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魔戒、人性和黑暗森林

1|魔戒、人性和黑暗森林

作者:思維地圖(原創)。這是你在思維地圖的第一站。內容約6066字,閱讀時間約20分鐘。(每分鐘300字)

最近在想一個問題:人性究竟是本善的還是本惡的?正好讀了傅佩榮老師的一篇文章《擁有魔戒,你會做什麼?》,加上進一步的思考,寫下了這篇文章。

人性究竟是本善的還是本惡的?這個問題被無數人思考過,從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到中國的孔子再到現在,也難以得出明確的答案。這個問題也困擾了人類很多年,它的結果直接決定了我們為人處世的方法,是向善,還是向惡。這個問題於人類,和公理於數學一樣重要,它是所有社會連接的基礎,它是所有人類進步的基石,它是每個人做決策的根本方法論。本文將從魔戒、人性與黑暗森林探討人性的本善與本惡。

「魔戒」是一部電影的中文名,它英文的本名是「The Lord of the Rings」,意為「指環王」。其中的一個橋段多次出現,就是你一戴上魔戒,整個人就可以隱形。這個橋段在西方有很長遠的背景,它最早出現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里。本文將介紹這個魔戒的故事最早的版本,同時藉由這個故事來探討人性是什麼。柏拉圖對於人類應該怎麼樣面對這樣的挑戰,也提出了他的觀點。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要探討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是要為善還是為惡?這是不是完全自由的呢?他就提出這樣一個古代的傳說。在古代希臘,有個城邦叫做呂底亞,這個城邦的國王叫做蓋吉茲,這就是他的故事,稱作《蓋吉茲的戒指》。

蓋吉茲在呂底亞本來是個牧羊人,每天在郊外牧羊。有一天,雷雨大作,出現嚴重的地震,地面裂開了。地震之後,蓋吉茲跑到裂開之處一看,底下好像有一些重要的珠寶,他就爬到地底下。這裡珍珠寶貝是不用說的,另外看到一個空心的青銅質的馬,馬中間有一具屍體,屍體手上有一枚戒指,他就把戒指拿下來戴在自己手上,然後繼續牧羊。

當時的牧羊是呂底亞重要的產業,每隔幾個月就有一次牧羊人大會,會推舉代表向國王報告牧羊的情況。在聚會的場所裡面,蓋吉茲覺得無聊,就轉動起自己的戒指。一般戴戒指有個面是朝外的,他轉動的時候,把那個面朝向自己。忽然之間,他發現好像別人看不到他,明明是認識的人啊,揮揮手,別人也不理他,好像沒看到一樣。他想:「難道別人看不到我嗎?」他就跑下來在廣場上跳舞,也沒有人制止他,這說明他真的是隱形了。他回到座位上,再把戒指的戒面轉到外面,他又恢復正常了。

他知道這個秘密之後,就想:他可以隱形了,就可以做任何事都不會被發現,都不用負責了。於是他就安排自己被選為牧羊人代表,進入王宮向國王報告這次開會的情況,用隱形的方法,誘姦了皇后,謀殺了國王,取而代之,自己成為國王。這就是《蓋吉茲的戒指》的故事。

柏拉圖先是講了這一個故事,後面又說到:「假設有兩枚這樣的戒指,一枚給一個我們所知的好人,另一枚給一個我們所知的壞人,看看他們後面的表現如何。」也就是說你可以隱形,那麼你還需要做好事嗎?你還怕做壞事嗎?結果柏拉圖非常失望,他說:「最後,這兩個人根本分不出誰是誰了。」

有誰可以免於這樣的誘惑呢,可以隱形的時候依然走在人生的正路上,不去侵犯別人的產業?然後在市場上可以取得任何你要的東西而不會被發現,到別人家裡去奪取任何你要的東西,可以自由地謀殺任何人,或從牢房裡放走任何人,這簡直就是成為人群中的神。而結果是,擁有了戒指後,好人跟壞人就分不清楚了。

最後柏拉圖下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相當讓人失望,他說:「沒有人是心甘情願去行善的,沒有人是以行善為樂的。」 每一個人行善都是有一些壓力,都有被迫的成分。也就是因為你不能隱形,所以你必須遵守規範。天下有很多人本身沒有行善卻被別人相信他是行善的,但是有誰願意真正做個善人而不只是被相信他是行善的呢?簡單的結論就是,一個人行善是為了行善而行善,或者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名聲,或是有形的報酬而行善。

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如果你可以隱形的話,你要做什麼事?事實上,在多年前美國就做過一個調查,在民間發出問卷。其中有個問題就是問老百姓,如果你可以隱形的話,你要做什麼?結果令人大跌眼鏡,80%的受訪者都說要搶銀行。我們現在才知道銀行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保安、警衛和攝像機了,因為人性太脆弱、太經不起誘惑了。

人性確實很軟弱,都是好逸惡勞,希望不勞而獲;同時又貪得無厭,完全禁不起誘惑。我們自己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我們可以隱形的話,最希望做什麼事?肯定是要隨心所欲。這句話我們在《論語》裡面讀過,孔子說他「吾十有五(十五歲)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說,孔子是一個人類的典範,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了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說明,在七十歲之前孔子如果從心所欲就有可能逾矩。

我們一般人千萬不要心存僥倖,以為人性是善的,這個說法太冒險了,你如果真的以為人性善的話,這個社會恐怕不堪設想了。所以如果可以隱形的話,當我想做一些不可能的任務,比如說像電影裡面還要易容改裝、扮演別人,現在你可以直接隱形,豈不是更方便了?有部電影就是專門拍隱形人。所以隱形還可能造成天下大亂。你要這樣想,如果別人跟你一樣,也可以隱形的話,後果能夠設想嗎?

