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知識體系

如何建立自己知識體系

什麼是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像一棵樹,所有的樹葉都是相互獨立,但是又通過樹枝聯繫在一起。

為什麼要建立知識體系

我們平時學習的過程中,是一點一點的學習,學習過程中形成很多的知識碎片,這些碎片之間沒有任何關聯關係,如果學完之後,沒有將碎片整合,那麼在使用的時候,就無法串聯所有相關的知識。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 如果所有的地鐵站在我們的大腦中是單獨存在的,那麼當你選擇路線的時候,如何才能決定最快線路呢,顯然是做不到的,如果大腦中有一個整體的大概的線路圖,那麼就會很快,很容的找到最快的路線。

2) 大家都知道書的開頭是序言,然後是目錄,最後才是正文,序言的目的是從整體介紹書的內容,以及書的學習步驟。而書的目錄能夠讓我們清晰的了解到每章包含的具體內容。假設我們掌握了每章的內容,總共20章,那麼在我們的大腦中就需要20個格子存儲這二十章,當我們以後學的越來越多,達到幾萬章的時候,那就需要幾萬個格子,那麼多我們需要提取信息的時候,要從幾萬個格子中需要,想想都恐怖。如果我們將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建立一個相關的樹狀結構,那麼幾萬的知識點可能只需要幾大類,再細分小類,那麼效率會提升很多倍。

3) 圖書館的書籍擺放,也非常好的體現出了,體系的重要性,按照各種不同類型的擺放,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分類,隨便亂放,那會不會讓我們崩潰呀,想找一本書,一天能找到嗎?好怕怕!

4) 記憶英語單詞,也是一樣,如果僅僅記住每個單詞的詞義,而沒有相互關聯,最後結果就是還是從0開始

知識體系的重要性,還有很多很多,例子也有很多,人的大腦比較容易記憶有關聯的事物,知識體系的目的就是建立知識的關聯性,將每個知識點進行抽象,最後建成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知識的誤區

糾正「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的學習觀念

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不僅在信息數量多得可怕,而且其更新速度也是快得嚇人。如果一個人還按照傳統的觀念去收集知識,企圖在數量上建立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那幾乎是天方夜譚的事,因為你永遠也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做到這一點。誠如《莊子·養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其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而所謂的面面俱到、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也絕非個人力量就能完成的,這應當是整個人類的目的。倘若還是「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建立知識體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識在採集總量中只佔極小比例,最終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許多無用功。所以我們首先要糾正的,就是這種「以知識的收集為中心」的學習觀念。

糾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的時候我們看書學習不仔細,自以為已經弄懂的知識,一到真實運用時就傻眼了,很多知識一看就懂,一做就錯,學的時候囫圇吞棗,用的時候一臉懵逼。這裡面其實暗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邏輯,那就是「我懂了」與「我會用」其實是兩個概念,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高估自己實際運用的能力,做什麼事都喜歡求大求全,自以為積累的各門類的知識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實則都是「紙老虎」,經不起實戰的考驗。因此,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最忌諱無目的、無方向、無重點的學習,要時刻銘記自己的目的,調整自己閱讀的內容和思考的方向,糾正常見的「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

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如何選擇材料

確定主題和用途

簡而言之,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前,你務必要明確自己體系的主題和目標,提醒自己「我的知識體系是什麼,它的用途是什麼,我又為什麼要建立它?」只有搞清楚自己知識體系的方向,找到自己最願意學習的部分,並且能讓自己更加專業的知識,你才有足夠的動力去堅持。

在開始學習之前,你要清楚自己要學習到怎麼樣的一個深度和廣度。這個目標必須是很詳細的,可量化的。商業計劃中有一個SMART原則。這個原則可以應用到學習計劃中來。SMART是五個標準的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即Specific(具體)、Measurable(可以衡量)、Attainable(可以實現)、Realistic(比較現實)、Time-bound(有時間限制)

獲取知識的途徑

① 書本:

針對某一領域,進行快速閱讀和主題閱讀,可以快速掌握某一領域的基礎知識,形成最基礎的知識框架,另外每本書一般都會有參考資料,這些也是很好的知識來源,只要你細心,完全可以按圖索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建立「體系」的內容。

② 課堂:

這裡的課堂既包括現實中的上課,也包括網路視頻課程,像網易雲課堂、中國MOOC等網站都是你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③ 網路:

互聯網時代,網路已然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須品,只有你好好利用網路,其實能找到適合你「知識體系」的內容,這是你主動學習的一大「法寶」。

④ 隨時留心生活的點滴:

