瑞幸)來做?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考察的是「機會和能力的匹配度」。為什麼錢治亞認為,她和瑞幸團隊,最有可能把握這個機會呢?

對此,錢治亞的回答如果概括為一句話,則是:

很多傳統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的方式再做一遍。我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和速度來做咖啡,市場很快會感覺到節奏的變化和競爭的壓力。

用互聯網的方式做一遍,和傳統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資本模式不同

互聯網企業起步即可獲得充足的、甚至源源不斷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支持直接對領導品牌發起挑戰。這是傳統模式難以具備的。

咖啡界朋友對瑞幸高舉「超越星巴克」的不認同,這也是原因之一。不管瑞幸挑戰結局如何,但從資本模式上,TA具備了挑戰的可能。

不過目前看來,錢治亞並不擔心錢的問題:

  1. 創業之初,她就準備了10個億,開店用不了這麼多錢,她已準備好資金教育市場,拼出luckin coffee的知名度。
  2. 投資人認可她的判斷。陸正耀不僅做了luckin coffee的天使投資人,口頭承諾「缺錢了,就來找我!」據說,還為她找來多位頂級天使投資人。知名投資人、愉悅資本創始合伙人劉二海也對錢治亞此次創業評價甚高。

其次,發展邏輯不同

傳統企業往往需要先小規模驗證盈利模型,再在盈利的基礎上複製、擴張。

互聯網企業可以跳過盈利模型,而以用戶或顧客增長模型來作為發展邏輯,先圈佔用戶或顧客到一定規模,然後在海量用戶基礎上,用規模優勢或商業模式創新來實現盈利。

目前外界對瑞幸咖啡的第二大質疑,是其盈利能力。但根據瑞幸方面放出來的消息,是「做好了長期虧損的準備。」

不是說瑞幸不需要盈利,而是其盈利預期建立在其他前提條件之上,比如某個體量的門店規模。

從目前瑞幸咖啡130萬的客戶規模來看,瑞幸以咖啡為入口,獲得了一批相當批量的顧客。這是瑞幸「燒錢」燒出來的資產。

如果每個獲客成本僅僅是20塊的一杯咖啡,那麼相對於互聯網企業動輒上百的獲客成本來說,瑞幸咖啡具備了結構性獲客成本優勢。

而滾雪球滾大用戶量,從而快速進行一輪輪融資,能夠反哺資本優勢。

第三,營銷和運營效能不同

瑞幸咖啡基於APP的戰略選擇,能把顧客的消費行為全部線上化,而線上消費行為,能迅速積累精準的咖啡大數據。

基於瑞幸自有的DMP(用戶管理資料庫),信息流、資金流都是通過移動信息化進行。

從邏輯上看,這為瑞幸咖啡的運營和營銷優化,帶來了巨大提升空間:

  1. 藉助這些一手且精準的咖啡數據,咖啡零售行業普遍面臨的供應鏈、店面選址、復購率等難題,有可能獲得高精度的解決方案;
  2. 這些用戶行為互聯網數據可以記錄和儲存,進行用戶的數據分析,實現用戶的消費行為畫像。從上線第一天開始,瑞幸就給用戶行為設置了60多個標籤,現在已有100多組標籤。無論是基本的人群,人口特徵、消費頻次、消費地點、口味愛好等。這些用戶行為數據,會讓瑞幸咖啡的營銷迭代速度、精度,遠遠超過傳統模式;
  3. 基於現有用戶的流量,瑞幸咖啡能夠打造「流量池」,憑藉流量池運營,不斷帶來新的用戶裂變,低成本實現顧客增長。

當瑞幸咖啡的「用戶裂變」打法奏效時了,會出現這樣的故事:

我們在銀河SOHO店開店的時候,銀河SOHO的C座非常偏,我(瑞幸CMO楊飛)去看店的時候,旁邊一家重慶小面的老闆說:「這地方根本就沒人,我賣重慶小面一天都沒賣到50碗,你開咖啡館肯定沒戲。」

那是我們的第一家實驗店,用來證明我們的想法。去年11月份開了這家店之後,第一天只有23杯,而且這23杯都是首杯免費喝,沒有人二次消費。而現在一天的銷量好到讓旁邊的重慶小麵店老闆「看不懂哪裡來的訂單」,是整個銀河SOHO最火的咖啡店。

回到問題.

