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大燜鍋:JEP 如何審稿?

論文大燜鍋:JEP 如何審稿?

來自專欄 論文大燜鍋

註:全他媽扯淡...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原文鏈接:How to Write an Effective Referee Report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view Process

近年來,經濟學學術論文評審的工作量與日俱增:期刊論文的投稿數量大幅增長;此外,論文的平均篇幅達到了70年代總體水平的三倍多(這還不包括附錄中的許多穩健性檢驗及其延伸討論)。因此,期刊編輯們必須依靠審稿人配合工作來完成論文甄選。然而把大量精力花在對已有文章的評審上,實際上也是對學者研究精力的一種浪費。審稿人應該如何提供審稿意見來提升評審效率,是今天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

J. B. Berk、C. R. Harvey與D. Hirshleifer三位學者的論文「How to Write an Effective Referee Report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view Process」發表於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他們徵詢了許多曾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重量級期刊工作的編輯們的意見,並將他們提及的共識匯聚成這篇小貼士型的評論文章。他們總結了多年來經濟學論文審稿過程的大體方向與常見錯誤,以期為未來的學者研究與同行評審提供參考意見。作者在本文的核心部分集中闡述了論文評審過程中審稿人必須注意的三大問題。

首先,審稿人必須正確評估論文的重要性。作者用三個短語概括了甄選論文的核心標準——「廣泛關注」、「足夠進步」及「正確分析」。鑒於絕大多數投稿都能做到「正確分析」,因此審稿人應該格外關注前兩條標準。然而前兩條標準在實踐中往往被忽視了:今天的審稿過程(以及政府資助項目等)變得越來越保守,中規中矩的論文與提案更有可能通過評審,而許多具有重大潛力但有風險、有瑕疵的文章則面臨重重困難。作者指出這是近來學科發展必須修正的方向——不能因為許多很有潛力的論文有瑕疵,就忽視了它們的貢獻。

其次,審稿人應該提供編輯所需要的信息,並提出合理的論證。而在實踐中,編輯與審稿人之間往往面臨著強烈的「信號干擾」問題(Hirshleifer,2015),這使得論文評審工程量變得尤為浩大。首先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原因——審閱需求增長似乎讓審稿人認為自己的工作越發重要,於是許多審稿人時常會通過指出論文中的問題來表明自己沒有尸位素餐,其結果就是論文中的瑕疵被誇張放大,許多審稿意見變得格外冗長。第二則是隨著學科不斷細化發展,審稿人之間更容易出現意見不合的情形,這也使得審稿意見充滿變數;專業分工越來越明確,編輯囿於智識所限,難以分辨審稿意見的有效性。作者指出,審稿人必須清楚地向編輯闡明:哪些是論文必須修改(或拒絕發表)的硬傷,哪些是可靈活操控的建設性意見,並為此提供翔實的分析。審稿人一味提交冗長蕪雜和詳略不當的審稿意見,會損害真正創新型學者的研究動力。

第三,審稿人應該意識到,在評審過程中(特別是在給出「修改再提交」意見時)自己實際上進入了一個「隱性的合同」。如果審稿人表明一篇論文是可以修改再提交的,它暗含的意思則是論文是切題的,缺陷尚存但是可以修正。因此,審稿人理應為自己的意見負責(例如審稿人應該考慮到修改的成本、二輪修改的必要性等),更不能出爾反爾(在修改再提交之後又拒絕予以發表)。

此外,作者在文末探討了其他一些論文評審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包括迴避親近關係、把控評審意見長度、恪守研究倫理、知輕重懂分寸(Be nice :) )等。探討論文評審的過程並對其進行有效改進,是經濟學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它會影響學界生態與風氣,並潛移默化影響未來的研究走向。


推薦閱讀:

論文閱讀:Synthetic to Real Adaptation with Generative Correlation Alignment Networks
AAAI 2018最佳論文出爐,中國留學生再下一城
論文閱讀記錄
論文降重過程中表格與公式的處理方法
論文文獻搜索整理的技巧

TAG:論文 | 期刊 | 審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