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是解藥:我們在蓬皮杜和王兵觀看「死亡」
05-25
時間不是解藥:我們在蓬皮杜和王兵觀看「死亡」
來自專欄 獨立紀錄片觀察
《方綉英》表面上是記錄一個個體生命地消亡,但其實背後也想呈現一個曾經繁華的江南水鄉在逐漸被遺忘和消沉。這種個人生命無常,和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相交在了一起,正是卡塞爾文獻展所關注的與時代緊密相關的問題,這也是王兵作為卡塞爾受邀藝術家的一個原因。
我們在蓬皮杜和王兵觀看「死亡」
收到蓬皮杜王兵?方綉英?的首映邀請,有幸可以和導演映後交流。
這並不是王兵第一次來蓬皮杜,2014年這裡就為他做了一場攝影展。提到王兵,可能很多觀眾包括一些電影人都會有這樣的不解:為什麼他的片子看起來那麼普通,拍攝起來貌似也沒有技術難度卻能斬獲國際大獎,被博物館收藏?由此導致的另一個誤解是,行外人可能會覺得外國人就喜歡長鏡頭,悶片。納悶兒為什麼一部八九小時的片子,遠遠超出了院線影片的放映時間,看起來越不像是電影越容易收到好評。
◇蓬皮杜藝術中心,王兵導演映後交流現場。
我覺得有這樣的疑問大概是因為給他貼錯了標籤。如果把他的角色從紀錄片導演換到影像藝術家,這些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方綉英? 這部片子是卡塞爾文獻展的邀約作品,卡塞爾文獻展一直都強調對與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思考。 藝術展覽不同於電影節,對於藝術形式更具有包容性,不管是哪種創作材質或者媒介,只要內核符合一整場展覽的主題,它都是接受的。影像對於一場藝術展覽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不管是寫實的紀錄片,無敘事內容的電影,或者先鋒的實驗影像,都是外在的語言介質。◇《方綉英》海報
王兵,就是一直用影像語言做創作的藝術家。這也是為什麼他的片子大受藝術展館歡迎,而不常進入院線或電視台的一個原因。(題外話:他有三部片子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所屬的一個電影展映單元,所謂的威尼斯電影節偏好藝術影片的實質就在這裡,比起戛納和柏林,它可能更傾向於藝術形式以及語言上的創新。) 去年卡塞爾的主題是?以雅典為鑒?,總策展人亞當·希姆奇克想關注政治、經濟、社會實驗的延續,這種延續是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唯一確定的東西。那麼參展的作品應該都是關注要被記住的歷史,用藝術的方式傾聽和留下痕迹。《方綉英》表面上是記錄一個個體生命地消亡,但其實背後也想呈現一個曾經繁華的江南水鄉在逐漸被遺忘和消沉。觀眾在八十多分鐘內看到生命的逝去會受到強大的衝擊,但一個曾經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城鎮這些年的衰敗,陰鬱的氣息是難以被感受到的。這個城市濕漉漉的陰鬱的生存感被濃縮在了方綉英的身上。這種個人的生命無常,和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相交在了一起,正是卡塞爾文獻展所關注的與時代緊密相關的問題,這也是王兵作為卡塞爾受邀藝術家的一個原因。◇《方綉英》劇照
既然是一件藝術作品,那麼評價它的標準就與欣賞一部影片有所不同了。如果站在紀錄片的角度去評價《方綉英》,那麼的確全片只有三個場景,全程手持,並不多的機器調度,純真實記錄的畫面構圖定位了並不會有太多的分鏡或者蒙太奇分析,但作為一部藝術作品,通常不會在電影語言這個領域糾纏,會更宏觀的把握片子的氛圍以及思想內涵。畫面是不是抖,曝光有沒有過,是不是粗糲都不是重要的審核條件,用評價市場通行大眾接受的標準審核藝術作品是行不通的。就好比用構圖、色彩、筆觸、造型能力去評判波洛克、羅斯科、克萊因,根本無落筆。給他們的作品加上當代二字,正是因為作品超越了原有的繪畫規則,又暫時找不到一個合適嚴謹的歸類。