問題4:為什麼瑞幸認為自己能夠抓住這個機會?

因為互聯網模式帶來的資本能力、增長模式以及運營和營銷優勢,使得瑞幸有能力以不同的方式,嘗試對星巴克發起挑戰。

問題5:瑞幸咖啡的對手是誰,採取何種戰略形式?

從傳播層面來看,瑞幸把對手鎖定為星巴克。

比如陸正耀和錢治亞先後表示:

錢治亞看好自己的創業,她對記者說:「我要做出比星巴克更好的咖啡。」錢治亞說:「瑞幸要做一杯高品質的咖啡,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做成新零售典範,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在國內)打敗星巴克。」

陸正耀則在一旁開起了玩笑:「我現在去星巴克買咖啡時,心裡都在替他們著急——錢總要賣咖啡,你們遇到對手了!」

瑞幸選擇星巴克作為對手,是典型的「對立定位」。瑞幸CMO楊飛推崇定位,他認為「對立型定位」是三種最有效的定位方式中的第一種:

對立型定位是強競爭性導向(非用戶需求導向),是與對手顯著差異化的定位,適合市場已經相對飽和,後發創業的品牌。

這種定位的邏輯必須有一個能夠對標的競品,最好是行業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競品,這樣你的對立才有價值,才能被用戶馬上感受到,才能跳出同質化競爭。

(《流量池》第二章,P39,楊飛著)

從目前信息來看,瑞幸咖啡採取的對星巴克的差異化努力,有:價格、咖啡產品(阿拉卡比豆)、店面分布、送達時間等。其中,價格差異是第一位的,也即:針對星巴克30元價位段,把自己的產品定價在21-27元的價位段。

問題6:瑞幸咖啡的戰略定位及配稱體系?

  1. 定位:「中國的高品質商業咖啡」;
  2. 特性:價格更低(相對於星巴克)、更便利(30分鐘送到,慢必賠);
  3. 產品:100%世界4大產區高品質阿拉比卡咖啡豆;WBC咖啡冠軍團隊精心拼配配方;全球頂級機器設備;新鮮烘焙新鮮現磨工藝;
  4. 視覺:小藍杯+鹿角;
  5. 口號:「這一杯,誰不愛」;「小藍杯,大夢想」;
  6. 終端:圍繞寫字樓商圈布局;4種店面類型:旗艦店、悠享店、快取店、外賣廚房店;
  7. 購買方式:APP點單+門店自提+外賣送貨;
  8. 廣告:微信朋友圈LBS廣告+分眾電梯廣告+代言人湯唯、張震;
  9. 公關:3月上海國際咖啡節;4月北京國際電影節;4月小藍杯QQ聯合營銷;4月北京車展車迷打CALL;5月8日品牌戰略發布會;以及期間大量的媒體/自媒體報道。

三、瑞幸關鍵問題再思考:價格、APP和瘋狂的門店

1.關於價格:瑞幸咖啡當前定價模式下,毛利率很低嗎?

毛利80%的產品,打5折後,毛利率是多少?

(售價50-成本20)/售價50=?

——毛利率60%。

星巴克毛利74%,瑞幸咖啡售價約為其7折,毛利率是多少呢?

(70-26)/70=62.86%。

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價格比:70% VS 100%;

毛利率比是:62.86% VS 74%,差11.14%(在成本相同的情況下);

繼續思考,7折售價的外賣咖啡,如何獲得更高的利潤總額呢?

(1)有效降低綜合運營費用

如果算上外賣模式能夠節省的店面租金等運營成本,優良運營水平下,外賣咖啡模式的凈利潤率不僅不一定低,還有可能做到價低利潤率更高。(可參考以外帶為主的周黑鴨的坪效和租金承受力。)

(2)降低價格可以開發新顧客群體,提升總利潤額

那多大的顧客基數提升,能夠增加總毛利潤額呢?

