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沒落的港口城市」如何逆襲為日本NO.1的浪漫之地?
當我們看到曾經「衰敗」的舊房子、舊村落、舊社區、舊城鎮,經過高手「妙手回春」地改造後煥然一新,除了嘖嘖稱奇之外,是否也心生嚮往……如果改造對象是一個村落或社區,甚或城鎮時,情況就變得複雜起來,我們甚至找不到單個的採訪對象,可能是偶然的事件發酵般將所有元素組合了起來,我們相信還原這個過程會很有意義。
接下來我們會不定期的選擇幾個典型的曾經「衰敗」的城市做專題,來看看當「衰敗」襲來,如何「 逆襲」成功的故事。
正如底特律頹敗後興起中隱藏著的一種風華,對於年輕一代,與自然景觀形成反差對比的、粗獷的工業風反而是潮流所向,暗合了他們反物質主義的心理需求。
《情書》的導演岩井俊二祖籍宮城縣,處女作的拍攝地卻選擇了浪漫懷舊的北海道小城小樽。青澀的時光、恬淡的初戀,這樣的懷舊情結在《情書》(圖1-2)中得到充分的釋放,如同小樽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一樣。
小樽位於西北海道的中央,不僅僅是<情書>的拍攝地,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對小樽情有獨鍾,為小樽加上了浪漫文藝的註腳,主演從老牌巨星三船敏郎、高倉健,到80後女藝人竹內結子,而有趣的是這些電影大都圍繞著現在與過去、人間與天堂、現實與回憶……就像小樽展現給我們的一樣,外來的與本土的、工業與自然、過去與未來……這種對比與衝撞意外地造就了小樽獨特的浪漫氣息。
1.長達16年的小樽運河保護運動為小樽的旅遊業種下一顆種子
小樽約在100年前作為北海道的海上大門發展起來,極盡繁榮,不少銀行和企業紛紛來此發展,常被人稱為「北方的華爾街」。市內有段運河常常被人稱道,因它完美地記錄了小樽社區更新及創意產業發展的曲折歷程。最初激活小樽旅遊業發展的引擎就來自於那場延綿16年的小樽運河保護運動。
圖3:昔日運河裡曾擁擠著無數裝卸貨物的舢板,沿岸都是磚石結構的倉庫, 至今依然保留著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繁榮的印記。
小樽運河保護運動帶領市民聚集到運河周圍
小樽最鼎盛的時代在大正末期(20世紀20年代)到昭和11年(1936年)間。
1937年,小樽運河以日本國內獨一無二的填海造田的方式打造完成。但隨後北海道的經濟中心轉移到札幌,運河也過早地結束了它的使命。
自1950年代開始,隨著北海道的政治和經濟機能開始向札幌集中,小樽市的商業中心地位被札幌取代。
1966年小樽政府為解決小樽當地環境品質急速惡化,決定填埋運河,開建寬闊的交通幹道,開始啟動埋河造路的工程,1972年當施工到運河邊的石造倉庫群時,居民認為應該保護這些美麗的建築,並重新評估道路工程的意義,遂自發於隔年年底組成「小樽運河保存協會」籌備會。協會旨在保護小樽的歷史與美景,上萬人支持,1983年「小樽運河百人委員會」成立,獲得全市18萬人口過半數人的簽名支持,最終在1984年3-8月期間,「填埋運河」工程在民眾的聲討中被迫凍結。
圖4-5: 小樽運河的保護運動不僅是一項反對填埋運河的運動,更是帶領很多市民來到運河周圍,共同參與有關運河保護的相關活動,運河的社區文化營造也在此時傳播開來。
這場「運河保存活動」整整持續16年,吸引了大量觀光客(圖6),最終敲定將河寬的一半填土造陸,利用餘下的河床打造街心公園,於是我們看到了今天運河的模樣。死而復生的運河,也因此成為了小樽的標誌。
圖6:小樽的年遊客數從1985年的270萬人,1992年500萬人,到2014年790萬人。
舊時石砌倉庫被改造為店鋪、藝術工作室,個性化店鋪開始聚集
1983年,以明治時期的舊倉庫作為「北一硝子三號館」開張營業為起點,運河邊的石砌建築接二連三地變身為商鋪,現在,僅北一硝子相關的店鋪就已達18家之多。除此之外,明治的木結構建築也不示弱,八音盒館、海帶專賣店以及誕生於1896年、北海道現存最古老的鐘錶店等個性化店鋪開始雲集。