柏拉圖在晚年的時候就特彆強調法律的重要,柏拉圖的《對話錄》留下來的有26篇,最後一篇就是《法律篇》,這個時候他已經接近八十歲了,等於是對整個的一生做一個全面的總結。他認為如果你不能找到理想的君王,也就是不能找到哲學家來擔任君王,那就只能靠法律了,所以他認為法律是次佳的選擇。

前面說到,我們一般人不要心存僥倖,認為人性是善的,這種說法太冒險了,如果真的認為人性是本善的話,這個社會可能不堪設想了。現在再想想,這和《三體》中的「黑暗森林」理論是否也有相通之處呢?在此考慮到有些讀者尚未讀過《三體》,在此把「黑暗森林」理論的推導過程放出來,如果已經了解可以直接跳過。

首先,相似於數學公理,小說中也設定了兩條「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

(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在我看來,這兩條公理在目前都沒有問題。同時,在這兩條基本公理的基礎上,作者又引入了兩個概念「猜疑鏈」「技術爆炸」。

猜疑鏈:

「文明間的善意和惡意。善和惡這類字眼放到科學中是不嚴謹的,所以需要對它們的含義加以限制:善意就是指不主動攻擊和消滅其他文明,惡意則相反。這是最低的善意了吧。」 ——劉慈欣《三體2:黑暗森林》

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善文明還是惡文明;

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認為本文明是善文明還是惡文明;

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否會對本文明發起攻擊;

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對自己是善意或惡意的;

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認為自己是善意或惡意的;

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判斷自己對她是善意或惡意的;

……

猜疑鏈有兩條性質:

(一)由於距離間隔以及文化、物種差異,宇宙文明間猜疑鏈一經形成即堅不可摧;

(二)猜疑鏈導致文明無法互相判斷彼此之間的善惡並最終驅使兩方相互敵視;

(三)猜疑鏈的結果與兩文明具體道德取向無關。

「人類共同的物種、相近的文化、同處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圈、近在咫尺的距離,在這樣的環境下,猜疑鏈只能延伸一至兩層就會被交流所消解。但在太空中,猜疑鏈則可能延伸得很長,在被交流所消解之前,黑暗戰役那樣的事已經發生了。……在真正的宇宙文明中,不同種族之間的生物學差異可能達到門甚至界一級,文化上的差異更是不可想像,且相隔著無比遙遠的距離,它們之間猜疑鏈幾乎是堅不可摧的。……不管文明在其內部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在進入猜疑鏈構成的網路中後都會變成同一種東西。」——劉慈欣《三體2:黑暗森林》

技術爆炸: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可能由內因或者外因(例如宇宙文明的交流)引發。原著中認為,人類從舊石器到新石器,用了幾百萬年,很久;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用了幾百年;從熱兵器到核武器,只用了幾十年,這個發展的加速度就是技術爆炸。

好,有了這兩條公理和兩個重要概念,接下來就可以推導「黑暗森林」理論的過程了。這一段邏輯推導比較嚴密,沒有興趣的可以直接跳過。

不妨宇宙中有兩個相距很遠且不互相了解的文明A和文明B(這應該是宇宙中的一般情況),此時A先發現了B。

由於公理(一),兩方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必須先判斷對方善意惡意,「善意文明並不能預先把別的文明也想成善意的」。

(1)若A選擇與B交流,則由於上述的相互判斷,猜疑鏈形成,同時A暴露己方存在。若AB實力相當,則猜疑鏈後B對A構成實際威脅;若B落後於A,則技術爆炸(可能由A的交流引發)可能使B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對A形成威脅;

(2)若A選擇隱蔽,則B技術發展後仍會發現A,猜疑鏈發生,A的存在暴露,轉化為第一種情況。

由公理一和猜疑鏈性質,得出結論:若文明A發現文明B,A只能對B施以打擊。

「總結起來,一、讓你知道我的存在;二、讓你存在下去,對我來說都是危險的,都違反第一條公理。」——劉慈欣《三體2:黑暗森林》

接下來,若一個文明通過某種方式得知另一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則有一定概率發動不加偵查的隨意打擊。由於具有打擊能力的文明數量極多,因此一個坐標暴露後,無論是否真的具有文明,必然受到隨意性質的打擊,這就是黑暗森林打擊。

「一個黑暗森林中的獵手……突然看到……所有獵手都能認出的字標示出的森林中的一個位置……假設林中有一百萬個獵手(在銀河繫上千億顆恆星中存在的文明數量可能千百倍於此),可能有九十萬個對這個標示不予理會;在剩下的十萬個獵手中,可能有九萬個對那個位置進行探測,證實其沒有生物後也不予理會;那麼在最後剩下的一萬個獵手中,肯定有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向那個位置開一槍試試,因為對技術發展到某種程度的文明來說,攻擊可能比探測省力,也比探測安全,如果那個位置真的什麼都沒有,自己也沒什麼損失。」——劉慈欣《三體2:黑暗森林》

以上為具體推導過程,原書中可見於P440-P448,前面跳過的滑到這裡就好。「黑暗森林」理論最後的結論是: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劉慈欣《三體2:黑暗森林》

現在我們開一個腦洞。人性(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一個黑暗森林呢?