星巴克一杯咖啡毛利74;另一杯咖啡毛利44。低毛利產品銷量如果達到高毛利產品的168.18%,則總毛利額反而會超過高毛利產品。

可得:降低單品價格,輔助擴大顧客基數,有可能提升毛利潤總額。

至於瑞幸咖啡能不能做到增加銷售額基數到168%,可以參考具體運營數據。按照瑞幸的數據分析能力,這一點測算和實際檢驗過很多次了。

2.關於APP:為什麼瑞幸一定讓你下載煩人的APP?

關於戰略決策,有三個自問問題:是否必要?是否充分?是否可行?

所有戰略的相關配稱舉措,都必須是必要的。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讓顧客下載一個APP,是一個相當重的決策:

  1. 顧客可能不下單,直接拒絕;
  2. 即便下單,保持激活並不容易;
  3. 即便保持激活,相對微信點單,顧客行為路徑變複雜;
  4. APP在換手機後,要重新下載,會有流失率;
  5. APP的開發、機型適配、運營升級、並發承載、數據安全工作量和成本,遠遠高於微信小程序。

那為什麼瑞幸咖啡還要用APP點單,而且只能用APP點單呢?

——答案只能是:在瑞幸看來,這是商業模式成立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這是商業模式成立的必要條件?

(1)這是資本的需求;

一個估值幾十億的生意,能把顧客數據都放在微信上嗎?

微信粉絲千萬的羅輯思維自己開了得到APP,微信粉絲幾百萬的新世相自己開了新世相讀書會APP;這些是資本化、規模化的必然。

只有基於自有APP的註冊顧客數、DAU、ARPU不斷滾雪球,瑞幸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資本彈藥。

(2)這是營銷的需求;

瑞幸咖啡推崇的增長黑客、用戶裂變,包含有大量的誘導分享動作,這些動作在微信平台內部是官方禁止的,違者有封號的風險;

4月份新世相做張偉的刷屏方法論分享,用戶裂變了8萬多,最後活動號被封了。當然,新世相早有準備,專門申請了活動用的小號。

想像一下,瑞幸把用戶裂變作為增長模型的核心動作,這個動作怎麼可以完全寄托在反對誘導分享的微信平台進行?

(3)這是顧客體驗的需求;

基於微信小程序做點單、地理位置匹配、外賣對接、結賬,過程不僅不流暢,而且會出現定位偏差,影響顧客體驗;只有APP才能保證流暢體驗;

(4)這是運營的需求;

瑞幸咖啡要做新零售,新零售新在哪裡?新在數據貫穿整個商業過程,供應鏈數據、運營數據、顧客數據、營銷推廣數據、財務管理數據,全部打通。

在微信小程序上,如何實現這個全部打通呢?

自己開發APP。

至於自己開發APP的種種弊端,兩害相權取其輕,瑞幸認了。

3.關於瘋狂開店:為什麼這麼著急地開500家門店?

正如上文所講,戰略動作是重決策,重決策一定都是「必要的」。

為什麼「瘋狂」開店500家,是一個必要動作呢?

開500家店,和開100家,開50家,有什麼不同呢?

(1)第一個不同,是規模效應帶來的質變

只有開到500家,才能把某些關鍵變數試出來,同時把某些成本降下去。並發事件的量級不同,有可能會出現質的差異。

  • 關鍵變數之一,是供應鏈變數。供應5個店的供應鏈,和供應500個店,有本質不同。對於瑞幸咖啡而言,要在500個店的規模上,才能測試未來更大體量需要的供應鏈、店面運營管理經驗。
  • 關鍵變數之二,是流量池基數。只有達到500個店,線下線上的流量對導,才能推動瑞幸顧客流量池達到某個自動、高速增長最低線。這和核裂變原理一致。