永遠不要把知識累積全部放到主動學習上,有的時候生活當中的一本隨手翻翻的書、一頁無意中瀏覽到的網頁、一次好友親人之間的聊天,如果你足夠敏感,都可以成為你知識體系中重要知識的來源。

長期圍繞主旨問題篩選信息會產生一個弊端:視野窄化。我們可以通過引入異質信息來解決這個問題。80%的信息用主旨問題篩選,20%來自隨機漫步,是比較好的信息輸入的配比。隨手翻開一本雜誌,逛書店,圖書館,看展覽,結識新朋友……這些都是隨機漫步方法。

如何閱讀材料

閱讀層次

看書之前要先看一本書的目錄。你需要確定:這本書有哪些知識點是你已經學習過的,有哪些知識點是你還很生疏的;哪些部分是和你所要學習的目的相關的,哪些是無關的;哪些知識點是和你之前看過的書有關聯的,無論是旁生交錯的,還是深入擴展的。

看完目錄之後,你就會很清楚書的大體結構是什麼,同時你要在心裡明晰看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在閱讀的時候,和你閱讀目的無關的就要跳讀,和你目的相關的就需要認真研究。一直意識到自己的目的才是閱讀的指針,就不會遺漏容易疏忽的有用信息,也不會在無關信息上浪費時間

基礎閱讀:識字、會意

檢視閱讀:略讀、跳讀

分析閱讀:精讀、深讀

主題閱讀:同主題多本書

泛主題閱讀:無關的主題歸納出有關的主題

閱讀方法

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一定要提前構思一下——這個知識會如何改變我的行為?將來我可能會怎麼用它?以後一旦有類型的行為的時候,你就會自動觸發想到相關的知識,這個知識可以用於做哪些事?還有呢?還有呢……

任何一個知識點,肯定有對應的現象來解釋。遇到有用的知識要至少找到五個現象來支撐,還有呢?還有呢……

不論成功與失敗,都要重視反思,常常做反思和小結,我平時讀書所得要點,輒就其原有標題或自擬標題,一分記於小卡片上,附註書名與其所見頁數。這些卡片各按標題的順序排列,如此則許多書籍中同樣標題的資料,都借卡片都作用而連串起來。以後隨時有需參考,只須一檢卡片,則凡經涉獵過的資料毫無遺漏。日積月累,這卡片多至數萬張,無異構成一種最完備而切於實用的百科全書了。

實際上,建立一個知識體系還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專家那裡學習。但是現實條件不允許,使得很多人無法輕易地從一個頂級專家那裡得到更多的指導。但是如果你認識的人或者在網上發現這個領域有一定水準的人,你也可以多向他求教。主動發郵件問他們問題,或者約他出來吃飯聊天,但是要記得你必須對這個領域已經有基本的了解,否則總問一些幼稚的淺顯的問題,專家會很不耐煩,而且你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到的信息也很少,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該問什麼。

如果身邊有人和你一樣對同一個領域也很感興趣,你們可以一起學習,一同討論,並相互切磋,這樣你們都會進步得更快。

一個知識系統的構建是漫長的,是需要上下求索的。你需要的不僅僅是熱情,也需要技巧,更重要的是你還需要堅持再堅持。

知識碎片整合

這一點是一般「知識體系」建立的重中之重,也是實施起來最難的部分。

有了前面所說的主題和途徑,你就可以按照邏輯和層次,分出盡量詳細的項目類別了,這期間你既可以用手寫筆記的形式整理,也可以利用網路管理資源,像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為知筆記、evernote等筆記類軟體進行整合,專門建立一些「筆記本」,用你的「知識項目」來命名,然後把你的知識點(文字、圖片、其他媒體)按照名稱,作為筆記歸納進你的知識體系之中。

當然,整合的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你會發現最初列舉的項目一定是不完整的,沒關係,只要你繼續往知識體系里填充,並且及時整理即可

理論+你的產出,再結合你面對用戶的核心需求,設計出相應的提綱,找典型用戶徵求意見,看看是否覆蓋了他們的需求。然後不斷地去講,驗證

參考內容:

采銅:

360doc.com/content/16/0

梁豆子: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李叫獸:

chinaz.com/web/2017/041

赤力:

douban.com/note/5431688


推薦閱讀:

快刀哲學第一季:用知識抱怨,不如用它改變!
【性歡愉知識】4
八字命理初學知識《大運》《流年》
盲派中級命理大公開了! - 知識技能 - 八字命理 - 聯眾易學研究所 全力打造溫馨易學家..5.
八字知識之四:生克

TAG:知識體系 | 知識結構 |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