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lude: 音樂的美學

Prelude: 音樂的美學

來自專欄 Jekyll and Hydes Music Room

在對音樂上一切技術層面的探討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先回答一些更為基礎的問題,而這裡的探討是不需要任何音樂理論的了解就能開始的。本質上的問題也許對創作沒有任何幫助,但卻能夠滿足我們身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無限的好奇心。如果我們把音樂純粹看作是感官上的刺激,雖不可否認的是這不失為音樂的一種恰當的解釋,但是我不認為除了生物學家以外的任何人會對這個解釋感到滿意,畢竟把任何美學解釋成大腦里的神經元信號不具有任何吸引力。所以我們暫時拋開自己身為音樂愛好者或是創作者的一面,像一位古希臘的哲學學者一樣從根源上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享受音樂。

那麼此時給出一個定義便顯得十分重要了。這是《簡明牛津詞典》對音樂(Music)一詞給出的定義,以及我給出的翻譯:

the art of combining vocal or instrumental sounds (or both) to produce beauty of form, harmony,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

將人的聲音和機器的聲音結合來創作形式美,和諧美和表達情感的藝術

這個定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非常好,首先它囊括了我們能所列舉的所有形式的音樂,只要聲音能夠讓我們體會到美感,無論是機械還是人聲,都是音樂。這個定義繼而點出了音樂的目的,也就是表達情感。最後,不同於很多人在教科書上看到的,也是我覺得它最好的一點,它不是一個循環定義。這個定義里不包含任何需要知道音樂本身才能定義的名詞,比如「旋律」,「節奏」等等,事實上這些要素對於定義音樂來說完全不是必要的。

但相反,它也很模糊,因為」美「實際上是一個相當難定義的名詞。我想很多人會贊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一種美,也會贊同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一種美,但前者無疑是相對直接的,後者無論是誰,都會在第一眼看到的時候發出些許遲疑的聲音,也許在經過深層次的思考之後,可以明白其中的緣由,更多的可能是因為出於對社會公認的一位藝術家的尊敬而做出妥協。這種模糊性顯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那麼何不將剛剛類比的精神發揚光大給出另一個定義呢,我想任何人都在某種場合以某種形式聽過這句話:

Music is the universal language.

音樂是全世界的語言。

我想這句話的漏洞比上一個定義更為明顯,因為Universal這個詞很讓人警惕,即便是現在國內音樂學院中最頂尖的學生,我想在沒有提前研究的情況下也很難認真的聽完一首45分鐘的Indian Raga,這個「語言」對於世界上剩下的很多人來說無疑都是十分遙遠而不可理解的。但是語言和音樂無疑是一個相當精妙的類比,音素,單詞,語法,句式,篇章這些元素無疑都能在音樂中找到對應的部分。換句話說,我們在音樂中所享受的東西,在語言中我們也能體會到類似的享受,那麼找到我們在語言中享受到什麼,也許能對解答「我們為什麼享受音樂」給出一些幫助。那麼我們就再看一個我的專欄的讀者中所有人幾乎都享受的「語言」吧: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無意在這裡做任何小學時代的古詩分析,但大多數人一定享受這首詩的兩個方面:第一是聲音上的押韻,這首詩讀起來很有美感,押韻明顯是一部分,霜和鄉這兩個詞的音素上的相似性讓我們在讀詩時就能感受到流暢感;第二則是暗喻,月亮等於故鄉,這無疑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意象了,作者的情感沒有直接表述,但卻通過意象傳達,這也是美感的來源。那麼問題就是音樂上存不存在所謂的「押韻」和「暗喻」,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這首大多數人都清楚的古典音樂: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第11A大調鋼琴協奏曲K.331,也就是土耳其進行曲

Piano Sonata No. 11 in A Major (Turkish March), K. 331: I. Allegro, II. Andante, III. Rondo?

music.163.com圖標

其中這個樂句開頭出現之後一直在重複,也就是主題,正如詩詞句尾的發音的相似一樣,這個樂句在整個篇章里經過修改和變化一直出現,以至於我們一聽到這個旋律就明白是莫扎特,是歐洲的古典音樂,是土耳其進行曲。這樣的重複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完全相同的重複,而是節奏上的重複和旋律特點上的重複,而每次重複之間,莫扎特都利用各種變換來豐富這段主題,並且確保我們知道聽見相似的旋律時我們能夠立馬辨識出,這是莫扎特的美學。

暗喻當然也是存在的,且不說後人給這首曲子加上的「K.331=土耳其」這個暗喻,這首曲子背後的含義是聽眾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給出不同的解釋的,是完全主觀的。大多數人能夠欣賞這個暗喻,是因為將它和18世紀的歐洲和維也納聯繫在了一起,正如我們將明月和故鄉聯繫起來一樣,但也許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這個曲子意味著華麗,或者意味著舞蹈等等,完全不同的詮釋,因為沒有人能夠將一首曲子翻譯成文字。這種暗喻所帶來的模糊的美感讓音樂表達了文字所不能表達的東西,這是它的美感所在。

這個將「詩詞」和「音樂」對等的想法並不來源於我,它來源於美國音樂指揮家,作曲家和教育家Leonard Bernstein,他在他哈佛大學的「The Unanswered Question"的6個講座中闡明了他的這個想法,他對於音樂的一些思考是這樣的:

Music is a metaphorical language.

音樂是一種暗喻性的語言。

Music has intrinsic meaning of its own, which are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specific feelings or moods and certainly with not pictorial impressions or stories. These intrinsic meanings are generated by a constant stream of metaphors, which are all forms of poetic transformations.

音樂有它內在的含義,這些含義不應該與特定的感受,心情,甚至是形象或者故事混淆。這些內在的含義是由一連串的暗喻來產生的,這些暗喻都是詩詞中變換的形式。

Repetition is the key to musical experience.

重複是音樂體驗中的關鍵所在。

It is only by the regular re-iteration of equivalent units that poetry provided its experience of time comparable of that to musical time.

詩詞通過有規律的重複等效的單元來表現時間上可以與音樂相比較的體驗。

Leonard Bernstein在這裡表明了他認為的音樂美學中的兩個要素:第一個是重複所帶來的相似性,第二個是暗喻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他並不希望在他的6個lecture之內將這個答案決定下來,他希望的是給予他的聽眾更為成熟的思考。我也不認為在一篇文章里詮釋美學是可能的。我的目的因此並不僅僅局限於詮釋音樂的美學,而更多的是找尋如何欣賞音樂的方式,那便是:一,抓住作曲家所做出的一系列精妙的對於音樂主題的重複,變換和發展,二,尋找音樂背後所存在的作曲家所可能希望傳達的想法和情感。但,為了不陷入主觀判斷的陷阱,讓我們現在開始將第二點暫時拋棄,因為第一點是可以明確的並且可以比較的,而比較的方式便來源於理解音樂理論本身。現在我們便已經做好了面對它的一切準備。

有時間又有能力的讀者:

「The Unanswered Question" Leonard Bernstein at Harva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Hi36dvTdE&t=4777s?

www.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_fxB6yrDVo?

www.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xJbc_aMTg&index=1&list=RD8IxJbc_aMTg?

www.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XO3I8ASSg&t=2742s?

www.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GstQUbpHQ&t=478s?

www.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eQXTnv_xU?

www.youtube.com


推薦閱讀:

FRETMONKEY介紹
一個碼農的練歌記錄
優雅派婚禮音樂清單[壹]
如何評價beyond樂隊?
我是說唱自媒體人小強蜀熟,我把過去十個月的文章做了個精選集

TAG:音樂 | 樂理 | 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