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沒有夢想

二更沒有夢想

來自專欄 跨文化實驗室 Cultural Shock Lab

首發跨文化實驗室

周一凌晨,二更創始人丁豐宣布「二更食堂」公眾號永久關閉,並免去CEO李明的一切職務。

至此,「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案」引起的網路輿論風波似乎終於塵埃落定。

網友罵完、討伐完、情緒發泄完,下一次熱點事件發生,公眾號照樣大搖大擺發文,而背後的問題依然如附骨之疽揮之不去。這次封了一個二更,還會有三更、四更、五更……重點不在於二更食堂這一家公眾號,而在於檢討整個自媒體行業在這次事件中暴露出來的沉痾惡疾。

道德層面的問題大家已經說的很透徹了,我想從新聞的角度來探討一下專業層面的問題。有乾貨,比較長,但這可能是你看過的關於二更事件最深度的分析。

空姐遇害案發生後,有罵公眾號蹭熱點的,還有罵公眾號把閱讀量建立在死者的不幸之上的。我先科普一下,按照這種邏輯,全世界任何的新聞媒體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報道突發事件(時效性)、報道社會黑暗面(真實性)本來就是新聞最重要的特徵和組成元素,因為任何惡性事件都有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都有被關注和討論的價值,而新聞媒體的核心功能就是輿論監督

在美國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叫watch dog,就是揭露社會問題,引起各界重視,從而促進社會變得更好。反之,如果各路媒體、公眾號沒有紛紛跟進此次滴滴性侵案件,這件事很有可能就和滴滴以前發生的事故一樣通過補償和解不了了之、徹底翻篇了。從這個層面來看,媒體從業者適當地追熱點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是必要的。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是追熱點,而是怎麼追。

在國外對這類性侵案件受害人的報道「尺度」也是存在爭議的。

爭論的點在於,描述犯罪事實時,是應該在讀者感到舒適的情況下盡量用委婉的語言一筆帶過,還是儘可能地去貼近和還原性暴力的過程。前者認為應該從受害人的角度出發,照顧受害人家屬情緒,防止二次傷害;後者,尤其在涉及司法案件報道(judicial reporting)時,認為過於隱晦的描述不能準確還原被害者受到的暴行,只有最大程度從還原真相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引起民眾和立法機構對性暴力犯罪的重視。

明確這一點之後再來看二更文章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試圖描述性犯罪的過程,而是在於描述時非但沒有做到客觀、真實,反而加入了不堪入目的色情描寫和作者低俗的意淫。

我們上面提到的直白語言,是指使用精準的用詞、到位的細節和專業的法律術語來還原事實真相,而不是使用大量帶有主觀臆斷性和誤導性的文字、炫技堆砌而成的的詞句、藝術加工過度的描寫來誇張煽情。

The chart illustrates how to employ greater specificity when describing sexual harm, instead of relying on euphemisms or the language of consensual sex

這裡面的本質區別在於,後者屬於文學性創作的範疇 (且充其量是活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地攤文學),而前者屬於新聞從業者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

如果你是在進行虛構性商業寫作,這樣的描寫固然不齒,但還算有史可溯。但在紀實性新聞報道里,把犯罪行為寫成低俗小說,簡直就是聞所未聞。

這次二更出事,和過去很多次遭到詬病的自媒體一樣,本質衝突其實來自於兩個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的行業道德標準之間的矛盾。

其背後的核心問題是:像二更食堂、咪蒙這種國民級公眾號,究竟屬於新聞性還是商業性寫作?換句話說,自媒體從業者究竟需不需要遵守新聞行業的職業操守和道德規範

———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新聞寫作,什麼是商業寫作。

國內大部分群眾對新聞的認知都停留在電視或者報紙上看到的那種即時報道。事實上新聞涵蓋的領域和種類非常廣泛,在國外對新聞行業有一個統稱叫Journalism, 底下再細分為新聞報道(News Article)新聞評論(Opinion Article) 兩大類。

新聞報道,即我們狹義上所說的新聞,常見的體裁有消息、通訊、特稿、調查等,基於證據陳述事實,強調真實性、時效性、客觀性,文字簡潔,在公共事件中主要起到傳播事實的作用。

新聞評論,即社會各界對新近發生新聞事件所發表的言論,包括時事、財經、體育、娛樂各類評論分析的文章。Opinion和News的區別在於作者會針對事實輸出個人觀點,因此在公共事件中主要起輿論監督的作用。

而自媒體也主要分兩類方向:信息平台意見領袖

信息類平台:承擔類似新聞報道的功能, 提供信息、資訊和乾貨。

意見類平台:類似新聞評論,輸出作者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是目前自媒體、尤其是頭部大號的主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一批人,熟悉的咪蒙、二更食堂、暴漫等都是基於社會熱點、文化現象評論順帶輸出某個核心觀點,引發情感共鳴。

