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感悟
最近進行了兩次培訓學習,回來已有兩周。前天館裡內訓結束後,有同事問我這兩次培訓的最大收穫是什麼,我想了想,大概就是有點點懂得「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知道應該怎麼去做,知道為什麼應該這麼做」了。
所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不說玄乎的,舉幾個回來後處理的案例好了:
例一:某位女性會員在之前的訓練中左側小腿肌肉拉傷,當時僅按一般的原則進行了處理,兩周後腓腸肌依然有一定程度僵硬及疼痛,但行走沒有太大影響。我回來後預約上課,上課前發來信息稱行走間又不慎拉傷,想回家熱敷靜養。我聽後告訴她最好能馬上來一趟,讓我先調整一下。
來之後可以看到會員左腳明顯不敢蹬地發力。我在會員可接受的範圍內進行評估後判定是其左側足和膝蓋對下肢力學結構造成了影響,隨後進行距骨、根骨複位,並松解股內側肌,調整脛骨及股骨位置。調整完畢會員即可下地幾乎正常行走。一周後追蹤觀察,表示仍有少許腫脹疼痛,在上次調整的基礎上進行了脛腓骨間膜的松解後,疼痛完全消失——雖然有告知其可以對拉傷部位做熱敷及按摩松解,但兩次調整中我從始至終沒有接觸過相應位置。
例二:某位會員的父親被會員介紹從韶關至廣州來處理腰部疼痛,看過X光片後發現其有腰椎1/2/3三處半滑脫,腰5右側旋後,同時右側髂骨表現為AS-IN。但通過對患者的詳細問診後發現,患者左腳腳跟常會出現麻痛現象,右膝間斷性不適,而且左足有過多次崴腳經歷。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患者有過兩次腰椎複位,複位後腰部不適現象短暫消失,但最終都以無效告終。
同樣,仍是先進行精準評估,再通過整骨使其下肢力學結構恢復正常,在對其腰大肌等進行放鬆後,對其髂後上棘處進行正位。從問診開始到最後調整,整個過程耗時約一小時十五分,患者調整後表示幾乎無任何不適,行走非常暢快,而且開始抬頭走路——調整中我並沒有對腰椎進行過複位(當然,也有一定安全因素的考慮)。
例三:自己館裡某位美麗的前台小朋友從去年九月開始胸椎就始終存在不適現象,之前一直判定是因為頸椎椎5處問題引起,但始終無法見效。上周她出現明顯的胃痛,病急亂投醫找我幫忙,我在評估之前突然想到:之前的疼痛跟這次的胃痛是不是可能存在聯繫?如果存在,問題的源頭是不是出在第五椎呢?
按照這個想法進行影像重新劃線分析、重新問診和評估後,發現其寰椎為ASRA位,左側下肢力線存在明顯偏位,同時膈肌過度緊張。而整個調整過程只有不到二十分鐘,其中寰椎的調整不到一分鐘。調整之後胃痛幾乎消失,頸椎壓力減輕,胸椎再無不適感,同時視覺亮度明顯增加。
以上就是我這次分享的三個案例。
如果是以前的我,大概能想到的處理方式不外乎就是冰敷/熱敷加放鬆加直接對影像所反映有問題的地方進行複位了吧。那個時候的我,別說知其所以然,連知其然都做不到。
在調整後進行追蹤復盤,這三個例子其實都指向了一點:
詳細的問診,以及精準的評估,才是我們治療以及訓練的根本。
至少在我看來,癥狀並非是最重要的。
可能我這麼說有點模糊,那我們舉個例子:
患者有腰痛,局部有放射性麻痹,影像反映腰5有半滑脫,那麼是不是直接複位就好?或者這麼說吧:腰5有半滑脫,有腰痛,是不是這兩者就是對等的因果關係?
