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雅游京城,琉璃廠里看真章
來自專欄 錦繡山河走遍
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坐擁最高大上的「朋友圈」:著名大家、名人墨客、梨園藝人、富商巨賈均聚居於此。
這裡是一個聚寶盆,擁有層次最豐富的「文化圈」:歷史發展、人物故事、名店風貌都在這個地方上演與展示。
這裡是,琉璃廠。
歷史
琉璃廠的歷史,值得好好細味。
琉璃廠,位於和平門外的文化街,全長約 800 米。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遼代,過去屬都城的近郊燕下鄉海王村,別看只是一個村落,在當時可是非常繁華的地段,有名的寺院不少,每天來上香禮拜的人絡繹不絕。元時因設官窖制琉璃瓦而聞名,「琉璃廠」三字也是得名於此。明代修建宮殿,擴大了官窖的規模,琉璃廠成為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了明嘉靖皇帝修建外城時,琉璃廠被括入城區範圍之內,出於不宜在城裡燒窖的考慮,燒制琉璃瓦的地方遷到現在門頭溝的琉璃廠村,但和平門的這個「琉璃廠」的名字一直保留下來,名頭自是比琉璃廠村要大得多。
你看,一直到明末,其實琉璃廠跟文化街市搭不上關係。所以明代人估計是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琉璃廠後來居然會成為文人墨客的集散地,但清朝就不一樣了。清初,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琉璃廠賣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越來越多,並逐漸形成文化氣候。乾隆時,琉璃廠已經成為了古玩字畫、筆墨紙硯、雕板鐫碑的集散地,再加上各地書商在這裡擺攤,出售藏書,當時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圖書館」。一個例子很好地說明琉璃廠藏書之豐富,乾隆時期開館纂修《四庫全書》,編修者「各以所校閱某書應考某典,詳列書目,至琉璃廠書肆訪之」,文化氛圍的濃厚可見一斑。
「聽戲、吃小館、逛琉璃廠」被稱為民國文人的三大樂趣,此話不假。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他在北京生活的 14 年間,去琉璃廠的次數高達 480 次,購買圖書、碑貼 3800 多冊,書畫家如張大千、齊白石、吳昌碩等文人雅士也經常混跡於此。
民國時期,琉璃廠經歷了從高峰到蕭條的轉變。從民國元年到 1927 年,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琉璃廠古玩行業的「黃金時代」,達官貴人、文人學者、遊人流離於古玩書鋪的店堂,書畫文玩攤一個挨著一個,遊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熱鬧非凡;不僅權勢豪紳者光顧此地,也是普通百姓的雅游之所。但自從政府南遷後,尤其是在北京淪陷時期,許多店鋪紛紛倒閉,琉璃廠逐步落入蕭條,雖然有過幾次回升,但都並不長久,其「萎縮」之態一直到內戰結束,新中國成立時才有所好轉。
改革開放以後,琉璃廠得到多次修繕與翻新,這條古老的文化街重新煥發光彩。那股書卷氣和古玩風依舊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來到琉璃廠的人,使它成為北京游的必去之地。
經過幾百年沉澱的琉璃廠,述說著中國古近現代歷史的滄桑變遷,而今,它又回歸到最純粹的狀態,每天上演著店主客人互相欣賞文物、匠人埋頭造藝的故事。這裡無關政治,只有窗明几淨和深厚的人文積澱。
琉璃廠的名店
我學過七年書法,四年國畫,從小對筆墨紙硯結下很深的情結,所以當我第一次來到琉璃廠的時候,那可是一個勁兒的流連忘返。把琉璃廠稱作筆墨紙硯的「聚寶盆」,那可是一點都不為過。
琉璃廠說得上有名氣的老店非常多,常客估計都有自己的偏好,這裡只跟大家聊聊公認的老字號。小家小店固然也值得流連,只是真正能稱得上書畫、刻章、制墨的「巨人」,更值得在這裡費些筆墨聊聊它們的歷史與故事。
榮寶齋
在琉琉廠文化街上,有一座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的樓房,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榮寶齋。榮寶齋的名氣有多大?大到不是琉璃廠讓榮寶齋名聲大震,而是榮寶齋讓琉璃廠更具盛名。
榮寶齋的前身「松竹齋」建於 1672 年,1894 年更名為「榮寶齋」 ,後又改「榮寶齋新記」,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這裡曾因經營木版水印聞名中外,後來更是因其複製印刷品技術達到登峰造極,足以以假亂真的地步而引起無數名家的讚歎。聽說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在世時,幾乎辯認不出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複製品。