其實有一批電影人也處於同樣的境地,他們的影片被劃分到小眾電影範疇,上一些藝術院線,或者進入到藝術展廳或展覽,作品往往被描述為實驗的、先鋒的。比如蔡明亮的?臉??行走?,前者被盧浮宮收藏,後者作為巴黎不眠夜的影像裝置掛在市政廳的牆上。王兵的?鐵西區?整整九個小時,這樣的超長時影片還有馬克雷的?The Clock? 沃霍的?帝國大廈??睡眠?等等。他們當然可以被院線播放,但一定是取消了場次限制,開放給觀眾自由出入的,畢竟觀眾無法避免生理上的需求。這麼一開放,影院也就同等於展廳了。卡塞爾特設的三家電影院,儘管給影片排出了時間表,但實質也是被當作展廳的。◇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中《15小時》的播放現場,圖片來源:Wang Bing 2017。
同年的卡塞爾,王兵還有另一部作品?15小時? 在卡塞爾文獻展雅典當代美術館展出,它真的有15個小時,拍攝的是浙江湖州童裝製作工廠的工人。之所以叫?15小時?,是因為那是他們一天的工作時間。作為一個觀展的遊客,看完它是不可能的。我所看到的部分就是他們在機床前工作的場景,看上15分鐘,配合著作品簡介,我就已經能感受到他想要傳達的信息了。看似枯燥的工作畫面是會讓你想到生產線上的工人,這麼簡單的重複動作充斥了他們的生活,觀者看上一會兒也許就疲憊了,而他們卻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麼工作的。這些小人物的生活細節是被經濟發展的大浪淹沒掉的,很少人關心 GDP 背後發生了什麼,而這些乏味的生活比起冰冷的生產總值,又是鮮活的。這同樣也是文獻展想要留住的從另一個角度的看到的歷史發展。◇《15小時》劇照,圖片來源:Wang Bing 2017。
觀看?方綉英? 這部影片,重點可以放在方綉英的眼睛,在她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時候,她的眼睛其實是在講話的,尤其是臨終前。所有她想傳遞的信息都閃現在她的眨眼或是轉目間了。而其他所有的部分都是為了給她的眼睛講話做一個上下文的鋪墊,和背景的交代。最終《方綉英》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是需要去體會的,王兵也有講到說拍攝她與拍攝其他紀錄片不同的地方就在於無法直接用語言跟被拍攝者溝通。所以他就在旁邊靜靜地看,觀察她的生活,揣摩她會用眼神傳遞怎樣的信息出來。相信每個觀眾都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讀到不一樣的東西。◇《方綉英》劇照
影片將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播出,這也是王兵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公開亮相,有觀眾好奇中國觀眾會對他的片子有什麼樣的反應。 能欣賞的了王兵的應該都屬於小眾群體,對票房不能報太高的期望。在中國的電影市場,票房和藝術成就還是隔海相望的,這個跨地區的國際性問題,就算是6月份投放法國院線,主持人都說大家要趕早去看,早期的上座率不高會影響之後的排片。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費一樣的文化商品。藝術家如果為了銷量迎合觀眾口味,考慮賣座叫好,那他的藝術生涯大概也到頭了。王兵不會關心這個的,他就是一個拿著攝像機的樸實地去表達的藝術家。相戎PAN浪跡在巴黎的閑散藝術家
紀錄片工作者當代藝術、實驗影像研究員凹凸鏡DOC(ID:pjw-documentary)加微信?aotujing-doc 進紀錄片分享群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推薦閱讀:
※《我只認識你》其實是一部甜到爆的喜劇
※有哪些一些好看的二戰紀錄片?
※BBC紀錄片是怎麼拍攝的,攝影師不會被動物發現嗎?
※《日常對話》只比同類型高27%,卻是我的心中最佳
※兩奪金馬獎,他用鏡頭記錄下中國社會的眾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