開到500個店,瑞幸在5月8日的發布會上,宣布簽約一批咖啡行業一線合作夥伴,可以看做是規模效應的直接體現。

(2)第二個不同,是便利特性的差異

如前所述,瑞幸咖啡瞄準了低價、便利兩大特性。

其中便利特性必須以網點密度為支撐,500家店有可能是支撐最低網點密度的必須——儘管如此,仍有顧客抱怨網點不夠,送達時間過長。

(3)第三個不同,是競爭能力的差異

只開50個店,瑞幸咖啡就是一家弱於連咖啡的「外賣咖啡第二品牌」,根本談不上跟星巴克在心智中PK。

開了500個店,瑞幸咖啡就已經超過連咖啡等一批外賣類咖啡品牌,取得了與星巴克對話的資格。

更重要的是,還有誰想要挑戰瑞幸咖啡,其起步門檻,就將是500家,10個億。這好比賭博中一次性推出10個億籌碼,能夠直接打消一部分競爭對手的投入熱情,同時把自己在這條賽道推到第一。

所以,500家店(可能)既被當做商業模式測試的門檻,也是瑞星佔據這條賽道,防禦競爭的壁壘。

如果是這樣的話,瑞幸急於跑出速度,瘋狂開店用以防禦的對手,可能是誰呢?錢治亞最忌憚的敵人,會來自哪裡呢?

在「瑞幸咖啡磨刀會」微信群里,群友回答如下:

  1. 瑞幸的對手是自己;只有先跑到基本量級,然後在這個量級上穩住,把資本、產品、服務、團隊、供應鏈都調整、配備好,才能保證高速奔跑不會把自己絆倒了;
  2. 瑞幸的對手是咖啡產業鏈巨頭;要防範咖啡巨頭如雀巢等的輕鬆跟進,製造難度;
  3. 具有追幾十個億能力的其他玩家;
  4. 未知的黑馬。

詩曰: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磨刀。

磨刀會磨錯,錯比不磨好。

我們開啟隱形的翅膀,不難聯想到:

  1. 前段時間美團和滴滴大戰,美團做打車,滴滴做外賣。
  2. 神州做出行,出行老大哥Uber在美國做外賣,做到了第一。
  3. 出行和外賣交叉混戰的判斷,神州團隊在2017年甚至更早就應該有。

網路傳播的品牌故事裡,瑞幸咖啡創業想法源自錢治亞的個人愛好。

我們繼續磨刀推理:

在錢治亞個人愛好背後,有沒有神州決策層對出行、外賣和餐飲市場交叉戰爭的戰略判斷?

我們繼續「隨想」一下瑞幸的系列邏輯推演吧:

  1. 比如說,你猜瑞幸一起手就開500家門店,這些店面選址工作是如何完成的?神州出行業務的白領交通數據積累,對這些門店開店工作會不會有一些幫助?
  2. 再比如說,你猜瑞幸咖啡的130萬用戶,和神州出行業務會有多大的重疊度?這個重疊背後,是否有數據共享?
  3. 瑞幸咖啡未來的商業戰略,和神州出行業務會是什麼關係?是淺層的相互導流?還是深層的戰略支撐?
  4. 如果上述判斷為真,那陸正耀借錢、借一層辦公樓場地、甚至借CMO楊飛、營銷總監申躍(楊和申,是神州品牌搶灘登陸戰「Beat U事件」的策劃和執行者)給錢治亞辦瑞幸咖啡,究竟只是純粹友誼呢,還是有那麼一點戰略布局呢?
  5. 如果上述判斷又為真,據說美團內部有一支團隊,每天監測全國各類互聯網產品中下單數超過1000的,以此判斷機會或威脅苗頭;那你說美團、滴滴他們會不會一直在跟蹤、研究瑞幸咖啡呢?
  6. 如果上述判斷又又為真,你說瑞幸團隊知不知道自己一直被互聯網同行的雷達鎖定呢?

瑞幸咖啡用互聯網模式打咖啡,猶如後金女真人用騎兵打南宋漢人。

對漢人,女真騎兵是優勢。

但對同樣是游牧民族的蒙古騎兵,女真騎兵就沒啥優勢了。

對於咖啡行業,瑞幸的互聯網模式有優勢;對於互聯網O2O領域的其他小巨頭,瑞幸的互聯網打法其實是常識,不再是優勢了。

或許女真人跑得快,是怕蒙古馬追上來?