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與來自各種國家、有著各種信仰、說著各種語言的人展開協作。你可能心裡很善良,看到老奶奶過馬路會扶,遇到有困難的人也會幫。但你無法確定,這些與你協作的人,他們心裡是善是惡。並且,人性這東西沒法交流,即使你和他是極好的朋友,又怎麼能斷定他就不會變呢?這樣在熟人之間發生的犯罪案件還少嗎?

更何況,在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更多的是與陌生人,而且是那種素不相識、平生沒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進行大規模的協作。這時候你有多少時間多少機會去考察對方的性格呢?再進一步,你如果真的要去考察你遇到的每一個人的人性的話,其中的成本有多大呢?這也是個問題。

總結一下。現在看來,人性也可以看作一個黑暗森林。你在這個陌生人社會中生存,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內心的善惡,但你卻無法探知別人內心是善是惡。如果你認為別人內心是善良的,於是信任他、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給他,結果他卻利用這些重要的事情去幹壞事,去牟取不正當的利益。這樣的事情誰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時常發生。但如果你從一開始就認為其他人內心都不是純善的,待人處事都給自己留有餘地,重要的事情自己把握,就很難再被這些心存惡念的陌生人傷害。

繼續。所以你在遇到一個陌生人的時候,認為對方心有不善比認為他是善良的,對你的(潛在)傷害是最小的。不僅如此,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聰明人,對方也會這樣想你。萬一對方更加不善,更加想傷害你,你怎麼辦……再如此往返幾個來回,猜疑鏈就形成了,最後的結論就是:在你遇到一個陌生人的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用最惡的心態來看待對方。

最後用《三體》小說里一句對話來結束這小節的內容:

「黑,真他媽黑。」

肯定有人看到上一節的內容心裡就暗暗想到,這黑暗森林理論還沒有證實,但是你說的什麼人性的黑暗森林,我這個社會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啊,這是怎麼回事?這一節就來回答這個問題,一篇文章,如果它只講社會黑暗不講解決辦法,那它根本不是一篇好文章,作者寫這麼多就是在耍流氓。

從頭看起,想要打破黑暗森林,就先看看它最開始的前提是否會成立。它的前提是,在一個沒有「老大」、沒有法律的世界,這一點在我們人類世界中幾乎不存在。每一個地區都會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制訂一套強有力的法律,用強有力的軍隊維持權利和法律。就拿中國打個比方,中國的國家機器有及其強大的權利,中國的法律給予了最強大的約束,這些讓人們「不敢亂做事」;而在思想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價值觀被從小灌輸進我們的腦海中,中國的每一個公民都站在愛國統一戰線上,這讓人們「不想亂做事」。

所以,法律或各種社會因素的約束,讓人性的黑暗森林難以在現在的社會上形成。柏拉圖在《理想國(法律篇)》中,進一步要求我們,不可欺負陌生人,他說:「我們對於陌生人所犯的罪行,比起我們對同胞,認識的人所犯的罪行,將會更直接地引來神明的報復,因為陌生人既無親戚,也無朋友,所以他們可以要求更多的關懷與寬容,不論是人們的或是神明的關懷與包容。」強有力的法律形成美好的社會。

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人類社會區別於宇宙社會(或者是上一節中假想的「純粹陌生人社會」)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類社會擁有強有力的法律,這使在人類社會中形成任何形態的「黑暗森林」在現在難以實現。

不僅如此,在我看來,黑暗森林假說的提出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這不是因為現在世風日下、人心炎涼,而是因為現在發生的社會大轉型:從過去小範圍、深層次的熟人社會向現在大範圍、淺層次的陌生人社會的大轉型。人性的黑暗森林是大轉型帶來的一個現象,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各種超大規模城市(如東京圈,長珠三角)的形成就是一個。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伴隨著這些新現象而來的,不是人類社會的腐化墮落,而是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我們也可以說,這些新現象的發生,或者說陌生人社會的形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文明的發展造就了這套新規則,這套新規則也幫助文明進一步發展,他們相輔相成,讓人類社會更上一層樓。

這是我對這些現象的本層邏輯的詮釋,也是我最近學習的結果。未來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就是朝著陌生人、大規模協作的社會前進,這也使對「黑暗森林」的討論有了現實意義。

各位讀者如有任何意見懇求在評論區發表,真理都是討論出來的。如果你覺得寫得好,可以點贊並轉發出去,萬分感謝!

推薦閱讀:

TAG:人性 | 三體書籍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