圖7-9:日語中的哨子即玻璃,小樽的玻璃歷史從「煤油燈」和漁具的「漂浮球」開始,以此為基礎的玻璃工藝從工藝、設計、顏色方面時時推陳出新,已經成為小樽的文化之一。北一哨子街即主要販賣各式玻璃製品,圖7為北一硝子一系列店鋪,圖8為北一哨子三號館,圖9為八音盒博物館。
圖10:河岸的「舊小樽倉庫」被改造成「運河廣場」,周圍聚集了或包裹方巾、或頭戴斗笠,身著麻布衣衫、足蹬布鞋的人力車夫,碩大的銀色車輪,流線形的車身還配上了遮雨的涼棚,樣式古典卻被擦得嶄新,讓人產生時光倒流的錯覺。
延續長達16年保護運動,在石造倉庫和歷史性建築物中,舉行一系列演講、相聲等活動成為了常態,將以往靜態的、僅供參觀的文物保存,轉變為動態的、將歷史建築物再生的、具有生活於觀光價值的保存手法。進而使居民與小樽運河的關係更密切,不僅了解到小樽運河的歷史,也重新認識了小樽這座城市。
2.「騰籠換鳥」式的產業更替
當小樽的港口不再忙碌,不出意外地小樽的人口開始逐年流失(圖11),雖依然擔任著貨港集散的工作(2014年時,小樽港的貨物貿易量只在北海道排名第四,比例只佔北海道全體的4.9%),但相比小貨港,小樽正漸漸像一個年輕藝術家們的聚集地。它的城市面貌正在逐漸被改善,居民們開始改造民居出售當地特產,有些倉庫開始只是閑置,之後開始有藝術家進駐。2014年第三產業的經濟總值就已佔到小樽經濟總量的84%,觀光客的消費額已佔生產總值的11%。
圖11-12:圖11是1986年人口17.4萬,2017年末11.95人,圖12改建後的倉庫
往往依賴於港口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小鎮或城市,因運輸條件或環境改變後,很難找到適合的方向順利實現產業轉型。雖小樽在近100年的時間裡,被定格在「沒落的港口城市」上,但如今它已漸漸撕掉那張陳舊的標籤,華麗轉身成為如今的遊客勝地,以及中小型企業的聚集地(圖12),或許仍然得益於上帝給與小樽獨特的自然稟賦。
圖13: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如今排名前4位的產業包括食品、金屬工業、塑料製品、家居飾品,金屬工業以優秀的製造業技術為基石,近幾年來由供漁業使用的漂浮珠寶起源的玻璃製造作為觀光內容被固定下來,玻璃工坊的聚集在不斷被推進。傳統的漁業仍然是最為重要的產品,約40種海鮮種類被捕獲。
四季皆是景,自然資源異常優渥
小樽四季分明,與本州相比,無梅雨的困擾,冬季有雪、夏日有海、秋日有山、春日有櫻花,不像其他區域唯有櫻花可看。還有以安全可口的水質為代表的日本酒、紅酒以及地方啤酒,加上壽司、糕點等美食,玻璃製品及八音盒等特產,從數據上來看小樽一半以上的就業人口聚集在食品行業(圖12),特別適合遊客逛吃逛吃後再帶上伴手禮心滿意足地離開。
小樽獨特的場景感,保持空間及時間上的一貫性
小樽獨特的城市發展歷史,不管老房翻新或是新蓋都必須加歐式建築物的立面假牆,專意維護整個城市歐風形象,最後就形成了獨具日本風的歐風港口小鎮。
除了運河之外,小樽在2001年度從JR北海道購買了前國鐵重點線的中央通到壽司街長約510米的部分,作為休憩用地進行了保養,該休憩用地也被作為「小樽神宮市」的場地或作為小樽市冬季的典型活動「小樽雪道」的主要場所使用。2007年再次購買了從中央通到綜合博物館長約1.16公里長的部分。小樽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它的歷史,將這一寶貴財產留給了小樽市民。
圖14-15:購買的鐵路線範圍以及目前實現的實景
定位札幌的衛星城市,共享人才、港口等資源
小樽距離札幌市約40公里,具體來看石狩灣新港地區距離作為小樽市內工業企業聚集地的錢函地區不過18公里,通過國道及札幌自動車道只需1個小時即可往返兩地,乘坐新幹線不過30分鐘。