詩曰:

美團做打車,滴滴拉外賣。

神州送咖啡,看誰跑得快?

四、定位再剖析:瑞幸咖啡的戰略混沌和騎牆

經過上面一番「代入視角」,我們「嘗試」用瑞幸創始人的眼睛來看世界。

接下來,我們魂歸本體,用熟悉的方法論來分析瑞幸咖啡,比如:瑞幸咖啡強調「對立定位」,那TA的定位戰略,是否準確呢?

瑞幸咖啡沒有解決的戰略問題之1:你是誰?有何不同?何以見得?

首先,關於瑞幸是誰?瑞幸咖啡的傳播並沒有解決,而且相互矛盾:

從瑞幸公關發布的文章來看,錢治亞對瑞幸的定位是:中國人的高品質商業咖啡;

luckin coffee是去年11月份新創的一個本土品牌,定位於中國領先的高品質商業化咖啡。目前,這家公司的線下門店已經在北京、上海快速落地,門店已達60多家。

《成立不到半年的瑞幸咖啡 為什麼叫板星巴克?》,《華夏時報》,2018年2月11日;

但瑞幸最早投放的電梯廣告中,接近品類名稱的,則是:

大師咖啡

而在瑞鑫咖啡的多種物料、產品上,外賣咖啡袋和咖啡杯中,則在Luckin Coffee的品牌名稱下寫著:

專業咖啡新鮮式

在如下3者里,瑞信咖啡究竟是什麼呢?

  • 中國人的高品質商業咖啡
  • 大師咖啡
  • 專業咖啡新鮮式

在定位常識里,只有1、2符合品類名稱的語法結構。

我們再看這兩個表達。

中國人的高品質商業咖啡,是否符合心智邏輯和競爭邏輯?

「中國人」在咖啡品類里,是否擁有心智資源?

咖啡是中國人的更好?還是瑞幸咖啡更適合中國人體質?

高品質咖啡呢?

其他咖啡低品質?

商業咖啡?

什麼是商業咖啡?顧客心智中有商業咖啡這個詞語嗎?

商業咖啡與其說是顧客語言,不如說和白色家電一樣,是專業語言。

綜上所述:中國人的高品質商業咖啡,在顧客心智中缺乏認知資源,無法成為定位。

大師咖啡,有對立面,非大師咖啡。但是這個點,能夠成為顧客購買瑞幸,不購買別的咖啡的理由嗎?

答案是不能。因為任何咖啡品牌,都可以請WBC冠軍來如法炮製一番。

瑞幸咖啡花費大力氣投放廣告,推出公關傳播,對立星巴克,但是沒有精準找到星巴克的弱點,也沒有清楚回答建立品牌這個永久流量池所必須面對的「品牌三問」:

  • 你是誰?——品類名;
  • 有何不同?——差異化點;
  • 何以見得?——信任狀。

因此,由於品牌基本認知信息的混亂,瑞幸咖啡數億投放,在建立永久流量池這個努力點上,未能發揮最佳效果。

瑞幸未能解決的戰略問題之2:瑞幸咖啡,品牌名能記住嗎?

命名是戰略。這個戰略點恰恰是瑞幸丟分的地方:

身邊朋友及「瑞幸咖啡磨刀群」群友普遍反饋,大家記不住瑞幸這個品牌名。

如果給Luckin的英文名打4.5分的話,瑞幸的中文名可能是負分——既無有效的品類聯想,又增加額外的記憶成本。

大家仔細看看:瑞幸許多物料上,瑞幸咖啡已經消失了,只剩下Luckin Coffee。便瑞幸咖啡名字擴散,是有利的。

接下來,瑞幸可以考慮,是否換一個更容易記住的、更容易聯想的品牌名稱?

比如和「小藍杯」、「鹿」聯繫:藍鹿咖啡,鹿幸咖啡……

瑞幸未能解決的戰略問題之3:對立星巴克,對立什麼?