榮寶齋是文化鴻儒的常聚之地,無數文人雅士把大作匯聚於此,使榮寶齋成為藝術的殿堂。有人曾說過,「在畫家的圈子裡,一提畫就會提到琉璃廠,而提到琉璃廠自然繞不開榮寶齋。」這裡一直不乏大牌藝術家的作品,從榮寶齋室內掛著的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張大千的雲海圖,就知道此店不凡。
清末民初,琉璃廠流行一個現象,叫「賽窗帘」。其實就是各家把自己收藏的名畫放在窗前,引來人們的駐足觀賞,跟現在的「書畫展」有點類似,但鑒於人們在外面就能看到,又稱「立游」。「賽窗帘」特別能直觀地顯示店鋪的能力與名氣,當然,這樣的比賽榮寶齋是最具優勢的,也數它的名畫最多觀者最熱鬧。
榮寶齋基本可以算上是琉璃廠文化街上最古老的店鋪,三百年經歷榮辱興衰,仍然光昌流麗,成為每一個游者的必去之地。
一得閣
一得閣同樣是琉璃廠的重要標識。其創建於同治年間,相傳創始人是個名叫謝崧岱的書生,雖然屢考不中,但他是個聰明的人。他注意到考場中研墨費時費力的情況,於是在琉璃廠開了一家專營墨汗的店鋪,旨在用現成的墨汗免去書生的研墨之苦,自然大受歡迎。
「一得閣」這個名字怎麼來?畢竟創始人本身就是飽讀詩書的讀書人,他給自己的店寫了一副對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一得閣」就是取了上下聯的頭字,再加上店鋪本身有兩層,頗像「閣」的形制,於是起名「一得閣」。
一得閣的成功並非偶爾,而是得益於嚴謹的製作工序和嚴格的檢驗。創始人將制墨工藝總結為八法:取煙、研煙、和膠、去渣、收餅、入盒、入麝、成條。一得閣墨汁製作精良,墨跡光華髮亮,且耐水耐曬不退色,堪為文房四寶的佳品。怪不得小時候學書法時,老師就強調,買墨水只買一得閣。一開始沒有覺得一得閣的墨水有多特別,後來偶爾買了別家的墨水,一用果然高下立判。
下次去琉璃廠晃悠時,一定要去一得閣的店面,哪怕是輕聞墨香,也是極好的。
琉璃廠的老字號
除了以上突出介紹的兩家百年老店,琉璃廠文化街上還有很多著名老字號,以下按種類分別介紹。論篆刻還是首推東街的「萃文閣」,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毛主席手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就是萃文閣創始人魏長青先生參與主持篆刻的。小小的印章蘊含著無窮的韻味,缺了印章就不能成為完整的書畫作品,可見印章的重要性。
論修復文物古玩,當推「汲古閣」,這是一家歷史悠久專門經營古物修復的老店,曾對不少博物館的珍貴文物進行修復,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古舊書佔據著琉璃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提起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當屬琉璃廠文化街上的「中國書店」。這裡藏著不少你在別處找不到的舊書、報紙雜誌、歷代古籍,下次要是想找一本不好找的書,大可以到中國書店來碰碰運氣,沒準還能收穫意外驚喜呢。
要是你問,我要在一家店裡買齊「文房四寶」,有哪些推薦?槐蔭山房、榮寶齋、一得閣、萃文閣絕對不會讓你失望;清秘閣據說是琉璃廠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南紙店,文房四寶也是應有盡有。當然論好筆,還是得到戴月軒,據說是湖筆的正宗,製作流程可是一等一的講究;毛主席和周總理當年在戴月軒定製的筆還放在店裡的展示櫃,我曾在載月軒買過一支毛筆,之後就再也不願意到別家買筆了。
遊走在琉璃廠,留心觀察不同店鋪所寫的對聯或門聯,也是別有情調。對聯除了與自家售賣產品種類相關外,多強調修身、處世、為善之道,一幅幅對聯形成了琉璃廠非常獨到的風景線,在此不再贅述。期待讀者下次親歷時的用心發現。
這是見識北京城另外一面的好機會。在一個慵懶的午後,你走在街頭上,兩旁是出售文房四寶的老店鋪,藝人在低頭專註於製作他們的作品,恍然就回到了舊時光,留著長辮穿著長袍的應試舉子從家鄉帶來名畫書法、珍貴古玩,與琉璃廠的店主進行小聲討論與相互欣賞,古書、文玩陳列在櫃檯上,名畫懸掛在窗前,引你駐足。這是文人的世外桃園,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關於文化的一方凈土。
文:窮游錦囊作者 李慧婷elise
---------------------------------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推薦閱讀:
※秋褲為何受人詬病?
※如何用一句詩或詞來評價李煜??
※有哪些發生在旅途中的事,想起就會讓你會心一笑,覺得世界真好?
※一代名妓陳圓圓為何與初戀情人失之交臂?
※都說客家人遍布全世界,客家人有什麼鮮明的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