因此,從其承擔的功能來說,自媒體大號因其巨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公共熱點事件的傳播中往往起到超越、甚至代替傳統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確實可以歸為新聞媒體的範疇,理應遵守新聞人的職業道德(Ethic Codes)。

但可笑的是,這次滴滴案件發生後,以二更為首的一眾自媒體人,為追求流量不擇手段的種種表現完美避開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卻完美契合了後現代商業寫作的特點:一切以商業價值為王。

———

中國的商業文學,起源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至90年代的各種印刷粗糙、封面暴露的地攤文學,鼎盛於以郭敬明時期的青春文學,又在以咪蒙為代表的自媒體時代重回主流。

從前幾年刷屏的《馬航MH370調查》到《致賤人》,從《在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到《托你們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裡數錢》,這些爆文的特點在於,沒有文獻參考,觀點毫無可考證來源,永遠的一面之詞,靠博人眼球求點擊率,調侃權威,熱衷隱私留言,誹謗他人,傳播低俗色情,甚至血腥暴力*。

這些作者不在乎他們的論點有沒有數據和社會學調查支撐,他們只在乎讀者要看什麼。

他們的本質是商人,他們沒有夢想。

如果說新聞從業者唯一的信仰是尊重事實,那麼商業寫作者唯一的信仰就是尊重流量。這兩種道德底線的衝突才造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自媒體市場亂象。

而真正危險的地方在於,流量紅利賦予了這些商業媒體可以媲美新聞媒體的話語權和傳播力,卻又沒有賦予他們相應的價值觀和專業性。

在傳統的新聞業,我們通常稱和現在的新媒體小編做著相同工作的人為「自由撰稿人」。和現在不同的是,那個時候的撰稿人和專欄作者都必須是有著豐富採訪經驗和社會磨練的老記者,他們是在新聞行業沉浮多年的「老炮」,了解社會和人性,知識面廣的驚人。他們發表時事評論,講熱點,講歷史,講文化,天南海北,快意江湖。

自媒體的崛起打破了所謂的「新聞邊界」,讓傳統的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走向大規模業餘化。隨之而來,一些百萬級大號真正的內容創作者,卻是應屆招聘來的從未接受專業新聞訓練、剛畢業還沒有社會經驗的實習生。

他們也許文采斐然,也許很會煽情,卻不知道何謂「事實核實」(Fact-tracking),不知道何謂「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 。不知何謂新聞的真實性,不知何謂社會責任感,不知何謂媒體人的職業操守,卻在教成千上萬個沒有辨別能力的粉絲「優秀的女孩沒有性生活」「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這次被封的二更創始人丁豐的致歉信里提到「運營團隊在價值觀導向上出現了偏差」,而CEO李明在出事後第一反應不是向當事人道歉,而是對讀者道歉,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讓一個原本是產品經理的商人來主導一個百萬級粉絲的大號,那麼二更從一個「有溫度的自媒體」淪落到因「流量變現」的焦慮而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線,也就不難理解了。

媒體機構和個體從業者的關係從性質上為一種 「微型社會契約」,作為整個行業的基本單元,只有媒體機構的自律才能帶動整個行業規範的發展*。

二更、咪蒙等自媒體大號在社會熱點事件中,承擔著輿論監督、傳播信息的功能,卻又不具備與之相匹配的新聞從業者應有的專業素養和道德底線。用地攤文學的業務水平進行新聞寫作,用冠冕堂皇的糖衣包裹惡臭的內核,正是其長期將商業價值奉為圭臬,與新聞主義漸行漸遠的結果,不可謂不可悲。

書上說,黃金的體積每年要磨去一千四百分之一,這就是所謂「損耗」。因此全世界流通的十四億金子每年要損耗一百萬。這一百萬黃金化作灰塵,飛揚飄蕩,變成輕的能夠吸入呼出的原子,這種吸入劑像重擔一樣,壓在人的良心上,跟靈魂起了化學作用。

信仰可以讓人向善,也可以讓人瘋狂。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當初為什麼要出發。

註:

*中國記者協會《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節選

  1. 維護採訪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尊重採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不揭個人隱私,不誹謗他人;
  2. 維護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權益,注意保護其身心健康;
  3. 報道新聞不誇大不縮小不歪曲事實,不擺布採訪報道對象,禁止虛構或製造新聞。刊播新聞報道要署作者的真名。

——————

*來源:《貓妖心法|我姓自,自媒體的自》

——————

*來源:《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操守與行業自律》


推薦閱讀:

媒體是如何左右了我們的思想
是誰「殺」了《大眾軟體》?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社交媒體營銷嗎?
中央電視台《鄉土》欄目為什麼到靈山縣攝製專題節目?
德國的「言論自由稅「 ——Rundfunkbeitrag廣播電視費

TAG:社會現象 | 媒體 | 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