瑞幸團隊高度重視「對立定位」。而對立定位要找到對方強勢中的弱點,在定位自己的同時,對競爭品牌進行「重新定位」,把對手逼到不利的競爭位置。

定位界常常引用的案例如百事可樂,通過對立可口可樂,把自己定位於年青一代的可樂,把可口可樂重新定位為「老一代的可樂」。

再比如瑞幸團隊操作的神州專車,把自己定位於「安全的專車」,把對手重新定位於「不安全的專車」。

——《流量池》P39,楊飛著。

那瑞幸定位於「中國人的高品質商業咖啡」,把星巴克重新定位成什麼呢?

美國人的咖啡?

低品質咖啡?

非商業咖啡?

——都沒有。

《流量池》一書中提到:

凡是不能一句話或者幾個字說清楚的定位,都不能算品牌定位。定位不是口號,但好的定位,一定能引導出很簡單,很好懂的一句口號(同上,P41)

誠如書中所說,好口號可以傳遞定位,並且可以直接創造「流量」,如:

高檔裝修,不用大理石,就用簡一大理石瓷磚。(分流大理石顧客)

錢大媽,不賣隔夜肉。(分流商超生鮮顧客)

瑞幸咖啡的口號是:

「這一杯,誰不愛。」

這句口號,傳遞了什麼購買理由呢?

這句口號,分流了誰的顧客呢?

瑞幸未能解決的戰略問題之4:運營聚焦,聚焦於哪裡?

對上述3個問題答案的混沌,造成的問題是運營難以聚焦。

正因如此,瑞幸咖啡要開出4種店面類型:旗艦店、悠享店、快取店、外賣廚房店,要覆蓋所有場景模式,全線出擊。

初創品牌,儘管擁有大資本支撐,全線出擊也非最優戰略。儘管不同店面類型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具體到店面選址、租賃、團隊招聘、人才培養,都會有較大區別。

儘管錢治亞強調:在瑞幸的4種店面組合,會有側重。但新品牌推出,聚焦於單一核心品項,打造認知產品,不僅有利於培養認知優勢和運營優勢,還有助於形成環環相扣的配稱體系。

五、結語:5分戰術和3分戰略的閃擊軍團

正如前文所說,要把瑞幸咖啡的戰略成敗於向其學習區隔開來。瑞幸咖啡在互聯網打法上的犀利嫻熟,在流量池和用戶裂變上的兇猛有效,在基於APP及數據分析基礎上的精準高效,都是值得大力學習的榜樣。

瑞幸的戰術水準 ,可以打5分,滿分6分的話。

然而,瑞幸咖啡高舉著對星巴克對立定位的大旗,但是在品牌戰略的核心問題上模糊不清:

  1. 品牌傳播雖然觸達了千萬顧客,卻模糊於「你是誰?有何不同?何以見得?」的品牌三問基本命題;
  2. 用難以記憶的品牌名展開推廣;
  3. 在推廣中凸顯代言人,卻忽視品牌名、品類名和定位語;
  4. 在運營和傳播上,可見戰略定位和配稱之間的混沌與騎牆。

所以,這支從互聯網殺入咖啡領域的大軍,用其閃擊戰充分展示戰術工具和武器先進性,對其有效的戰術可以打5分。

而對定位不清、配稱混沌的戰略,則只能惋惜地給與3分評價。

至於看文章的閣下,你又如何看待瑞幸咖啡這支「咖啡閃擊軍團」呢?

作者:快刀何,公眾號:快刀何(ID:kuaidaohe001)

本文由 @快刀何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路

原文鏈接:瑞幸咖啡是不是咖啡?--瑞幸咖啡戰略模擬推演及定位解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推薦閱讀:

《戰略與戰術成敗的核心》
高嘉:不要用行為的勤奮、掩飾認知的懶惰
蘭德公司到底務不務正業?
中國戰略7.1.2中華文明輸出必要性
八大行業的物聯網影響 可調整自身的未來戰略和商業模式

TAG:咖啡 | 品牌定位 | 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