以前的我就是這麼認為的。
現在的話,我大概會多想一點:
有沒有可能腰5的半脫位是因為骨盆的影響?骨盆的變化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膝關節的位置改變才造成的?有沒有可能膝關節的問題是來自於對踝關節的代償?有沒有可能踝關節的問題是因為足部緩衝的消失造成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待肩頸疼痛、上下交叉綜合症、脊柱側彎,甚至於肌肉拉傷等問題的出發點,就會不一樣(當然事有輕重緩急,不能一概而論)。
從這個層面上發散開來說,無論是康復矯正還是訓練,無論是康復師還是教練,都應該儘可能的去了解你所面對的客戶(無論是患者,還是會員)。不要覺得深入挖掘會過於繁瑣,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從根源上去找到問題並進行解決,從宏觀上來看反而是最節省時間的。(還記得我在例子里特意提到詳細的問診么?有時候只關注眼前的問題,我們非常難以發現其實患者在幾年甚至多年前的一次受傷,累積下來對身體會造成我們難以預計的影響。就拿第三個例子來說,推椎5貌似確實更容易更方便,但是我在調整力線之後,對寰椎的複位,也不過是輕輕的推了三下,而已。)
反過來說,沒弄清源頭就去處理問題,耽誤時間事小,造成更多的問題事大(具體在以後寫代償的文里再說)——覺得會員體脂高就讓對方控制飲食狂練HIIT,如果對方是因為五年前產後腹直肌分離一直沒有痊癒呢?覺得對方膝蓋伸直摸不到地面就拚命拉伸後側鏈,如果對方胸椎靈活度不夠骶髂關節有錯位呢?
你以為你以為的,真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PS:
本來這篇文寫到這兒就差不多了,但是恰好最近看到有兩篇東西在朋友圈造成很大的反響,分別是《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和《碧桂園連發三文加速高周轉》,朋友圈裡各種言論次第閃現,連我這個當初混地產的人都轉了相關的東西,乾脆就多廢話幾句。
在我的角度,每個人生活方式不同,沒必要用你的想法去套用在其他人身上。不過這兩篇文都指向了同一個東西:焦慮。
這就很有意思了。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社會,人會焦慮,會擔心自己被拋下(不管是《同齡》里所說的諸位,還是《高周轉》里各位地產行業人士),其實太正常——科技發展迅猛,別說人了,原有的職業專業什麼的,「被拋下」的速度比我們快多啦。
但是這樣難道就意味著,我們應該拚命去彌補別人眼裡的那些差距嗎?就算別人套現15億,就算碧桂園項目總真的風光,那些也許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那樣對你對我對他,就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方向嗎?我們非得步履不停的往一個點去走,就不能走到別的路上去看看風景?(有的同學會說可我為生活所迫只能一條路走啊……那你就踏踏實實走唄。等你走完一程,也許前方就有岔路口了)
反正我覺得不是——我36歲改換專業自己選擇了這條路,到現在也沒覺得過的有什麼不好。(當然單身狗是不太好,但這個不是我想的啊……絕望的捂臉( ? ^ ? ))
生而為人,註定了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目標。沒有哪兩個人的生活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我們也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想走的路,活的不一樣。
焦慮當然不可避免,這是實話。但如果心裡想的不是去直面焦慮的源頭,而是想要走捷徑,繞開那些真正難走的路——你大概只是不想那麼累就可以擁有想要的一切吧。
回到我們的專業上,有句話說的好,「相由心生」。焦慮也是會忠實反映在自己身體上的——斜方肌上束經常緊張高聳的人,大概不只是因為頻繁採用胸式呼吸吧,是不是多多少少會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產生不安感而想要進行防禦未知的侵擾呢?
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如果看這篇文的你確實這麼認為的話),也許你應該考慮,自己是不是站在客戶真正需求的層面,去切實的解決他的問題。體脂超過30%的人想減脂,他是因為身體反饋,還是因為缺少關愛?腰痛周而復始,他的工作方式是不是讓他無從選擇?在我們面對客戶的時候,是簡單機械的教授動作,還是查明源頭,讓他通過合理的方式,重拾信心?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專業人士幫我們解決問題,或者我們作為專業人士去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做不到努力去明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許我們就無法獲得客戶的信任,解決不了客戶真正的焦慮,滿足不了他真正的需求。
「上者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無論是因為愛,因為錢,還是因為健康。
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希望能對解除各位的小問題,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一段所看過最好的關於托馬斯測試的視頻解釋
※習慣性崴腳怎麼辦?
※他山之石:加拿大物理治療師之路
※常見退行性疾病系列一: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運動康復!