圖15:交通的發達,令通勤圈擴大了,包括札幌市、石狩市、江別市、北廣島市在內的通勤圈內有超過115萬勞動人口,這給區域內企業更多機會做緊密交流。
更可喜的是,提供大量勞動人口的源頭仍在札幌圈內,北海道大學以及包括小樽商科大學在內33所大學開啟短期大學,希望在本地就職的學生已佔大多數,並且能確保是好的人才。除此之外,針對產學研聯合的機制及環境也在逐漸形成,相應研究開發設施也正在集中。
這一點與國內正在興起的新一線城市的狀況很類似,對於新一代人才而言,考慮在哪裡工作,不再僅僅是工作上是否有晉陞空間這一單一選項,而更多會考量整個城市是否具有寬鬆的氛圍、是否有能保證優質生活的氣候及城市環境,這些都被列為更優先考慮的因素。
3.旅遊業或許是很好的轉型方向,但很快將面臨天花板
在近兩年每年800萬遊客中,90%都是來逛吃逛吃的,但隨著遊客數量逐漸上升,小樽可容納的合理遊客數量很快將面臨天花板。小樽特殊的地理環境,缺乏可供開發的空地,市轄區東西長約36公里,南北長20公里,海岸線全長約69公里,三面臨山,無法縱深發展(圖16)。
圖16:天狗山向下看小樽全景
市區的地形都是山地或丘陵,市內河川大多短小湍急,整個城市都是沿著山坡發展,「坡道之城」的稱號因此而來。多山的地形給小樽的城市發展帶來很大限制,絕大部分市區都被劃為限制建設住宅地區,都市計劃指定地區也是北海道主要都市圈中最少的。小樽市也因此很早開始通過填海獲得土地,市中心地區全部海岸線均是人工海岸。
因此即使在繁榮期,小樽的人口增長速度也低於北海道其他主要城市,雖作為札幌的衛星城市,使得小樽有超過一成通勤通學至札幌市。但小樽目前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人口下滑,而在於人口的迅速老齡化,2010年人口普查時,小樽市1-14歲的人口僅佔到9.9%,而65歲以上人口卻佔到31.5%,2013年小樽市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12,低於北海道平均水平(1.28),更低於日本平均水平(1.43)。
自80年代開始,小樽每年的旅遊人數常年增長10%左右,並沒有出現過驟然增長,一則旅遊業的自然增長有其規律,二則也是有針對性地做控制。今年3月,小樽最新發布了2018年《北海道小樽市基本計劃》就提出針對重點創新企業相應各項政策。可以理解為應對不久的未來即將出現的旅遊業發展的「危機」。
對於遊客而言,小樽代表了浪漫、文藝以及懷舊,那些厚實的石頭倉庫、曾經鼎盛時期的銀行、可口的壽司以及精緻的哨子(玻璃製品)。很容易令人有進入另一個時空的美妙享受,旅遊的真意或許就在於此,讓人在空間及時間上脫離現有生活的一種場景營造。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小樽,它包含的內容又不僅僅在此,自下而上的生髮對文化的保護、社區文化的營造、產業更替的主動干預,以及對旅遊行業前景的清醒認識,這些應該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專註文化、商業、運營,助力大消費產業升級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孚園(自動識別)原創,歡迎查看孚園官網,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一旦發現,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巨推傳媒CEO柴瀟受邀參加世界青商大會
※美麗鄉村建設的四種模式對比及建設經驗
※從第二屆中國域名節的成功,看域名的想像力在哪
※新零售也救不了「苦」咖啡【小飯桌觀察】
※【必看】北京官方發布:又有13個行業明年將必須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